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新字行书_汉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爱字体2023-05-13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新字行书,汉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有哪些字是武则天造的?书法临摹和创作如何结合?章草与今草有什么区别?书法该如何速成?新字行书,汉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
本文目录

新字行书,汉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新字行书_汉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老穆解析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约3600多年的历史。

穆老师就从一道简单的试题入手,看看大家对汉字的认知程度。如下:

所以说,汉字演变过程如下图:

一、大篆【甲骨文(商)、金文(商周)】

「1」甲骨文(商)

「2」金文(商周)

二、小篆(秦)

三、隶书(秦、汉)

四、草书(汉)

五、楷书(东汉末)

六、行书(魏晋)

「1」行楷

「2」行草

七、仿宋体(宋)

八、宋体(明朝)

九、燕书(当代)

九、电脑体(当代)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有哪些字是武则天造的?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性皇帝。她的一生传奇无比,14岁时入宫服侍李世民,李世民死后,因为没有诞下子嗣,所以被送往感业寺为尼。在感业寺期间,和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珠胎暗结,最终被李治重新带回皇宫,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武则天一生认为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甚至达到了迷信的状态,他认为只要将人或物的名称改变就能影响其一生的走向。因此她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取胜后,选择将王皇后的“王”字改名为“蟒”,将萧淑妃的“萧”字改姓为“枭”。以此来侮辱王皇后和萧淑妃,让她们永世不得翻身。

另外她还将男性化的权力中枢改为女性化的名字,比如修改制定国家政策的中书省名称为“凤阁”,审核政策的门下省为名称为“鸾台”,执行国家政策的尚书省为文昌台等等。

武则天改革下的第一个字为“曌”字,这个字诞生于公元689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前的一年。

武则天称帝之前,因为没有任何女人做皇帝的先例,所以当时很多文人政客攻击武则天为牝鸡司晨,也就是母鸡代替公鸡打鸣,女人祸乱国家政治。武则天当时为了给自己正名,想尽了一切方法。

当时凤阁侍郎宗秦客是武则天的老乡,知道武则天本名“武照”,为了给武则天增加舆论支持,所以改“照”字为“曌”献给武则天。武则天一看“曌”字阴阳一体,日月当空,当是本人代日月普照大地,另外阴阳合体也非常符合女人治世的心境,所以便改名为“武曌”。

武则天登基改元时,为了彰显“武周”的新气象,提倡斯文,宗秦客等人又创制十一个新字献给武则天,连同“曌”字,共计十二个。其中包括天、地、日、月、星、君、臣、初、载、年、正”十一个字。这十二个字创制之后,武则天便下令颁行全国,之后遍请天下名僧以新字抄制经文。

后来随着武则天的掌权,又陆续修改了几个文字,包括授、证、圣、国、人,还第二次修改了“月”字。【下图为武则天改革十八字】

这些文字的改革中,很大一部分包涵了愚民政策,而且还违背了汉字的客观发展规律。比如图中武则天为了让臣子对君主更加忠心,改革“臣”字为上“一”下“忠”,寓意臣子对君主应该忠诚专一。改“君”为“天大吉”三字合体,寓意武则天为人君,从此天下大吉。

再说违背汉字发展规律。首先是“地”字,武则天改革为“山水土”,看似非常合理,阐述的大地之上有山、有水、有土。然而书写上面却增加了难度。还有“人”字改为上“一”下“生”,将简化的文字变得更为繁琐。最终武周王朝结束后,这些文字也迅速被抛弃。

另外,武则天改“国”字为“圀”,虽然后来废除,但在日本却曾经延用千年,而且德川家康的孙子就起名“德川光圀”。

最后说说“曌”字为何后人不敢使用。首先古代认为武则天“母鸡报晓”,历来对武则天口诛笔伐,也因此“曌”字在古代文人墨客中被摒弃。至于现代,文字已经没有了曾经的感情色彩,所以“曌”字并没有题目中所说的无人敢用。

书法临摹和创作如何结合?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因为我在之前谈临摹的文章里,谈的也只是临摹,还就没有将它与创作一起来谈。今天我来谈谈我个人是怎么“结合”的。不恰当的地方望您提出来,我们再作交流。

柳公权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必删)

我是从楷书学起的,为什么先学楷书。因为楷书法备,也就是法则完备。临摹的第一本字帖是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我初学选择柳体,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柳体字,起笔、收笔,圭角分明,容易学到提按顿挫转折的用笔方法;笔画挺拔,从中容易学到中锋行笔的用笔方法;在形同波浪的捺画中,学到一波三折;柳体字的笔画就像人一样,劲健有骨力。

柳公权《玄秘塔碑》

柳体字结构匀称,左右平衡,上下稳重。柳体字的结构也同人一样,骨骼清秀,骨架稳重。

因而初学柳体既容易学到用笔又容易学到结构。

我是这样临摹的。临和摹同时进行。临摹先读帖,读帖如读书。读的过程也是分析思考的过程,是从知其然明白知其所以然的过程。多读就能由生面孔到熟面孔;从知面到知心,从“面处”到“神交”。这样临摹越来,就能得心应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字帖读熟了,大脑里有印象,心中有字,手中的笔临写时就能清晰完整地“复制粘贴”出来,而且笔画与笔画之间笔势连贯,笔断而气不断。如果不读帖或读的不熟,心中没有字或不完整,临写的时候就要看一下写一下,局部局部的“复制粘贴”,笔断意断,貌“合”神离,学不到笔势,练不好用笔。所以,读帖非常需要。

临写:对临、背临(默临)。

摹写有双钩、单钩,学规矩宜从双钩开始。双钩有界线,按笔重了出界,笔力过大,按笔轻了不满,笔力不足。行笔快了,界内不满,行笔慢了,易出界外。若要既不过界又要充满,就要有提有按,轻重得当。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就会学到提按、轻重、缓急,对书法中用笔的“节奏”,就再也不会感到“陌生”和生疏了。

在界内填写,笔画的位置,笔画与笔画的之间,是相接、相连还是相交叉,在什么位置接,在什么位置连,在什么位置相交叉;是相争、还是相让,争多少、让多少……,拳写,都能让我们写到位,到位才能学到结构,也才能学到《玄秘塔碑》的“用心”。所谓“用心”,也就是“神韵”,也就是其中的“灵魂”。

柳体字笔画峻峭秀丽,遒劲挺拔、斩钉截铁,骨力劲健。结构清朗神爽,骨格清奇。

由此可见,临摹都是在规矩中学规矩,法则中学法则,方法中学方法,用功愈勤,进步愈快。

我们只有在临摹的过程中原幅原样地去临去摹,才能窥探到其中的奥妙。车辙相合,才能复制,粘贴才能形神俱俏。否则是学不到“骨”力的。似是而非,不能入神,徒费年月,那又何必呢!

临摹过一段时间了,我也在寻找有关柳公权的资料来看,从中知道了柳公权书学王羲之,还学过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以及魏碑等,学习的心得,临摹的体会,使我对柳体字有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觉得柳体书法的形成,脉络非常清晰,王羲之的书法是其源、是其本,虞、欧、颜、魏碑……是其径、是其流;是其枝、是其叶。探本溯源,体系完备,独树一帜,开宗立派。

接下来我就可以顺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不仅更加能学到柳体的形,而且能学到其中的“精髓”。也就是在逼近“古人”了。也为自己另辟蹊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借鉴的方法。

以上我啰嗦了半天,都是入帖。现在来谈出帖。也就是我是怎么结合的。

所谓出帖,也就是临摹与创作如何结合?从柳公权书风形成的过程中,我估计也能揣摩出个大概一二。要不,我们来看一下苏东坡是怎么说的。

苏东坡说:“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临摹要无我,要学谁似谁。而创作正相反,要我是我,还要“自出新意”。

如果说临摹是十月怀胎,而创作就是一朝分娩!

临摹是为我所用,创作是我写我心。明白了吗?

✍欢迎欣赏点评关注!🙏☕️🍉

章草与今草有什么区别?

草书源于隶变,形成一套独立的笔法、结体体系,形成之初称为章草。

章草在汉代兴起,有说是汉章帝所创(或推行),一说是史游作《急就章》而得名。

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章草不可能是一人一时创造出来的,必然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有初创、完善、发展、成熟等几个阶段。

陆机平复帖

章草之后,出现今草,变章草的字字独立为相互引带,气势连绵不绝,尤其是狂草、一笔书等,字形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二者的区别,王世镗(tang)先生有过论述:今喜牵连,章贵区别。今喜流畅,章贵顿挫。今喜放宕,章贵谨饬;今喜风标,章贵骨格;今喜姿势,章贵严重;今欲速,速贵能留,留则罕失;章欲缓,缓贵能走,走则不滞。今收笔故抑,抑便就下;章收笔故扬,扬便截上;用意不同,取势自异。今多用之寻常酬答,章辄用之郑重文牍。

不管是章草、今草、还是狂草,其偏旁部首以及结体等已经成熟到符号化,俗称“草书符号”。有些字的结构差别甚微,在一篇书法作品中要靠语境等方能区别。

要练习章草 ,首先要能识读,这需要下专门的功夫。但是,正因为草书符号的存在,以及它的结体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因此,识读和练习并不是无从下手。

我个人习草书是从章草开始的,因爱其古雅可爱。根据我的老师的建议,先从王世镗先生的《章草草诀歌》,这本字帖总结了一部分章草的规律,浅显易懂,可以一边练习,一边认字。

王世镗章草草诀歌

因《章草草决歌》字数有限,创作时难以成篇,于是又补充了皇象的急就章、《章草传帖》、《章草大字典》,用来查阅章草的写法,补充识读的范围。后来又购得王秋湄的《章草辩异手册》等,用来学习掌握更多的章草结字规律。

急就章

章草的笔法,因其由隶变而来,上溯到隶书,进而篆书,可知其用篆隶笔法书写,即强调中锋,行笔缓而沉;结体上还遗有隶书的波磔等特点,并且,章草的结体由篆书和隶书而来,并不是楷书,所以,学习章草的同时,要多读隶书以及汉简的帖子,这样更容易理解章草草书符号的来历,结体和用笔的出处。

赵孟頫章草急就章

个人理解,章草的线条风格及笔画有圆和尖两种表现形式,越早的帖子,大都是圆线条,藏锋为主;到了宋克和赵孟頫,大都是出锋的,给人锐利,锋芒毕露的感觉。这两种感觉,可根据个人喜好自行选择。

我个人喜欢饱满厚重的,所以以章草歌诀为参照。我用的是长锋羊毫笔,感觉比较合适;尝试临习赵孟頫的急就章时,用长锋狼毫比较有感觉。

宋克急就章

王世镗(tang)先生是近代章草大家,他的章草歌诀由于右任老先生考据确认。王老先生在章草一道水平很高,又有对于章草和今草的专门的论述,学习章草时可以多看几遍。

在中国书法史上,写章草且有成就的比较起来所占的比例极低,因此可知其难。所以打算学习章草,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周围可资探讨学习的人很少,全靠参照古帖,自己用心、用功夫,砥砺前行。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认为对您有所助益的,请点赞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书法该如何速成?

学习书法要想进步快的话,应巧练加熟练,系统的练,科学的练。

赵宦光《寒山帚谈》中说:"不熟则不成字,熟一家则无生气,熟在内不在外,熟在法不在貌。″学习书法贵熟,贵多临多家法帖。虽然古代法帖众多,一生不能尽临,但理法是相通的,在临帖中领会法度,领会古人精神命脉。达到以一贯万目的,只是临表面的形徒劳而无功。

如何背帖呢?

"凡玩一帖,须字字经意,比量(比较)于我己得未得,若己得者,功在加熟,若未得者,作稀有想。藏之胸中,掩卷记忆,不能记忆,更开卷重玩,必使全记不忘而后己,他时再转,便作己得想。″一一赵宦光《寒山帚谈》。

凡临一帖,先求形似,己临像的再写熟,少见奇特的字要特别牢记它的结构形态。背帖不像的字,重读重临,直至能背帖写像。

(上图书法作品为赵孟頫行书《千字文》局部。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