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书法迷网站_郭沫若为什么热衷于皇陵考古

爱字体2023-08-31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书法迷网站,郭沫若为什么热衷于皇陵考古?为什么王羲之没有真迹传世?写字有个性就是书法?到底是神宗不让他丁忧?临摹了一年圣教序?书法迷网站,郭沫若为什么热衷于皇陵考古?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
本文目录

书法迷网站,郭沫若为什么热衷于皇陵考古?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时代,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考古学自然也不例外。

书法迷网站_郭沫若为什么热衷于皇陵考古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成立了考古文物相关管理部门,并且制定了保护文物的相关法律,在大学设立了考古专业,培养考古人才。

周口店和殷墟两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曾因战争而中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恢复了发掘,此外在全国范围内,还有大量历史遗迹开始了发掘工作,考古热一时间席卷大江南北。

提到新中国的考古工作,就有一个绕不开的人,他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古文字学家和古代史研究专家,在考古学上的造诣很深。

建国前后,郭沫若因为在甲骨文研究上的巨大贡献,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后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郭沫若由于对历史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建国后积极投身于考古热的运动中。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遗址中,最有研究价值的莫过于皇陵,其中埋藏了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因此,皇陵的发掘成为考古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普通人的角度看,古代兴厚葬之风,皇帝作为全国最富有的一个人,他的陵墓中自然埋葬着无数奇珍异宝,价值连城。

从考古工作者的角度看,皇陵中埋葬的文物,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且历史上的许多谜团,都必须要到皇陵中去寻求答案。

多年以来,由于国内国际局势动荡,发掘技术又十分落后,国家一直没有开展对皇陵的发掘工作。

1955年,朝鲜战争已经结束了两年,国内外局势趋于稳定,国家步入和平发展的新时代,而近几年各个高校又培养出一大批考古人才,郭沫若认为,考古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是明史专家,他连同郭沫若以历史探索研究、古为今用教育意义等理由,向中央提出申请,要求发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孝陵,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景泰帝朱祁钰死后被朱祁镇废去帝号,除了这三位以外,其他十三位皇帝全部葬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麓,被称作明十三陵。

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第一座,即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规模最大,被称作十三陵中的祖陵。

郭沫若等人一上来就要挖十三陵中最大的一座,可见是踌躇满志,他的主要目的是认为朱棣的陵墓中藏有《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被称作“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是朱棣在位期间的一项重要成就。

《永乐大典》的副本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各地。有传言称,正本藏在朱棣的长陵中,也有人说藏在朱厚熜的永陵中。

郭沫若和吴晗的发掘申请一经提出,立即遭到了众多考古学家的反对,其中包括文化局局长郑振铎和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鼎。他们认为,当下的发掘手段不够成熟,一旦贸然打开长陵,很可能给陵墓中的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当时中央认为,皇陵的发掘对于考古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之前已经有过多次发掘历史遗址的成功经验,最终批准了郭沫若等人的申请。

很快,吴晗和郭沫若等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经过一系列准备,开始了对明长陵的勘察工作。

出人意料的是,由于明长陵地势复杂,墓道难寻,工作小组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竟然没有找到地宫入口。

无奈之下,工作组又将目光放到了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上,献陵规模较小,可以先积累一点皇陵发掘的经验。

工作组围着献陵又转了大半个月,却依然没有找到任何突破口,他们毕竟不是孙殿英,不能直接拿着炸药蛮干。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工作组在一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发现了一个塌陷的洞口,经过调查,发现这竟然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入口。

万历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十三陵中,他的定陵规模仅次于长陵,因此也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既然误打误撞找到了定陵入口,发掘委员会的领导拍板,干脆就发掘定陵。

1956年5月17日,明定陵发掘工作正式开始,由于工作量太大,发掘委员会从附近农村雇佣了几十名村民,一同参与发掘。

经过长达一年的辛苦工作,他们才成功挖通了定陵地宫。

地宫中放着三口棺椁,分别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三人尸体均已腐烂,但骨架保存完好,头发依然保持着柔软。

定陵出土文物多达3000余件,其中包括各种金银珠宝、金丝玉帛、书法绘画等珍品,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尤其是其中有600多件明代丝织物,工艺精美,价值极高。

同许多人之前担忧的一样,定陵发掘后对文物的保存和修复工作存在重大失误。

由于技术不成熟,加上当时雇佣的农民工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竟然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前提下,直接裸手将文物逐一取出。

由于仓促打开地宫宫门,一些名贵字画和丝织品接触到新鲜空气以后,迅速氧化发黑,甚至碳化成粉末,包括其中最珍贵的万历龙袍。

在发掘以后,由于安置文物的仓库过于简陋,不具备良好的保存条件,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许多文物又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这些损失都是无可挽回的,许多珍贵文物就此彻底消失在世人眼前。

消息传回中央,许多历史考古学家痛心不已,郭沫若不可避免地背上了骂名。

定陵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事件,作为发掘工作的主导者,郭沫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定陵的发掘成为一场悲剧,但郭沫若却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仍然想要推动对皇陵的发掘工作,他很快又盯上了唐朝的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陵墓中必然埋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据说其中就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

郭沫若向中央提出发掘乾陵的申请,这一次遭到了更加强烈的反对。

党中央通过定陵的悲剧事件,意识到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无法有效地保护皇陵中的文物,于是下达了一个全国性的通知,禁止国家所有部门和个人挖掘破坏帝王陵墓。

据说,周总理曾亲口拒绝郭沫若的申请,并提出十年不开皇陵的决定。

郭沫若的愿望落空,他到乾陵考察以后,还留下了一句诗: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

从诗句可以看出,郭沫若对此并不甘心,还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打开乾陵地宫。

如今,许多个十年已经过去,国家再也没有组织发掘过皇陵,因为定陵的悲剧实在太过沉痛,需要考古工作者们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检讨。

郭沫若因为挖掘了一座定陵,背负骂名至今。

那么,回到我们的问题,郭沫若为什么如此热衷于皇陵考古呢?

其实,不只是郭沫若,所有考古学家都对皇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皇陵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里面获取的文物,对于揭开历史谜团有着重要的作用。

哪怕不是考古工作者,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神秘的皇陵也充满好奇,想要一睹各种珍贵典籍的真容,一睹历朝历代皇帝的风采。

之所以这个骂名被郭沫若背下了,只是因为他身在其位,他是中科院院长,是历史研究所所长,是发掘委员会的负责人。

郭沫若是定陵悲剧的罪人,但他对新中国的考古事业也作出了许多不可抹杀的贡献,比如对甲骨文的研究,他在全国首屈一指。

郭沫若的许多研究著作,是我国文物研究学界的经典。

尽管造成了历史悲剧,但郭沫若对于考古的研究从未停止,后来,他又主持了河北满城汉墓、成都凤凰山明墓、长沙马王堆汉墓等的发掘工作。

有了上一次的沉痛教训,郭沫若年过八旬,依然每一次亲临现场,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在这些方面,他是有一定的贡献的。

当然,再大的贡献也无法抹去定陵发掘的历史悲剧,时至今日,如何正确发掘并保护历史文物,依旧是考古工作者难以攻克的难题。

同时,哪怕是技术已经足够成熟,能够妥善保护各种珍贵文物,那就要主动挖开历朝历代皇帝的陵墓吗?这一样是一个拷问着人们内心的问题!

为什么王羲之没有真迹传世?

现存年代最早的书法真迹,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但陆机去世时才出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却没有一件真迹传世,这是一个悲哀,但也是历史的必然。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

一、纸张是有寿命的。

我们知道,塑料难于降解,埋于地下,即便一百年过去,它还是塑料。所以国家倡导用易于降解的环保袋取代塑料袋。

纸张尤其是宣纸,素有“纸寿千年”之说,但即便是如此,一千年之后它还是要消失的。

对于这一点,写字有点年头的人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一些低廉的书画纸,如果保存不善,十多年或者几十年之后,纸上后出现一些孔洞,有些人以为是被虫蛀了,其实不是,它是风化了,寿命到了,因为书画纸的寿命也就几十年。关于宣纸与书画纸的区别,我在其他文章中介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

王羲之距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了,就纸张寿命而言,他的作品想保存下来已经非常困难了。而陆机的《平复帖》以及王羲之的远房侄子王珣的《伯远帖》能保存至今,只能说是幸运的。

二、战火的损毁。

战争对古代文明、古代文化的损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在中国书法史上,损害性最大的莫过于唐代末期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连年不断的战争,不但使得大量书法经典法帖被毁,尤其重要的是,它破坏了长期以来师徒心口相传的书法传承方式,古代书法笔法自此失传了,这也是宋代书法轻视笔法而注重性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经历了数个朝代更替的战乱时期,想保存下来确实难上加难。

三、保存条件不善。

现代的图书馆中,重要的古藉善本,都保存在恒温恒湿的空调房中,每次取阅时,还得戴上口罩和白手套,就像捧着个新生的婴儿。古人哪有这个条件。

书法史上就发生过一件令人唏嘘的憾事。“楷书之祖”钟繇的《荐季直表》,鸦片战争时被英军盗出,后几经辗转被大收藏家裴景福购得,谁知裴家一佣人将之偷出,用油布包裹后埋于地下,一年多后取出,法帖已化作一撮泥土。

古代的很多作品大多入过土,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创作《兰亭序》后不久,即被他的老丈人郗鉴要走,后传给他的儿子郗昙。郗昙死后,将《兰亭序》带入地下,几百年后被人掘墓取出。经过此番折腾,《兰亭序》的寿命肯定大受影响。

在古代,作品进入皇宫内府,能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毕竟,只有皇家才能有较好的保存条件。

四、皇帝的自私。

据记载,在王羲之去世六七十年后,他的作品就已经一纸难求了,因为很多人都在争相收藏,尤其是皇家。

收藏王羲之作品最疯狂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据说他收藏的王羲之作品达1500余件。由于他痴迷于王羲之的字,所以当时有很多大臣想方设法搜寻王羲之作品来讨好他。最著名的是当时的御史萧翼,假扮落魄秀才,从和尚辨才手中骗得《兰亭序》献给唐太宗。

如果唐太宗将收集来的这些作品好好保存,并使之流传下来,那我辈说不定就可以一睹书圣风采了。可惜,太宗为了一己私利,竟将这些作品一古脑地带入了地下,也就断了后人的念想。

当然,后来温韬掘开李世民墓,并没有见到《兰亭序》和其他王羲之作品,也许,它们早已化作了一抔黄土或者一堆灰烬!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写字有个性就是书法?

对于高端书法来说,没有个性就是平庸的代名词。

米芾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为了突出个性甚至是让自己的书法结构产生缺陷,这就是大书法家的突破!

有人可能会说,那可能是米芾本身的写字就存在缺陷啊?有这样想法的人可以看一看米芾早期作品的《方圆庵记》,中规中矩,飘逸洒脱,晋人风韵十足,堪称佳品,但是,米芾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剑走偏锋,把自己的书法提至险绝的巅峰,可是这一提使得他的字在右下方产生了缺陷!是缺陷!还是书法之美呢?

而正是这一缺陷使得米芾赢得大书法家的称誉,是历史少有企及的称誉!

这就是个性魅力!

到底是神宗不让他丁忧?

张居正是不想丁忧的。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家、改革家,他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即“张居正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制定了“富国强兵”、“欲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改革吏治,重用名将戚继光抗击倭寇、抵御鞑坦部落侵犯,同时治理黄河,鼓励农耕。在经济改革方面推行了“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役总为一体,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的推行益于农民,然而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抵制。

公元1577年,即万历五年,张居正之父张文明在江陵去世,张居正照例报告“丁忧”。按照大明例律,他必须“丁忧”,也就是去官离职守孝三年后才能复出。但是当时是变法最关键时期,如果张居正“丁忧”三年,政敌必重掌朝政改回旧制,张居正深知“丁忧”的后果,于是就和内廷太监冯保密谋“夺情”。 授意 当时内阁次辅吕调阳、张四维,两人上疏援引先朝故事,请皇上谕留张居正在官守制,即所谓“夺情”。明神宗接到奏疏后,下旨夺情。张居正连上三疏乞恩回乡守制,神宗也连下三旨慰留,夺情遂成定局。对这种公然违背封建礼教的举动,自然引起了守旧官僚们的强烈反对,神宗廷杖了几名言官,才把朝野舆论强压了下去。史书谓之:“江陵〔张居正〕闻父讣,念事权在握,势不可已,密与保谋夺情之局已定,然后报讣。”〔《定陵注略·卷一江陵夺情》〕。并虚佯上疏乞恩守制:“如皇上之于臣,若是之恳笃者,此所谓非常之恩也。臣于此时,举其草芥贱躯,摩顶放踵,粉为微尘,犹不足以仰答于万一,又何暇顾旁人之非议,循匹夫之小节,而拘拘于常理之内乎。”表面上乞恩守制,却暗示皇上不必拘于常理。张居正自己不愿守制,神宗、太后更不愿他离职守制。

第二年三月张居正归葬,请旨到九月份,神宗却命他五月份即返京,其间朝廷有关事宜需千里奔驰请示张居正。遂张居正在奉旨奔丧期间包括行路间一直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执国事于掌握之中,运筹于帷幄之中,不管什么时候都没有耽误影响国事。

因长年带病工作,积劳成疾,张居正后来病重生命垂危。但即使在其病重的最后三个多月里,他处理了蒙古叛乱,用张佳胤平定浙江兵变和民变,任用李成梁取得镇夷堡大捷,使辽东安危解除障碍。不能进食时还念叨万历新政进展情况,嘱咐皇帝按照新政法规施行,必然能使明朝化解为难,立于不败之地。万历皇帝曾有说“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了。”意思是:先生的功德今生没法报答完毕,我要对你的子子孙孙照顾有加。作为臣子,能得到主人的首肯赞扬,保证,再多的艰辛苦难都值得。

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故。成就了巡抚顾麟对他的评价 “国器也”,他的二儿子张懋修说的“留此一段精诚在天壤间”。他曾写书言志“愿以身心奉尘刹,不矛自身求利益”,“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的确如此。

临摹了一年圣教序?

一年时间,在书法学习的长河里,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首先要肯定你的收获,已经初具模样,有了王字的味道。

建议,一,结构初有,算找到王字的结字规律了,但有些字还生硬。二,笔力较弱,需要增加对线条质量的提高。三,还没有整体章法的意识,每张作品都要完整,即使是习作。

回到主题,还是要沉浸下去,多写,多看,多悟,更不能着急。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并共勉。

寿且康

尚善若水细雨敲窗

唐诗三首

杜甫春夜喜雨

临苏轼黄州寒食帖

流云

临王羲之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