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柳公权行书_大家觉得王羲之行书集字金刚经怎么样

爱字体2023-05-07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柳公权行书,大家觉得王羲之行书集字金刚经怎么样?柳公权别称?学习何种碑帖能快速提高行书水平?柳公权的介绍和故事?柳公权与赵孟頫楷书的书风有何差别?柳公权行书,大家觉得王羲之行书集字金刚经怎么样
本文目录

柳公权行书,大家觉得王羲之行书集字金刚经怎么样?

王羲之集字碑帖有很多,最好的是《圣教序》,比较知名的还有《唐兴福寺碑》等等。但王羲之行书集字《金刚经》并不出众。

柳公权行书_大家觉得王羲之行书集字金刚经怎么样

集字不只是选好的字集合字摆在一起,《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不能仅仅靠集字。

首先要说明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王羲之的行书随意的凑在一起,肯定也不难看。但要称为优秀可并不是只要把王羲之的字收集。

咸亨三年所刻的《怀仁集王右军书三藏圣教序》,也就是怀仁和尚所集的字。

怀仁和尚集的《圣教序》并不只是把王羲之的字凑成一篇文章,书法中的行气和章法都是非常优秀的。所以《圣教序》成为学习行书的最经典的“教材”,已经一千多年。

《圣教序》这块集字碑就极其优秀,明明是集字,字与字仿佛有联系。

但是看看我们现存的集字《金刚经》,如下图。

如上面所说,王羲之行书单字,各种姿态,非常优秀,凑在一起怎么看不会特别难看。但是这个《金刚经》通篇看来,行气和章法,并不出色。

集字作品也是不容易的,也需要对书法有一定的了解。

王羲之是不会写《金刚经》的,尽量不要用行书书写《金刚经》。

王羲之信奉类是道教系统中的一支,有一说是上清派。其中有部非常经典的经书《黄庭经》,又名《老子黄庭经》,道教养生修仙专著,两晋年间,很多名士都信奉此道。王羲之就写过小楷《黄庭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金刚经》于公元前成书于古印度。而且《金刚经》的内容我个人推荐柳公权版本的《金刚经》。我个人对《金刚经》的理解,还是要用正书书写。

柳公权《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于唐长庆四年(824)四月,是柳公权早期的书法作品,今存唐拓孤本,藏于法国巴黎博物院。部分如下图。

一人有感

历代书家苏轼、黄庭坚、赵孟頫、文徴明、董其昌、康熙、雍正、弘一大师都写过《金刚经》,但是我个人推荐唐楷书写《金刚经》。

每个人读《金刚经》的时候感受不同,我每次读《金刚经》就会不自然的联想到柳公权的字。

以我仅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

柳公权别称?

柳少师,柳学士,柳尚书。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均存其诗。

学习何种碑帖能快速提高行书水平?

详答如下:

问题一,书法落款写不好。所指有两种情况,一是落款文字写不好,拖泥带水,笔画繁冗。二是指落款的章法,如何谋篇布局,对其位置,大小,和主体文字如何搭配搞不准。

书法对落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代大家、名家无不重视。我们看大师书写,觉得很漫不精心的一副作品,到最后大师一题款,手起笔落,神采飞扬,赢得满堂喝采。点睛之笔从何而来呢?

章法如下:落款是正文的补充,即是补充,就不能喧宾夺主,落款面积不宜超过正文面积。落款文字不能大过正文文字,一般界于正文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落款太大,整幅画面太满,喘不过气来(下图8)。也不能太小,比正文小三分之一以下搭配则难看,大象和蚊子不成比例(下图5)。正文字多格满,落款则字少疏朗,落穷款为妙(下图1)。

落款忌对称(下图7),忌上下一般齐(下图5和6),忌多处题字(下图4),忌孤单(下图9)别人以为还没写完。

关于落款文字的书写,其实要求也很高。用什么书体落款,业内有个约定俗成的方法,按文字或书体成熟的先后顺序落款。甲骨文用金文或以下落款,金文用篆隶或以下落款,不能反而行之。落款因为字小,要求笔画简而精,结字要简而准。这对书者要求近乎完美,单写一种字体很难落好题款,很多人败在落款,所以国展评委评判作品的优劣往往只看创作者的落款和印章,这两样做到精细,入选大体无涉。

落款字怎么写,不二法门是取法乎上原则,先练陆机《平复帖》,再练习皇象章草,后到《孙庭书谱》,简笔书写就学会了,试试题款肯定漂亮。

问题二,学习何种碑帖能提高行书水平。首先不知道你楷书水平如何,如果楷书基础扎实,常常临池不辍,我想写行书就快了,只要快写,各点画自有顾盼,笔断意连,自成行书。

如果少练或不以此为业,不以此为乐,只是便于办公或业务需要,则学点行书名帖即可,赵孟頫,苏东坡都是行书大家,切记学书勿学时人。

从书法专业来讲,学行书的路子就是上面讲到的书法落款的路子,再禀之以情性,温之以学养,心闲手敏,书法创作肯定笔走龙蛇,浑然一体。

希望对你有帮助。

感谢关注洪福书画

抖音:hf19981005

柳公权的介绍和故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追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柳公权与赵孟頫楷书的书风有何差别?

俗话说“字如其人”。要想弄清楚柳公权和赵孟俯楷书的书风的区别,还得从二人的身份说起。

一、柳公权其人其事

柳公权,字诚悬,元和初年擢为进士。唐穆宗李恒曾向柳公权请教用笔之法,柳公权爽快地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这是借谈书法进劝谏之言。唐穆宗是一个昏庸皇帝,本想问罪,因是论书,只好忍气作罢。这就是书法史上有名的“笔谏”故事。由此可见柳公权的持正感言和书家内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外在的艺术表现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吧。

因帝王的赏识,柳公权书名甚高,当时凡公卿大臣家死了人,都要求他书写墓志碑文。如果求不得他的手迹,人们就会责骂这家的子孙不孝。

二、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柳公权的书法初学王羲之,悟得晋法。后学欧阳询,颜真卿诸名家,欧体刚劲险绝,以“瘦”见长;颜体轻腴丰润,以“肥”见长。两家之长,柳兼收并蓄,并掺以北碑的骨力洞达,雄强爽健,自成一家。后人将他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传世书迹中的楷书代表作。笔画如斩钉截铁棱角分明,方折峻整,骨力劲健的神采。结构上于严谨之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此碑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且仪态冲和,遒劲绝伦。

柳书笔法完备,劲健骨挺,便于初学,故学唐楷者都乐于从柳入手。这也正是后世将柳公权的书法于欧阳询、颜真卿以及元代的赵孟頫的书法,并称为“欧颜柳赵”四大家的主要原因。

三、赵孟頫其人其事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因居鸥波亭,人称鸥波。宋太祖之子赵王赵德芳的后代。公元1268年,忽必烈派御史程钜到江南“搜访遗逸”,见他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遂举荐入元朝政府做了官。颇得忽必烈的赏识和信任。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等要职。卒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頫的曾、祖、父皆为宋室达官显贵与文人画家交往密切,因此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的陶染,资性聪敏。他通晓音律,工诗善画。开创了元代画风,堪称一代宗匠。他精于书法,传世碑版很多,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全才人物之一。

南宋末年,正是元军大举进犯,大片疆土沦陷,国家处于危急的关头,赵孟頫作为宋代宗室未能殉宋而出仕元朝,持正统观念的人从民族意识出发来看赵孟頫显然是丧失民族气节的投敌行为,此事一直到后世仍有人唾骂不已。实际上他以“南人”身份仕元后处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冲突之中,内心也充满着苦闷和内疚,时常在诗文中流露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四、赵孟頫书法特点

赵孟府书法一生有三变,40岁以前承袭了唐宋余风;40到60岁追摹钟、王笔法,崇尚魏晋书风;晚年再学李邕以强壮笔力,同时益之石鼓文等先秦石刻以及汉隶、章草等,融汇前贤后,形成了以二王为主的圆滑遒媚的书风。《元史》称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但赵孟頫的成就,主要还是表现在楷、行、草三体上。一类是大楷,如《道教碑》、《妙严寺记》、《玄妙观三门记》等。这些大字楷书,楷行相间,点画圆润清秀,笔致流畅活泼,结体端庄闲雅,具有“颜筋柳骨,铁画银钩”之妙。

二类是小楷书,如《洛神赋》、《黄庭经》等,点画遒劲峭拔,意态清和妍丽,直追魏晋楷法。

三类是行草书,书写内容多为尺牍书札和古代诗文名作。笔法纵横曲折,毫不粗率,神采奕奕,深得王羲之风韵。

但赵孟頫的书法过于追求笔画均匀和体态秀美,烂熟的笔下倒显得有些骨力不足,后人因有“软滑流靡”、“圆熟致俗”之讥。评论过激者甚至以其人格卑下说他的作品“妍媚纤柔,缺乏大节不夺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