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创意合体字_如何评价余昌平老师的书法

爱字体2023-05-24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创意合体字,如何评价余昌平老师的书法?炎可以加的偏旁部首有哪些?如何写好考试字体?为什么现在有的书法家只谈笔法?作为后代的华夏族群为什么叫做龙的传人?创意合体字,如何评价余昌平老师的书法?俞老
本文目录

创意合体字,如何评价余昌平老师的书法?

俞老先生赵体行楷已是炉火纯青,流畅自如,力道遒劲,结体秀美,但终觉没有融汇各家难以自成一家。试问当今又有谁能做到呢?赵体容易流入媚俗,而俞老的字俊拔有力,可见多年浸润的功力。

创意合体字_如何评价余昌平老师的书法

炎可以加的偏旁部首有哪些?

“炎”可以加的偏旁部首有:谈、毯、痰、郯、淡、啖、赕、锬。

偏旁部首的艺术

“偏旁部首”常常连在一起说。古代人把左右结构的合体字的左方称为“偏”,右方称为“旁”,现在合体字各部位的部件统称为偏旁。一般地说,部首是表义的偏旁。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与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鲜为人知的是,每个偏旁本身都是汉字,只是因为它们使用率太低或可以被其他字代替,变成了生僻字。

而我们所谓偏旁部首的艺术其实也就是汉字的艺术。

最早能感觉到简简单单的偏旁部首就做出别样艺术效果的,大概就是在看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logo的时候了。LOGO攫取了最简单常用的偏旁和部首,涵盖了所有汉字的基本笔划,也就是能组成所有的汉字,有无限的可能,有可能是任何字,但特定条件下的字只会是一个,从无限的可能中选择正确的一个。标志整体是一个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圆形的图案,采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红色,看上去似动非动,蕴含着博大和无限的意义,象征着包容、和谐、圆满,即有印章和活字印刷的感觉,同时也寓意中国汉字几千年来的文化传承。

无独有偶,一些设计师们也会从喜事请贴中,从名字里的偏旁部首找套路,同样效果上佳。

残奥会创意——以“缺失”凸显“信念”的方法每一幅视觉设计看起来都是再为简单不过同时又鼓舞人心的标语。然而再仔细一看,却发现汉字的某些元素缺失了,尤其是那些代表“手”、“眼”、“足”的部首。百比赫(中国)创意总监张亮表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残缺和障碍。残奥精神给我们的启迪是,我们该在乎的不是自己缺失了什么,而是自己向往的是什么。生命的完整取决于内心的完整。我们很有幸可以借这个机会,利用汉文字的独特魅力,对永远向前精神作出又一种诠释。”

《黄金时代》东方美学的暴起,笔锋丛林,与6位作家的身份天然相宜。灰色金属质地的笔锋,透出兵器般的肃杀,像民国乱世的一道锋芒。这里无疑是对汉字艺术设计更高级别的应用。

如何写好考试字体?

这是我号上的文章,刚好可以回答你的问题,查图的话点我的作品就行。文章如下

老师们同学们都知道,语文成绩好,卷面必须好;语文成绩不好,卷面也可以好;卷面如果不好,语文成绩铁定不好。

东东当老师13年,有幸工作在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语文成绩一直不错。对于练字,我想,我有一定发言权。

13年,我觉得这个教龄非常好,再小一点,教龄不足,路过的学生太少,手上的样本不够,可能发现不了事情的真相,即使发现真相,也不敢质疑权威;教龄再大一点,虽然有意无意发现了一些问题,但可能会囿于很多道德层面的东西,不敢不愿或不屑,把想法说出来。

我刚好,那就我来说。

一、高中生写字现状如何

这个,我不去多讲,能用事实说话的咱们就不要用嘴了。

下边是我在一次电脑阅卷中能看到的最好的和最坏的字。(配图,可配20张)

怎么样,一茬不如一茬!

这话耳熟,耳熟的还有一句,十五二十年前就流行过的,“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以后谁还用笔写字”,十五年过去,现实啪啪打了我们那一茬人的脸,可能还要一路打下去。

写一手好字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人特别优秀的技能,至于未来怎么样,没有发生,我不愿预测。

二.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字

甭故作高深拿艺术说事儿,也不要遮遮掩掩不好意思,直说了吧,我们需要拿高分的字!当然,拿漂亮的字也可以列入备选答案,但最佳答案只有一个,你选哪个?

所以我们让孩子上“书法班”,还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上,因为初高中没有时间了嘛。有上一两年的,有上三四年的,有上五六年的,上三年以上的我都佩服你,因为不多。大部分家长一看孩子上了两年,考试卷面还是那熊样子,算了,不学了,白花钱!

好了,问题出来了,可以回头再看看高中生写字现状那一话题配的图片。

功利催生出来的问题我们要用功利的方法去解决,谈艺术解决不了问题,对吧?

“书法”要多久才能练成?我不知道,因为我手中样本绝对性的不足。但从我的观察看来,一年当中是能够从一个年级发现三五个“书法”特别棒的孩子的,三五个是我猜的,准确来说,是一个,18年是闫同学,19年是宋同学,一个年级三两千人呐亲,细思恐极。

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讲究个性,讲究审美,它是艺术,跟绘画,跟钢琴,跟舞蹈一个道理。只不过学钢琴之类的坚持个十年八年拿到十级的很多,而学书法的坚持十年的几乎没有。

为什么呢,书法学习效果早早的被作业考试检验,而且还是频繁的,近乎每天都有。

书法,如果不是把它当兴趣爱好,如果不是把它当做长期学习的对象,还是算了吧。

我建议:初高中学生练字要去书法化。

三.什么是去书法化

我们班的学生练字的时候,我要求他们横必须写平,而且是水平,竖必须写直,而且是笔直,撇捺写到位,不过长不过短,写口字的时候不能给我写成六边形八边形。

做到这四点,学生的字竟起死回生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还用图片说话(前后变化配图,还有更多)

四.为什么要去书法化

有人会问了:按您说的,学生们的字不就太死板,太普通,太没个性了?你弄丢了老祖宗引以为傲的书法!!!

拜托,老兄,您再回到第一模块,您再翻翻孩子们的作业本,您给我谈艺术?

我借鲁迅先生的话回敬您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我是惯用批评的眼光看事物的,当一件事情停滞不前或者倒退的时候,我们思考的不仅仅坚持不懈,我们更要质疑方法甚至是方向的可行性、科学性。

这年头,连交男女朋友都有句名言,叫“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属于耍流氓”。

对,关于练字我也有句名言,“不抱着把字教能用的老师都不是好老师。”这点,包括书法班。

我的观点是:目前大部分孩子的字,

1.先要生存(一笔一划写好规范字,端端正正像少林寺扎马步)

2.再谈温饱(调整好字的间架结构,做到端庄大方)

3.这些都解决了,咱再谈发展(学习审美,靠拢书法,继承艺术)

实用和艺术矛盾吗

不矛盾

这话有毛病吗?

没毛病!

反观当下孩子练字,老师不会指导的还好,孩子自由发展,稍微有点书法功底的都这样教孩子

这样哈“你写这个白字,一定要上宽下窄。”

我去,上宽下窄那不是倒梯形吗?你用这种方法难为一个孩子,您口口声声说写字要工整,要规范,到头来我学练字听课第十五分钟,您就给我讲写白字要倒梯形,口字要六边形,横画一定要往上挑,写竖的时候一定要出锋。

我是醉的不要不要的。

孩子到高中,我真没办法矫正他们的思维:横不要平,竖不要直,写字要顿笔,口字六边形。

但我们还是要矫正的,孩子要参加高考,要拿名牌大学通行证。我们得想办法,得坚持,得引诱,得劝导,还好,班里还剩唯一一个书法思维没被我扭转过来。

结果是美好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卷面配图(可配更多)

五.怎么去书法化

第一、横必须写平,而且是水平;竖必须写直,而且是笔直;撇捺写到位,不过长不过短;写口字的时候不能写成六边形八边形,即不顿笔。

第二、学生以目前的水平练字,最好的字帖是电脑里的楷体(毛笔字帖到钢笔字帖,楷体经过大幅度简化,钢笔到中性笔,再简化一下好像也还合乎逻辑)。打印常用的三百五百个,一天练三五个,反复练。

第三、可以跟着字帖练,比如田英章,比如司马彦等等。跟的时候务必只学字帖字的间架结构,不学笔画(笔画太难学,很多苦学书法若干年的成年人,笔画也掌握不了,与其这样,不如我们化繁为简,让晦涩难学、样式万千的笔画返璞归真,回到它该有的样子,把中学生已经很少的练字时间和精力,放到字的间架结构上,放到篇幅和谐上)。

第四、不止步,不限制,学生喜欢书法,就让他去研究书法,不过这个学生规范字的书写必须合格。后期的目标是一起欣赏书法之美,在规范字的基础上,你学一点书法,字就漂亮一分,学十点书法,字就漂亮十分,书法里边包含千千万万个美点,如果可以,你就千千万万的学下去,这种美,是建立在字的基本框架上的。

去书法化已经说完,最后,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您听了或许会有启发。

二战期间的德国,生产的飞机、大炮、坦克,质量精良、性能出色;而苏联呢,它的军工产品,除了少数指标还不错,总体上质量粗糙、性能简单。

然而,最终获胜的是武器水平比较差的苏联,原因是什么?

是数量和质量的博弈。

以坦克为例。1942年,德国研发出了“虎式”“豹式坦克,在性能方面远超苏联。好是好,就是贵啊。一辆“虎式”坦克的造价相当于6辆苏联的T-34,两年多的时间里,德国只来得及生产了1800辆“虎式”坦克和5500辆“豹式”坦克。苏联却生产了5万辆T-34坦克。你算算,这两方总经费投入是在一个数量级上的。但是差别是一个求质量,一个求数量。

我们过去经常说,拥有局部优势,累加起来就是全局优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的,有的时候你拥有了局部优势,往往代价是啥?是全局优势就没了。

这个道理,除了写字,对于迎接高考的高三同学,或许会有另外的启发……

为什么现在有的书法家只谈笔法?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为什么现在有的书法家,只谈笔法不谈结体?”书法的笔法和结体是构成书法艺术的两个方面,缺少了哪一个方面都不行。没有笔法是不行的,没有结构也是不行的,因为任何笔法都不是孤零零的,而是在一个单字为单位的结构当中存在的。

清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和结字耳。用笔古法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

清朱和羹在《临池见解》中也说:“临池之法,不外结体和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灵性。”

古人这些说法也都没错,书法的核心要害,确实就是笔法和结构。关键是如何把笔法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巧妙合理的安排在我们的书法学习之中,这个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比如说,我们就是按照最佳的结构安排,把《张迁碑》的笔法安排到《曹全碑里,肯定非常别扭,把颜真卿的笔法安排到欧阳询的笔法里边去,这个也肯定不合适,那么,把欧阳询的笔法再安排到虞世南的笔法里,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所以,笔法和结构它是互相统一的,是书法艺术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每一种字都有自己的笔法。图片中为欧阳询、赵孟頫、《曹全碑》、《张迁碑》中不同的笔法结构

而且,结构的规律是相同的,例如对称穿插避让等等。但是笔法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这是我们对书法艺术从结构到笔法认识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转变。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清楚的认识,笔法不是孤零零的笔法,结构是对笔法的整合和统一。

那么,到底笔法重要还是结构重要?这对于书法理论研究来说,没有绝对的第一,但是有相对的第一。

古人最早一直是把书法的结构作为重点来研究的,例如传说最早是欧阳询提出的间架结构36法,就是最早的书法结构理论。

欧阳询的结构36法这个理论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过时,我们仍然在采用这样的基本理论,因为结构这个书法理论,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一个问题,因为你一看,它就摆在那了。是左右结构的,就是左右结构,是上下结构的,就是上下结构,是上上中下结构的,就是上中下结构,是左中右结构的,就是左中右结构,这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我们要把这些结构把握好,运用好,也是不太容易的。

不过,在书法学习当中,结构始终不是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结字(结构)重要还是笔法重要?赵孟頫的回答是:“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说用笔自古以来是最难的。

虽然自从赵孟頫提出笔法第一之后,结构的问题仍然是书法家研究的重点,比如说清代黄自元提出的间架结构92法,就是对结构的一种研究和进一步的推进。

不过把结构搞得那么复杂,列出92法,也过于的繁琐主义了。所以,对于结构的研究,绝大多数的书法家,也基本上仍然维持在欧阳询36法这样一个基本点上。

事实上,真正对笔法有研究,还是我们现在的事情。我们今天对笔法的研究过程当中发现:笔法本身它有自身结构 这个结构,是要用笔法来完成的,就是我们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这个在每一个笔画中都存在的循环往复的单元结构。这就是笔法的基本结构。

不论什么样的书法,比如说,是篆书,是草书,是隶书,是行书还是楷书?所有的书法的笔法,都逃不脱它是由起笔、行笔、收笔、来完整的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笔法自身的结构,如果在学习书法的过程当中,我们掌握好了笔法自身的结构问题,那么剩下的它的大结构,也就是结体问题,我们就会迎刃而解了。

那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道理呢?这个道理其实也不复杂。我们知道,我们做一个家具,你的尺寸要合理,要准确,同时,要把零件就是单件要做准确,做准确之后,我们就开始结构它了,因为每一个零件都很准确,这一套起来,就恰到好处,不用说它结构也都是非常准确的。

但是问题在哪呢?就是,如果我们的零件做错了,尤其是零件的细节做错了,榫卯该大的没大,该小的没小,该圆的没圆,该方的没方,那么,这个时候你再结构的时候就怎么样呢?就错卯接不起来了,对吧?

新中国最早时期,上海科学电影制片厂,出过一个书法教育片叫做《写好毛笔字》,这是1963年制作的一个书法教育片。

前几天我刚刚在头条上看到这个电影教育记录片。这个片子是由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做顾问的。

这个书法教育片就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首先要把零件做好,就是我们先把笔法要做好,然后再把结构调整好,相对来说结构的调整要比较容易一些。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虽然把零件做好这个原则没有错,但是在细节上,沈尹默先生1963年这个时代,还没有具体提出来笔法是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构成的,还没有这样一个完整的理论表述。

但是,今天我们教书法的大多数都在用这样一个理论去学笔法,这就是现代人为什么要重视笔法而没有太强调结构的原因,道理很非常简单,就是说,如果把零件做好了,我们把它套起来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你就是有这个结构,但是零件不对,它进不去,套不上,不舒服,还是达不到自在合理的结构,所以,要想把结构完成的很美,零件儿做好,非常关键。

那么,是不是我们因为注重笔法,就不注重结构了?那当然不是。笔法完美只是写好字的第一步,结构是第二步。

让我们能够初步的把书法安排的平平稳稳妥妥贴贴,这是我们对初学阶段的要求。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学习书法,就是要达到笔法合理,结构合理,那么,相对来说结构确确实实它也比较简单。

比如说,对称不对称,笔画的安排匀称不匀称,比例合适不合适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很难,如果我们做到了零件制作的完美,那么再把结构做得很完美,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很多书法之所以不够精彩,原因就在于它的笔法不是很精彩。所以一个字的灵魂就在于笔法精彩。

我们来看看笔法的结构有多重要。

如果我们从整体上看一个笔画,它包含的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步骤,但是这三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当中要完成自己确切的具体的任务,是比较不容易的,也是非常难的,我们学书法的第一步最难的就要是把笔法写好,这是书法基础的基础。

1.我们首先看起笔

起笔有各种各样的起笔方式,由露锋起笔的方法;也有藏锋起笔的方法;有侧锋起笔的方法;也有中锋起笔的方法,在不同的字帖上面,起笔的用笔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临摹字帖的时候第一眼要首先看出来它的起笔是什么样的笔法,把这个笔法写准了,那么,这个起笔就会起得非常成功。

笔画的起笔非常重要。它是一个笔画的头,如果这个头不是很漂亮,没有力量,那么身材和它的脚的美感和力度就要大打折扣。严重时会影响一个笔画的整体形象。这就是笔法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下第一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帖上面,它的起笔是什么样的一个形态,怎么样用笔才能得到这个形态,就要把握好我们第一个笔画的第一笔用笔。

2.我们再来看看行笔

行笔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简单不等于单调。为什么说行笔部分比较简单呢?因为行笔主要是顺锋状态下运笔的,它不用太多的调锋,它只是可以在行笔的过程中,产生的提按比较多。

把笔提起来,这个笔画就细,按下去,这个笔画就粗,提按用笔就是这样一个规律。因为在行笔的过程当中,笔毫都是很顺的,所以我们也叫做顺锋用笔。

行笔也有自己的难度,他的难度就在于提案。

比如说,我们写这个横画,这个横画起笔之后,我们看:一般来说都是两头粗中间细,那么在这两头,粗的两头就是开头和结尾部分是粗。

而开头的头一段,它是先粗后细,后一段是先细后粗,这本身就是要用提按完成的,这个提案按的技巧,如果掌握不好,那么,这个笔画的力度和美感就不会出来,这是行笔的难度,我们仅仅是列举横这样一个笔画,还有其它的笔画,像撇啊,竖呀,横折钩呀,等等,他各有各的难点和难度,我们在行笔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用笔的提按关系,就能把笔法解决好。

行笔这个笔法,在草书当中,是运用难度最大的,书法的艺术性表现力也发挥的更强,只是在楷书和行书当中体现的不是那么突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慢慢的去体会,认真的去研究。

3.最后我们再看看收笔的难度

收笔也是笔画结构当中难度比较大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这里我们简单的说一说起笔和收笔的特点。

书法,除了篆书之外,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它的起笔部位和收笔部位是最有书法特点的,所有书法家的个人风格的主要特点就表现在起笔和收笔部位的特点上面。

宋徽宗瘦金体书法起笔收笔的装饰性很强,突出了笔法特点和个性记忆

我们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说宋徽宗的瘦金体,你看看他的起笔和收笔,起笔是顿笔,收笔也是一个顿笔,非常的清楚,非常的有个性,还有其它字体,如隶书的蚕头燕尾,违背的横切挑画,这都是书法字体风格个性的特点,形成个人书法风格特点的地方,就在于起笔和收笔部位具有的笔法装饰性。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收笔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难度的一个笔法。

它的价值就在于,既要把一个笔画的特点写的完整、有个性,又要关顾下一个笔画的起笔位置做准备。

书法用笔,除了起笔之外,关键就在于收笔了,所以这一笔一定要写好,如果写不出这个笔画,最后一笔的完整完美和个性来,那么这个笔画的特点我们就写不出来了。如果写不好收笔这一笔,那么,一个笔画的完整性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笔画就失败了,前两起笔行笔我们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起笔写的是对的,行笔写的也是对的,但是收笔没有写好,这一个笔画就失败了。

米芾行书,看撇藏锋收笔,横画起笔呼应,收笔部位把竖画起笔送出去。

再一个,收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承上启下,在收笔这个位置虽然完成了完成了这个笔画的书写,这是不够的,还要准备和下一个笔画的连接,所以,我们在行书里面经常看到,上一个笔画写好之后和下一个笔画连接的时候,往往就是上一个笔画的收笔部位和下一个笔画的起笔部位密切联系,那么这种连带关系,我们也把它叫做是“接笔”关系。

所以我们练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三个笔画,就是起笔,行笔收笔。

尤其是收笔,他承担的任务比较多,在不同的书法里边,他的笔法的韵味不太一样。

比如说,在隶书和楷书当中,它的那个韵味和下一个笔画连接,我们看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在行书和草书里,非常重要的就是上一个笔画的收笔和下一个笔画起笔的连接点,而这个连接点,就反映出了书法的流畅之美和速度之美,这些,都不是我们在结构当中能够解释清楚的,而是一个笔法问题,而且是笔法决定结构的问题。

目前我们在书法教学当中,大家都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就是都知道笔画的结构,是由起笔、行笔和收笔构成的,但是我们在具体教学的过程当中,比较注重起笔和收笔,对行笔的认识不够充分,这是需要我们加强一下的。

但是,我们刚才说的起笔、行笔、收笔,在书法当中是只是完成了一个笔画,还不能保证你解决好完成一个字的结构的问题,要把一个字的笔法完整的来完成,我们再加上一个笔法叫做“接笔”。

4.“接笔”是个什么概念

实际上,前面我们在说到收笔的时候已经提到了,就是说在上一个笔画收笔的部位转移到下一个笔画,确定起笔部位的时候,要注意研究字帖中的这样一个法则,这就是“接笔”的意识。

尤其是在行书当中,我们常常会看得见,上一个笔画和下一个笔画的连接点儿,虚虚实实交融一体。给人一种流动而波澜起伏的美感。我们把上一个笔画和下一个笔画,相呼应的连接点就叫做“接笔”。

如果我们是在写楷书,不像行书那样连接点看得很清楚,但是这个连接点是存在的,我们一定要注意上一个笔画在接笔完成以后,下一个笔画起笔的时候和上一个笔画的连接点在什么位置,这就是“接笔”。一个字就是靠接笔的准确连接来实现结构的。

所以,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讲,只要我们善于注重书法的接笔问题,那么结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后代的华夏族群为什么叫做龙的传人?

从图腾崇拜蛇到演化为龙,也可以说是古人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一个过程。

我们都知道在原始宗教中,对动物的崇拜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原始人生产力水平低下,在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又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于是便对某些动物的奇异能力产生崇拜和幻想,希望借助它们对抗自然。由于繁衍生存离不开水与森林,毒蛇便成为伤害人类的主要动物,于是,他们便对蛇和一些相关物产生了敬畏和崇拜,并发展成为原始宗教的一种形式。上古时以蛇为尊有很多记载。

《楚辞·天问》记载“女娲有体,熟制匠之?”就是将女娲作为象征蟠蛇图腾。”

相传伏羲也认为自己是母性始祖与蛇媾合的结果,以蛇始祖;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轩辕氏也认为自己是象征云气的“四蛇相绕”而生,等等。

据史料记载,女娲抟土造人并“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这是其作为母神的生殖繁衍功能的体现。远古人类所选择的女阴象征物,如鱼、花木,尔后循着象征女阴——象征女性——象征男女配偶——象征吉祥等这样一条脉络演进。

关于龙图腾的起源,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中曾说过:“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也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

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蛇图腾被龙图腾所取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人类已经从原始狩猎的混沌状况进入到农耕定居的分工时代,人类思维也由具象向抽象的转变。不再单单是某种图腾了,它还兼有水神(雨神)的职责,而且还代表着上天的意志。

龙图腾之所以受到到各氏族部落的崇拜,是因为他们将龙作为主宰雨水之神。农业生产形成以后,雨水成为影响农业的关键性因素。

而各个氏族、部落生存繁衍都需要农业,出于对雨水的需要和对水神崇拜。这时候的龙已被神化,它超越了部落的界限,受到不同部落、氏族的普遍崇拜。

可见,先民对于龙的崇拜其实是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龙图腾慢慢泛化。有些是因为氏族、部落祭祀水神的需要,有些是因为一些部落或民族意识到自己的图腾有许多不足,需要改换新的图腾,还有的是因为长期受到主体民族和大民族的影响主动或被动地吸收其他民族的图腾物。

由蛇到龙的图腾是个复杂的融合过程。形成这个过程的原因很多:

首先,在人类社会从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程中,原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图腾崇拜已经不单纯是母系社会的特征,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氏族社会的首领也以英雄的形象被崇拜,这时的“龙”形象也逐渐丰富起来。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蛇图腾的内涵也跟着发生变化,而龙图腾经过千百年的洗礼和民族融合,已经远远超出了蛇的意义,而注入了民族宗教的内涵。龙图腾也成为民族团结的旗帜,是部落的保护神。龙图腾在中国古代一开始是太昊氏把它作为族徽,把它作为旗帜,但很快它就成为各个部族的共同信仰。所以,龙、蛇一类的动物,就获得了一种普遍性的意义。在古人看来,族徽的意义在于保护,如果是龙图腾的氏族就会得到龙的保护,龙就会为他们消灾祈福。民间至今还有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

蛇图腾所处时代应该属于母系社会,在红山文化辽西牛河梁发现的女神庙和女神头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过渡到英雄时代,古代的黄帝实际上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因此,黄帝时代应该就是父系时代。中国古代的很多神话,反映了那个英雄辈出时代男性的社会作用。

龙图腾所对应的农耕文化,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水、火和各种野兽的侵袭,女性的力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于是男性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得到提升。在龙山文化时期的很多塑像,就是英雄崇拜的缩影。

这时的人文始祖都赋予了龙的形象与精神,他们智慧多谋、能征善战,给部族带来繁荣和兴旺。史料记载,龙图腾首先在太嗥部落,该部落以龙命官。《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语“太嗥代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民。”司马迁《补三皇本纪》太嗥疱牺氏:“有龙端,以龙纪官,号曰龙。”

闻一多考据认为,黄帝的姓“姬”,在上古时期,“姬”通女又通巳“姬”是“女”和“巳”的组合,为“女巳”,认为巳等于大蛇,这类大蛇又被人们称作龙,被黄帝部落奉为图腾。这些认识,将龙蛇混为一统。实际上他们都已找到黄帝氏族包括孕黄帝的母族都崇拜蛇,但由于割舍不了“龙”,所以蛇仍归类于龙。“龙”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历史也经历了从蒙蔽,到混沌,再到与自然环境主动融合的漫长道路,而进入世界大家庭。现在,“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与象征,成为一种民族精神。

龙图腾在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融合了各民族的特征与精神,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标志。五千年历史中,这条龙凝聚了地缘和血缘的文化基因,是千万年来炎黄子孙的智慧与力量才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