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是谁创造了文字_是谁发明了指南针

爱字体2023-07-09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是谁创造了文字,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发明是什么?有怎样的文化传承?汉字真正统一是秦朝还是唐朝?是先有的象形文字还是先有的拼音文字?是谁创造了文字,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中国历史上并
本文目录

是谁创造了文字,是谁发明了指南针?

中国历史上并未准确说明指南针是谁发明的,但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发明并使用指南针的国家,关于它的“身世”,可以说存在着不解之谜。

是谁创造了文字_是谁发明了指南针

下面我来说一说指南针是如何被中国人发明并使用的,请看: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

我国是最早发现磁铁指极性的国家。

1.早在战国时期,就利用磁铁的指极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东汉的王充,在他的《论衡是应篇》中曾说:“司南之勺,投之于地,其指南”。由此可见,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南仪器,被视为指南针的祖先。

2.但有学者认为指南鱼是指南针的前身。因为目前发现的关于磁性指南仪器的最早明确记载是北宋曾公亮著的《武经总要》中的“指南鱼”。指南鱼本是作为陆战中指示士兵在夜战中辨别方向的简单仪器,经改制成指南针后在11世纪用于航海。

上述两种观点各有其理,但无论是司南还是指南鱼都只是指南针的前身。目前关于指南针的早期文字记载,主要有以下2条:

1.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茔原总录》卷一中有“丙午针”的记载。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什么针,但从上下文的字里行间可以断定是磁针无疑,说明当时已把磁针与罗经盘配套,作为定向仪器。

2.《梦溪笔谈》卷二十四中也明确指出指南针是一方姓人家(风水先生)首先发明和使用的,并且详细记述了水浮、置指甲上、趾腕唇上和悬丝等四种指南针的装置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长处和缺陷,使人们对当时的指南针有一清晰的认识。

从上述资料可知,指南针在11世纪时在中国已是常用的定向仪器,有多种装置方法。指南针究竟何时发明、何人发明,其前身又为何物,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研究,目前并无准确答案。

【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更多历史趣闻请关注“丝路说”】

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发明是什么?

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是“文字”。

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黄帝时期有一个叫“仓颉”的人,发明了“文字”,距今为止,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因为有了文字才有了文明传承的载体。无论其他的发明再重大,若是没有“文字”记载,也早就丢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文字的“起源”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有一次他给黄帝的提供错误的事实,导致黄帝在和炎帝的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辞官走遍天下。去寻找记录事情的好办法,最后仓颉根据日月山河的形状与万物百态,创造出中国的第一批文字“象形字”,因此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文字与文明社会

文字让人们能传递信息,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只能在绳子上打结,来简单记录牲口的数量,但是不能记录事情。我们想一下,如果没有文字,人们就不能记录传承,那么其他的伟大发明也就不存在了,即使发明出来也没法记录,最后只能失传。

文字与生活

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毫不起眼,但确是在我们一生的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例如:我们上学要学习的文化,就是以文字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我们才能学习。

你能想象我们要是没有文字,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是什么样子吗?更不用说我们工作闲暇之余去旅游度假,也都是需要文字、不然路都找不到。可能你说:你有导航,但是导航也要用到文字。如果没有文字也就没有导航了。就算你是宅男,宅女,不去上学,不去上班,不去旅游。就在家里上网玩游戏,看视频。但是,如果没有文字这些也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书上看到的历史故事,在网络上看到的小说,视频,我们生活的一切,都要有文字作为基础,我们只能和原始人一样,交流只靠大声吼了。所以文字的发明才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

嗣汉天师府道士三成与您分享!

有怎样的文化传承?

说到“麻将”,最爱的当数我们四川人。在四川的街头,麻将馆是最好开的馆子,投资最少,收获最多。怎么说呢?

要开个商店做营生,店内装修、店铺门面、招牌店招一个都不能少,也是花钱最多的。可是麻将馆就不用这些,只需要摆几张麻将桌就可以开张。店子里之前是做什么的,装修、门面、店招都可以不换。

所以在四川你要观察仔细些,否则,走进理发店、早餐店、五金店、小超市……才发现,原来是麻将馆。我曾看到有个店门面上写的是“按 摩、推 油、保 健”(这样的招牌相信很多人都懂的),里面进出的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正奇怪时,才发现里面已经是麻将馆了。

到于麻将是谁发明的,这个还真不好说,一种古代传下来并流传甚广的棋牌游戏,大概率不会是一个人发明的,而是群体参与的结果。关于麻将的起源,很多种说法,只有一种说是郑和发明出来的,其他说法都是群体参与逐渐演变而来的。

我搜集了下,关于麻将的起源,大致有这样几种:

从江苏太仓的“护粮牌”——麻雀牌演化而来;

明朝的万饼条(也叫万秉章)将“叶子格戏”改变为麻将;

郑和在下西洋航行途中为缓解无聊创造了麻将;

从中国最古老的棋牌游戏的老祖宗“博戏”为基础衍生出来的马吊牌、纸牌等演变而来。

各种麻将的起源说法,要想分清楚究竟谁才是最正宗的说法,今天还真有些难。从静笃个人来说,倒是觉得第一种麻雀牌的说法最适当。那我就专门介绍下这一种说法。

中国南方历来是产粮最多的地方,在古代的中原王朝,都会在江苏等地囤积粮食,来补给北方所需。江苏太仓就建得有皇家的大粮仓。

这些粮仓都有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麻雀吃粮的问题。那时的赶麻雀的方式基本上只能靠人工。为了奖励抓捕麻雀,粮仓的管理者就作了一种筹牌来记录粮仓工作人员捕麻雀的数目。

这种筹牌上刻得有各种数目的“筒子”、“条索”的符号,也有一至九万的汉字。

以此来记录工作人员抓捕到的麻雀数目和奖励数目,做为领取奖励的凭证。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也会用这些筹牌来游戏,逐渐就发展为今天的麻将。今天,很多地方都叫麻将为“麻雀牌”就是这个原因吧。

再来说一下,“筒、条、万”在麻雀牌中的含义。

“筒”代表捕雀的火药枪口,有几筒就代表几只火药枪。也有说“筒”是“饼”的,几筒就代表价值多少大饼的奖励。

“条”代表捆缚抓到的麻雀的绳索,也称为“索”,一条索捆一只麻雀,有几索就代表抓到了多少麻雀。为了形象,一条就干脆用一只麻雀的图案代替了。

“万”就是抓到麻雀获取赏金的单位,得到个九万,赏钱自然不少。

在太仓的方言里面,“麻雀儿”与官话中的“麻将”读音极近,等到流传到全国时,麻雀牌就演变为麻将牌了。

介绍完了这一种麻将起源说,我们又说回四川麻将。各地都有各地的麻将打法,也觉得自己的那种打法最有趣。我是四川人,我也自然觉得四川的麻将打法最来劲。四川的“xue战到底”、“xue流成河”的打法还是在全国都挺有名气的.

不过,在四川还有一种极为小众的麻将打法——“广安xue战”。

这种打法只在广安打,周边的人都不会。广安人打麻将时只打这种,其他的觉得都没劲,其他地方人来到广安后,学会了广安麻将打法,很多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地方的打法缺少了点激情。

广安xue战一般基数是两番:至少缺一门加一番。然后各种加番的方式:清一色、混一色、大对子、单吊、金钩吊、七对、清七对、混七对、笼七对、杠上花、杠上炮、三元会、小三元、大三元、海底捞……多达几十上百种加番方式,每一种动辄就是加五番,遇到大三元还要再乘以二。

广安麻将的打法的刺激地方就在于,基数番小,各种番加起来感觉无止境。对手不倒下牌来,你永远不知道对手的牌番数有多大。打到倒数第二胡牌结束的打法,使得同一局中连续放炮的人可能是赢得最多的玩家,不胡牌的人可能输得最少甚至不输。

前面一直输得很惨的玩家,可能在最后一把翻盘,成为全场最大的赢家,而且不是惨胜,是大胜。

这种过程的不可预见,结果的难以猜测,给了广安麻将最大的乐趣,所以广安人是不屑于打其他地方规则麻将的。可是,广安麻将规则的花样繁多,计番的复杂,结果的不可预知,都给广安麻将的推广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趣味而又刺激的广安麻将始终是一个小众的麻将,委实有些遗憾。

读到此处的朋友,您们当地的麻将打法是怎么样的呢?欢迎留言介绍一下哟!如果到广安玩的话,记得一定要学习广安麻将喔,绝对让你大呼过瘾!

汉字真正统一是秦朝还是唐朝?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我们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确一个事实,即:秦朝统一文字,即“书同文”。这一点在历史上是没有争议的。

既然这一点没有争议,那为什么有人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呢?这个问题是一个伪命题吗?

也不是,能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对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知识应该是有所了解的。因为他们注意到了秦朝时期各种文字在全国同时存在,以及在全国各地区的民间,人们仍在使用各种不同文字的情况。

贝克尔曾说:历史是说过和做过的事情的记忆。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翻翻我们的记忆,回溯一下历史,看看我们的祖先们在统一文字上都做了些什么。

再了解一下秦代统一文字时的历史背景,当时全国各地文字的使用情况,以及秦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后在全国的通用情况。厘清了这几点,对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会很有帮助。

秦代统一文字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分为五大文字派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另外一个文字派系便是以秦国为代表的周秦文字了。

齐系文字:是齐、鲁、邪、滕、薛、莒、杞、纪、祝、倪、任等国文字。文字特点是有很多异体字,装饰笔画多,其形体较西周春秋时期的铭文更修长,字体风格清秀。它的主要载体是铜器。齐系文字受晋系和楚系文字的影响比较大,它是在西周文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东方文字体系。

齐侯盂铭文拓片

燕系文字:是北方燕国的文字。燕国偏安北隅,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文化发展也受到制约,燕系文字字形也较匮乏,有一些特点较为独特,如“爪形合并”是燕系文字有着浓郁地域色彩的古文字字形。燕系文字比较稳定。其主要载体有铜器、兵器、玺印、陶文等。

燕系文字

晋系文字:包括韩、赵、魏、中山、东周、西周、郑、卫等国使用。晋系文字继承西周文字的特点,中期的《侯马盟书》是晋系文字最典型的代表,字形修长,结体生功自然,笔画细劲。晋系文字载体为青铜器、货币、陶器、玺印等。

中山王铁足铜鼎铭文

楚系文字:包括楚、吴、越、徐、蔡、宋等国使用。楚系文字特点是字体修长,特殊字多。字态灵动活泼、结构不规律。楚系文字也是殷周文字的一种变体。殷周文字形体上的一些特点,包括简化、异化、繁化等结构变化等,都在楚系文字演化过程中有所体现。楚系文字的主要载体有铜器、兵器、玺印、陶器、货币、漆器和木器、谦帛及简牍等。

曾侯乙墓竹简(最左为出土编钟上铭文)

秦系文字:秦国使用。文字比较规范、稳定。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先秦时期,秦系文字统称为大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石、竹简木牍和帛书等。载体为铜器、兵器、竹简,石刻等。

石鼓文

这些文字基本都是由金文发展而来,原本差异并不大,但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人为的将文字做了修改,以体现各自的独立性。而且各国各自为政,国与国之间长期处于敌对态势,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受到阻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国家地区间也就出现了一现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字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最明显的表现是,各国将文字笔画随意的删减,形体结构也是越来越混乱,文字差异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原来同源的文字变得各种各样,差异越来越大。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认为必须改变这种情况,因为一来文字的差异,异致文化的认同感不强,政令也难以通畅,不利于皇朝统治。

二来各国文字原本同源,是为人因素和各自为政导致了差异化,如令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必然要将这种情况扭转过来。可以说皇始皇在统一文字这件事上立下了千古功绩,他的这一行为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的发展。

秦始皇决心统一文字,他命丞相,也是当时的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来搞这个事情,李斯整理规范了秦国的文字,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在全国各地推广,小篆遂成为官字,在官方文书上和隆重正式的场合使用。

李斯小篆

所以说:是秦国统一文字,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

秦统一文字后,小篆的推广及其它文字的使用状况:

秦国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推广后,使用度并不高。因为小篆书写繁琐,学习起来并不容易,易识易辨性不强,实用性也不强。所以其它文字如刻符、虫书、署书、隶书等一些文字仍然被广泛使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许慎《说文解字序》中的这段话,概括了秦朝文字使用的基本概况:就是官字小篆和其它各种文字同时存在,同时使用。

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人提出文章标题里的这个问题,那就是有人认为尽管秦始皇以小篆为标准统一了文字,但秦朝仍是处于多种文字并存的状态,小篆也并未成为唯一被使用的文字。

但是如果持这种看法,认为秦国的文字并未真正统一的话,那就是一个悖论了。

秦始皇统一文字,将文字的发展纳入统一轨道,将小篆作为官方通行文字,尽管其它文字仍在使用,但政策导向性的作用凸显,已经极大的压缩了其它文字的发展空间。

尽管小篆在秦朝使用度不高,但小篆仍然作为官文和通用文字传承到汉代。汉代继承了秦代统一文字的做法,虽然汉朝中后期将小篆演变成了隶书,但汉代多种文字并存的现象却在急剧减少,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成果,在秦之后的汉朝已经可以看到。

中国文字的发展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汉代前期篆书和隶书都有应用。中后期隶书发展成熟,应用广泛。楷书与草书也逐渐发展。但我们不能说这是多文字共存,因为这些书体都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些文字只是书体不同而已,在文字体系上并无区别。

秦始皇统一文字,将战国时期的楚系文字、晋系文字、齐系文字、燕系文字都统一到秦国的小篆体系下,将其它文字派系的发展空间压缩掉。在秦国时期,虽然其它体系文字仍在使用,但已经没有了发展空间,处于逐渐消亡之中。到了汉代后期和三国二晋时期,这些文字基本绝迹。

所以说:秦朝统一文字的历史事实脉络清楚!

到了隋唐时期,文字以楷书、行书、隶书、篆书这四种书体存在,各种书体发展成熟。楷书成为通用书体,广泛在官文、手札,石刻上应用。所以有人据此认为唐朝是文字发展史上文字真正统一的时期。

但应该看到的是唐代文字是由秦代篆书逐渐演变而来,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同文“政策,那也就没有唐代楷书的兴盛,更谈不到什么文字的统一。

而且唐朝楷书通用与汉代隶书的通用,从本质上看并没有什么不同,从这个道理上也可以说是汉代事实上统一了汉字。

而且楷书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到了近代还有繁体楷书和简体楷书之分,因为文字有不断演变的自然属性,所以,文字的发展变化永不会停止。也就不能据此认为是唐朝事实上统一了汉字。

秦始皇的“同文”政策,开创了中国文字发展的新局面,之后文字的不断演变发展,都是秦朝统一文字这条主线的不断延续。秦朝时期多文字共存的现象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就像如今普通话是全国推广的通用语言,但各地方言仍在使用的情况一样。

秦朝统一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将文字升华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前进的一条生动鲜明的文化脉络,历史贡献巨大,应当得到肯定和赞扬。

回答完毕。

是先有的象形文字还是先有的拼音文字?

【原创问答】首先来说,这个话题是个很复杂的世界历史文化问题,而且不是能轻易下定论的问题。

世界上的文字是一个来源?还是有几个来源呢?

如果来源是指来源地,那么,答案很明确,世界上的文字有4个不同的来源地:

1、产生苏美尔文字的西亚(中东);2、产生古埃及文字的北非(埃及);3、产生马亚文字的中美洲(墨西哥);4、产生汉字的东亚(中国)。

如果来源是指文字的最初形式,那么,答案也是很明确的,世界上的文字只有一个来源:图画和刻痕。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是,文字来源地的前三者都已消亡了。

苏美尔文字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前,通行了3000年,阿拉伯人叫它“钉头”字,英国人叫它“楔形”字,因为它的笔画一头粗一头细,像钉子,又像楔子。

古埃及文字的出现年代略晚于苏美尔文字,传播范围也没有苏美尔文字那么广,可是,它后期形式的表音符号却成了字母的一个重要来源(拼音的雏形)。

马亚文字大约有1500年的历史,出现在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消亡于16世纪西班牙人占领中美洲之时。

汉字有多大年龄?那就要看怎么个算法。如果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甲骨文算起,就有3300多岁了。它出现于公元前1300年前,比苏美尔文字约晚2000年。

如果新石器时代淘器上的符号可以看成汉字始祖的话,那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用同样的方法追溯苏美尔文字,大致也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

文字变化之大,莫过于中断或消亡,其次是嬗变为字母。

汉字的变化没有那么大,它只是出现了笔画化以及简化一类的变化。所以,有人说它原来是表意文字,现在基本上还是表意文字。换一句话说,它原来是意义符号,不是声音符号,现在仍然如此。在形声字里,声旁曾经起过有限的指示读音的作用,但受方块字的限制,终究没有变成字母式的纯表音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老文字,堪当世界文字的老寿星。

从汉字自身看,变化其实也并不小。对于考古发现的陶尊符号或楔刻符号,古文字学家在惊喜之余,不时发出难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叹!就是有史时期的甲骨文,一般人休想看懂,只有少数的古文字学家经反复研究后才能看得懂。无论是陶尊符号或楔刻符号,还是甲骨文字,都完成了那时人的书写任务,今人的感觉只是说明汉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已。

如果那时的人能复活,他们更会惊异,历经沧桑之后,现在的汉字是多么的神奇,多么的艺术!

前面所列举的那三种古老的文字虽然消亡了,但它们的后裔却都走了一条共同的拼音文字的道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使用拼音文字,这是以证明,拼音文字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文字。由于各种原因,汉字没有亦步亦趋。然而,汉字为了更好地为“汉语”服务,应该利用人类的共同的文字财富——拼音文字。

进入21世纪,汉字给人的感觉就是积极地利用拼音文字来补自已的不足,这也是自然而然的发展规律。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