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黄庭坚行书_你最喜欢明代的哪个书法家

爱字体2023-06-14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黄庭坚行书,你最喜欢明代的哪个书法家?黄庭坚书法好在哪里?文徵明70岁归去来辞有什么风格特点?如何学习黄庭坚诸上座帖?古意当如何理解?黄庭坚行书,你最喜欢明代的哪个书法家?明代是中国古代书法发
本文目录

黄庭坚行书,你最喜欢明代的哪个书法家?

明代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帖学大兴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并呈现出多种丰富的面貌特征,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书法家。在书写载体上,相比以往以册页、手卷为主的情况,至此则立轴、扇面、对联等书写形式大兴,其中尤以立轴的盛行最为重要,

黄庭坚行书_你最喜欢明代的哪个书法家

从时间上看来,明代书法大致可分为初期、中期以及晚期3个时期:明代初期书法以对前代的继承为主,尚未形成典型的时代特色,此时的书法家以“三宋”和“二沈”为代表;明代中期,受经济、政治、社会风气等多方面的影响,此时的书法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文人书法得到了极大发展,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吴门书派”,其代表人物有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等;

直到了明代晚期人们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在书坛中则呈现出更加异彩纷呈的局面,此时诸家并立,书风各异,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倪元璐、徐渭等均为一时之佼佼者。然而,我最喜欢的明代书法家当属 文徵明,其书早年学习赵孟頫,后直追晋唐,得力于王羲之、欧阳询,

行书分大小两种,大字行书受沈周影响,有明显的黄山谷笔法,而更浑厚,小字则以行草为主,取法赵孟頫、智永,而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自作诗》《西苑诗》《杂花诗赋》等;狂草书效法怀素,参以山谷草法,篆书师李阳冰,隶书得力于《受禅表》《上尊号》,而且小楷功力深厚,年九十仍能作蝇头书,可以这么认为,文徵明诸体皆能,是自元初赵孟頫以来又一位全能的书家。

黄庭坚书法好在哪里?

黄庭坚推崇“无法之法”,即为书之“变态”,书法创作本是兴之所至,不用恪守什么技法;正如禅家参禅一样,虽各异其词,但都从自然中获得,而真能向本性自然中求得墨韵,又处于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的尴尬境界之中。这种澄净虚空的要求,到黄庭坚那里即成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心手合一的境界。“无法之法”并不是没有法,而是入法之后的不拘泥于法。其实,黄庭坚也很讲究技法的学习与锻炼。他认为,学书之时要知“法”,不知法则不可学;下笔之际要忘“法”,不忘法则无以为书。若一味地考虑技巧,则会失于技巧;一味规摹古人,则会失于古人。书法家不是不用技法,而是要灵活应用,“无法之法”才是书法创作最好的方法。吴门书派杰出代表文徵明取法黄庭坚,做到了遵法与变态。文徵明反对泥古而缺乏自我创造,主张笃守法度绳墨,同时又不被绳墨拘牵,于是一再强调书法要富于意趣,寄个性于法度之中,达到“变态”,他主张要严格遵循法度,而不能自我作古,但他又不是一味狞古,惟古是务。纵观书法史,大抵就是法度形成、发展与替代的过程;所谓成功的书法家,无不经历从“法中之法”到“法外之法”,再到“无法之法”。

文徵明70岁归去来辞有什么风格特点?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文徵明曾经多次书写《归去来辞》,可见文徵明对陶渊明的这首《归去来兮辞》作品有多喜爱,他70岁行草书《归去来辞》,下面所示的文徵明七十岁所书《归去来辞》帖局部图片是来自明文待诏书画合璧卷。

文徵明自称衡山居士。其书法尤以小楷最精,法度谨严兼备清秀俊雅之态。现仔细观赏他的《归去来辞》,“二王”、智永及黄山谷神韵多存,运笔遒劲流畅,书风苍劲秀逸、姿媚典雅、气韵浑穆温纯之极。难怪有人赞他的行书“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润”。这《归去来辞》帖书法风格特点就是:既有“赵体”的遒丽,也有山谷的奇崛和米元章的“刷字”骏利之气韵;由此可知,文徵明乃吸纳百家后融入自身的性灵,终成自家书法面目:流丽典雅、深沉肃穆书风。故文氏家风代代相传,桃李芬芳之外,更是文泽流被,前后辉映,传布广远矣!

如何学习黄庭坚诸上座帖?

如何学习《诸上座帖》?

《诸上座帖》是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现在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品。《诸上座帖》笔意纵横,气势仓浑宏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

学会用线

在草书作品中,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通过线条,线所表达出来的质感在草书作品中显得尤为重要。

学会观察字势的摆动

在草书作品中,往往每个字或多或少的再取奇,而并非是平平稳稳的去写,如果平平稳稳的去写每一个字,草书也就失去了它跌宕的魅力,这也是我们学习草书时所犯的通病。那么该如何去观察呢?

其实我们可以借助每个字的中轴线,来贯彻整条气脉,并在此基础上去做字势的观察,这样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

学会观察字组

在行草书的书法作品中,字的大小不一,但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字往往通过牵丝或者其他方式来组成一组字组,这样来进行各种对比变化。所以字组在书法学习中是尤为重要的。

而在我们日常学习《诸上座》中,不要刻意单拿出一个字来进行去练习,要拿出一个字组或者整体,这样来进行分析练习,这是因为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而当断开这个联系,去把单字和其他字去任意组合,往往会产生违和的感觉,所以一定要分析单字在这个整体中是怎么样建立联系的。

学会观察章法

在草书作品中,往往不顾及行与行之间的关系,而导致书写出来的作品杂乱无章,这也是至关重要,而且最致命的一点。

在草书中往往是一侧取正,一侧取奇的方式来产生对比避让,既可以产生跌宕的美感,也避免了由于产生跌宕而产生的的碰撞。

学会控制速度

草书最初的意思是为了书写的快速,这一个点也是贯彻古今的,在书写速度上,不仅仅是快,而是在快的基础上能够控制线条质感以及其稳定性,所以就要求我们学习时不仅仅是观察其他内容,而且还应该体会书写时的节奏。一定要体会速度,以及速度所带来线条质感(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

注意观察结构

除去这些书法中共用的形式,还有一些《诸上座帖》其特有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构形式,在临摹中一定要把握其结构构成,这样才能真正的去把玩其体式。

关于学习这件作品有很多细节的部分要说,如果写的话想必篇幅太大,也就说出大的框架,其下面的部分需要自己去领悟并掌握。

大家一起加油!

古意当如何理解?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古意应作何理解为当?”古意不是古人之意,是一种美学境界,好像雄浑、大气、苍茫一样,是一种美学的境界,古意也是一种新意。如果没有新意,谈古意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有具备了新意又合乎古人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古意”。

书法作品能有“古意”,是进入书法古典艺术美境界的重要标志之一。

你所说的黄山谷跋柳公权《谢紫丝趿鞋帖》“笔势往来如铁丝纠缠,诚得古人笔意。”说的就是柳公权得到了一种古人用笔有力的境界。所以,为黄庭坚所赞赏。

黄庭坚是宋代杰出的书法家和诗人,柳公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四大楷书家之一,两位大书法家汇合在一起,用书法惺惺相惜,互相交流,可以说千里马与伯乐之会。

柳公权草书《蒙诏帖》具有“笔势往来如铁丝纠缠”的特点,贵在笔画如“铁画银钩”点铁成金

虽然我们今天见不到柳公权的《谢紫丝趿鞋帖》这个书法作品的一点影子,根据标题来看,这个书法作品的内容是柳公权答谢皇帝赐鞋的一个帖子。

根据黄庭坚的描述,这肯定是一个行书或者一个草书。

柳公权的行书或者草书我们很少见到,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是他的《蒙诏帖》,此外还有传为是柳公权的《兰亭序诗》。我们从这些书法作品来看,柳公权的行书和草书确确实实是深得王羲之书法笔意的,当然他的《谢紫丝趿鞋帖》书法应该就是有故意的书法作品了。

那么,到底得到了古人什么样的境界,才能叫得到了古人的笔意、笔法呢?是篆书的境界,是隶书的境界,还是魏晋笔法的境界?这个我们真的不太好说,因为书法当中包含着各种各样古人的笔法笔意。

我举个例子来说,在颜真卿的书法里边,本来它就包含着篆书的笔意,隶书的笔意,还有魏晋的笔意,这都是古人的笔意。也都是古人的“古意”。

黄庭坚还有一段论王羲的书法的札记,更能说明他对“古意”的诠释。他说:“右军自言见秦篆及汉《石经》正书,书乃大进,故知局促辕下者,不知轮扁斫轮有不传之妙。王氏来,惟颜鲁公,杨少师得《兰亭》用笔意。”

传为柳公权所书《兰亭诗》墨迹

黄庭坚的这段话,就是说王羲之自己他说自从他见到了秦代的篆书以及汉代蔡邕的《石经》,就是我们常说的《熹平石经》这个书法以后,他的书法就越来越好了。

这个道理让我们感到非常奇怪:事实上,在王羲之时代是隶书的天下,这个没有问题。《熹平石经》虽然是汉末产生的书法作品,但是,却仍然是一个隶书的杰出代表之作,这个也没有问题,因为在蔡邕时代,隶书的主流书法地位还没有结束。问题在哪儿呢?问题是王羲之在他自己的这个时代,以及他自己书法努力的方向上,已经不是隶书,或者他努力的主要的不是隶书,而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楷书”这样一种书法 也就是说王羲之继承的是钟繇这个书法“楷书”书法体系,而不是隶书和篆书。他自己又创新了钟繇的这个书法体系传统,并且在行书和草书领域,大大的向前推进了。

柳公权《蒙诏帖》局部笔法往来真如铁丝纠缠

可是,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跟王羲之写的书法是不一样的,因为王羲之写的是类似于我们今天大家都认为的魏晋书法,也就是在王羲之时代刚刚兴起的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体系,而在王羲之书法之前,主要是隶书、篆书这是当时主流的体系,楷书、草书和行书,在当时并不被认为是主流的书法。

为什么王羲之看了秦汉的篆书和隶书之后,书法能够大大的长进呢?这主要是因为他从篆书和汉代的隶书里,体会到了沉雄博大的那种气势,书法不能写的太飘逸,不能写的太张扬,要有内涵的力量,要有内敛的蓄势,这才是真正的“古意”。

事实上,“古意”就是以传统为基础,能够达到达到很高的一个书法的境界,这种境界既不能太张扬,又不能没有生气。要把生气凝含在他的内在的爆发力当中,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有一种爆发力,或者或者装腔作势的样子,典雅而深沉,朴实而雄健,王羲之的书法可能是从汉代的隶书和秦代的篆书里边体会到了这种典雅和深沉的味道。

魏晋书法王荟的《喉痛帖》

所以,后来赵孟頫在《武定本兰亭序十三跋》中对王羲之的评价是:“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赵孟頫在这一段文字里,他主要说的是王羲之的书法和宋、齐、梁、陈这个时代的书法到底哪个好,到底差别在什么地方?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王羲之是得到了古人的“古法”。

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求“新”而要求“古法”、“古意”?其实,古法也好古意也好,都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把古人的精神,就是他们最成功的经典的精华带到我们今天的作品里边来,才能把书法带到最高的美学境界,就是“古意”。

事实上,古人的古法或者今人的古法、古意都是具有书法新意的东西。如果写的跟古人的一模一样,越来越古就是有古意了?是不是就继承了古人的精神呢?那也不见得。

下面我们看看元、明、清时代的书法家和理论家,他们对“古意”、“古法”这些书法和绘画的审美尺度,都是怎么理解怎么实践的。

明代李日华在评论赵孟頫的《竹懒论画》时说:“元惟赵吴兴父子犹守古人之法而不脱高贵气,古人简而愈备,淡而愈浓。”

传为柳公权所书《兰亭诗》墨迹

李日华在这里对画画里边的“古法”认为虽然画的很简单,但是大的气象都具备,虽然画的不是浓墨重彩,但是越淡却越显得浓郁。这就是美学上的一种手法和境界,不要画的太多,不要表述太多,但是能够表达的意象都表达出来了,这就是古人的意境,因为它是经过了从绚烂到平淡的这样一个过程。

画画是如此,书法也同样应该是如此。

所以明代书法家丰坊在《学书法》中说:“学八分,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丰坊所谓的“八分”就是隶书,他的意思说:你想学隶书,那么你就先学篆书,你学了篆书,那么你的隶书自然就会有古意了。

那么我们又怎么样去体会丰坊学历书先学篆书的这个思想呢?

我想我要说的是,在明代学篆书也好,学隶书也好学,学这两种书法的人真不是很多,但是,丰坊这个说法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就是说,比如你要学楷书,那么你可以先学隶书,你想学隶书,你先学篆书,这样你的书法自然就会有古意。

魏晋民间书法

这种学习书法的方法,实际上也是让我们全面的了解书法的发展,了解书法的多样性,只有通过广泛的吸收书法里边的各种艺术营养,那么我们写书法的时候,自然就会心中有满满的丰富的用笔的方法和用笔的境界了,这也是一种古人的要求的古雅和高雅的境界。

但是我们都知道,从唐代以来历经宋元明清这几个时代,特别是在明代书法的主体是楷书行书,和草书,没有隶书和篆书,也不太学习隶书和篆书。

所以我认为丰坊提出的欲学八分先学篆书这个说法,就是一个比喻,他是启迪我们,你要学习唐人的书法,就首先要学习魏晋这个书法,因为楷书行书草书这样的体系我们一般是学习唐代,那么唐代之前就是魏晋书法,那么魏晋书法当然就是有故意的书法了。

为此我们再来看看明代另一个学者王世臣是怎么解释学习鼓励的,他说:"书法至魏晋极矣,纵复礁、赝者、临摹者,三四刻石,犹足压倒余子。"

明代书法家王铎以篆隶笔法创作的书法作品,完全不同于时人的馆阁体书风

王世臣的这个说法,恰恰比较符合明代学习书法的主流是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书法体系事实,而不是像丰坊所说的“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这样的书法学习的个例。

而魏晋时代的书法,我们主要指的是王羲之楷书、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书法体系,所以,王世臣提出要学习王羲之时代的书法体系,哪怕你就是学的不怎么好,或者是造假的或者是临摹的书法,也足以比现不学魏晋人的书法,要好很多倍。

王世臣的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比如说,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论述钟繇的楷书时说:"真书绝世,刚柔皆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本来钟繇的书法与秦汉书法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了,但是张怀瓘把钟繇的书法和秦汉书法并列在一起,来指出他的书法具有“古意”的时代超越性。这是因为张怀瓘是站在唐代这样一个历史定位上来看锺繇书法的。所以他看到的“古意”就是钟繇这样一个书法体系。

同时我们也看,到追溯书法的“古意”,既有同一个体系的源头的问题,也有全部书法源头的问题。

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隶书,借古出新

比如说,我们学楷书可以先从篆书隶书开始,然后再去学楷书,这也就是从全部书法的历史经验当中学习“古意”的方法。同时我们在楷书领域里边,我们追溯到最早的源头,那就是钟繇和王羲之这样一些最早的魏晋书法,这也是一个“古意”的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单纯的楷书这样一个体系。

那么为什么我们追求单纯的一个书法体系,也能找到“古意”呢?因为钟繇、王羲之他们的书法本身也带着隶书、篆书的笔意这些古意的气息来到楷书、行书、草书这个世界当中的。

还有一点就是,他们是初创这样一个新的书法体系的源头,他们的书法没有后来的像唐楷那样法度森严或者过于的严谨,而失去了淳朴的一面。而钟繇王羲之他们追求的是朴实、大方、自然,而且是非常单纯的。这正是书法所难得的,因为我们经常学习古人,结果被古人给套住了,学的跟古人一模一样,走不出半点古人的维持,这样呢,我们的书法看起来像古人一样,其实又没有古人那种善于抒发自我的精神了。

从进入古人到走出古人,在走出古人的时候,又把古人的精神完整的继承下来,这就是一种“古意”

元代书学家郝经认为:"然多读书,造道深,老练世故,遗落尘累,降去凡俗,翛然物外,下笔自高人一等。"

总而言之,古义是一种书法境界,只要我们向元代书法家郝经说的那样多,读书多在生活当中历练,下笔自然会高人一等,这也是“古意”能够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出现的根源。

总而言之,古意就是要有古人的精神,是一种书法的美学境界。他没并没有具体的一些什么指标,但是又确确实实从书法的气息当中,我们是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得到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有传统。而要有传统也绝不是模仿的或者学习的,跟古人一模一样,而是要把古人的那种朴实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大气的精神沉船下来,体现在我们自己的创作当中去有法度而又不受法度的限制。

黄庭坚评价柳公权的书法作品《谢紫丝趿鞋帖》“笔势往来如铁丝纠缠,诚得古人笔意。”这句话具体的意思,主要是指柳公权的笔法很有力量,如铁画银钩,结构严密 那么,“铁画银钩”的笔意,也是古人笔意高雅的境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