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草书_有人说草书是最难的

爱字体2023-04-18字体百科1
本文目录草书,有人说草书是最难的?于右任书法到底好在哪里?蒙曼在书法上的成就如何?书法专业学起来难吗?书法的核心是什么?草书,有人说草书是最难的?一,书法五体本无难易之分五种书体想写好都特别难二,
本文目录

草书,有人说草书是最难的?

一,书法五体本无难易之分 五种书体想写好都特别难

草书_有人说草书是最难的

二,最难写的是正书(篆书 隶书 楷书)

三,草书是五体中最简单的 全国写书法者十之八九都写草书 主因易写 易出成绩

我是写书法的小学生

我叫刘国峰

于右任书法到底好在哪里?

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早年加入黄兴同盟会,国民党元老级人物,20世纪书法界的泰山北斗,49年后去了台湾。

于右任的书法表现主要在于草书这一块,他的草书学习的是怀素小草,并使怀素小草朝着碑学的方向走去,所以他也有碑学的底子。先生曾经有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可见他在碑学上所下的功夫之深。纵观于右任先生学书经历,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来看。

首先是学习赵孟頫董其昌为发端的帖学启蒙期,因为他所在的时代科举仍然存在,端庄秀丽的字体是通往科举的充要条件,所以在他少年时期花了很大时间精力在赵孟頫董其昌这类帖学书风上,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帖学功底。众所周知的是于右任是碑学大家,他是怎么从帖学转入碑学这条路子来的呢?其实当时的碑学大家无一不是由帖学进入碑学的,他们所走的书学之路都是先学赵董这种遒媚柔美的书风,进而学习北碑。最具代表的是清末的康有为、包世臣,他们都是鼓吹碑学的,这二位书法造诣其实也是一塌糊涂,属于理论上占据高度那种,实际的实践却很少。在他们前辈阮元的引领下,开始了尊碑抑帖的理论研究。于右任也是在这种时风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书法的第二次涅槃。

他的书法开始由柔弱绮旎的赵董之风向气魄雄强的碑书转变,其实碑学与帖学只是在书学发展研究中人为划分的界限,它机械地割裂了碑帖的联系,使得二者对立存在,这种认知的遗憾影响至今,这都是康包二人差强人意的水平导致的。于右任大致在28岁时开始碑学的临习,他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与心血。他深深震撼于北碑的丰富与浩大,由于所从事工作的缘故,他见到了纷繁芜杂的各种庙碑、造像题记、刻石、墓志、墓表等北朝碑帖,彻底沦陷在那种遒劲峻拔、庄重茂密的字体不能自拔,于是有了前文所引的那首诗。由于对北碑爱的深切,他大量的购买北朝碑石达三百余方,并且因为这些碑刻中有七对夫妇的墓志,故而将自己书斋起名鸳鸯七志斋。依靠对这些碑刻的研究,以及他的天赋和努力,于右任的书法日渐成熟,自成一家。观其此时书法,可谓古拙劲挺、雅逸静穆、流美典雅、气势奔放、浑厚朴茂。其用笔任性自然,不拘泥窠臼,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

孙过庭在《书谱》里说过学书的几个阶段,无外乎平正——险绝——复归平正。于右任书法在经历了前期赵董书风的端庄优雅、中期北碑的险绝浑厚之后,他的人生也来到了心性平和,不激不厉的晚年,虽草书的学习贯穿于他整个人生之中,然初期的草书磅礴大气、险劲峭拔,而后期草书舒缓自适、率意从容,已然将碑书的险绝与帖学的平正融于一炉,达人书俱老之境。

从于右任先生整个的作品看,在书法渊源上,他的草书是受怀素小草的影响,用笔含蓄,如同谦谦君子。其风格特征静穆平和,锋芒内敛,辅之以魏碑笔法,奇拙而又妙趣天成,从而实现了碑帖融合,完成了他书学风格最终确立。

欣赏他的作品,我们的着眼点要他后期的草书,感受那种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之美,体会那种宁静恬淡之境,并追怀他那随意挥洒,心旷意远,信手拈来的高古和儒雅。

蒙曼在书法上的成就如何?

蒙曼在书法上的成就如何?实话实说,我的看法是:毫无书法成就可言,就算是写字也就是一般水平,根本没有练过字。

知道蒙曼这个人还是通过诗词大会了解的,我很喜欢听她点评,她可以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为人又毫不张扬,不像于丹一样。这样的人放在古代,那绝对就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但可惜的是,她的字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认真练过,因为看不出一点练过的痕迹。

蒙曼的笔迹,在网上也很少看到,仅见的也就是一两幅题字,还是硬笔所书,在某个综艺节目中写过一次毛笔字,内容是:“少年国学派”,也谈不上书法,就是拿毛笔写字而已。

为什么说她没练过字呢?通过上面的这个硬笔题字就能看出,就说一点吧,练过字的人,那个“润”字的三点水不会是这种写法,而是下面这个红字的写法。而三点水是书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偏旁部首,练过字的人应该可以说没有不练这个偏旁的写法的吧。因此,我判断她是没练过字的人。

所以,很替她觉得可惜,真的应该练练书法的,就像康震一样,康震的书法还是有些功底的,虽然还说不上特别的好,但比一般书协会员好多了。

为啥觉得可惜呢?因为在古代,文人往往书法都很厉害,书法家也往往是大文豪。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的经典作品,但《兰亭序》本身文章的内容也是很美的一篇古文。苏轼、黄庭坚、蔡襄、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等,这些大书法家本身也是当时的文豪一类的人物。即使是号称自己不善书的欧阳修,书法也是很不错的。

苏轼书法

古人书法和文化是不分家的,而当代却分得很细,搞书法的文化不过关,搞文化的书法不行,这同时也造成了现代书家为何与古人相比,书法作品差了很多的内涵。你拿笔写别人的诗跟拿笔写自己的诗,感情是不一样的,表现在书法上,那神韵也就差远了。

所以,真心地希望各位书法家能多学点文化方面的知识,而文化人也能多练练书法,不要把书法和文化分家。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书法专业学起来难吗?

还是比较难的,想学好书法要学好书法的艺术的美。

书法艺术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就是好看,耐看,就是能吸引人看,就是能回味。

书法本身最基本的就是一种汉字的组合,要好看,要耐看,要能吸引人,务必就要最基本的让人能看懂,能看明白。随之才能去体会书法艺术的字外功夫和意境。否则,挂在墙上的书法,内行人看得不舒服,外行人看的不明白。那就失去书法本身的艺术性。

书法能称之为艺术的,绝不是单单汉字的组合。书法家也不是单单的会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内容。其中包含着书法家们的修养,基本功,以及对书法艺术内涵的积淀和艺术美感的把握。否则光是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即使是模仿别人的字体,能做到形似,最多也不过是个“书匠”。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

书法之所以能称之为艺术,除了字体,除了结构,除了章法,除了内容的体现,除了用笔中的轻,淡,浓,重,枯,飞白,疏,密;用笔的中锋,侧峰;这都是属技巧的范畴,更重要的是一个书家的字外功夫如何?包括:艺术修养如何?汉字功夫如何?古诗词功底如何?美学知识掌握的如何?形象思维的把握如何?形体表现力如何?等等,等等。没有这一些的功夫所在,就没有资格称之为书法家。

现在书法家多如牛毛。稍微写点字的就称之“大家”,或者称之为“书家”。我可以告诉大家:书法其实是一门用笔表现力最难的一门艺术。因为:

第一 所有的汉字人人都识,对字体的结体,只要认识字的人,都知道笔画怎么摆放,笔画应该在什么位子才好看。所以只要书写者没有把握这个最基本的,大家都不会去认可它。就会认为字体不好看。它不像花鸟画,山水画,少一棵树,少一朵花,枝干少一笔,花瓣少一叶,还能混过去,中国字完全就不可以这样去做。

第二 书法没有色彩。书法完全靠基本元素的“字”来表现。完全是靠大家都认知的“字”来表现。结构也好,字体也好,笔画也好,都是有一个字本来的基本规定。如果要有所突破,就要有一定的规范,就要有一定的法度。即使是草书,如果不当心笔画收一点,笔画长一点,字义就完全变了,就是另外的一个字了。所以要在整体篇幅中表现没有色彩的书法,让人看到了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应该感到的是一个书家特有的气质,内涵,情感,创意。要做到这一些,书法是何等的难啊。

第三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传承几千年,从甲骨,中鼎,石鼓,大篆,小篆,汉简,魏碑,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在前进,都是在演变。但不管怎么的演变,中国字的字体,结构,结体,始终贯穿着一根主线。象形文字的演变,形象思维的进化,字形的美的再创造,但就是“字”的本身永远还是存在。凡是认识中国字的人都知道字形的笔画,一个十几亿人都会看的字,都会认识的字,我们的书家要去表现出一个字的美感,一个字的内涵,一个字的情感,一个字的意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到了现在,有人把我们的中国字用画的形式去表现,用字义的内容形象的去表现,结果画是看懂了,字不存在了。字本来的结体原意没有了。你能说这是一种书法的创造吗?结论是:否定的。

第四 书法的表现力,是所有平面艺术中最难表现的一门艺术。因为它表现的手法单一,要在单一的表现手法中去丰富,去寻求内涵,去追求美,去表现自己的情感,实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没有长时间的磨练,没有丰富的艺术修养,没有很好的基本功,没有平面艺术的表现力,没有形象思维艺术的功底,是完全没有办法来表现书法这一门独特的艺术魅力的。

第五 书法的美,字体要美,书写的字体的结构要美,书写的章法要美,书写的内容融合在整体的章法中体现出来的美,书写出来的整幅作品能体现书写者的性格,心情,念想,意志,情感的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书法完美的表现了,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书写者才能称之为书法家。否则哪来那么多的书法家啊。

第六 古代固然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书法大家。但不是每一个古代的书法大家都是我们统一模式的都可以去学习和模仿练习的。那时的朝代所体现的艺术作品,在我们当今看,有好多的书法艺术作品的内涵已经是不能再重复体现了。那时的书家所书写的作品和那时书家所处的地位,处境和心情,情感已经和现在截然不同了。所以现在不管什么书法大家,绝不可能写出颜真卿的“祭侄稿”那样悲愤的心情以及愤慨的笔意。也永远写不出王羲之那样悠闲自得的,群贤毕至的“兰亭序”。之所以然,就是我们现在的书法也要与时俱进。要体现时代的风貌。绝不能一味的追求古意,追求“偶像”,一定要有新时代的自己的风貌。

第七 书法艺术没有捷径可走,现在有一些“书家”在走捷径,认为写清朝书家的东西,可以出效果。因为原来大家过去都没有注意的东西,他们拿起来去表现,就认为可以成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好多的“书家”根本不从基本功学起,楷书都不会写,就拿起笔来写行书,写草书。总认为,只要大家看不明白的就是书法艺术了。现在还有好多的“书家”,就像歌星那样,只会唱一首歌,而且老是在任何地方就唱这一首“成名曲”,在任何场合就写这一幅字。别的什么都不会。这难道是一个能称之为“书家”吗?

第八 书法艺术其实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集汉字,古诗词,美学,构图,书法本身的结构,结体,章法,自身的修养,情感,意志,以及胸怀等。它绝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书法艺术可以体现像音乐的节奏感,像美术的平面美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情感。可以知会一个人的性格,脾性。可以给人一种激励,可以给人一种力量,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愉悦。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境界。所以书法艺术的魅力从古到今,能延续,能传承,这就是书法艺术的所在。

真的有那么多的书法大家吗?

书法艺术在过去,基本上是以人的行为以及社会作为,来认处书家的书法比较多。如果此人是个英雄,书法艺术的威望从此也过多的会去加以赞赏。此人如果是个奸人,那他的书法一定也会招到贬低或者唾弃。所以书法艺术的好于坏,是以人的所为来认定的。

同样到了现在,这种恶习还在继续的延续,只不过是方法方式有所改变了。譬如:此人如果是个艺术圈内的“门外汉”,但有权,或者有门路,就可以踏进这个圈子,可以以“书法大家”的身份招摇撞骗;此人如果是个权威人士的徒子徒孙,写的再不好也可以进入书法艺术的圈子,并可封为楷模;此人如果有了一点钱财,通过媒体的吹嘘,或者捐买一些书法权威人士的书法作品,同样可以挤进这个圈子,并由此而一举成名。此人如果是资格比较老,其实是滥竽充数,但混迹于业界多时,也同样可以占据艺术的高位,也会被人捧为“大家”。

“书法老人”,是不是一定书法就好。笔者曾经认识一位老人家,一辈子练书法,每天还不间断,但就是不得法,一辈子就是写不好。究其原因,原来他没有文化底蕴,没有艺术修养,通俗讲就是没有一点艺术细胞。他不懂书法艺术其实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他不知道写书法其实到最后是要表达一个书家的情趣,思想,个性,以及反映出自己的文化内涵,艺术的修养。所以他那样一辈子练习书法,就是不得法。只能称之为一个“书匠”,而且还是一个蹩脚的“书匠”。

现在市面上号称书法家的,已经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稍微会拿起笔来涂几个字的,就称之为书法大家。我们平时可以看到一些搞其他艺术专业的,但有了一点成就的,也就厚颜无耻的会在白色的宣纸上涂上几笔,我们的那些“追捧”着就会违心的去赞美他。吹捧他。但我们看到他们写出来的字,要美,没有美感,要含义,没有内涵,要风格,根本还谈不上。不要说技巧,耐看,耐寻味了。我们根本无法可以恭维,简直是玷污我们中国的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现在还有一种不良的风气,有人认为,凡是写得不容易看得懂的字,乱涂,乱写,就是好书法,凡是怪异幼拙的字就是好书法。或者就是迷信什么“大家”。总认为“大家”的字一定是好的,因为“大家”下面豢养了一批吹鼓手。笔者曾经在山东济南最大的酒店,看到一位“中国头牌”的“大家”的书法作品,写的是毛泽东的一首七律诗,结果不是漏字,就是章法不得体。酒店的老板可能是被人忽悠了。或者太不懂书法艺术了,足足的八尺大宣的书法,还装配镜框,挂在大堂的显目位子,竟然没有发现,竟然没有人指出来。真是可悲啊!笔者一看到,马上指出,老板马上嘴巴里咕哝,“怎么两年多了没有一个人看出来?”是埋怨,还是直呼“上当或者被忽悠了”只有酒店的老板自己心里知道。说不定这个老板还花了大价钱的呢。

那么书法艺术要做到怎么样,

才算是体悟到书法艺术的真谛呢?

笔者认为:

一、要基本功扎实,要临池磨练。持之以恒。不要追求捷径,书法艺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一份辛劳一份收获。

二、要会琢磨,会辨别得出古代哪些书法是真正的好作品。哪些是不适合自己去练习的。不要人为听从别人去认定某个书家的字的好坏,优选过去一直沿袭下来的那种以“人”来认定书家的书法好坏的恶习,一定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去研究,去认定。

三、要从字帖中体会出字体和书法章法的含义,字义,以及整体的布局。就像古代人说得那样:“字如其人”。一定要琢磨出什么样的字体适合自己去练习。适合自己去终身享用的书法艺术。(内向的人就学写内向的字,外向的人就学写大气的字)只有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四、不要一窝蜂的去追究潮流,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自己。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和脾性去选择自己适合的书体,创造出自己风格的书法字体来。就像小孩子学习汉字,同样写一个字,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的字体面目,就从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看到书法本来就是一门有个性的艺术。(上面谈到:每一个人的性格,脾性,修养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字体,写出来的效果也不会一样)

五、要从碑中寻找字体的“骨气”,要从帖中体会字体的“血肉”。碑中的字体是用刀刻的,一定和现在的用笔书写是不同的,而且碑文上的书法字,书写着和刻碑文的不一定是一个人。我们现在写书法一定要知道用笔要在帖中去体会。

六、学习书法,我们一定要有古文化的底蕴和汉字的基本知识。要有古诗词和古汉语的基本功力。诗词中的平仄可以引伸到一件书法作品中来,该重的地方要重,该轻的地方要轻,该枯的时候要枯,该浓墨的时候要浓,该大的时候要大,该小的时候要小,一件好作品就是要有阴阳顿错。有起伏,有变化,有气势。

七、要从书法艺术的结体章法去体会整幅作品的意境。要根据书写的内容选择娟秀,还是粗狂,选择用什么字体来表现达到最好的效果。

八、要有自己的创造性,独立性,要有自己的个性,但不失书法艺术的原意。一件好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完美的表现自己。

九、形似就是个书匠,要做到神似,形神兼备。有自己的内涵,有自己的创意。从书法字体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一个人的本性,从字形的结体中我们也不难能悟出一个书家的气质和内涵来,从书法的章法中我们也不难能体会出一个书家的个性和修养来。

十、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做到耐看,耐寻味,就像一首优美的诗那样有意境,有联想。书法艺术,称其为艺术就是一杯浓茶,要耐人寻味,因为挂在墙上也好,收藏也好,它是天天陪伴着你。要能每次看到一件作品,就有新的东西看出来。

只有做到了上面的十大点,我相信这样的书法艺术作品就是一件好作品,就是一件美的作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真正美的东西来,才会继承和发扬光大。

书法艺术的个性和特点

书法是一门艺术,这已经不用说了。书法的技巧通过磨练,学习,是可以掌握的。但书法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握的。就像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一样。

有人认为书法只要临了碑,临了贴,通过时间,就会成功。其实不然,因为古代的碑帖固然是好作品,但这些碑帖是否适合自己去练,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去学习,去练习。这就很难说了。每一个书家都不是一样的。这和书家本身的性格,气质,脾性,文化底蕴的深浅是分不开的。一个没有中国文化修养的人,不懂中国文化的人,对艺术没有一种美的享受和欣赏的人是写不出一手好字来的。一个秉性懦弱内敛的人,是永远写不出颜真卿那样的大气的书法的,一辈子就是学习颜真卿的书法,再练习也没有用;一个奸猾,妩媚的人,也永远写不出欧阳询那样内敛刚劲的字体;一个粗狂和不拘小节的人,永远也不会写出陈道周那样秀美拘谨的字体。

王羲之的字体悠闲,颜真卿的字体沉重,柳公权的字体梅骨柳枝,苏东坡的字体潇洒,米芾的字体狂颠,赵孟頫的字体洒脱,董其昌的字体妩媚,王铎的字体内秀而险峻;郑板桥的字体拙中带巧;刘墉的字体稳中带滞,邓石如的字体风骨耐寒,赵之谦的字体怀古老陈这些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完全是和他们自身的个性,脾气,经历,修养和艺术的历练分不开的。看到他们的字,我们就可窥见他们的人。

就从近现代的书家来看同样是如此。沈尹默的书卷气;林散之的游丝劲,沙孟海的遒劲力,启功的皇族贵,任政的大众贫,周慧君的悬崖险,刘炳生的柳叶风,范增的红枫秀,张海的杂交稻,沈鹏的炸酱面,欧阳中石的歪靶树,聂成文的大花脸,王庸的孩儿气,都是每一个书家所拥有的个性特点,从而就可以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窥见一斑。

书法艺术是艺术中最具有个性展示的一门艺术,看到了字体,就可以想象得出此书家的个性和脾性。甚至可以推断出此书家的为人和处事。过去说:字如其人。确实如此。

我斗胆的评判这些书家,没有恶意,只求用意把他们的书体和特点拟人化,拟事化。以便于初学书法艺术的人可以借鉴。是不是这样,还有待于各个学习书法的人去体会和观察了。

对于书法艺术,总结一下的话。就是凡是有志学习书法的人,应该先认识一下自己的性格和脾性,先了解一下自己的个性以后,再去选择自己喜好的字帖和攻克有关的书体。这样一定会事半功倍。

书法的核心是什么?

书法的核心是什么?我觉得书法的核心应该是笔速。书法的核心应该是实质的,不应该是飘渺的,所谓的实质的就是可以影响书法的结果还必须是和写有关联。笔速与墨色的关系

用墨的核心技巧是“纸墨相发”,用墨的关键技巧是施墨。由于水墨落到纸上有渗化的特性,所以,施墨之时必须要把握准分寸,否则失控就会败墨,失去墨韵。

其规律是:“饱笔渗化快,渴笔渗化慢”(其中墨的水分大小和纸质的吸水性大小不能忽略)。为使墨的控制准确而合度,如何把握笔速就是关键环节了。其要领是:“饱笔须快,渴笔宜慢”。 例如在行草书的创作中,当毛笔蘸一次墨之后,要连续书写若干字,笔含之墨就有一个由多而渐少的过程,而行笔的速度也要有一个由快而渐慢的过程。这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如果不按这个规律运笔,饱笔反慢运,渴笔却快行,那纸上之墨一定一塌糊涂。前段漫漶不清,后段苍白乏色,也就无所谓墨韵而言了。行、草书的墨色注重浓淡、枯涩、燥润、虚实的变化,因此,对笔速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有高速与低速的驭笔能力技巧,才能表现行草书的墨色墨韵 在篆、隶、楷的创作中,笔速要求匀和,一般情况下反差较小,大多采用中低档的速度。原因是,这类字体的墨色反差较小,书写时笔中所含之墨不宜太饱,不宜太渴。

离钧在《书诀》中说:“未能速而速,谓之狂驰………狂驰则形式不全。

这就再一次证明了笔速的重要性,说明了笔速与墨色是互为表现的关系,又是互为制约的关系。

笔速与字体的关系

不同的字体对笔速有不同的要求。篆、隶、楷的笔法是笔笔独立的,又要强笔画的刻画。这样,在点画的书写中,运笔的速度就很难加快。

另外,这几种字体的章法基本是成行成列,一格一字,字字独立,字与字之间没有绵互萦带关系,故而,很难以快档笔速运笔。

行、草书的笔法有很大的自由度,笔画的长短、粗细随机可变,直线、弧线可任意组合,笔势可断可连,单字中可连笔,数个字可缠绵。这些都为笔速的加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或可以说,提供了既可以加快又可以放慢的条件。张旭草书《李清莲序》

笔速与风格的关系

技巧表现风格,风格制约技巧。笔速是笔法中的技巧,故而,笔速与风格是互为表现,互为制约的关系。风格恬静一路,笔速须稳和;狂狷一路,笔速要急掣;古朴一路,笔速应迟涩,等等。

在行、草书中,这种风格的多样性与笔速的多变性是共存共生的。行草属动态字体,风格差异极大,其笔速的变化差异尤其明显。它要求书写者,必须能对各档的笔速,都要有很强很娴熟的驾驭能力,才能很好地把握风格。同样是王羲之的作品,其笔速不同,风格不同,《兰亭》笔速相对慢,《月仪》笔速快。这类例子不胜枚举。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月仪贴》

篆、隶、楷虽属静态字体,但在风格上是非常多样化的。以唐楷为例,禇遂良笔速快,欧阳询笔速中,颜真卿笔速慢。笔速的快慢对风格的表现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由此可知,风格对笔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笔速对风格的表现是需要分寸的

笔速与节奏的关系 明倪苏门《书法论》说:“轻重疾徐四法,维徐为要………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此为主张学书需先从慢学起。欧阳询《传授决》讲“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主张的也是讲究用笔要慢。也就是要控制节奏。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任何字体在创作上,都必须要有节奏韵律的展示。单从点画线条的角度上看,粗与细、重与轻、长与短以及迟涩与流畅、稳重与奔放等等,都是构成节奏的基本要素。这种对比愈是强烈,节奏就愈加跳荡。迟涩和稳重之笔必然是慢行的,流畅与奔放之笔肯定是快捷的。

行、草书的书写,快慢徐急、重轻粗细、大小收放的变化很大,所以就不是等匀的运笔速度。这是行草书创作非常重要的笔法技巧。《怀素草书》

篆、隶、楷书的书写,虽然不比行草的节奏反差大,其中也有节奏把握的问题。或某字凝重,或某字飘逸,须依行气节奏的需要而有所变化,笔速的把握亦当随之而变化。 快速的运笔与细微的刻画是一对矛盾,笔速越快,发力与锋变失控的几率越大。颜真卿《多宝塔碑》

所谓练笔,练的就是要解决这对矛盾,练的就是快且精,练的就是能驾驭各档的笔速来写出精美的点画线条和精彩的汉字造型

【结语】

笔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快与慢的问题,它与所要书写的墨色、字体,所要表现的风格、节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笔速本身既能完美地表现这几个方面,又要受到这几个方面的制约,所以笔速才是书写的核心。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是老乔,一名职业画家,如果你喜欢这篇问答,请抬手点个赞,以资鼓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