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方正魏碑简体_书法可以直接练行书吗

爱字体2023-06-03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方正魏碑简体,书法可以直接练行书吗?怎样才能做出具有中国风的ppt模板?对于他的行书你怎么评价?之魏是指三国魏蜀吴之魏?那种字体看起来好看?方正魏碑简体,书法可以直接练行书吗?初学书法最好是以
本文目录

方正魏碑简体,书法可以直接练行书吗?

初学书法最好是以楷书入门,楷书在古时并不是单指我们现在认识的楷书,楷的意思就是规矩、法则,小篆、汉隶、正楷,都可以作为初学。但是不建议以行书、草书入门。学书法如只学行书、草书或是隶书,不学楷书行不行?回答是:完全可以,但是这里有个层次、标准的要求问题,许多人写字也是写了一辈子,但是就是达不到一个高层次,写到一定的程度便不再长进了,其原因是什么呢?往往就是楷书的基础薄弱所造成的,当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便没有了再行上进的“能量”。所以说,虽然练字可以不写楷书,但是没有楷书基础的字,水平自然也就高不了。因此先学楷书实际上就是先从从入手,先认识和了解什么是共性、什么是必要的法度,什么是公认的法则。

方正魏碑简体_书法可以直接练行书吗

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先入规范,先求共性,先对自己有个约束为好,待有了一定的共性知识,知道了是非标准明确了行进的方向,再去追求高层次的艺术个性,方是一个有志于书道研习者正确的途径。如果一个人想努力把字写好而写不好,这是个功夫问题;如功夫欠佳本来就写不好,却又不好好去写,这肯定是在道德品质上发生了问题,这样的人在社会交往上也多不是贤良之辈,“字为心画”、“书如其人”这绝非是句空话。楷书过渡到行书的思路,当然不只是速度的关系,这里面包含了楷书和行书体系间微妙的基本功、笔法架构、布局和行气等系统性问题,主要表现在8点思路:

一、用笔:变中锋行笔为诸锋兼用“中锋行笔”千古不易,楷书尤其讲究这一点,这也是古代书法大家用笔经验的总结,今人可遵照执行。

二、运笔:变缓书慢写为快慢两可相比较而言,行与楷的显著不同就是书写时行书运笔的速度快于楷书。从实用角度看,不快不足以提高速度,不足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艺术角度看,书写速度加快使得线条变化多姿,粗细、曲直、枯湿、燥润、浓淡、虚实都得以表现,令人看来有丰富多彩、心旷神怡的感觉。

三、线条:变直线交结为曲线为主书法是由线条构成的抽象艺术,它通过千变万化的线条来传情达意。正是因为线条的变幻无穷,才使得书法艺术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四、笔意:变暗为明或明暗相宜书法艺术讲究笔意连贯,既体现书写时的熟练程度,也体现书写者思维的连贯性和运笔时的起承转合。但楷书的笔意多表现为看不见的暗连,行书的笔意随着书写速度的加快而显得外露,既有看不见的暗连,又有看得见的明连。暗连是笔画间看不见的“意”在潜流,明连是笔画间看得见的牵丝带缕。没有笔意明连的楷书显得干净利落无羁绊,有了牵丝带缕(明连)的行书又显出牵前携后、互相关照、彼此呼应的和谐之美和活泼多姿、流畅婉转的灵动之美。

五、笔顺:变固有法则为灵活运用楷书的书写极其讲究笔顺,自古就有可供遵循的笔顺规则来规范楷书书写。这些规则是千百年来书法家们实践经验的总结,十分科学。行书笔顺的改变要在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指导下进行,而不能随意自创,否则令人看后啼笑皆非,有一种“先穿鞋后穿袜”的尴尬,还给人留下文化素质不高的遗憾。

六、结构:变结字繁杂为删繁就简楷书书写时要严格体现文字原型,尽管结构繁杂、书写麻烦,但也不能随意精简。而行书的书写则不同,它可以根据文辞内容、配合写意抒情、方便临场发挥而对结构进行调整,有时甚至可以删繁就简地处理文字。

七、字形:变方正端庄为仪态万方除极少数特殊结构的文字如“夕”、“一”、“人”等之外,绝大多数楷书的字形都是方方正正的,写得好,能显出端庄、严谨之美。字形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不是书家刻意追求的,随着书写的进行自然且下意识地成形,只是写成后旁人眼中的自然成像而已。但由楷书转行书,不拘字形上的方正规整而使行书各具形态,是行书书写时要做到的一点。

八、章法:变行列分明为有列无行楷书作品在书写之前就定好方格,每格一字写成后,横看成行竖看成列,斜看也有规则,它的美就是工整划一、严谨有度。那么,在楷书向行书转化的时候,由上向下纵向书写、先右后左横向换行时,书写者需要重点考虑纵向诸列之间的气息贯通,兼顾横向诸字是否成行、是否气息流通,这是符合“纵有列横无行”的分行布白之法则的。王铎的书法很有代表性,其书以大草见长,行草也有特色。

任何一门行业或技艺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1、书法的发展历程,就是先有楷书,后有行书,最后才是草书。而行书的发展,正是在楷书笔画的基础上进行连接和挥洒的。假如基本笔画还没掌握,就仓促练行书,会在笔画和字体间架上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类似于小孩学走路,走还没学会,就匆忙去跑,就摔跟斗的。

2、古往今来,各个时期的书法大家也一直在遵循“先楷书、后行书”的顺序在练习,厚积才能薄发。像 田章英、司马彦、卢中南、庞中华等书法大家的字帖都是很好的,楼主按照自己的喜好去买!所以,初学者建议还是从楷书开始练习。

行书 与楷书的差距不大 ,直接练习行书对楷书有很大帮助关于书体,楷书基本功还是得练的,这是入门。如果练好了,以后再学行、草,在运笔方面会有很多帮助。如果你喜欢的是隶书,那倒是可以直接学,学了楷书反而容易受影响,蚕头凤尾都不好表现。最不好的就是楷书行书一起练,容易还不会走就想跑,功夫不扎实,写出的字法飘,没笔力。至于楷书学习的笔体,很多初学者都是颜柳入门,看你的喜好了。如果你全无基础,倒不急于临帖,可以先买基础的笔划练习字帖,对毛笔有感觉,运用自如以后再临帖不迟。

练书法就是改变你既有习惯的过程,你的书写习惯都保持二三十年了,改起来就像一下子要求右撇子只用左手,所以书法难练啊,要把以前的字都忘掉,有些人疑惑“字为啥越练越差呢”,就是这个原因,旧习惯忘光了,你的字就进步了。练楷书练到某一天你感觉自己可以写行书了,那你就能练行书了。就像学自行车,你一直用脚蹬地划行,突然有一天你心里觉得能骑走它,不会摔了,结果你就真能一溜烟骑走不摔,水到渠成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

怎样才能做出具有中国风的ppt模板?

中国风的PPT,一般会选择戏曲、中国红、宫廷、老物件、碎花、仙鹤、锦鲤等元素,如果元素较为艳丽,排版就当以简约为主。

特点

配色鲜明:

红、绿、蓝、黄、黑,这几种偏深的颜色都是国风设计的主要选择。

古风字体:

古风字体是国风PPT中较为常见鲜明的搭配,不过要注意版权问题。

质感背景:

国风PPT的背景一般会穿插像沙粒感、丝绸感的纹理,再加上光效阴影。

封面

封面是PPT的门面,字数也较少,最好分三个信息层级,即主标题+副标题+修饰,会更好理解。

确认好文字后,可以直接在一边插入大片的元素,也可以构建一个内空间,画个质感背景填充的古风边框,把信息框住。

目录页

目录一般只有三到五个简短标题,我们可以在完成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些小素材,大小高低交错放在各小标题下面,或直接用主色块做底色框,形成反差。

内容页

内容页的设置其实同理,可以一字排开,也可以左右布局。需要注意的就是内容页的字数普遍较多,所以元素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多,把握好视觉上的舒适感。

除了可以自己设计PPT之外,也可登录“柚墨”模板平台,搜索国风相关PPT模板套用更高效~

https://www.yomoer.cn/

如何设计中国风PPT介绍完毕,感谢观看,如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其他问题欢迎随时与我沟通~

对于他的行书你怎么评价?

卢定山老师出道较早,他的行书,结字方正,融合魏碑笔意,干净利落,字字清爽,既很实用,又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他出过一些字帖,对于初学者来说,从他的行书可以快速入手。但总体上来说,卢定山老师的字实用性较强,艺术品位有待提高。

我看他最近几年写的字(见附图)与早年的字相比,有两个倾向更加明显了:

第一个倾向是更加程式化了。看他的字,只要是相同笔画、相同的偏旁部首,几乎都是一个样(如下图“催”、“曜”字写法),这可能是跟写字越来越熟练有关,但“程式化”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古人认为书法要“先生后熟”而后再“由熟到生”,才能不断写出新面目。

第二个明显倾向是越来越硬笔字化了。笔画越来越瘦硬,起笔收笔直来直去,几乎没有笔画技巧和精微变化,从好的方面来说是简洁,从不好的方面来说是不耐看,平淡。

最后总结来说:

实用性很强,容易辨识,但“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把卢定山老师的字当做一座座山来看,那么感觉这些山峰都是一样高、一样平、一样的走向、一样的形状,对于喜欢曲径通幽和欣赏险绝奇峰的人来说,难免有一些失望。

个人观点,欢迎各位书法同道交流。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之魏是指三国魏蜀吴之魏?

先来理一理历史脉络。

别扯远,就从东汉末年说起。此时,三国鼎立,曹丕建立魏国。司马氏篡魏,三国归晋,公元266年司马炎得国,史称“西晋”。公元316年,五胡乱华,王导携晋室衣带渡江,于建康拥司马睿称帝,史称“东晋”。

五胡十六国时期,代国拓跋氏扫灭北方建立北魏政权,时年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北魏历史宣告结束。

所谓“魏晋”是魏在前晋在后,因而,“魏晋”之魏是指曹魏,而不是后来南北朝的几个“魏”。同样,“魏晋笔法”不包括北朝魏碑。

实际上,“魏晋笔法”这个概念也有问题。东汉末年以来,中国书法经历了一个非常可贵的转折时代。我在“三国魏蜀吴时期的书法艺术发展是如何的,代表人物都有谁?”这个问答中,比较详细的解读了三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中国书法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书法已经开始由隶书向楷书、草书过渡,并且已基本形成。同时,隶书中的方刚笔画也开始被书家表现得比较明显,侧锋切入再反方向运腕以求方笔的笔法开始应用,东吴皇象的《天发神谶碑》就是这种笔法所书。也就是说,三国时期的书法笔法方圆兼蓄,为后来“南帖”、“北碑”的分野创造了条件。

西晋王导衣带渡江,把大量的文化典籍带到南方,中原主流文明也随之南移。这样,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急于学习中原文化,但因为西晋的南迁而缺少学习的经典。其中,汉字的书写也缺乏可供模仿的高级范本。于是,便大量的从摩崖石刻和碑刻中临墓汉字。而东汉以来的汉碑,尤其是三国时期的碑刻开始以刀法刻凿,方刚笔画比较简单直观,这就影响了北朝书法的发展。尤其是北魏时期崇尚佛教,开始了一场书法艺术的开拓性创新“运动”。这场“运动”就是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开始的“北魏造像”。

所谓“北魏造像”就是在佛堂寺庙雕刻佛像,然后刻碑记事。随着佛教的不断推广,造像运动声势越来越大,发展到为故去的人造像立碑以求佛的保佑,以祈早日超生下辈子不受苦难。这种造像还不限于佛堂寺庙,北魏人学习汉代摩崖石刻,开凿石洞大造佛像,架势有点像如今的公墓。由于造像需求激增,又缺少书写者,所以,刻石更多的体现在刀法上。大量民间书家直接从汉碑和三国时期的碑刻上学习笔法,撷取适合刀法的方刚笔法,以便于工匠走刀刻石。

北魏时期的造像书法别开生面,为中国书法艺术开创了一个全新领域,形成了“南帖”、“北碑”两大分野。现在,我们学习北朝书法,主要以《龙门二十品》为主,碑拓来自于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碑刻。

综上所述,“魏晋”是指三国时期的“魏”,而不是北朝时期的“魏”。同样,书法中的“魏晋”笔法,就是指的三国时期的笔法。三国时期蜀国无片石,蜀汉没有留下碑刻书法,也很少有书法作品传世。这个时期的吴国和魏国的刻石比较多,但因为西晋是从魏国延伸下来的,所以,三国文明(或仅就书法而言)“魏晋”文化就以曹魏为代表符号了。所谓的“魏晋风度”,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以曹魏代表了三国。

“魏晋笔法”与后来的“北碑笔法”既同宗同源,还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又各具特色,风格迥异。从书法用笔的角度上讲,也是宗法相通,各具其妙。试从“北碑”、“南帖”这两个概念来讲讲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北碑”与“南帖”。所谓北碑,就是北魏时期的碑刻书法。北碑书法同样是从中原书法中演化出来的,它继承了“魏晋”书法当中曹魏与西晋的摩崖石刻和碑刻书法,与“南帖”同宗同源。但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差异,北碑书法从摩崖石刻中吸取了大刀阔斧的粗放风格,以及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碑刻中的刀法特点,形成了方刚遒劲的书写笔法。“南帖”与“北碑”一样,也是从三国时期中国书法大变革时期进化而来。但因为毛笔的广泛应用,更没有出现北朝崇佛大造像的文化“运动”,依然以毛笔书写为主。加上中原文化主流的南移,东晋时期的书法在王氏家族为主的书法群体推动下,形成了以笔法为主的书法艺术风格。“魏晋笔法”实际上主要讲的是三国时期和东晋时期。“魏晋书法”在清代以前被尊为中国书法的主流,认为学书不入晋法就流于野俗。

“南帖”以魏晋笔法为主要特点,主要原因是东晋继承了三国时期的笔法。比如“今草”,是在皇象等人章草的基础上演化而得。以王羲之为例,“豹奴帖”前半部分是标准的章草,后半部分开始就趋向于今草。而“寒切帖”以今草风格为主,但却保留了大量的章草笔法。楷书也是一样,王羲之继承的是曹魏重臣钟繇的楷书,王右军临写的“宣示表”毕恭毕敬,形似与神似均达到高仿出化的境界。

魏晋之间的传承衔接顺畅,源流清晰,主要得益于文化的脉络清晰。西晋渡江后,把中原文化的主流带到南方,三国、西晋以毛笔书写为主,东晋时期也以毛笔书写为主,与北朝的造像就形成了笔法的分野。

北朝同样以毛笔书写为主,但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书法笔法与南朝大相径庭。一方面是因为学习的范本缺失,这个原因前文已经讲过。另一方面,北朝文化发展方向与南朝不同,大量的纸质书法没有被重视而基本损毁。北朝重视的是造像刻石,这种材料不容易被毁掉,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北朝书法就基本上是造像刻石了。

南朝也有刻石,但刻石是书家说了算。因为书家基本上是达官贵人,工匠必须按照书家的要求,几乎是写真式的雕刻(现在的石匠才不管这一套,好在有电脑写真打印了)。所以,南朝的碑刻很精致,基本上把毛笔笔法保留了下来。当然,碑刻毕竟是碑刻,与墨迹仍然有差距。所以,写书入门以墨迹本为最佳。

北碑书法则由书家和刻匠平分秋色,甚至刻匠还占主导地位。前文所述,由于大量的造像,书家欠缺,民间高手一起上阵。这样就不会象南朝那样,由书家说了算。写匠写完字,就由刻匠按照刻石技法操作,即便是写得很圆润的笔法,也有可能被直行的刻刀给刻方了。从《龙门二十品》中,可以看到《孙保造像记》、《慈香造像记》中的圆转笔法,这个造像就能说明写匠与刻匠的关系了。

总而言之,“魏晋笔法”的“魏”与北碑笔法的“魏”不是一个概念,二者同宗同源,各具风格,都是中国书法的宝贵遗产。

那种字体看起来好看?

先说我的答案:从这几种字体里面选择,当然是以行楷体为主,同时用笔要圆润大气,不要太过险峻。

说明一下为什么要排除这三种里面的草书,最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草书比较难以辨认。因为草书有很多符号与简省,没有专业学过的人,不容易解读,实用性就差了一些;

二、是草书用笔线条瘦劲比较多,难以写得大气,而春联一般都讲究大气为好。

“书贵瘦硬方通神”,然而写春联,如果写得太瘦硬,则失去大气与贵气,而行草则容易落入瘦硬特性。

民间写春联,大多也是以行楷为主,而且大多中宫紧凑,用笔粗豪,行笔慢,飞白少,容易辨认,容易写,看起来雍容华贵,与春节相得益彰。

另外,个人认为欧楷太过险峻,也不适合用于写春联,但如果用颜体,则显得大气,感觉就好得多。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至今只见过一次用草书写对联的,相对其他书体来说,欣赏的人还是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