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篆刻字体_写对联要练什么字体比较好

爱字体2023-07-04字体百科12
本文目录篆刻字体,写对联要练什么字体比较好?你是怎样理解篆书的名称和含义的?篆字体婷怎么写?篆刻需要多大力道?篆刻阳文与阴文区别?篆刻字体,写对联要练什么字体比较好?我认为对联应该写行书,这样人们容易
本文目录

篆刻字体,写对联要练什么字体比较好?

我认为对联应该写行书,这样人们容易看懂,特别是没练过书法的,更喜欢,如果写楷书,也可以,但太古板,不及行书有韵味,草书太潦草,有很多人不会认,所以每年我都是写行书对联,楷书和草书很少写,下面的对联是我帮客户写的,写的不好,请指正[祈祷][祈祷]

篆刻字体_写对联要练什么字体比较好

你是怎样理解篆书的名称和含义的?

篆书是我国五种字体中出现和发展得最早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习惯于将小篆和小篆以前的古文字统称为篆书,以致于成为我国古文字阶段的一个笼而统之的书体名称。考察上古书法史本身就很复杂,要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梳理清笼统的篆书概念和其所指,其难度可想而知,从篆书书体的立场上讲,严格意义上的篆书最多只能指大篆、小篆。在考古学繁荣的今天,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挖掘,大量的文字例证和实物的涌现,人们的意识里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就是将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简牍、帛书、兵符、盟书、书契、刻符全都归入篆书的范畴。当然,就书法史学的立场来讲,这无疑将书法的出现向前推进了一段,然而从篆书书体本身来考察,这样的认识却极不利于我们对篆书名称及其发生作严格意义上的阐释。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从篆书书体的本意出发,对其进行考察。

一、从古文字的立场看“篆书”的产生和含义。

给既定书体进行命名始于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又曰:“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佑书,即秦隶书。五曰谬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据此,可以看出,许慎所指的篆书,当是小篆。那么为什么要将此种书体命名为篆书呢?它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有哪些所指呢?我们不妨继续继续看许慎给我们的答复。

许慎《说文解字·竹部》:“”篆,引书也。”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因之李斯所作曰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籀,既又谓篆书曰小篆。”王筠句读:“运笔谓之引。”《|部》曰:“引而上行”,“引而不行”是也。按照段氏所释,应为因篆而书。将笔画拉长写在竹简或帛书上的字体。这与后来启功先生说的引为“划线”、“划道”颇有渊源。

关于“篆”字,古代文献中还有一种解释,所谓毂约,即古代车轮毂上的纹饰。《周礼·春官·巾车》:“服车……孤乘夏篆。”郑玄注“故书‘夏篆’作‘夏缘’。”郑司农云:“夏,赤也;缘,绿色。或曰:夏篆,篆读为圭瑑之瑑,夏篆,毂有约也。”玄谓:“夏篆,五采画毂约也。”孙诒让正义:“钱坫云:‘《说文·玉部》曰:‘缘,圭壁上起兆瑑也,今约毂有兆瑑,故读如瑑。缘、瑑、篆通。’……《说文·车部》云:‘□,车约□也。《周礼》曰:孤乘夏□。’阮元云:‘□与篆声相近,盖贾、许所读本如是,训为车约,与两郑义合。’黄以周云:‘《说文》之□,乃篆之异文,篆,□音义相同’。”又《考工记·轮人》:“容毂必直,陈篆必正。”郑玄注:“篆,毂约也”。

《词源》一书中对“篆”注的解释也比较详细。如:

《周礼·考工记·凫氏》释为“种带谓之篆”其大意可以是指钟的四周的装饰图案,称为“篆”。

《周礼·宗伯》中有:“孤卿夏篆”。郑玄注云:“五采画毂约也。”

这两种释文相近,均指出了“篆”的功能,即作为装饰美化的图案。

《词源》中对“篆”的注释为:

“篆”与“瑑”,“椽”,“缘”等为同组同缘,它们在音、义、形上均较为相近。

“□”:本是指在精美的玉器上雕饰的凸纹。

“椽”:指椽子,指木制结构房屋顶上放在檩上支架着屋顶的图形或方形木条。

“缘”边缘,是指衣服四周边上的装饰。

这些同组同源的以“篆”声符的字,在其本意的基础上均可引申为精美,圆,长等意。从这些字的引申意看古人对“篆”的界定,无疑是对线条圆转流畅,结体秀美狭长,颇具装饰美感的小篆的最佳指称。

这是从古文字学的立场上作的分析,如果从当时书法的发展上来分析,则更有利于我们把握篆书的内涵。

二、从西周早期“篆引”意识的产生看篆书的产生和含义。

“篆引”就像“隶变”一样,是文字发展中的特殊现象,文字的发展引有这些特殊现象而变得丰富有趣,耐人寻味。篆引的形成可以上溯到商末周初的金文书法中,在这一时期的金文书法中“篆引”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系统而深刻地阐释的是当代书家从文俊先生,尤其是在《中国书法史·先秦》部分中的阐释,非常精到。

前面我们已列举了许多学者和文字学家对“篆”字的注释,此处我们还要做一些征引,裘锡圭先生在对“篆”字的释义中,疑其当读为“瑑”字,本于《汉书·董仲舒传》颜注:“雕刻之文”之义,认为隶书不能用作正式场合,难登大雅之堂,而篆文可以铭刻金石,故以 “瑑”字命名。《考工记·玉人》云:“瑑圭璋八寸,”郑注:“缘,文饰也。”如前所述,是谓“瑑,篆”义同,此处瑑为本字,篆为假借,因为秦以前并无此字,上引文献均为汉代传抄时汉作。在丛文俊先生看来,以“篆引”作专有名词用以解释“古文字象形符号系统之内各种书体的式样特征,风格美感,彼此间的联系及发展变化等”是非常有价值的并对此展开了精彩的阐述。因本文不是专释“篆引”的,又此处有丛文俊先生宏论,于此既不敢多言,似也没有多言之必要,故简略征用丛文俊先生的有些论证和阐释以为我用。

据丛文俊先生研究,“篆引”的发展可以分为孕育(即丛文俊先生所讲的“前期形态”),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篆书在这种变化下使得其自身的特点逐渐彰显并确定。篆书的初步形成即篆引的孕育阶段应在商末周初的金文书法中,这种变化是微妙的。我们知道,商和周两代在文化背景是有着不同偏重的,两者比较,后者更注意礼仪秩序的建立,故而在周代商后,社会体制、经济和文化都不可能完全依托于商代所有,尽管,在我们看来对于书法艺术的主题意识在此时还不曾被激起,但其对于商代遗迹中的文字形态的选择是完全可以主动取舍。在众多的商代书法(文字)形态中,周人选择了《叔德簋》一路书风特点的形态,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修饰中,形成了一种书写规范文字的成熟书法,从西周早期开始,逐渐明晰并走向规范,这应该看似是礼乐秩序在书法(文字)文化上的规定。从所存金文来看,“篆引”正在这种文化的规定中得到推广和发扬,“篆引”的发展又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发现期,可以从《刚劫卣》到《叔德簋》再到《大保簋》三件作品的形态分析上明显感到“篆引”在其间衍化;第二个时期为推衍期:书法线条日趋精劲,粗细大体匀一,结体也工整端庄,线条圆曲,不留锋芒。如《召卣》盖铭等作品。西周中期的作品则体现着“篆引”的成熟,这种成熟“具有双重涵义:一是经过推衍、提纯,使式样基本定型;二是在较大的区域之内,形成统一的规范和风尚”,这种成熟期应该到西周中期以后,“篆引”作为一种书写表现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风尚”,精品也随之不断的出现,而且从笔法到线条到结构都变得更加丰富了,如《墙盘》、《录伯□簋》等均为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我们认为到此时为止,由于“篆引”的广泛采用,篆书的特点也就明晰了,此时产生的大篆也已经能够充分解释“篆”之本意了。只是相对于小篆要朴拙一些。这是我们从书法这种风格发展上作的考察,准确的讲,是对篆书特点形成的分析,亦即是说篆书实际产生的大致的大致时间只不过此时的文献中并未将此命名为“篆书”,不以“篆”意名之实具“篆”字之本也。

三、历代文献中含混、复杂的“篆书”及其指称

篆书的概念,似始于寝代,为汉人文献中所著录,在上古时期书体概念是没有的,文字和上古书法的分类都依于字体立场。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在这里第一次性的提出大篆、小篆的概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其间小篆的意义则应该是本于字体本意的,另外,对于“篆书”的有关记载和阐释亦有几种看法。

第一是“小篆”的创造者,很多文献中谓李斯等几人创造,其实是有悖史实的。小篆是依秦国文字发展而来,从成熟期的金文、籀文中演变而来,是“篆引”装饰的极致,并非是几个人可以创造的,只能说在删定、规整、变革小篆的过程中贡献特出,这并不就意味着他们具有原创意识。

第二、即程邈所作当称为古隶,即我们在书法史上讲的草篆,如云梦睡虎地竹简中的一部分。

第三、许慎的“秦书八体”中,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应属字体和书体的范畴,而刻符、摹印、署书、殳书既是指不指字体也不是指书体,应当是字体或书体的应用和变体,相当于今天的美术字的意义。(幼圆体、细墨体、琥珀体等)

关于大篆的论述,古代文献中也较为普遍。如:

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史籀十五篇”的著述,并自注其后云:“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是亡六篇矣。秦时称“史籀”为“大篆”,汉时称为“史籀”,并说:“《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卫恒《四体书势》说:“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政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

这些文献的看法基本上相同,从现在看来,文献中记载的《史籀篇》早已亡佚失传,现在能看到的只有许慎《说文解字》中系于篆书之下,又注明是籀文的220余字。

关于“籀文”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是说其书法形式上表现为《石鼓文》,这在古人对石鼓文和籀文的关系讨论中评说颇多。

李嗣真云:“史籀烟灭,陈仓藉甚”。

张怀瓘《书断》云:“籀文者周太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叙(周)宣王文猎之作,今在陈仓县。”

窦臮《述书赋》:“篆则周史籀”。

窦蒙太历十年亦注云:“史籀,周宣王时史官,著大篆,教学童。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猎竭》十枚,并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见打本。”

以上之看法,亦有相同者,均认为周宣王史籀作《史籀篇》,并指《石鼓文》为籀文,又籀文,即大篆也。

总体来说,要考察篆书的名称与所指,是非常复杂,不仅在书迹碑刻中中没有可供参观的标准,亦没有定论的文献,然而,概念是如此的复杂、含混,范围如此之广的篆书,我们该如何看待呢?我认为,以时代和字体的风格、材料载体来作名之是较为妥帖的,亦即是说,在了解篆书名称发生、由来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把篆书看作一个大篆说,将其分为“

商代文字:主要是指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少量金文。

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指金文和盟书。

六国文字:主要煮金文、玺印、货币、古陶文、简牍、帛书文字。

秦系文字:主要指先秦《石鼓文》,秦刻石、记版、权量、简牍、帛书、砖铭、瓦当、印章等。

篆字体婷怎么写?

“婷”的篆体写法:

婷的基本解释

婷:[ tíng ]

部首:女

笔画:12

1、〔婷婷〕形容人或花木美好。

2、〔娉婷〕用来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亦借指美人 。

相关组词:

婷婷、 娉婷、 婷娉、 玉娉婷、 婷婷袅袅、 丰韵聘婷 、 袅娜娉婷 、 袅袅婷婷 、 婷婷玉立 娉婷婀娜等。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婷的笔顺:撇点,撇,横,点,横,竖,横折,横,点,横撇/横钩,横,竖钩。

说文解字:婷,形声。字形采用“女”作边旁,“亭”做声旁。本义:美好的样子。

相关词汇解释:

1、婷婷袅袅[tíng tíng niǎo niǎo]

形容女子体态柔美轻盈。

2、丰韵聘婷[fēng yùn pìn tíng]

指女子姿态美好。

3、袅袅婷婷[niǎo niǎo tíng tíng]

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柔美。

4、婷婷玉立[tíng tíng yù lì]

婷婷: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亦作亭亭玉立或玉立亭亭。

5、婷美玉露[tíng měi yù lù]

婷美珍皙透白水精华。

篆刻需要多大力道?

废话不多,首先说下什么是篆刻,就是在较硬的物体上雕刻文字,结合书法的特色、理念等,刻成印章。

印章分为白文(阴文)、朱文(阳文)两种,阴阳就是相反的意思,通俗来说白文是刻去字体部分,印出外框,朱文是留下字体部分的雕法。

篆刻多用的是篆体,篆体又分好多门派类别。感兴趣的话推荐中国书店出版社的《御制盛京赋》这套书,共三十二卷,各个连名字都美得很!我手上有碧落和悬针两卷(小贵暂时没钱收全套……

一般来说我用小篆、缪篆、大篆比较多,小篆圆中有方中正柔和,缪篆平正端方,大篆更有古意,其他还有鸟虫篆等(太过复杂,一般懒得刻……)

个人觉得白文更配缪篆,粗狂的笔画配上间缝的一点红底非常好看,如果走仿古仿飞白的路子更是妙不可言。朱文则适合配小篆,笔画婀娜多姿,柔美却不失根骨,可硬气可圆润,变化多端,细而不断的笔画加上恰到好处的得当布局更能显得朱砂美丽。

现代也有人用宋体、楷体入篆文,不过来我家定制的小伙伴一般在篆体和现代字体间纠结后都败在了篆体的美貌之下。现代字体辨识度高,但是就失了金石的那一份韵味,所以说个人觉得篆刻还是篆体好。

然后来讲讲工具。

这篇主要是写给想入门的初学者的,所以讲讲最简单基础的工具需求。

刻刀、印床、印章、印泥、水磨砂纸若干目。其他可以自行添加的就是小毛巾、宣纸、毛笔、油性笔、铅笔、小牙刷(废弃的就可)、印谱、口罩……

刻刀推荐永字牌中号、吴昌硕的牌子等,碳钢白钢钨金钢,材质是什么对初学者来说倒是影响不太大,各个篆刻店家里也有店主自制的刻刀出售,往往各有妙处。我用的是永字牌中号平口,一直想找时间买套新刀具来着。

扯远了,印床,这个我觉得是新手必须的,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妹子们来说,减少伤到手的可能性。普通规格的就可以,反正有调整用的木条基本大小的石头都可以固定住。后期可以用手握着刻,力气不大的和新手还是谨慎为好。

印章,新手就用青田吧,砂丁少的那种,便宜、丑、刻坏了不心疼。其他像萧山红、老挝石、寿山石(土豪级新手请看我)、墨绿冻都可以,大部分冻石和雅安绿、菜花冻不推荐。

冻石不太推荐,刻过得大概能懂,一般店里配的新手套装都会是配冻石,因为便宜、好刻、无砂丁,硬度上来说非常适合新手。然而一个是最近冬天,天太冷好多冻石都冻脆了裂了容易碎,二是冻石绵软好下刀,刀感却不够爽脆,篆刻要的就是那种有一定硬度一刀下去噼里啪啦崩开来一堆碎末的爽感【……墨绿冻比昆仑冻硬一些,尚可。

所以个人觉得冻石不利于以后对刀感的掌握和顿悟,还是推荐青田,普通品种丑是丑了点,可是下刀爽,价格也美丽。另外那种论箱卖的便宜寿山也可以,毕竟是好石种。

(刻过一整箱昆仑再刻寿山你就知道什么是幸福感!什么是爽!)

印泥,要是就是想玩玩的墨水印台都可以,不然就买点普通的书画印泥,我买的姜思序堂锦盒装,十几年了也不记得是哪个等级了,印泥有好多颜色可以选,红色是主流,此外还有蓝黄绿墨等。然后书画纸上用的更厚重粘稠,篆章印纸用的会轻薄和干一些,因为二者的纸质不同,按需选择就可以。

然后是砂纸。砂纸呢就是你石头买来难免有磨不平的地方,这样刻了印出来印面就不好看,坑坑洼洼斜一道竖一道的,这时候就要自己用砂纸磨平,画8字磨或者转圈磨都可以,注意用力均匀,四边平衡,话说曾经在北京琉璃坊有位老大爷拿着一枚寿山磨成了个球面……

水磨砂纸的好处就是不会起灰,对身体没什么害处,金刚石磨盘也可以。目数的话300(比较粗,好磨)到2000(适合细细打磨),分开目数等级买几张用就可以了。

宣纸、毛笔、油性笔、铅笔,放一起说。都是印稿工具,传统的水印法我向来懒得搞,师门传统就是直接反着写,简单粗暴……先找张纸把稿子正面画好,铅笔打稿,水笔毛笔或者油性笔描黑,把纸反过来,照着还是用铅笔打稿、油性笔画到章面上,OK了。这里不能用水性笔,不然刻着刻着就擦没了……

还有什么……恩小牙刷(废弃的就可)、印谱、口罩。

小牙刷可以用来刷去刻制过程中的粉末和灰,用嘴吹对肺不好,小毛巾用来垫在印床下面免得一地灰被各位母上大人们暴揍,同理可以换成报纸杂志废纸等,印谱用来记录自己刻的章子,宣纸也可以,口罩用来刻的时候防吸入太多灰尘,是的我就是一个爱惜身体的好孩子。

说完工具,推荐两本书。一本《篆刻小字典》,吉林文史出版社,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里面取的字不是现代人改良后的篆体字库,而是各个篆刻前辈的印章中截取的字,比较喜欢这点,非常的生动、有灵气,而且字还是挺全的。上次去书店看,新出的又有篆刻正反字典之类,方便新手直接查看反字写法。第二本《怎样学篆刻》,西泠印社出品的,其实我小时候用的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怎样刻印章》,1980年……估计这书也是绝版了,西泠的这本也挺好的,反正都是教一些基础内容,看目录差不多的都行。

再说刀法。刀对于篆刻来说又可以称为“铁笔”,各家各派刀法特点都不一样,我走的浙派,这个这个……对刀法没有深入研究太多,就简单介绍一下。

比如单刀法、双刀法、切刀、冲刀等,单刀就是一刀一笔画,双刀就是两刀一笔画,刻完一边后转下章面再刻另外一边。

握法有三指法、握拳法等,三指法的姿势类似握笔的姿势,比较适合初学者,用食指和拇指握住刀杆,中指抵在刀杆下固定,中指同时或者是无名指小指部分抵在石章的侧面借力稳住手,左手就扶着印床或者石章。刻章可以自己控制刻的角度,顺着手的姿势刻直线可以,也可以由上往下刻,更可以轻轻立起一角用刀尖雕琢小细节笔画。这个真的好难用语言说呀,大家可以搜下视频或者书本图片之类看看。

简单说说篆刻过程,首先画章面,然后把印面或画或拓到章面上,拿起刀开始刻,刻完蘸印泥盖印,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就再次修改,最后正式盖印,结束。

最后是当年师傅教我们的时候,入手先是刻“回文”,说是回文呢估计也就是师傅自创的一个词,其实就是拿便宜的青田石,也不用管什么章面侧面底面,就拿着瞎刻,刻白文回字,

就是这样的东西(见图),回文,也不用刻朱文,单纯是为了练习手的稳定和找到握刀的感觉。大约刻了两个月之后开始刻简单的文字,比如一二、小鸟、山、水、石头之类笔画简单的文字,初学者是很容易伤到手的,特别是力气小的妹子,小时候我手上经常都是刀口,因为控制不住力道,一刀划出去就误伤扶着石头的左手了。所以篆刻其实不是要多大力,而是力道要能收能放,收放自如才不会伤到自己。

一开始刻的时候可以先练白文,一个是要刻掉的部分相对少,不容易累,然后白文画印稿的时候笔画相对朱文印稿风格会简单一些,更好刻。反正我初学时很爱白文,几年后开始喜欢朱文,无他,炫技,以细为美,静心来刻一枚好石头确实可以得出不错的作品,心里也总是高兴,这几年下来又开始喜欢白文。

小篆朱文细腻华丽、柔美动人,缪篆白文刚正粗狂、平直端方,然而现在的我深知要刻好白文远不是小时候想的那么容易了,或许就是更上了一层境界吧~所谓大道至简,藏巧于拙,印石反映的就是一个人的本心啊^_^

恩……突然想说句章面,字是有灵性的。每个字的意义都不同,怎么挖掘出字本身的能量和含义,结合阴阳文,我觉得这就是设计章面的乐趣了,特别是遇到能引起共鸣的章意,往往能就字意找到合适的篆体和刀法,画起来刻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这就是为什么闲章这么受欢迎的原因。

章面技巧还有留白、仿古等。中国山水墨画中的留白韵味同样也可以用在章面上,以及仿古时候可以故意破损章面,用刀杆敲击刻成的章,破损的感觉也会更添金石的味道。

想要章面画的好看一定要多看大师们的作品,我爱白石老人的作品,不拘一格,可狂放可内敛,自成一世界,心里是无比的理直气壮,刻出来也是气壮山河的安心自如。

篆刻就是修身修心修道,悟得什么最后也会对应到人生的经历和参悟里去,这是我的感悟~

希望能请大家一起来玩这件事,这么有趣的古老艺术,值得学习值得让更多人知道啊

篆刻阳文与阴文区别?

1、字体凹凸不同

阳文:印章上表面凸起的文字或者图案

阴文:笔画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2、字体不同

古代印章中多为阳文,字体幽雅有古意,笔势壮健,转折处宜一气呵成,一般肥而不失之于臃肿,瘦而不失之于枯槁。

阴文印始于六朝,字体清雅,笔锋尽露,盛行于唐宋,字体清雅,笔锋尽露,但笔迹不能粗、粗则显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