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疑字草书_山谷全文道理

爱字体2023-03-12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疑字草书,山谷全文道理?这副书法水平有多高?刘字的七个演变过程?带有谐音的诗句?文同与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有何不同?疑字草书,山谷全文道理?元祐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
本文目录

疑字草书,山谷全文道理?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⑥,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疑字草书_山谷全文道理

【翻译】

元佑初年,黄庭坚与东坡、钱穆父(钱勰)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黄庭坚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黄庭坚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黄庭坚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黄庭坚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黄庭坚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黄庭坚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扬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黄庭坚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了。所以黄庭坚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这副书法水平有多高?

我的印象中,这为题主至少是第二次发布作品提问求点评了,题主大概是觉得作品有某些独特的东西,没有被人发现,一再求证,大家反复论证,或许可以吹尽黄沙始见金。

1、下次提问能不能把图片弄得正面朝上,我实在是脖子受不了,电脑上想去看你的图片很不容易。就因为这个,许多人就不愿意点评了。

2、作品下笔无力,全部采用圆笔书写,看起来像是一堆刚刚剪下来的羊毛,说气若游丝,一点也不夸张。

3、通篇字的大小全部一样,笔画粗细无变化,气势、韵味、墨色,甚至连落款都是一样一样的,这是什么情况?你自创的草书新体吗?

4、至少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字草法有问题,不守法度,草书就失去意义,就变成了信马由缰,与丑书无异!我们经常看到的怀素《自叙帖》,古人有许多赞美之词:“奔蛇走虬势入座, 骤雨旋风声满堂”、“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寒猿饮水撼古藤, 壮士拔山伸劲铁”等等,但怀素虽说笔下生风,却法度森严,绝不会放飞自我。

今天元旦,我少说两句吧,希望你新年进步,书法腾飞吧!

刘字的七个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无“刘”字,大概是因避汉皇帝刘姓之讳,不便深究字义而失收。

刘,作为姓氏,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刘除了姓氏之外,还有人们所不熟知的许多神奇的含义。

一、刘是一种象征权威的巨斧

刘,繁体为劉,形声。从卯(戼)金,从刀,戼(应读 liú)。甲骨文的戼字像两刀斧并立之形。宋·马永卿 《嬾真子·正月刚卯》:“盖刚者,强也;卯者,刘也。”

王国维曰:“古音卯刘同部,疑卯即刘之假借字。”胡小石(1888年-1962年)先生说:“卯为刘之原字”,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巨大的战斧,是权威的象征。华夏人崇拜“战斧”与“盘古” 抡起巨斧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有关。作为一种形似斧钺的兵器,最早见于《尚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西汉博士孔安国传曰:“刘,钺属。”唐代孔颖达疏引东汉郑玄注曰:“刘,盖今鑱斧。”清朝末的大学者俞樾说:“当以《顾命》‘一人冕执刘’之刘为‘刘’字本义,盖兵器也。”(俞樾:《曲圜杂纂》五)。

因为“卯”是刘的本字,是杀牲的刀斧类利器。卜辞中殷人多“卯几牛、卯几牢、卯几羊”杀生祭祀的记载,所以劉引申为“杀、宰割、杀戮、凋残”等义。

带有谐音的诗句?

绍兴以后祀五方帝六十首其一

隋 · 佚名

洽礼既陈,谐音具举。有条斯牲,孔硕为俎。

维帝居歆,介我稷黍。乐哉有秋,翳神之枯。

听琴赠远师

宋 · 王洋

世人倾耳听繁音,太音古淡难为听。有如广庭题旌夏,或者惊遁疑有神。

当时舜床调五弦,薰风煽物无穷人。若言造化不爱玩,安得感君回阳春。

遣音相继嗣者谁,穷山缁侣黄冠师。非干此意乐穷静,世路自与相参差。

我今试听清风操,野鹤孤猿对残照,琅琊山下醉翁吟,分明拨向琴中调。

人言大弦如玉温,小弦廉折亮以清。春秋自是隔寒暑,天地不和令偕行。

岂如七弦转十指,劲节谐音同到耳,乃知造化在指端。岂但高山与流水,

道人不肯长怀珍。亦曾挟艺游车尘。高门八字惊未见,脱赠往往捐千纯。

如今飘泊困长路,更觉世味难将迎。应将感怆赴琴风,一听万虑罗心兵。

道人勿苦生冰炭,古道须信非人情。哀音果要洗俗耳,更去娇弦三两声。

文同与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有何不同?

谢谢悟空邀请!

文同与郑板桥都喜欢画竹子,在说他们艺术特点之前,有一件不同却不能不说,文同被人称“胸有成竹”,郑板桥就偏偏要自称“胸无成竹”

文同,字与可,宋人,是苏东坡画竹的老师,与清代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虽不在同一个时代,但都是世人所公认的画竹高手。

文与可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也。

苏东坡写了首诗评价文与可画竹: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无怪乎,与可慨叹:世无知我者,惟子瞻见识吾妙处。

郑板桥大家就比较熟悉了,郑板桥自题竹石图: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又论云:藐兹后学,何敢妄拟

郑板桥在另一张《墨竹图》 题词: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如果说他们画竹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大概是如此:

文同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不说墨竹大师的称呼,单单就以竹来命名一派,足可见文同画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曾有人说文同是墨竹的鼻祖,但关于中国墨竹的起源之说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亦即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起于唐明皇李隆基,元张退公《墨竹记》:“夫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萧悦,因观竹影而得意”;

二说是起于吴道子,元李衎在《竹谱详录》中说:“墨竹亦起于唐,而源流未审。……黄太史疑出于吴道子”;

三说是起于五代时蜀国的李夫人,《图绘宝鉴》卷二记载:“李夫人……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模写窗纸上。……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其他类似的说法还不少,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又缺少实物佐证,传为南唐李颇的《风竹图》,也仍存在着争议。

但从实物与文献的综合考察分析,墨竹起源于唐五代之间,应该是可信的。但“湖州竹派”起始于北宋,因文同而开派立宗,却是十分明确的。

郑板桥画竹独创写意,著意趣味。他一生只画兰、竹、石,只是中国画中很少有的。

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他画的不单是竹,而是在竹上画出了自己的脾气。在画竹子中,也画自己。

技法上郑板桥画兰画竹几乎都用墨笔,笔法圆浑而不失劲秀,奔放而不流于狂纵.中国传统画兰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勾勒的方式用墨描下来,另一种是直接在竹影的范围内以写字的方式画下来.郑板桥墨竹直接以墨笔挥洒。

但无论文同与郑板桥画墨竹有多少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画竹必须要爱竹,爱竹要由观竹而起,观竹莫如亲自养竹,文同是这样的,郑板桥也是这样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们的居处遍植翠竹,常年与竹为伍,精观细察竹的不同形态,竹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文同的墨竹出神入化就是通过观竹,研究竹后对竹的充分理解,而做到胸有成竹原因。

郑板桥“胸无成竹”与文同的“胸有成竹”是不矛盾的,这是写实到写意的演变过程,因郑板桥墨竹主张技巧为构思服务的写意精神,这种写意画与文同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有所区别,所以有“成竹”到“忘竹”“无竹”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