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邓氏由来_汉朝女子许负的旷世预言都成了真

爱字体2023-06-03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邓氏由来,汉朝女子许负的旷世预言都成了真?皇帝死了难道就没有同辈兄弟继承?为什么越南人有那么多姓阮的?越南妇女姓名中为何夹一个氏字?谁知道新野县名字的由来?邓氏由来,汉朝女子许负的旷世预言都成
本文目录

邓氏由来,汉朝女子许负的旷世预言都成了真?

乱世出什么呢?告诉大家吧,乱世出神算。秦朝末年就是这样。

邓氏由来_汉朝女子许负的旷世预言都成了真

第一个神算其实就是刘邦的老丈人。他能算出刘邦将来必定贵不可言,所以以当时的首富身份将女儿吕雉嫁给了小混混刘邦。可谓慧眼识珠。

不过,下一个出场的才真是第一神算。而且还是个女子。

(一)魏豹的儿子要当天子?刘邦笑了

乱世,什么都难以看清,所以许多人就把命运交给了神算子。

也别说,有些人天赋异禀,身背大任,于是就有了这未卜先知之能。

许负在后世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但不代表水平不高。此女年少成名,一生算出许多大事,无一出错。他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预言天子。

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任何人都有一个当皇帝的梦想。当时,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相争,其他诸侯也有自己的梦想。

其中一个人就是魏豹。魏豹也是魏国的贵族后裔,当时陈胜吴广起义时,他们也出了不少力。形势发展到现在,魏豹已经依附于刘邦。他甘心受人驱使吗?当然不甘心。因此当楚汉相争之时,魏豹举棋不定。

(魏豹)

魏豹在观察形势,到底是楚王赢?还是汉王赢呢?正在这时候,许负无意间闯入了他家的生活。

许负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女神相。传说她的师父是黄石公。如此说来,他应该跟张良是同门。只不过,黄石公当时传给张良的是《太公兵法》,也称为《素书》。这本书主要是用来帮助行军打仗谋取天下的。而黄石公传给许负的是《心器秘旨》。据说这是一本专门用于看相算卦的书。

许负来到了魏府。她是魏豹的岳母魏媪请来的。来给自己的女儿——也就是薄姬看看命相。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到底自己家富贵几许呀?

许负来了一顿掐指神算,最后说,嗯,不错不错。你女儿将来生的儿子,一定会成为天子。

要知道,许负绝非胡说八道。她第一女神相可不是浪得虚名。

许负的话让薄姬和她母亲非常高兴。

当然,薄姬要生天子的消息也传到了魏豹耳朵里。

魏豹一听,简单美坏了。我了个去的,我儿子要当天子,那老子我岂不是要先给他打下天下来呀!于是乎,魏豹果断叛变了汉王。他要先和楚王项羽一起联手,然后再进一步夺取天下。

悲哀啊,魏豹。人家许负说得很清楚。是你老婆薄姬生的儿子要当天子。谁说这儿子是你的了?真是的。没搞清状况就贸然造反。这正是:利欲熏心目光短,嗜欲深者天机浅呢。

果不其然,魏豹造反不久,刘邦就派任韩信、曹参、灌婴来讨伐。十万大军把魏豹军围得水泄不通,不久魏豹投降。举家被俘。

(刘邦)

刘邦还是很有器量,他没有杀魏豹。不过,魏豹的家属就不能保全了。薄姬也被送进宫中织布房,成为了一名织娘。

刘邦虽然没杀魏豹。但刘邦的手下还是找了个借口把魏豹杀了。

后来,刘邦在宫中看到了薄姬,宠幸了她,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刘恒。

本来,刘恒是最没有皇位竞争力的一个人。不过,天下第一女神相说了,你有天子之命,那么这天子之位就一定会落到你的头上。

(二)周亚夫和邓通被饿死?汉景帝笑了

刘邦生前,皇位最有竞争力的两个争夺者是刘盈和如意。刘盈是吕雉的儿子,乃是真正的嫡长子。他前面还有一个哥哥刘肥,不过是庶出。如意是三子,他的母亲是戚夫人。

关于戚夫人与吕雉的故事早就家喻户晓了。本文不赘述。也正是因为吕后对待戚夫人的手段太过残暴,直接就让汉惠帝刘盈精神崩溃。以至于英年早逝。

因为刘盈无子,那么在吕后死后,谁来继承大汉江山,就成了一个问题。不过当务之急,是先要铲除吕家的势力。

(薄姬和汉文帝)

在陈平、周勃等人的努力下,诸吕之乱被平定。接下来,就是选接班人的问题了。最后,大家把目光集中到刘邦的四子——刘恒身上。

历史上虽然有一个文景之治,但大家对于刘恒的印象似乎并不深刻。其实,刘恒算是一个大孝子。

早年间,刘恒被封为代王,母亲薄姬跟他住在一起。薄姬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刘恒每次都是亲自侍奉喂药。喂药之前,自己要亲自尝药汤,觉得温度合适时候再送到母亲嘴边。这个故事在二十四孝中叫做“亲尝药汤”。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一定要跟大家交代清楚。那就是,吕后为了篡权,几乎把刘邦的儿子们害了个遍。可她为什么独独放过了刘恒呢?

刘邦一生留下八个儿子。除去汉惠帝刘盈还有七个。七人中,淮南王刘长从小由吕后养大,吕后视如己出,所以刘长就算安全了。

剩下六人之中,刘如意不用说了,戚夫人之子,肯定要被吕后第一个除掉。其他如刘恢、刘友、刘建三人,尽数被吕后消灭,身死国除。

(吕后)

那么还剩下刘肥与刘恒。事实上,刘肥也差一点被鸩酒毒死。后来因为他献出一郡给吕后之女鲁元公主,最终被吕后网开一面。

现在就剩下刘恒了。吕后没有害死刘恒的原因大概有三个:

其一,刘恒的母亲薄姬出身不算高贵,薄姬本人也算谦和。刘恒性格与母亲相似,也没有任何野心;

其二,刘恒被封为代王,他的封地基本处于边境地区,还有一定的兵权,吕后要动手除他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

其三,跟吕后赐给刘恒的一名宫女有一定关系。关于这名宫女呢,咱们需要重点描述一番。

刘恒13岁时候,吕后为了拉拢他,赐给他一名宫女。这名宫女就是窦漪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窦太后哟。刘恒跟窦女关系还挺好,算是独宠窦姬。

有以上三点,所以最后刘恒反成了最安全的一个。

(汉文帝和母亲薄姬)

陈平、周勃等人平定诸吕之后,在立谁当皇帝的问题,也发生过辩论。也有人提议立齐王刘襄的,还有提议淮南王刘长的,但都被否了。

周勃和陈平认为,代王刘恒以仁孝闻于天下,乃是最合适的天子人选。

最后敲定,迎代王刘恒入朝当天子。

就这样,最没有皇帝野心的刘恒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他的母亲薄姬也成为了薄太后。

那么当初给薄姬算命的许负呢?汉文帝如此仁厚之人,自然不会忘记许负。他把许负也接进宫,拜许负为义母,称为“许国太”。

因为许国太擅长算命看相,有时候汉文帝刘恒在宫中接见大臣的时候,就会让许国太一起跟着参与。

(汉文帝)

有一次,汉文帝在宫中接见了两个人。一个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一个是邓通。

大家知道邓通是谁吗?此人就是《金瓶梅》中提到的“潘驴邓小闲”中的“邓”。邓通,代表着有钱。那他为什么这么有钱呢?此事就是在此发生的。

当时,国太许负见到周亚夫和邓通,不禁面色大忧。汉文帝就问: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许负说:来的这两个人,本来互不相干。可却有一点非常相似。

汉文帝就问:什么地方相似?

许负说:他二人将来都会因为饥饿而死。

周亚夫乃是一个武将,对于许负的话,只当玩笑,既不在意,也不信。但是邓通一听,就吓坏了。就说:陛下救救微臣。

(周亚夫)

汉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这下子,邓通可以自己造钱了,他还能饿死呀?这也是“邓氏钱,布天下”的来历。

不过,许负可是天下第一女神相啊。她说的话,岂有不准的道理呢?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文帝死了,景帝继位。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景帝一看,你邓通都敢自己造钱。把邓通革职,把他铸钱的铜山也收回来。结果,邓通一下子由富可敌国变成一贫如洗了。不久,邓通饿死在长安街头。

那么另一个周亚夫呢?晚年也因为被安了一个“死后造反”莫须有的罪名,在狱中绝食五日而死。

果然,周亚夫和邓通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都中了女神相许负的一语成谶。

皇帝死了难道就没有同辈兄弟继承?

小樊闲聊来回答:

东汉的皇位继承可分为正常状态和非正常状态。正常状态的皇位继承,由在位帝王依据摘长子继承制度确立皇位继承人选,虽然废立储君事件时有发生,但仍然是由皇帝个人的意愿来决定,尚在皇权的控制范围么内,东汉初期光武、明、章朝的皇位继承就属于正常状态。可是当皇帝早逝或无子继位时,东汉皇位继承便进入非正常状态,呈现出幼帝登基、外藩入继、帝系变更等特点。王朝中几股政治势力相互博弈,希望由自己来选定新的皇帝人选,从而导致东汉皇位继承进入非正常状态

东汉从光武帝开始常见太子废立之事,进入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早崩且无后,在皇统中断的情况下,外藩承继大统就成为东汉皇位继承的一个重要补充方式。下面我们来说说非正常状态的皇位传承。

算上北乡侯刘懿的短暂在位,东汉一朝外藩身份承继大统的皇帝共有5位。

1.东汉第一个外藩入继的皇帝是汉安帝刘巧,章帝之孙,其父为清河王刘庆。務帝尚在極稱之中便登上帝位,两岁驾崩,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过程中,邓太后及其兄邓聲和帝长子平原王刘胜"有瘤疾"为原因,放弃和帝的亲生血脉,安排年仅十岁的刘祐继承皇位,开启东汉外藩入继的先河。

2.安帝延光年九月了酉,太子刘保被废为济阴王,第二年安帝驾崩,阁皇后为了维持自己家族的权势,与其兄阁显立章帝孙、济北惠王刘寿之子北乡侯刘懿为帝,称少帝。

3.汉质帝刘绝,章帝玄孙,曾祖父是千乘贞王刘伉,祖父氏乐安夷王刘宠,父亲是潮海孝王刘鸿。冲帝两岁继位H岁驾崩,梁太后和梁冀选择八岁的刘绩继承皇位,为质帝。

4.汉桓帝刘志,章帝曾孙,祖父为河间孝王刘开,父亲为塞吾侯刘異。质帝年幼却十分聪慧,称大将军梁冀为"跋度将军",因此被梁冀派人毒死。其后,梁太后与梁冀又改立十五岁的塞吾侯刘志为帝,称汉桓帝。

5.汉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曾祖父也是河间孝王刘开,祖父名淑,父亲刘丧。汉桓帝无子驾崩,桓帝窦皇后与其父窦武效仿梁氏迎立刘宏即位,年十二,称汉灵帝。

外戚支配下的皇位继承

外戚,也称"外家"、"后觉",指通过与皇室联姻而成的外姓亲属,包括皇帝的母族、妻族。实际上后妃得宠,后妃家族俱得封赐,居官至显,自汉至清莫不如此。帝王之家虽然对外戚之势壮大甚为忧虑,屡加防范,可是又绝对不可拔除,因为皇族与外戚是相互矛盾又相互利用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当君主年幼时,往往让外戚辅政,其结果大多造成外戚擅权干政,甚至会产生王莽、杨坚等改朝篡位者。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外戚专权在各朝各代都曾出现过,但是受外戚专权影响最深刻的当属东汉。

(―)邓氏外戚与殇帝、安帝的即位

和帝壮年去世,并没有确立太子,下一任皇帝的人选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在东汉一朝,光武帝有十一个儿子,汉明帝有九个儿子,汉章帝有八个儿子,但是到了汉和帝一代,子闢颇为艰难。史载汉和帝"诸皇子夭没,前后十数",乃至不得不将后来出生的皇子秘密得养于民间,邓皇后对此也很担忧,常常垂涕叹息,多次选取才人进宫为和帝延绵子禍。可是直到没和帝驾崩之时,也只有两个皇子,一是八岁的长子刘胜;另一个是刚出生仅百余日的刘隆,在两人均非摘子的前提下,选择立年长的刘胜为帝似乎合情合理,可是己成为太后的邓缓最后选择和帝少子刘隆继位,原因何在?

其一,和帝长子刘胜"少有瘤疾"。所谓"適疾",就是指经久且难治愈的病,史书中并未写明他所患何病,但根据后来刘胜被封为平原王,仅过了八年就崩逝来看,刘胜的病情应该比较严重,很明显难当皇帝大任。

其二,刘隆被邓太后"养为己子",正是因为送层亲密的关系刘隆就能够摘长子的身份立为皇太子,率先登上皇位。

其三,刘胜当时已八岁,且与邓太后并无什么感情,若他一旦成为皇帝,必定会倚重自己的母族,摆脱邓氏的控制,有损邓太后和邓氏家族的利益。而刘隆则"生始百日",他即位后邓太后可名正言顺的临朝听政,待刘隆长大亲政后,也会将抚养他的邓太后视为亲生母亲,对邓后来说刘隆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按照规定,外藩王侯承继大统,其亲身父母不能够随驾入宫,皇帝年幼又无依无靠,只能由太后及其亲属辅政,方便邓氏家族继续掌握政权。正是因为邓氏家族对務帝、安帝继承皇位的安排,才使得邓太后能"称制终身,号令自出",邓后的几个兄弟在安帝即位初期皆封侯,邓氏外戚一时权势显赫,风头无两。

(二) 梁氏沐戚拥立冲、质、桓三帝

梁如既然被册立为后,梁氏家族更加飞黄腾达。梁商加位特进,拜为执金吾,阳嘉年官至大将军,主理朝政。梁商去世后,由其长子梁冀继任大将军,但梁冀与其父亲完全不同,自小就是身份贵重的皇亲国戚,整日游手好闲、蛮横放肆,并且好酒贪杯,春欢射箭戲鞠、驾鹰遺狗、赛马斗鸡等小游戏,基本上是一个纺绘子弟形象。汉顺帝选择这祥的人担当大任,导致东汉政治进一步腐败不堪,司马光对此痛也疾首,感慨道:

成帝不能选用贤俊,委政男家,可谓暗矣;犹知王立之不材,弃而不用。顺帝授大柄,授于后族,梁冀顽器凶暴,著于平昔,而使之继父之位,终于恃逆,荡覆汉室,校于成帝,暗又甚焉!

建康元年夏四月辛己,由于梁皇后无子,汉顺帝立其唯一的儿子,美人虞氏所生的刘炳为皇太子,同年八月,巧顺帝驾崩,两岁的太子刘炳继承皇位,称汉冲帝,尊梁氏为太后,太后临朝,命梁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共同辅政。

第二年,汉冲帝病逝,皇位继承人选又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当时清河王刘蒜和勃海孝王刘鸿之子刘蠻都被征召到京师洛阳,大臣李固认为应当拥立年长有德的清河王刘蒜为皇帝,避免重蹈邓氏、阁巧外戚的覆撤,对梁冀建议"今当立帝,宜择长年高明有德,任亲政事者,愿将军审详大计,察周、霍之立文、宣,戒邓、阁之利幼弱"。但梁冀贪恋权位,担必若立年长者为帝,自身的权势会被削弱,更害怕皇帝亲政后会整顿朝纲,严惩梁氏不法者,于是在梁皇后的支持下,八岁的刘缴登基称质帝,梁太后"犹秉朝政"。

汉质帝刘鑽是章帝玄孙,曾祖父为千乘贞王刘伉,质帝少而聪慧,知道大将军梁冀骄纵不法,曾当着满朝大臣的面称其为"跋雇将军",于是在位一年便遭大将军梁冀"潜行鸠锅",皇位维承问题再一次成为国家政治的焦点。朝臣和外戚力虽再次就皇帝人选展开一番较里,最终结果仍然由梁氏外戚集团获得胜利,由梁冀持符节,迎立十五岁的塞吾侯刘志继承皇位,即没桓帝。

还有窦氏外戚与灵帝登基以及何氏外戚与少帝刘辩的即位……。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东汉王朝多幼帝继承皇位。大概统计如下,东汉一朝共十四位皇帝,除了前期的光武帝、明帝和章帝及北乡侯刘懿(即位年龄不详),剩下的几位皇帝都属于幼年登基。和帝十岁,安帝十岁,顺帝十一岁,冲帝两岁,质帝八岁,桓帝十五岁,灵帝十二岁,少帝十韦岁,献帝九岁,尤其是汉務帝刘隆继承皇位时才刚满百日,可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務帝、冲帝、质帝和桓帝驾崩后均无子继承皇位,只能由外藩入继,加剧了东汉皇位继承的复杂性。而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东汉皇统屡绝的情况下,太后与外戚势力为了维护家族利益,主导政治事务,往往会从宗室中选立年幼的皇帝,这些孩童皇帝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哪里谈得上治理国家,朝政自然任由太后摆布。更有甚者,为了让女主临朝称制披上合法化的外衣,一些太后一再立孩童为皇帝,因为皇帝年幼是外戚政治的唯一基础,所外戚也会相对排斥年纪较长的继承人,这些做法直接导致了东汉自和帝后,继位皇帝多为少年甚至幼童。

喜欢的朋友不要忘了点点关注哟

为什么越南人有那么多姓阮的?

据说,世界三大姓,前两个是李、张,最后一个是阮。李姓和张姓,大家容易理解,毕竟在中国,这两个姓氏人口基数太大了。但是,阮姓如何能排进前三?

阮姓能不能排进世界前三,不太好说,但是在越南,有40%左右的人都姓阮,这是真的。可以说是越南的“阮姓”撑起了阮姓的全球占比。

越南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阮姓人家,这事和中国有关吗?简单说:有关,但不是主要因素。

越南早期的阮姓人家,大多都是从中国迁入

“阮”在殷商时期,是国名,封地在今天的甘肃泾川县一带。后来,阮国被周文王所灭,阮姓人家开始东迁。

秦朝时,有个地方叫九阮郡(现在包头五原县),此地当时阮姓人不少,看来有一部分东迁到了这里。

汉末三国时期,阮氏的一支成了陈留郡望族(河南开封陈留镇)。

东晋末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批改“石姓为阮姓”的人,据《南史》记载,东晋末年,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氏考略》及《路史》记载,春秋时期著名的卫国大夫石碏的后人在东晋改为阮姓;另外,会稽余姚人石令赢因为被梁武帝宠爱,赐姓为阮。

有点意思了,那么多姓,为何偏偏要改姓阮呢?难道这个姓有非凡的魔力?

五胡乱华之后,大量阮姓人南迁,于是在浙江安徽、湖北、两广、福建,甚至越南等地有了不少阮姓的人。其中,在中国国内的浙江、湖北、广东、福建四地的阮氏族人占了全国阮氏的57%,当然,迁移到当时越南的阮氏族人数量不少。

这批南迁到越南的人,就成为了越南早期阮姓的人家。

总之,阮氏南迁到越南的,大多是因为避乱、谋生等原因,但是谁又能想到,一千多年后,阮姓会成为越南第一大姓呢?

越南中后期阮氏的大范围增加,主要在于改姓

非常有意思,阮氏到了越南后,虽说在蓬勃发展,但大幅度人数的增长,却是因为改姓改姓,而且不是小范围。

公元1225年,越南改朝换代了,陈朝代替了李朝,当时越南皇帝是陈守度。此人非常有意思,看到越南不少的前朝李氏后裔,他心里有些担心,害怕有人拥戴李姓之人,进行复辟。于是,不久后,他让李氏之人统统改姓阮。

为什么改成姓阮?也许是随机的,具体原因已经无法查据出来。这一改姓,阮姓之人在越南大幅增加。

陈朝在1407年倒台后,其后人害怕报复,也开始改姓,改什么呢?也改姓阮。就此,阮姓人氏在一百多年后,再次剧烈增加。最关键的是,“改姓就改成阮姓”仿佛成了越南的一个传统。

(阮氏金银)

阮姓之人经历了四百年左右的自然发展后,终于雄起了,在1802年,建立了“阮氏王朝”。王朝刚建立,就有一些其他姓氏的贵族改成了阮姓,目的只有一个,亲近阮氏王朝。除此之外,阮氏王朝也给人赐姓,无一例外赐的都是“阮姓”。

第一次中法战争后,越南的宗主国换成了法国,为了方便管理,1887年法国人开始建立先进的户籍管理制度,结果发现,越南的底层人员大多没有姓氏。既然没有,就给统一安排,于是在法国的安排下,大量底层无姓氏的越南人,统统有了姓氏,没有例外,统统姓了阮。

就此,阮姓成为了越南第一大姓。曾经的越共领导人胡志明其实也姓阮,叫阮必成。

经历了若干年发展后,目前,阮姓占了越南人口的40%,有四千万左右。

越南阮姓,早期是中国南迁过去的,后来是因为改姓,导致很多人姓了阮。人家同姓之人,说的是五百年前是一家;而阮姓人家,应该是五千年前是一家。

越南妇女姓名中为何夹一个氏字?

读大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位越南同学,恰巧是女生,当时就对她的名字感到非常“好奇”。从头到脚,本人这位同学与中国人都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唯独名字非常奇怪,叫某氏某(未经同学本人同意,不便使用真名)。看起来像中国人的名字,却又不像;说像中国古人的名字吧,也不像!

中国古代女子的名字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女子有姓无名,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误区。中国古代的女子基本上都是有名字的,即便没有大名,小名总还是有的。以最近比较火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为例,剧中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胡皇后,她的名字就叫善祥——胡善祥。明朝自永乐之后,后妃几乎都来自民间、鲜有世家女子。因此,胡善祥这个姓名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至少说明中国古代女子和男子一样,也是有名有姓的,并不是就叫某氏!

那么,为什么史籍和民间许多家谱中、乃至皇室族谱——玉牒中记载的女子大多为某氏,或冠以夫姓、称某某氏呢?这还要从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说起。众所周知,中国古代长期处于男权社会,女子基本上都是男子的“附庸”,即便母仪天下的皇后也是一样,她同样是皇帝丈夫的“附庸”。因此,中国古人记载女性时,往往只在意其夫家、娘家的姓氏而认为忽略了女子的名字,即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在家时记载为某氏,出嫁后冠以夫姓、记载为某某氏,这几乎是史家和民间的惯例。

除了少数权倾天下的皇太后、皇后以及汉馆陶公主那样的强势公主,史籍中鲜见女子之名,往往都是以姓代之,称某氏。同样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为例,胡善祥的姓名是明确的,但“孙若微”却完全是杜撰的!试想,“土木堡之变”后支持于谦拥立景泰帝的堂堂孙太后在史籍中都只留下了“孙氏”而没有名字,其他女子可想而知……即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史籍也只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赐给她的名字“媚”和他她自己称帝后取的名字“曌”。至于武则天原本叫什么,无从考证!只知道她是武氏、唐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武士彟之女。

但是,从离我们最近的清朝来看,女子绝大部分还是有名字的。有不少清朝出生的女子都活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从前她们叫某氏、某某氏,但新中国成立之后登基户口,她们都用上了自己的名字,有大名就叫大名,没有的叫小名也可以,如王三女、李小花之类的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三女何意?老三嘛。这至少说明,中国古代女子都还是有名字的,只是不被书面行文提及罢了。像李清照那样的女文豪就更加不用说了,肯定是有名字的。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大多都是有正式名字的,只是同样鲜为书面行文提及而已。

古代越南与中国的关系

自秦始皇设立交趾等郡之后,古代越南便与中国开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或部分被中国的某些王朝吞并、或作为某些王朝的外藩存在,古代越南在文化上也受到了中国重要的影响。直到近代被法国殖民之前,越南都一直使用汉文、汉字。因为这种文化联系,越南古代对女子的称呼、尤其是书面行文上和中国几乎一样,同样称女子为某氏或某某氏。

越南女性新姓名的出现

近代越南被法国殖民之后、尤其是独立之后,女子的地位在逐渐提高,不再作为男子的“附庸”存在,女子的姓名也开始独立。或许是习惯使然、又或许是汉字转用拼音文字时时代的局限、没有处理好女子姓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某氏加名字的新式姓名。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受到法国影响、人为区别男名、女名的需要,这一点欧美国家也是存在的,男女名字不通用。个人更倾向于最后一种说法,是受到了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为区分男名和女名。

于是,“汉文化圈”中唯一的特例出现了。朝鲜、韩国人没有加氏,日本人也没有加氏,唯独越南人加上了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前面的说法,这些国家中只有越南曾经被欧洲人殖民。很可能是受到了欧洲人区分男名、女名的影响,而不是什么“封建残余”。如果论“封建残余”,恐怕无出日本之右,人家连皇帝都还保留着呢,不是吗?可日本人同样没有叫女性某氏某某,最多也就是婚后改姓而已,而且这都不是强制性的。

综上所述,越南女性姓名中出现氏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但在女名中保留氏,个人认为是受到了法国殖民者的影响,为了人为区分男名和女名的需要而不是所谓“封建残余”。当然这仅仅是一家之言,关于这个问题的说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谁知道新野县名字的由来?

关于新野建县时间与县名由来考 新野建县始于何时?明嘉靖《邓州志》、清康熙《新野县志》均记为西汉初年。查《河南省区县沿革简表》:秦置南阳耶, 辖县无新野。《汉书·地理志》记载:南阳郡辖县三十六,始有新野县名。《历代地理沿革表》(光绪二十一年春二月广雅书局刊, 陈芳绩撰)注:新野为汉县,属南阳郡。《辞海》(1484页)新野条注:古县名。西汉置。 可见新野建县时间,在汉而不在秦, 确系无疑。但建于西汉何时,没有确切记载。后查《史记》、《西汉会要》、《两汉博闻》、《元和郡县志>》、《河南通志》、《大清一统志》等史志典关于县名之由来,众说纷纭。迄今没有定论。经访问考查,大致有五种说法:

一日:在远古时期,新野境域为沼泽之区,以后逐渐成为陆地,蔓草盈野,后经开发,成为良沃。建县时,改“薪”为“新”,名为新野。

一曰: 据《水经注》称:淯水枝津分派, 陂水所溉,咸成良沃,又有豫章、邓氏等陂,盖地为良沃, 故以新野为名。(见民国20年(1931年)出版的《今县释名》,柯昌泗著)。

一曰: 新野的含义是新形成的田野。远古时期,南阳盆地据说是个湖泊, 新野正处在湖底。盆地周围的山岭, 由于长期的风化和流水冲刷, 致使湖泊逐渐淤积,最后只剩湖底是片积水区。大约到了战国时期,这处湖底也形成了新的平原。西汉置县,谓之新野。(见198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河南地名漫录》,尚景熙著)。

一曰: 新野县名的由来可能与新都有关。新都即今王庄镇的九女城。在汉代曾屡为侯国……因新野城位于新都邑西20公里,《尔雅》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县名新野,即新都之野也。

—曰: 新野早在春秋时已为封邑, 称“蒸野”。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的兴修,蒸野一带的土地得到灌溉, 皆成良田,从而人口增加,气象更新, 西汉初新建为县时, 遂称新野。以上诸说,从地形地貌、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政治演变等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均有道理,但都属意析而缺乏实据,待再查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