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求贤招聘_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期有科举制度吗

爱字体2023-05-21字体百科1
本文目录求贤招聘,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期有科举制度吗?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入宫前又是怎样的情形?古代在招贤纳士方面都是用的什么方式?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做主公?求贤招聘,诸葛亮所处的
本文目录

求贤招聘,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期有科举制度吗?

正如《贞观政要》所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选拔可以说是古代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活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权的兴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与其选人制度同样息息相关。由于三国身处乱世,而两汉的察举制到东汉末年时已经变质,因此魏蜀吴三国虽仍以两汉的察举制为主,但同时又以一些五花八门的方式为辅。

求贤招聘_诸葛亮所处的三国时期有科举制度吗

察举制仍是主要选官制度,但东汉末年已经变质

所谓察举制,从字面上来看“察”有考察、检查之意,“举”则有举荐之意,主要是指由地方或中央官员考察并举荐,再经由中央朝廷考核使用的一种人才选拔机制。

该制度自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为发端,汉高后时予以继承,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出现具体科目。到汉文帝时,又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确立了先举荐后考察的基本形式。到汉武帝时,又对“察举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如建太学作为官员储备基地,并完善了各种科目,从而使得察举制开始成为两汉的主要人才选拔方式。

察举制的科目其实也有很多,按照举期大致可分为常科和特科两类,其中常科主要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四个科目;特科种类杂多,尤以“贤良方正”最为重要。

孝廉:这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科,也是得人最多的一科,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孝敬父母、清廉勤政,而这也是古代对官吏的最基本要求,最初以郡为单位进行举荐,东汉和帝后,改以郡国人口为单位,即人口不满10万三年举荐一人,不满20万两年举荐一人,满20万每年举荐一人,40万以上每年举荐两人,120万以上每年举荐六人。茂才:本为举秀才,东汉光武帝时为避讳改为举茂才。举茂才在西汉时并非常科,直到东汉光武帝后才成为常科。举茂才比举孝廉更为严格,““茂才”不仅要求州举,且多为现任官员。由于人数少,且更严格,因此茂才起点较高,多被任命为县令(千石),而孝廉则多被任命为郎官(六百石)。察廉:察廉就是察举廉吏的意思,多为上级官员举荐低级官员,因为官廉明而被举荐,此后得以升补。一般情况下,察廉的对象被限制在“斗食”至“六百石”的低级官吏。光禄四行:所谓光禄四行,主要是指满足“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节俭)”四种品行的官员,相较于前面几种,此科更为严格,不仅举荐者只能是丞相和御史,且被举荐者也只能是光禄勋的属官。

除了以上常科之外,还有贤良方正(公正无私、敢于直言者)、贤良文学(德行兼备者)、直言极谏(提出重要治国方略者)、孝弟力田(尊老爱幼、勤于耕作者)、明经(通晓经学者)、明法(通晓律法者)、明阴阳灾异(懂阴阳之学者)、勇猛知兵法(作战勇猛、熟悉兵法者)等特科。而除了“察举制”之外,两汉还设有征召、辟除、荐举、博士弟子考课、任子、纳赀等选拔途径作为补充。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东汉末年时,由于世家大族、地方豪强不仅掌握着教育资源,而且对地方话语权形成了垄断,以至于“察举制”已经彻底沦为了世家大族、地方豪强垄断权力的工具,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荒唐局面。

三国仍以察举制为主,为限制士族而多措并举

虽然察举制已经暴露出了一定的弊端,但由于没有新的选官机制能够取代,再加上各政权为了稳固统治,不得不对士族进行拉拢,例如刘备取益州之后,为取得益州本土士族的支持,便与益州豪族吴氏进行了政治联姻。因此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各政权在人才选拔方面仍然以察举制为主。

不过,随着宦官和外戚集团的消亡,原本平衡的朝中局势,开始呈现出士族一家独大的情形,魏蜀吴三国在依旧以察举制为主,确保士族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也在时刻防范着世家大族。例如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由于嫡系和荆州集团损失较大,于是拉拢东州集团对本土益州集团形成压制。此外,为了保证朝政势力平衡,魏蜀吴三国又通过其他人才选拔机制,为朝廷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

1、军功爵制。军功爵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诞生,两汉时期予以了沿用,由于三国处于乱世,战争逐渐趋于常态化,因而军功爵制再度成为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晋升之路,再加上大量寒门武人加入军队,使得这一时期诞生了大量名将。例如蜀国上将魏延便是出身寒门,进而“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又如吕布、张辽等人“以骁武给并州”。

2、征辟制。作为汉朝除察举制以外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三国时期此制度得以沿用。所谓“征辟”,“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则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例如蜀国名臣马良、陈震、廖立,皆是“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

3、世官制。虽然春秋战国以来世卿世禄制已经逐渐崩溃,但三国时期这一制度却再度出现,具体表现便是任子制度,魏蜀吴三国均有不少的将二代和官二代,通过任子制得以顺利入仕为官,例如东吴名将朱桓之子朱异,便 “以父任除郎,后拜骑都尉”。又如蜀汉张飞次子张绍,“继承张飞爵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

如上所述,魏蜀吴三国在坚持采用察举制的同时,又通过其他选官制度,在取得世家大族支持的同时,确保了朝政的总体平衡,然而这种平衡却只是短暂的。

魏蜀吴制度改革丧失士族支持,司马家族拉拢士族成最后赢家

曹操、刘备、孙权作为君主,并非没有看到察举制带来的弊端,因此他们在维持这种微妙平衡的同时,也在寻求着官僚制度的改革,从而确保自己的政权能够稳步发展,不过三国由于形势不同,采取的方式也完全不同。

△马谡便是征辟失败的典型案例

刘备的蜀汉在丢失荆州之后,其势力范围主要以益州为主,为了防止益州本土士族一家独大,他采取了维持荆州集团优势地位,拉拢东州集团的方式对益州集团形成压制,因此蜀汉采取的主要选官方式就是“征辟”,而这种思想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表现的更为明显,蜀国的重要官员基本全部是征辟入朝,且朝中大权基本就集中在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身上,“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然而由于蜀国的持续衰弱,对人才的吸引力极为有限,再加上征辟制带来的不稳定性,则是导致蜀汉中后期人才凋敝的一个重要原因。

△孙策因弹压士族被杀

东吴与蜀汉的情形颇有些类似,在孙策因弹压地方大族而被刺杀后,孙权一方面采取了与世家大族妥协的政策,因而使得朱氏、张氏、顾氏、陆氏四大家族长期把持朝中大权,如张昭长期活跃于朝堂,又如顾雍曾担任东吴宰相,陆氏则一门“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这是东吴末期朝政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东吴与蜀汉一样有大量官员通过征辟进入朝堂,如刘基“权位骠骑将军,辟东曹掾”,又如张承“权为骠骑将军,辟西曹掾”,再如朱据“黄武初,征拜五官郎中”等。

△曹操选官“重才不重德”

而曹操则与蜀汉和东吴采取的方式完全不同,曹操先后三次下诏,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即选拔人才“重才不重德”,此举为曹魏吸收了大批出身寒门,却又苦无出路的人才,正如《宋书·恩幸传》记载,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曹操在位期间,“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为选人宗旨,使得大批寒门人才各司其职,从而确保了曹魏政权的迅猛发展,而世家大族的地位也一定程度得到了削弱。

当然,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也不是傻子,蜀汉对益州集团的打压最终使其失去了本土士族的支持,魏国攻蜀时谯周更是直接劝刘禅投降亡国;而东吴后期暨艳案和吕壹案的爆发,则标志着皇室和江南士族关系的决裂,以至于晋灭吴时东吴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九品中正制

曹魏方面情况比较特殊,曹操由于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始终难以完成篡位之举,直到曹丕继位后在陈群的建议下施行九品中正制,这才换来了世家大族的支持,从而顺利篡汉建魏。而司马懿又通过改革九品中正制,设立“中正”的方式使得“九品中正制”再度沦为世家大族掌握权力的工具,进而获得了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为最终的西晋篡位打下了基础。

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

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了解到,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院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姚期智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

姚期智,祖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67年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7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86年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理教授、教授。2004年起在清华大学任全职教授。2005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现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因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按照新制订的程序和规则,杨振宁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人数为754位,外籍院士人数为78位。

对此,尽管有很多人出言不逊,广大网友还是纷纷欢迎科学家回归祖国!对为祖国做出贡献的科学家的尊重令人动容。

我们欢迎两位院士回归祖国!

入宫前又是怎样的情形?

提起一代女皇武则天,人们更熟悉她入宫之后的后宫斗争,以及武则天登基之后的很多事情。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武则天在入宫之前的经历,其实同样十分传奇。

武则天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商人家庭,从南北朝那会儿开始,武家就相当的有钱。到了隋朝的时候,武家则是更进一步。武则天的爷爷武华,一度当过隋朝的东都丞。所谓东都,就是指洛阳。类比今天的话,这个官职大概相当于某直辖市的市委秘书长。

而武则天的老爹武士彟,同样也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早年间武士彟曾从事木材贸易生意,并以此发家。隋炀帝即位后,因为想要迁都洛阳,所以在洛阳大兴土木。武士彟凭借着父亲武华的关系,直接参与洛阳城的营建工作,为洛阳城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木材。

在古代的时候,木材其实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战略资源。既是能源资源,同时也是建筑资源。所以,当时的武士彟,就相当于是现在的石油企业老总,再加上国内最大的建材供应商和地产商。

然而,在参与东都洛阳的营建工作时,因为一些事情,武士彟得罪了当时的负责建造东都的大权臣杨素,差一点丢了性命。好在武家在朝中也有许多人脉,总算找到人,保下了武士彟一命。

但在这件事情之后,武士彟也充分的意识到了权力的重要性。

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权。

在这件事之后,又过了两年,隋炀帝远征高句丽,武士彟趁机报名参军,由此进入军界。进入军中之后,武士彟很快凭借军功,被升任为鹰扬府队正。后来,战争结束之后,武士彟返回山西老家任职。

武士彟回到山西老家的时候,已经是隋朝最后几年了。因为隋炀帝对国力透支得太过严重,导致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蜂拥而起,隋朝已经到了覆灭的边缘。而当武士彟回到老家之后,没过多久,武士彟就结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人。

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

此时的李渊,恰好奉杨广的命令,到山西这边来镇压农民起义。武士彟很看好李渊,认为李渊将来会有很大作为,值得自己追随。所以,当李渊路过武士彟家乡的时候,武士彟邀请李渊,入住到自己家里。

自此之后,武士彟开始追随李渊,并且拿出自己的家财,支持李渊。

又过了一年之后,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成为太原地区的最高官员。武士彟随即被李渊提拔为行军司铠,主管军队的武器装备,成为李渊麾下的核心人员。

再之后,到了大业十三年,李渊从太原起兵,一路直扑长安。武士彟亦随军出征,最终随李渊一起攻入长安。拿下长安后,李渊按照起兵的功劳,评出了太原元谋功臣,武士彟亦名列其中。

此后,唐朝开始长达数年的统一天下的战争。在这个过程当中,武士彟倒是没有太过突出的表现,这主要也是因为,武士彟在军事方面,确实才能有限的缘故。不过,已经是开国功臣的武士彟,已经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此后的几年里,武士彟历任中枢要职,并且负责制定一些唐朝的典章制度。

在这几年当中,武士彟的原配妻子相里氏病故。在李渊的安排下,武士彟续弦娶亲。不过,武士彟续弦娶得这位妻子,身份也有点特殊。武士彟续弦的这位女子,便是当年他得罪杨素的时候,曾经庇护过他的隋朝重臣杨雄的侄女。杨氏一生信佛,此时已经四十四岁,之前却从来不曾婚配过。

杨氏嫁给武士彟后,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了,但仍是给武士彟生下了三个女儿。公元624年,武士彟和杨氏的第二个女儿出生,这个女儿,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武则天出生的时候,武士彟正担任唐朝的工部尚书。一年之后,武士彟外放任职,担任检校扬州都督府长史。这次外放,对于武家来说,其实算是一件好事。因为仅在武士彟离京不到一年之后,长安城就爆发了那场著名的玄武门事变。武士彟正是因为远离京城,才得以远离这场风波。

虽然没有在玄武门事变中站队,但凭借开国功臣的身份,李世民登基之后,仍是要对武士彟予以重用。玄武门事变后,武士彟被召还朝,李世民对其颇为礼遇,随后官位再进一步,改任豫州都督。一年之后,又改任利州都督。又过了四年之后,改任荆州都督。

父亲身居高位,武则天的童年生活,生活自然十分优渥。但是,到了635年这一年,武则天遭遇了人生当中,最大的一场变故。这一年,唐高祖李渊去世了。李渊去世后,武士彟悲痛成疾,不久也因病去世了。

这一年,武则天才只有12岁。

武士彟去世后,虽然李世民对其颇为礼遇,连丧葬费用都下令由国家来出。但是,随着武士彟的去世,武家内部,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家产。

要知道,武家在隋朝那会儿,就已经是全国有名的大富豪了。到了唐朝以后,随着武士彟的官位水涨船高,家产自然也更加丰厚。武士彟去世后,如何分配家产,自然成了问题。

武士彟和发妻相里氏,育有两子,分别为武元庆和武元爽。相里氏去世后,武士彟才续弦娶了杨氏,生下了武则天等三个女儿。除了这五子三女之外,武士彟还有一大堆的侄子侄女,还有各种远房亲戚。当这一大堆人,都想着分武士彟留下的遗产时,武家可就热闹了。

不过,对于武家的这次家庭内部纠纷,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得太过详细。只是记载武士彟的两个侄子和儿子武元爽,对杨氏失礼。所以最终,杨氏不得不带着三个女儿,离开荆州,返回长安居住。

杨氏带着女儿回到长安之后,又过了两年,到了公元637年,李世民听说了武家这对孤儿寡母的遭遇后,不禁心生恻隐。于是下令,召武则天进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

自此,武则天正式进宫,开始了她传奇的一生。

武则天入宫之后的故事,大家一般就比较熟悉了。先是给李世民做了几年的才人,暗中勾搭上了太子李治。李世民去世后,武则天被迫去感业寺出家,后来又被李治带回了皇宫,纳为宠妃。经过几年的宫斗后,武则天斗倒了李治的皇后,自己成为了新的皇后。

再后来,武则天开始插手朝政,权势越来越大。等到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先是扶自己的三子李显登基,然后又很快废掉他,再立四子李旦登基。李旦做了几年的傀儡皇帝,期间武则天不断打压异己,终于掌握了所有大权。公元690年,武则天逼迫儿子禅位给自己,终成一代女帝。

古代在招贤纳士方面都是用的什么方式?

1筑招贤台

筑招贤台算是比较著名的一个故事了。

据《战国策·燕策》记载,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执政33年。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

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郭隗以古人千金买骨为例,告诉燕昭王要用实际行动让天下人知道,其愿重用人才,求贤若渴。而后燕昭王建筑黄金台,尊郭隗为师。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筑招贤台,使其成功的广纳贤才。

招贤台,不仅是仪式感般的存在,

也彰显着君王用实际行动体现出的纳贤决心,

而让源源不断的四方豪杰乘风来,

更是燕昭王善待贤士树立的“最佳企业雇主形象“,良好的口碑。

2出招贤榜

类似于现在的张贴招聘公告。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之后的产物,是秦国崛起的基础。汉高祖曾发布“招贤诏令”遍于天下,要求郡守发现人才需亲自送至京城,不为者罢官。曹操也曾三下“求贤令”,聚集了众多人才。

3举荐

历史上许多朝代实行过举荐人才的方法。

齐桓公能称霸,是管仲的相助,管仲正是鲍叔牙的举荐。

汉武帝也曾下荐贤令曰: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更有一些朝代明文规定:有才不荐,朝廷治罪!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今,内部推荐都是主要的招聘方式之一。

那么,是什么会让内部推荐的效果不佳,我们应该避免什么?

4实地察访,隐处求才

历代均有贤君实地考察、隐处求贤的实例。如周文王请姜子牙,刘备三顾茅庐,又如,曹操一向重视通过调查访问获得人才。朱元璋非常重视到隐处求才,使明初“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做主公?

诸葛亮为何不投曹操、孙权,偏偏投靠了实力最弱的刘备?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个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投曹操、孙权,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既得利益集团问题

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手下都有着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就以文臣为例,曹操手下有荀彧等人、孙权手下有张昭等人……这些人都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份子。诸葛亮如果投靠曹操或孙权,无异于是在这些人的嘴里抢饭吃!无可避免地会侵害到这些人的既得利益。换言之,诸葛亮如果得势,势必会与曹操或孙权手下的既得利益集团发生矛盾冲突、成为这些人的众矢之的!如果不能得势,他又何必投靠曹操或孙权?而彼时的刘备,手下以武将为主,文臣中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并不多。诸葛亮一旦投靠刘备,几乎不会与某一特定利益集团发生利益冲突,甚至连“竞争对手”都可以忽略不计……换作是您,您是愿意应聘直接当CEO呢?还是去跟一众高手“抢上位”?

跟着曹操可能会背负“逆臣”骂名

无论曹操如何粉饰,他终究是架空了汉献帝!这在传统观念中就是“逆臣”,不是吗?而且,曹操晚年还进位魏公、魏王,加九锡,这妥妥就是当年王莽玩剩下的……其目的昭然若揭。就连荀彧这个从起家时就跟着曹操的“旧班底”后来都不想跟着曹操背负“逆臣”的骂名,不惜公开反对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从诸葛亮这个人后来的行事风格来看,他对自己名声的重视程度恐怕并不输荀彧之流。与其背负一个“逆臣”的骂名去跟曹操手下的既得利益集团整个头破血流,倒不如跟着刘备吃香的、喝辣的,不是吗?刘备再不济,他好歹姓刘、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

跟着孙权可能会遭到孙家忌惮

诸葛亮跟着孙权刘更加不可能了!说白了,孙吴就是个“三吴政权”。老曹家好歹后来搞了个“禅让”,算是汉献帝刘协把皇位“让”给了老曹家。刘备最起码姓刘,是根正苗红的大汉宗室,虽然与大宗的血缘疏远得不能用再疏远了,但好歹人家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不是?可老孙家呢?什么也没有!完全就是个“割据军阀”……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早已投靠孙吴,而且在孙吴的地位不低。这个时候,诸葛亮再去投靠孙权,不仅会跟孙吴的既得利益集团发生利益冲突。而且,兄弟二人位居高位,诸葛亮又才能出众,文能安邦、武可定国,您认为孙权还能睡得着觉吗?诸葛瑾、诸葛亮兄弟遭到老孙家忌惮几乎是必然的!遭到孙权的防范也几乎是必然的。与其如此,倒不如不去。跟着刘备当CEO、让哥哥在老孙家也有口安乐饭吃,难道不香吗?诸葛亮为何非要去老孙家凑这个热闹?

诸葛亮与刘备“沾亲带故”

刘备当年为何要大张旗鼓招揽诸葛亮?仅仅是因为爱才吗?您知道诸葛亮的丈母娘是谁吗?荆州之主刘表的大姨子!没错,刘表的继室夫人、刘琮的生母蔡氏是诸葛亮夫人黄氏的亲姨妈。换言之,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跟刘表是如假包换的连襟,而后来投靠曹操的那位蔡瑁则是诸葛亮夫人黄氏的亲娘舅。

把诸葛亮延揽到自己身边,对于彼时寄居刘表篱下的刘备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同时,因为有刘表这层关系在,诸葛亮只要投靠了刘备,刘备彼时会将他“视若上宾”,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一出山就能出任CEO的重要原因之一!既然是相互利用嘛,自然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是吗?更重要的是,彼时刘备与刘表打得火热,而且刘备的实力较弱,刘表并不担心他短期内会翻出什么浪花儿。诸葛亮投靠刘备,姨父刘表不会干预。即便干预了,诸葛亮也好找理由应付过去。可这个时候,如果诸葛亮去投靠曹操或者孙权,您认为刘表还会不闻不问吗?他能不能走出荆州地界,恐怕都成问题!

综上所述,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恐怕并没有小说《三国演义》里那么纯粹。中国古代的所有政治事件背后,其实都有利益驱动,诸葛亮与刘备之间也不例外!诸葛亮投靠刘备,说白了还是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为跟着刘备对于彼时的诸葛亮而言,最保险、也最为有利可图。而刘备之所以延揽诸葛亮,除了爱才之外,同样也有一重政治利益考量,俩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这两套书根本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