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演示悠然小楷_乾隆时期的刘墉是个什么职位

爱字体2023-06-19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演示悠然小楷,乾隆时期的刘墉是个什么职位?明代时同为吴中四家的陈淳与文徵明?练谁的字体好看一些?颜真卿的书法好在哪里?据说文徴明因仕途并不顺利?演示悠然小楷,乾隆时期的刘墉是个什么职位?提起刘
本文目录

演示悠然小楷,乾隆时期的刘墉是个什么职位?

提起刘墉,就不得不先说说刘统勋。

演示悠然小楷_乾隆时期的刘墉是个什么职位

刘统勋是刘墉的父亲,在乾隆打击张廷玉时,刘统勋积极献言献策。当时担任左都御史的刘统勋建议乾隆:

“敕下大学士张廷玉,会同吏部衙门,将张姚两姓部册有名者,详悉查明。其同姓不宗与远房亲谊不在此例。若系亲房近支,累世密戚,现任之员开列奏闻,自命下之为始,三年之内,停其升转。”

对于刘统勋的弹劾和建议,乾隆表示赞赏,刘家从此开始飞黄腾达。

第一、刘墉的起点

在《宰相刘罗锅》里,刘墉是皇太后的干儿子,也就是乾隆的干弟弟。但在清朝历史上,根本没这回事,乾隆从来没有刘墉这位干弟弟。

刘墉虽然出生于官宦之家,但从他家族的历史来看,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

刘墉的爷爷刘棨,28岁考中进士;

刘墉的爸爸刘统勋,26岁考中进士;

刘墉考中进士时,已经32岁,他不仅比祖父辈的晚,同辈甚至晚辈考中进士时也比他年轻。

话说,刘墉中进士那年,有很多人建议乾隆,给他点一个状元,但有两个人反对。一个是刘统勋,另一个是乾隆。

刘统勋反对自己的儿子点状元,他打的是什么算盘呢?

刘统勋当时是乾隆面前的宠臣,已经位极人臣,本来就已经很招人嫉恨了,然后将儿子点为状元,那不是恨上加恨吗?

点了状元就要留在京城为官,对手不弹劾他,天天拿着“游标卡尺”盯他儿子。刘墉哪件事办的不如意,就会有人以此做文章,指桑骂槐地针对刘统勋。

所以,在刘统勋看来,刘墉不仅不能当状元,叫榜眼、探花也别干了,就有个普通进士算了。普通进士大多外放,到了外地当官,山高皇帝远。何况以刘统勋在庙堂的地位,天下无人不知,他儿子待在地方也不会有人欺负。

此外,刘统勋如此谦让,既能为自己家族谋平安,还能博一个好的名声,增加在乾隆面前的印象分。

乾隆不同意点状元又是为何呢?

他已经重用了刘墉的爸爸,如果再点刘墉为状元,知道情况的人会觉得刘墉有文采,许多不知道情况的人就会觉得有裙带关系。

乾隆如果真的点刘墉为状元,刘统勋再关照一下他儿子,不利于刘家父子忠心皇帝。

所以,乾隆不能给刘墉状元,只给了一个二甲第二名,但继续留在京城,入翰林院,从基层的庶吉士做起。

第二、因父亲而受牵连

1755年,刘墉考上进士没几年,从庶吉士做到了编修,又熬到了侍讲,突然天降横祸。这个不幸,来源于他爸刘统勋。刘统勋身居高位,伴君如伴虎,因一件小事惹得乾隆勃然大怒。什么事呢?

乾隆年间,回部有位首领阿睦尔撒纳叛乱,出兵占领了乌鲁木齐,清军被迫撤退,撤到东边的巴里坤与哈密。

1755年,乾隆派刘统勋去新疆视察清军驻地,也就是代表朝廷察看军情和慰问将士。刘统勋实地考察形势后,给乾隆写了一封信,建议乾隆放弃巴里坤,全军退守哈密,整军备战。等时机成熟,再反戈一击。

乾隆受到信后,非常生气,下令将刘统勋押送回京,抄家,刘统勋家人也被一起下狱。乾隆为何生气?

他非常担心刘统勋是汉人的代言人,与回部的阿睦尔撒纳勾结一起。刘统勋是军机大臣,在军中颇有影响力,是能够调动士兵的,万一出现乾隆担心的情况,大清就会不堪设想。

这些事完全是由于乾隆的多疑而引起,如果前往视察的是满人,乾隆段然不会大怒,更不会抄家。

两年后,乾隆发现完全是自己多想,刘统勋是无辜的,就将财产还给了他,还让其官复原职。经此一跌,刘统勋赶紧安排刘墉去外地当官。

这次抄家事给刘墉的影响特别大,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刘墉吸取经验,此后为人处世风格、为官之道也发生转变。

刘墉也开始变得会讨好皇帝,这也是无奈之举。他深知全家的小命都在皇帝一个人手里,只有让皇帝高兴,他才能平安。

第三、迎合乾隆,制造文字案件

1761年,刘墉担任江苏学政,主管的是教育、民风、民俗之类的事情。这年春天,江苏有个叫阎大镛的举人批评朝廷,被人举报,这事归刘墉负责(当时普通人由按察使负责,举人的案件由学政处理)。

刘墉为了找证据,派人到阎大镛家中搜查,搜出两大个箱子,里面全部都是骂朝廷的纸。然后,刘墉继续审理,越审问题越多。这位阎大镛对刘墉很不满意,将刘墉自费出版的书给烧了。刘墉一看火来了,赶紧写了两封信,一封给江苏巡抚,准备让别人负责此案;一封给乾隆,把阎大镛骂朝廷的事汇报上去。

在清朝那个环境下,辱骂朝廷的结果可想而知,乾隆知道后很生气,立刻下令杀掉阎大镛。

这个事情对刘墉而言,好处是利用文字案件迎合了乾隆的心意,他因此成了太原知府,坏处是他有公报私仇之嫌。

1777年,刘墉第二次担任江苏学政,这次他制造一起“一柱楼诗集”的案件。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将此案算到了和珅头上,但在历史上,这事与和珅的关联度不大,主要承办人是刘墉。事情是这样的:

江苏徐家有本书——《一柱楼诗集》,里面有些不正确的话,因而被人举报。刘墉一查,发现书确实不符合大清规范,比如书中写道“大明天子重相见”,很容易被解读成反清复明;“且把壶儿搁半边”,“壶”与蛮夷的“胡”同音,被解读成辱骂清朝时胡人……刘墉故技重演,将此案情汇报给乾隆,同时还大力搜查相关人员的罪行。

最后,十几人涉案,八人被处决,连同一些省、府、州、县相关责任人也一并被问罪。

1780年,刘墉因功升任湖南巡抚。

第四、为官期间的善举

一、他在担任学政期间,提出过许多良好建议,比如依据学子的水平高低,分别管理。此外,他还为朝廷举荐过许多人才,其中有一位叫潘世恩。这位潘世恩后来做道光朝的军机大臣时,又发现并提携了一位人才,叫林则徐。

二、处理许多积压案件。他在担任太原知府期间,短短三年,就将之前积压的案件处理完,还与乔家合作,填补了太原的府库亏空。

三、他在地方任职期间,为普通百姓做了很多实事,以至于他还未离任,就在当地产生许多歌颂他的民谣。比如,在当湖南巡抚时,为了治理水患,他不惜自掏腰包。

秋媚说:刘墉在乾隆朝,谈不上有很大作为,为官以讨好乾隆为准绳,这也是为了自保的无奈之举。他的艺术形象,胜过他的历史形象;他是一位文人,尤其在书画界,可谓赫赫有名。

明代时同为吴中四家的陈淳与文徵明?

文征明大器晚成,性格沉稳,和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唐寅是莫逆之交。

看到历史上那么多大咖,少年聪慧,一举闻明于天下的,深深的写到怀疑,写到文征明时,总算回归了普通人的轨迹。

他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一个武官家庭,终于不是书香门第,源远流长了。他小时候就跟随父亲去往任上,属于随官家属,大院子弟。家庭出生还是不错,但是小时候文征明一点都不聪明,和同时期“江南才子”比起来,他是最笨的,到七岁的时候都不会说话,但是他爹坚信自己的娃会大器晚成,一个优秀的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文征明到十一岁的时候开始说话,也许是发育过缓,也许是的确比较迟钝,反正他读书的时候,放现在小学都快毕业了,以此证明他确实不是聪明的娃。他的整个童年少年时期都是随着父亲辗转随侍。不久父亲文林提拔为南京太仆寺丞,请假回归故里。返吴后,文征明结交了唐寅、都穆等朋友,虽然不聪明,但是朋友总归还得有的嘛,他向都穆请教诗歌,唐寅也经常到文家串门,向文林请教一些学问。

文征明学习书法是一个偶然,被人喷了,因为书法不佳,连考试成绩都被牵连了,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从安徽归还故乡,成为乡里的秀才。岁试时,宗师批评文征明其字不佳,评价为三等。因此文征明开始精研书法,刻意临学,他有一种勇气,越挫越勇。

弘治二年己酉(1489年),当时学官严厉,拘文法,循章句。文征明很不愿意学这些八股文章,太烦了。后来他结识了沈周,观沈周画《长江万里图》于双娥精舍,很是羡慕和赞赏他的绘画技艺,于是跟从沈周学画,一发不可收拾,沈周生怕影响他的仕途之路,但是架不住文征明喜爱,沈周也悉心教导他,所以他很得沈周之风。后来他又跟从李应祯学书,李的书迹清古,将其书诀传授征明。可以说,他的书画都师从名家。

文征明最难得的是,他品行端正纯良,一生之中只有一位妻子,并和妻子白头偕老,一生一人,白首不相离。

这样一个执着的人,虽然天资不高,但是却是做到了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还与沈周共创吴派。这是一个认真的人,精于业的人,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他与唐寅关系交好,可以说是至交好友,两人年岁相当,在书画当中互有影响,虽然两人性格不同,一个沉着安稳,一个放荡不羁,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文征明性格宽厚,桃李满天下,能和性格截然不同的唐寅做朋友,这个人不会是一个偏执狭隘的人,甚至在他规劝唐寅收敛性格时,唐寅一气之下给了他一封绝交书,他也并没有记在心上,而是主动修其旧好。

陈淳是文征明的学生,文征明对陈淳评价颇高,史书并未记载不合。

陈淳是文征明的学生,师从文征明。唯一史书上记载的文征明对他的评价:“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评价还满高的,通俗一点就是陈淳的书画自成一派,不是我的徒弟。书画讲究的就是自成一派,别具风格,如果一味模仿,没有自己的体系,充其量只能算是个画匠、书工。

陈淳的出生在一个文人士大夫家庭,家里收藏颇丰。陈氏为吴县富饶大族,陈璚与同乡王鏊、吴宽、史鉴、沈周等人交游密切,沈周屡有画作赠与陈璚。陈钥与文征明为通家之好,相交二十余年,情谊笃厚。所以文人也是有圈子的。

陈淳家学渊源,和文征明不同,属于少年成名,陈淳早年间与其师文征明相处融洽,经常一起游冶、宴饮、唱和,并与文氏的门生和文友交往密切,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耿直boy。淳所画的一幅《湖石花卉图》扇面上,就有唐寅、祝允明、邢愿、文徵明诸名家题和诗,如果关系不好,文征明肯定看都懒得看他,何必去提诗相和,出于师生情义,也不能不合。

陈淳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他的写生画,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风采,他是继沈周、唐寅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画家。

中年后,经历丧父之痛,性情有所改变,但是并不影响他的艺术修养,中年后笔法放纵自立门户。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这样的学生,老师只会感到骄傲,怎么会传闻不合,连唐寅那种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人,文征明都可以放下恩怨,更何况陈淳是他的得意门生。

如果非要说不合,陈淳中年丧父之后的心情不佳,导致他颓废不振,可能老师会急于胸壑,会是一种心疼他自暴自弃的感情,而不会是不合的传闻,纵观史料,不合传言并无记载。

陈淳中年遭遇丧父,家族衰败,看透世态炎凉,书画自成一派

陈淳在中年的时候遭遇丧父之痛,情绪消沉,转而追尚玄学,沉溺于诗酒文会,然从家庭经济状况而言,实际上这是陈氏从富饶大族渐趋衰败的表征。

陈淳的父亲陈玥去世后,陈淳更没有支撑家族的能力,所以他走了仕途,而且受到了当朝重臣杨廷和的赏识,但是他的性格又是孤傲不羁的,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中。

其父亲陈玥连仕途都没有走过,而且也不是善于管家的人,如果当时文征明要看不起他,应该从其父辈开始连没有交集,何必等到陈家败落,文征明的为人不会因为他家道中落与其不合,连唐寅潦倒无依的时候,文征明还和他继续来往,更何况是他也欣赏的陈淳。

陈淳回到家的时候,家业已经被损失大半,官府的苛捐杂税,管家的阴险狡诈,加上陈淳确实没有治家之才,仅剩的田庄也只够维持生计,昔日繁华也不复存在,于是他也懒得打理,干脆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这一段生活,他不在红尘中,在艺术上和生活上与恩师都有了不同的轨迹,两个生活、经历不同的人,最后总是会有所疏远,至于不合,倒是不会,到晚年的时候, 陈淳淡泊旷达的人生观,放逸不羁的性格,引致他在艺术上的自成一派,自40岁后的十余年时光里,他逐渐磨砺出自己的风格面貌,以致到最后,文徵明感叹:道复游余门,遂擅出蓝之誉。”意思是他虽然师出于我,但是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文征明是豁达大度的一个师长,陈淳是看透世态炎凉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们或许经历不同,三观不同,但是并不会因为这些,导致他们产生不合。

练谁的字体好看一些?

想写好行书练谁的字体好呢?要看你个人的审美,看你喜欢谁的字。

就拿(书)这个字来看,我认为王羲之的字体比较好看!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微笑]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①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②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③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朋友们共同学习进步!

颜真卿的书法好在哪里?

颜真卿行书《谢赠祖官表》,乾元元年二月,朝廷追赠真唧祖昭甫华州刺史,真卿特上表致谢,在表中追述了其祖父昭甫的才学和事迹。以及颜氏历代蒙受的皇恩。表示"感戴屏营,万死非报,无任战荷之至。"

此帖雄浑豪放,圆笔中锋为主,杂以篆籀笔意。结构因势赋形,变化丰富。章法上不计工拙,按照己意自由挥洒。元代陈深评:"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

例字结构分析:

"荷″字为上下结构,长撇让,长横争。上密下疏。转折之处力量感强。

"谒″字左右等宽,左高右低,高低错落不失平衡。折画处棱角多见,颇见骨力。如果一味用圆转之法会使字的力量感减弱。

"霈″字为上下结构。上部和下部的比例约为一比二。也就是说,我们画一个纵向的长方形来分析,把它画二条横线,平均分成三等份,上部雨字头占一格高。下部沛占二格高。此字结构紧凑。

"贻″字左低右高,左部和右部宽的比例为一比二。此字结构较方,布白均衡。

"卿″字左低右高。左边部分二笔完成,最后的一笔竖画以点代替。

"成"字撇画右斜,戈钩左斜而长,以稳重心。一收一放,通过对比突出了主笔斜钩。在汉字结构中,把主笔夸张突出了,能使字更有神采。

"尉″字右部笔画少而视觉感比左部轻,所以要偏中上提。使左部和右部平衡。

"等″字上部竹字头写成草字头,中部的中横较长,一是为了平衡重心,二是不使整个字显窄而瘦。此字几笔横画长短不一,叁差变化。

"顾″字左右等宽,左部笔画放纵开张,右部笔画收敛含蓄。"页"部的使转有方有圆。

"伯″字左右两部分错落有致,中部空白较多。此字动态感较强。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为颜真卿所书。)

据说文徴明因仕途并不顺利?

应该说文徵明志不在仕途,因而走上了书画家的道路。

文徵明(1470年到1559年),苏州人,他出生在一个武官家庭。文徵明从小是一个晚熟的小孩。

他7岁才会说话。从26岁开始到54岁收兵,文征明连续九次乡试。可每次乡试都以失败而告终。

27年的坚持,文征明在诗文书画水平不断提升。宁王曾经慕名来请文征明入仕,但文征明托病不起。后来宁王被查出有造反之心。

54岁的文徵明,遇到了一个贵人,这就是工部尚书李充嗣。在李尚书的推荐下,文徵明以贡生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授予翰林院侍诏。

在北京的这几年,文徵明玩得风生水起,他不是在写字画画就是在写字画画的路上。在苏州老乡的眼里文徵明,虽然官职低微,但是他的诗文,书画,是第一等的。在苏州帮的带动下,文征明的字画成为当朝的抢手货,假如没有文征明的说话,说明你这个官当的没级别没格调。达官贵人的追捧,文人雅士的附和,文徵明以一手好字画,用最小的官职取得巨大的声名。

后来文徵明在京因画被人妒忌,侍诏也被剥夺。依文徵明沉稳的性格,他潇洒地离开了北京。他回江苏后,更美好的生活在等待他。他收了不计其数的学生,其学生既有布衣绘画高手,也有后来成为高官的世家子弟。文徵明被学生们众星捧月,最后成了拥有极高威望和影响力的书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