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书法的重要性_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爱字体2023-06-05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书法的重要性,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书法家的字有立体感?大家承认书法要传承?为何写书法要使用繁体字?你觉得书法对社会有多大意义?书法的重要性,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书法艺
本文目录

书法的重要性,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书法艺术的基本原理指的是其内在规律。书法的本质是源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密切相关,传达自然万物某些意象的美学特征。如雄浑、质朴、清淡、狞厉、秀丽等。

书法的重要性_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一、书法的用笔原理犹如遨游天空的雄鹰。有起有落、有快有慢、有舒有敛。有韵律感和力量感,运动轨迹变化无常,灵活自然。

二、书法的结构原理像人类社会古代战场上的排兵布阵。如书法中的大开大合和"口袋阵″、"十面埋伏″相似。有散有聚、有舒有密。先散开形成包围圈,待敌人进入"口袋″后,成合围收紧之势,将敌方歼灭。

在草书结构中,变幻莫测,行笔疾如风。和"兵贵神速″的作战理念暗合。

汉字的结体,有的含蓄低调、有的外肆张扬。当敌情于交战不利时,保存实力,将锋茫隐藏起来,休整部队。操练兵马,养精蓄锐。如同书法中的"含蓄内敛″,"藏其锋芒″。当战场形势于我方有利时,抓住有利战机,雷霆出击,势如破竹,如同书法中的"外肆张扬″,"耀其精神″,"锋芒毕露″。

三、书法的章法有的像古代阵法中的"一字长蛇阵″,有的像"二龙出水阵″,有的像"天地三才阵″,有的像"四门兜底阵″,还有的像"五虎群羊阵″……

行草书中的直线式纵行排列,恰似长驱直入正面的强攻。曲线式纵行排列如迂回包抄,旁敲侧击。有的章法如同二路夹击,使敌人腹背受敌。

阵法无固定模式,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书法也是这样,法无定法,随形就势,讲究变化,随境而变,随情而变,随意而变……

王铎的书法作品中,像韩信指挥的潮水般的千军万马,有背水一战的,势不可挡的,战无不胜的气势。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王铎所书。)

为什么书法家的字有立体感?

“为什么书法家的字有立体感?”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完全可以从书法的笔法,结构和章法三个方面去探索。

书法家写的字为什么有立体感?因为他们是按照书法的法则去书写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毫无疑问,书法家之所以能成为书法家,就是在形美,音美,意美三方面对汉字加以美化,具体则表现在对笔法,结构,章法的精心创造。

下面我们从笔法,结构,章法入手具体来谈谈书法家的字有立体感。

一,笔法丰富,面面俱到

对于笔法的研究,是书法家的第一道功课,一个个立体的字也就是从笔法开始的,笔法的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一个笔画是否能丰富多彩,面面俱到。在笔法中,最重要的三个步骤则是起行收。笔法的丰富与否也全表现在这三个步骤里面。

就起笔而言,有藏锋露锋的区别,在形态上则有圆头和方头,例如颜真卿的楷书则多逆锋起笔,形成粗重的圆头,而欧阳询的楷书则露锋入纸者居多,形成深严的方笔。[颜真卿楷书与欧阳询楷书对比]

从行笔方面来说,则有粗细的变化之分,褚遂良,钟绍京的楷书在行笔中粗细变化十分明显,而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的楷书相对而言粗细变化则没有前者明显。

在收笔方面,大多使用提按的技法,使得收笔显得十分凝重,例如颜真卿的楷书收笔则非常有特色,好似另起一笔,而不显得局促。褚遂良的楷书楷书收笔则是一个平面,整齐干净,不拖泥带水,而欧阳询楷书的收笔往往行成一个斜面,显得光滑平整,特别有楷书的端庄严谨之感。

怪不得唐代书评家张怀懽在《书断》中评价欧阳询的书法:

“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这“森森然若武库矛戟”便说的是欧阳询笔法险峻,笔力苍劲和他“艺宗南北”的丰富多变,以及笔法的面面俱到。

历代书法家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等等,他们的书法中,无一不是笔法精妙合理,丰富异常,且又能面面俱到,因此他们的书法自然有立体感了。

二,结构严谨,一丝不苟

结构是塑造一个字立体感的关键因素,例如一棵大树长得好不好,细枝末节无足轻重,而整个枝干是否挺拔才是关键,结构之于单字而言,无异于枝干之于大树。

在结构方面,历代书法家总结了诸多的法则,例如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明代李淳《大字八十四法》,清代书家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等,无一不是在结构上对书法注入法则,使字更加端庄严谨,合理规范。

在书法结构上,我举两个例子,可谓是结构布局的典范。一个是柳公权,一个是欧阳询。

[欧阳询楷书单字]

以以上这几个欧阳询的带有三点水偏旁的楷书单字为例,欧阳询以其偏旁的变化在结构上布局严谨,每个三点水的表现形式都不一样,根据字形的不同,或宽或窄,根据结构安排的需要,或近或远,根据意境的表达不同,或断或连。使每一个带有三点水偏旁的字在结构上都严谨合理,一丝不苟。

这样在结构上如此用心布局的书法,怎能没有立体感呢?

[柳公权楷书]

柳公权的楷书兼取欧体之方,颜体之圆,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笔力遒劲有力刚劲挺拔,结构严谨,人称“颜筋柳骨”。

穆宗李恒问柳公权用笔之法,柳公权回答:“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可法矣。”有此论断,方知柳公权楷书立体感之来源。

对于柳公权楷书评价最高的当书姜夔了他在《续书谱》中说:

“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

柳公权楷书的在结体上最大的特征便是中宫收紧,四围伸展平稳,可谓是结构严谨之典范!

后代书家如启功先生在柳公权楷书上所下功夫颇深,因此,看启功先生的书法,虽不是绝对的工楷,但是在结构上却继承了柳公权楷书的中宫紧收,四周放射伸展而又极其平稳的特点。有人甚至说,启功先生的书法,一笔一画移动了一点位置都不合适,这说明启功先生的书法在结构上是不容更改的,由此想来,结构之于书法立体感的重要性了。[启功临柳公权,可知其结体来源][启功书法,结构严谨,丝丝不苟]

因此,不论是观柳公权法书,还是启功先生的字迹,都能体会到字字皆有立体感,因为他们的构字结体无不是严谨不苟的。

第三,章法缜密,有收有放

书法的章法布局是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受,而书法的章法布局则是塑造书法立体感的最关键因素,一篇书法作品,章法缜密,有收有放便给人立体,舒朗的感觉,而章法布局错乱不堪不堪,那么这种立体感则荡然无存了。

就字体而言,我觉得正书给人的立体感是最为强烈的,例如篆书,隶书,楷书。

我们以楷书为例,来说说楷书中的立体感。

楷书的笔画要求笔笔送到,楷书的结构要求严谨无缺,楷书的章法则自然浑然天成了。

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楷书就像站着的一个人,又怎能没有立体感呢?

在楷书中,一个字有微妙的立体感,一篇作品则有宏大的立体感。

[颜真卿楷书]

在楷书作品中,我觉得在章法布局方面最能体现立体感的就是颜真卿的楷书,颜真卿的楷书通篇气韵流畅,字体大小相差无几,笔画粗细对比强烈,整个作品的立体感便跃然纸上了。颜真卿的楷书章法缜密,立体感也就在有收有放中自然流淌出来了。

沈尹默就说:“颜平原书出于褚河南,其楷书结体端严,往往犹有伊阙佛龛碑之风格。”

从沈尹默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感知“有伊阙佛龛碑之风格”这不就证明了颜真卿的楷书的立体感吗?

所以,书法的三个要素乃为笔法,结构,章法三个方面,而书法家的字之所以有立体感,通过以上分析,全在笔法结构章法中得来。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留言,感谢关注!

大家承认书法要传承?

“大家承认书法要传承,但究竟如何传承,具体传承什么”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这个问题提得好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一个提问。书法要传承怎么传承?

今天我们传承书法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因为我们现在写的字叫简化字,古人的书法是一个相对来说是个繁体字的系统。所以我们学习书法也不是简单的写字,或者说是简单的把简化字写好,我们传承书法,直接学习古人的字就行了。

刚刚,有一位网友看了我写的书法文章中举的例子,其中就有欧阳询写的《兰亭记》里边的三个“之”字。他就说,我把书法说的太神秘了吧?这几个之字哪一点不一样了?我告诉他说,你仔细看看,光是之字的,这三个点都不一样。像你这样看书法,什么都一样,怎么能看得出来书法之妙呢?所以,我们说,写钢笔字写习惯了,写简化字写习惯了,我们对毛笔字对繁体字,对中国传统书法的认识,真的需要我们有一定的了解。

欧阳询《兰亭记》,我们要仔细的看三个之字,点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笔式的走向都是有一些变化的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字,我们学就行了,有金文,有小篆,有隶书,有楷书,还有行书、草书,大致上就是这样一些。

但是,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一个文化体系,它从不同的层面反映着不同的深度,每个时代它又有每个时代深厚的文化土壤。

比如说,魏晋时代的风流,汉隶的古朴,唐楷的森严,宋人的疏放,元人的复古,明清时代的变革。

现代对书法的创新和改革的渴望等等,这都是值得我们传承的书法精神。我们处在一个中国书法走向最后一站的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中国的书法有一个不断的发展演变的过程。比如说,从篆书到隶书就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从隶书向楷书又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中国的汉字到了唐代才基本上固定下来,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三位一体的一个书法主流体系。

我们再看看颜真卿写的这几个之字,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这个书法体系是我们主要传承的体系,因为从唐代到今天,我们适应这样一个说法传统1400多年了。

这1400多年里,我们主要传承的一条脉络就是魏晋风度,也就是钟繇王羲之创立的这样一个书法体系。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明清两代或者是在唐、宋、元、明、清,这样几个大的朝代里边,几乎只有楷书,行书,草书这些主流的书法,其他的书法在我们的社会当中被所传承者,是微乎其微的,比如说,还有隶书、篆书这些传统,我们在传承过程当中已经是非常淡漠的书法了。

正因为如此,书法的视野也就越来越小了,所以到了晚清时代,学者们又提出了金石学的书法美学思想,这一次提出金石学,是进一步的重新回归古典,同时也是对中国书法全面的继承。

临摹魏碑《敬史君碑》

今天,我们的书法形成了两大流派,一个是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学派,还有一个是以魏碑为代表的金石学学派。

我们可以说,金石学是一个新的书法流派,事实上,金石学却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法学派。但是,由于唐代书法统一了之后,就把金石学当中的隶书篆书这些书法,包括魏碑被我们基本遗忘了。

因此,我们到了晚清,一直到我们今天,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书法审美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原来,只有风流潇洒的魏晋风格,现在,不但有风流潇洒的魏晋风格,还有雄强浑茂吃的魏碑,和古倔朴茂篆书和流丽典雅的隶书。所以就形成了帖学和碑学两大学派,但这两大学派又是在融合,在融合的当过程当中,我们也看到帖学派仍然是占据着最主导地位,而金石学仅仅是这个主流中一个新的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继承中国的书法传统,继承什么呢?就要继承中国书法的内核。

战国楚简《曾乙候墓简书》的古拙自然

中国书法的内核,它不仅仅是让我们写写字而已,它是要让我们在书法当中抒发自己的人文情怀,比如说,古代流传下来的这些优秀的书法家,我们看他们这些书法的时候,总是能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感上的感受。有大气磅礴的,又风流潇洒的,有天真浪漫的,也有奇倔古怪的。这些不一而足的各种艺术风格,它给我们展示了不同人文精神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写写字而已。

启功先生临摹的怀素《自叙帖》

所以,如果要想让我说一说,我们如何具体的来继承传统,我想我们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继承:

首先,我们要懂一些中国的书法史,就是要了解中国的书法的历史,要了解我们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些发展历程过程当中出现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人生为什么跟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有了解了这些历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中国的书法为什么事博大精深的,同时我们也才能把我们的主流书法帖学学得更好。

第二,我们既要遵循主流书法,同时我们要兼容并蓄,尽量做到以发挥自己艺术爱好为主。

赵孟頫书法的圆润婉转

因为今天我们学习书法,好像实用性已经降到了最低历史上的最低,甚至,再过若干年之后,可能还要低。但是书法给我们带来的生活和生命的那种乐趣,它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书法的艺术魅力是不会消失的。所以,我们尽管可以学篆书,隶书,甚至甲骨文,还有其他各种不同的书法艺术,但是,最主要的主流仍然是楷书,行书和草书,这是唐代以来给我们建立的一个汉字书法系统的主流系统。

魏晋书法的风流蕴籍

这个系统我们是不能丢掉的,如果我们丢掉了这个一个系统,那我们的书法真的就是凌驾于汉字至上了,也就会脱离群众,脱离大众。

第三,我们要全面学书法,我们不能仅仅学个楷书,学个行书就可以了,我们还认识到中国书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篆书隶书,我们都可以学一学,通过学习篆书和隶书,也有利于我们在楷书、行书领域的创新,或者反过来说,我们本来是爱好篆书和隶书的,但是我们学习了楷书、行书和草书,也可以反过来帮助我们在篆书隶书里边有一些创新。因为书法是可以融合的,我们只有精通一家,通过博大精深,炉火纯青的融合各种书法美学要素,才能有所创新,因此学习太单调是不行的,学习的太单薄也是不行的,传承书法文化就是要把书法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传承下来。

第四,我们要坚持爱好。把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修养来做,通过书法,可以加深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学书法,让我们走进中国的古典文化领域,走进中国古典文化的世界,让我们开拓一个新的境界。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书法?因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的人文思维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都是很富有逻辑性思维的。但是,古人在书法里边是比较重视情感精神和形象思维的,那我们在这个学习书法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大脑就会得到很大的放松。

同时,即便是这样静悄悄的一个小小而古典的书法世界,但是,它内在的精密的结构,仍然是充满着逻辑思维的,这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更是我们书法的博大精深的一面,所以我们传承书法,一定要把现代科学方法和古典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样我们乘船出发更有力度。

王铎的桀骜不驯

最后是,我们在传承书法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其实传统和创新也是一个“形质”与“神采”的问题。

古人很早就提出,书法的形质和神采两个部分要完美的结合。只有把这两个部分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传承古人的书法精神。同时给我们的创新也就奠定了资本和基础。

现代书法家有一种潮流或者一种浮躁的倾向,总是把所谓的神采放在前面,可是书法的神采出来了,却没有形质,那么这种没有形质的神采,其实是非常空洞的东西,因此,书法仍然是一个求真务实的艺术,而不是炫技的艺术,更不是凭空想象的艺术。

我们乘船书法传统一定要记住,形制是基础,神采是建立在行至这样一个铁的基础上的。

为何写书法要使用繁体字?

书法创作(写书法),可以用繁体字,也可以用简体字,这个没有硬性规定。但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书法创作时要么全部用繁体字,要么全部用简体字,不可繁体字和简体字混用。

在参展的书法作品中,如果是古人用过的“简体字”,亦可视为繁体字,在书法作品中可当作繁体字用,但必须要有书法创作者向作品评审人员提供出处。异体字也可视为繁体字用于书法创作中。

在晋人王羲之和唐人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中,就经常出现有繁体字和“简体字”混用现象。比如,汉代人就把“扵”和“於”写成“于”,这个在汉《曹全碑》中表现最多。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用过的,在书法创作的,书法创作者完全可以做为“繁体字”用于书法作品中。

简体字是汉字改革之后出现的,其目的就是把繁体字予以简化,以达到书写便利和快捷。在汉字简化时,对古人简化过的字,予以保留,并做为简化字使用;对于繁体字,该简化的都予以简化,但在《现代汉语词典》和各种字典中都有保留,并对其出处作有说明。

上图是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局部,图中第一个字“于”字,就是简体字,因为这个“于”字曾在汉《曹全碑》中多次出现,所以王羲之就沿用了汉代人的写法用于《兰亭序》的创作之中。

书法既是文化又是艺术。近年来,不少书法家又把书法创作说成是“娱乐”了,还说书法创作是“先娱己再娱人”。从艺术和娱乐层面上说,书法人写书法时喜欢用繁体字而不习惯用简体字,也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就是,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喜欢和习惯使用繁体字,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你觉得书法对社会有多大意义?

书法与中国画一样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书法起源于汉字,汉字是书法艺术的根脉。

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最开始,人们以图画记事,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为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记事,取代了图画记事,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书法艺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二)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三)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四)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中国书法已经由记事和传播知识的功能升华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是我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