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启功行书_看看启功在报纸上练字与宣纸上写的有区别吗

爱字体2023-08-16字体百科1
本文目录启功行书,看看启功在报纸上练字与宣纸上写的有区别吗?书法专业就不应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为什么有人批评他的书法不如梁诗正?启功的厚德载物具体笔画写错了吗?启功新月印滩写了多少幅?启功行书,看
本文目录

启功行书,看看启功在报纸上练字与宣纸上写的有区别吗?

对于已经形成自己风格特点的书法家来说,无论选择什么纸作为书写材料,从外在形式上看变化不大,但从不同的纸张上的书写效果来说,还是有一点点变化的,就是气韵上的微妙变化。

启功行书_看看启功在报纸上练字与宣纸上写的有区别吗

纸的摩擦力不同,吸墨量不同,书写速度甚至手感不同,书写出来的效果同样也会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的,比如米芾的《苕溪诗卷》。

通常情况下,我们欣赏书法都是欣赏的在宣纸上书写的作品,古代的经典书法作品除外,可能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张纸性不同。所以欣赏书法大多习惯于宣纸上的作品才为真正的书法作品,实际上成熟的书法家是无需选择纸笔和墨的,都能够写出精彩的字和书法,甚至出现意外佳作也未尝不是没有可能。不过就是同一书法家,使用不同的材料,作品效果肯定是会有一定的区别的。

启功先生的书法也不例外。

仔细对照一下启功的公开发布的正规作品和书纸上写的几个字不能发现还是区别非常大的。特别是撇笔,普通纸上由于不吸墨,撇的收笔非常尖锐,甚至出现了虚尖,在书写速度上普通纸上速度相对快一些,没有宣纸上那种摩擦力,纸对墨的吸收也较慢。甚至影响力点画线条效果。

普通纸不吸墨,点画线条有一种浮在纸上的细微感觉,而宣纸上的书写,因其吸墨和摩擦力,速度的缘故,有一种沉劲入骨的感觉,也就是锥画沙的味道。

在一个问题就是撇画的收笔问题,在不吸墨的纸上书写,速度较快,收笔已经力没有送到,且缺少变化,可能与速度快有关系。

几个点画的收笔也有些随意,故显得像一个圆疙瘩,严格意义上说,收笔用笔不到,只是借助毛笔笔肚的圆势顿笔写就,显得没有收回画中的感觉,真正的作品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整体比较,还是宣纸上的书写效果好。不过如果撇画控制得当,处理的在有变化一些,到有一种别具一格的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还没有达到随心所欲,心挥手运的境界书法爱好者,写作品还是以宣纸作为习作或创作材料为好,否则,可能这种艺术效果反差更大。

估计这几个字是启功先生可能有感而发或者在某种机遇原因下随手写的,也可能是创作之前的试笔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或题签作品,是有可能的。因为这样的纸不易拍照排版制作。如赵朴初为《读者》杂志的题签,实际上就是在普通的便条纸上书写的,不可能在有字的纸上书写题签。

书法专业就不应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要判断启功先生这个说法是否有道理,应该先看一下各大高校自从招收书法专业硕士、博士以来,都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在书法艺术上有哪些成就。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数据,全国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大概有110所,每年全国将近有550名书法研究生毕业。10年间,有5500名书法硕士研究生走向社会。全国招收书法博士的院校有20所,每年将近有20位新增书法博士生,10年间,全国已经有将近200名书法博士生。

这些书法硕士与博士毕业后大部分从事与书法有关的工作,以教育业为主,可以说,他们在书法艺术的教育推广上用他们的所学贡献了一份力量,那他们的专业水平怎么样呢?

在高校中,对书法专业的定位是审美、创作与研究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这些高校在招收书法专业的硕士与博士时,其目的是要培养书坛的佼佼者。也就是说,我们在衡量那些书法硕士与博士的专业水平时,不但要看他们的字写得怎么样,还要综合衡量他们的美学观点及书法研究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何。

下面我们就以全国较早培养书法硕士和博士的首都师范大学为例,首都师大的书法专业在全国一度很有名气,因为这里曾有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任教。欧阳中石培养的书法硕士与博士中比较有名气,常常被人提起的有叶培贵和解小青等人。

叶培贵师从欧阳中石先生于1998年在首都师范大学获文学(书法)博士学位。叶培贵博士毕业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当教授、是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书法艺术工作组专家成员等,其名后还有一大串很长的职务与职称。那这位书法博士的专业水平怎么样呢?我们看下他的作品。

叶培贵书法作品叶培贵书法作品

从叶培贵上面的两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叶培贵的书法几乎完全来自于欧阳中石,叶培贵在书法学习上似乎忘记了取法乎上的道理,他舍弃了中国书法千古流传的众多传统名家经典,选择了学习欧阳中石的笔墨,这不禁令人感到万分诧异。人们不禁会问:难道书法博士专业上的学习就是这个样子,临一临导师的作品就可以毕业?在叶培贵的书法中既看不到对传统精华的传承,更谈不到什么创新与自我风格,唯一能看到的只有他对欧阳中石书法的简单学习与模仿。叶培贵在读博士期间到底学习了什么,有什么研究成果很令人好奇,也许叶培贵博士在书法的理论研究上另有建树,但这个我们无从了解。

很多人质疑书法博士叶培贵的专业水平,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书法也就是普通书法爱好者的水平,欧阳中石在叶培贵书法专业的引领上是不对路的,是完全失败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欧阳中石先生所培养的另一位书法博士解小青的书法作品。

解小青书法作品解小青书法作品

解小青的书法对传统的学习比叶培贵要好上许多,她的楷书基本功比较扎实,她的行书即有对传统的学习,也明显有欧阳中石书法对她的影响。比起叶培贵来,解小青的书法水平要好上许多,但具备她这个水平的书法爱好者全国没有上千,也有几百,我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在我曾参加过的几次中书协与省书协的学习培训班中,水平远在她之上者,何止寥寥。

看了书法博士叶培贵与解小青的书法作品,我想很多人都会像我一样感到失望,进而质疑那些高校培养书法人才的标准和能力。有人会说,这种水平自学就可以达到,根本不用去高校里读什么硕士与博士,除非你想要用那个文凭镀镀金。

说到这里,就牵扯出一个标准问题,那就是能够拿到书法硕士和博士的学位,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怎么衡量?如果书法爱好者通过自习都可以达到的水平,都能成为书法硕士与博士,那这些个书法硕士与博士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从书法普及推广的角度来看,它具有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那些考取各大高校书法专业的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文化课的成绩都普遍一般,他们大都是通过高强度的考前书法集中培训才得以被各高校书法专业录取。文化素养的不足与欠缺、学习方法的简单与机械,专业知识接收的极度被动使在他们进入大学后,依然保持着各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他们被迫地去完成相关专业地学习,最终导致他们知识的碎片化、零散化,使他们很难学有所成,那些大学期间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往往随着毕业,都抛到了九宵云外之中。

所以,启功先生的这个观点我很赞同,虽然我很体谅这些学子念书的辛苦,他们念书法硕士和博士期间,从他们的父母到他们个人都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但我还是禁不住说出了我内心中的一些疑虑。

目前全国各高校书法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有43名,这43名博士生导师都是当今书法界的翘楚,但这些博导的书法水平本身就饱受争议,他们是否有能力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传统文化学习之路是要打上问号的。这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如中央美院的博士生导师王冬龄等,王冬龄等人在书法上所进行的那些所谓探索,多少年过去了仍然是沉浸在自我陶醉和哗众取宠之中,从审美和创新的角度看,丝毫没有令人赏心悦目之感。这些博导对中国书法如何发展与传承本身就充满了迷惑,说句难听的话,有些人就是在混饭吃,让他们用完全不成熟的,甚至根本不靠谱的艺术理念去教育引领学生,最后只能是带出一帮什么也没学到的四不像来。

书法博导王冬龄与他的所谓书法创新作品

所以我觉得书法专业招收硕士和博士的做法有些荒唐,而且我想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艺术这一古老的文化已经失去了实用的价值,越来越只是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对于书法这一传统文化我们只需原汁原味地把它传承下去就好,花费时间精力去搞什么奇奇怪怪地创新,去研究那些传统文化里似是而非,玄虚化的东西,既无必要,也没有时代意义。

在世界科技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更需要的是前沿科学,高科技领域的硕士与博士,更需要是科学制造与研发领域的人才。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所谓书法硕士与博士去搞那些似是而非,毫无用处的所谓书法艺术的创新。我们在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推广方面应更靠近普通大众,应更注重让更多的普通人利用业余时间去拿起毛笔,去感受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靠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培养那些用处不大的、所谓的书法硕士与书法博士。

为什么有人批评他的书法不如梁诗正?

外行人前来说几句外行话。

启功是不是书法大师对普通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关键问题你喜不喜欢,要是喜欢的话,就可以欣赏,可以学。何必在意什么大师不大师的。大师到底是个什么标准?在大师满街走,博士多如狗的今天,大师的头衔不过是书法“名利场”中的一个标签而已。不必太过在意。

启功的书法当然是好的,这一点,恐怕谁也不能否认。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和当代的书法名家,都是优秀的书家。大可不必把他们排出个一二三四来。中国人自古有“文无第一”之说。不同人的书法,在审美倾向上会体现出不同的特质。而审美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张三觉得美的,李四未必喜欢。处理这个问题的正确态度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强行分出谁高谁低,大约是一种霸道行径。

我始终觉得,做为普通人,要评判著名书家和大师作品的优劣是很困难的。就算是专家的评判,也不过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有些评判的背后大约有功利目的。不过太过当真。

田蕴章先生曾经在北方网的书法讲座中谈到过启功先生。他首先肯定了启功在现代书家中的崇高地位,表达自己对先生的尊敬之情。但他同时又说,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就算放在民国时期,启功的水平就有些平常了。因此,他不主张学书的年轻人从启功入手。理由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田先生的说法应该是很有道理的。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对启功先生无论是褒之还是贬之,从这段话中都可以找到依据。承认其现代地位,以示尊重,这是褒。放在历史上比较平常,类乎贬。田先生的评价中体现着一种中国人传统的观念,祖宗尊敬,既后代很难超越前代。按这个逻辑,二王之后,欧颜柳大约就要低一点,宋四家双低一点,到赵孟頫、董其昌双低一点。更不用说清代了。这种观念,是传统文化观念造成的。确实是看问题的一个角度。但换言之,每朝每代的名家只所以能够只成一派,不是对前代的机械模仿,都是在融铸各家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之后,才独立一派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所有自成一派的大家,都是对前代的超越。

梁诗正是雍正乾隆时代人,雍正八年进士一甲第三名,也就是当年的探花。授翰林编修。乾隆时期南书房行走,升户部侍郎。我们都知道户部是管人口和钱粮的。侍郎是二把手。因此,电视剧《天下粮田》中,他是一个重要人物。梁诗正经常随乾隆出巡,朝廷文件多出于其手,可以看做是乾隆皇帝的秘书。书法水法当然是很高的。

梁诗正的书法初学柳公权,继参赵孟頫,晚学颜真卿。是标准的馆阁体风格。他的许多行书作品,能看出强烈的《兰亭》气质。启功的书法,个人特点是非常鲜明的,秀媚之中又见风骨嶙峋。作为现代名家,向前辈学习,是谁也绕不过去的路子,梁诗正做为前辈书家,成为启功学习的对象,也就很正常了。

以现在的情况看,启功的书名,远超梁诗正,就是因为启功有鲜明的个性。而梁诗正只是大众审美。然是大众审美,就难免被误认作俗。其实大众审美的最高典范也未必就是俗的。馆阁体的审倾向本身就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中庸追求。所以它最大程度的包容了大众审美趣味。正是因此,做为普通人,我们确实无法评判梁诗正的书法与启功的谁高谁低。这种情况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金庸笔下的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聚会的时候,六大派的带头人都有个座位,但是华山派的带头人未必就一定比武当派的小道士功夫高。启功因为鲜明的个人特色,以及深厚的学养成为一派之长。而梁诗正大约相当名门正派中的一个优秀弟子。既然“文无第一”早有名训,我们外行人,没有必要跟在别人之后强分优劣。在我的眼里,两个人的书法都美不胜收,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以上仅是外行之言。若有不通之处,请内行包涵。

启功的厚德载物具体笔画写错了吗?

看到这一条问答我觉得怪怪的,启功是书法大家,怎么可能把字还写错了。但我们现在书写“德”都是这样子的。但启功德宇心上边少了一横,这不对呀,这时我上网搜了一下就书法作品中“德”字还真是两种写法,谁对谁错我还真搞不懂了。那就是国家文字专家的事了。我还看到了好多据理力争的文字,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搜搜,这还真是个学习过程。了解一下很有益处,

启功新月印滩写了多少幅?

从已出版启功先生书法集和全集看,只有一幅竖式行草,但先生一生作品极多,不排除重复书写。先生有的诗词喜欢多次书写,此诗不在之列。如果与出版图式不同,可能为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