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褚体_褚遂良书法与其他书法的区别

爱字体2023-03-23字体百科1
本文目录褚体,褚遂良书法与其他书法的区别?如何看待陈凯歌的书法?有人临摹沈尹默的楷书吗?褚遂良楷书需什么体?中年人楷书学谁的好?褚体,褚遂良书法与其他书法的区别?楼主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想探寻一下褚
本文目录

褚体,褚遂良书法与其他书法的区别?

楼主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想探寻一下褚体字的特点。

褚体_褚遂良书法与其他书法的区别

下面,笔者据此谈点浅见。

先依问题作答,再稍说一下历史上有关褚遂良的一些事,以便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人。

谈及褚遂良的书法与其他书法的区别,其实就是谈他的书法的特点。谈及褚字的特点,必当以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雁塔圣教序》来谈(传世的作品有不少,但这个作品才是最具代表性的,后面会再谈关于他作品传世的内容),总的来看,《雁塔圣教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萧散飘逸

《圣教序》的原文的文字内容主要由唐太宗所撰写,历史上与此内容有关的书法碑帖主要就是两个:一是唐僧怀仁以王羲之字集字所成的碑,史称《集王圣教序》;二是褚遂良亲笔丹书的,史称《雁塔圣教序》。所以这个碑,从整体行气上看,明显要高于前者(集字的不足,就是行气不畅)。同时,字体上看,《雁塔圣教序》是楷书。全篇书法从头看到尾,会让观者体会到一种萧散飘逸的美感,这种美感既带有明显的王羲之一派的风格(王羲之开创了自晋代以来的书法中的流美妩媚的书风),又有明显的个人创新。

行与行、字与字之间充分体现了书法整体布局中所提倡的“避让”、“向背”、”方圆“等主要技法。每一行字从上至下观看,你会觉得有种”长袖善舞“、”舒展大方“的美感。这样一种于”秀“中见骨气的表现手法,在唐代楷法中并不太多见(唐代楷书中欧体险峻、颜体厚重、柳体骨劲),当时的唐代的楷书大多以欧、颜、柳为范本,民间多以三者楷书为规范。这三大楷书体系的共通点就是——法度森严,拘谨有余而活泼不足!然而,王羲之的书风却是以灵活飘逸为美的,从这一点上说褚遂良书风中的”萧散飘逸“完全是良好继承”大王书风“的传承者(褚之后的张旭是从褚那里拜师学来的笔法)。

二、沉着瘦劲

《雁塔圣教序》中的字,看似飘逸,但细看每个字,你会觉得字字沉着,于灵动中带着一股子瘦劲。这样的表现手法,非有高深的笔法功夫不可!褚遂良的书法师从陆彦远、虞世南一脉,尤其虞世南对其影响极大。从早期褚遂良写的《孟法师碑》中可以看到些许虞世南字的影子。

《孟法师碑》是褚遂良早期的书法作品,并不能完全代表他个人的书风。所以,我们仍然回到《雁塔圣教序》上来谈其书法特点。

书法中,以写出骨气洞达为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非常高的控笔功夫。因此,时时”提得起笔“才是最重要的能力。明代董其昌对此感悟颇深,他在《画惮室随笔》中曾写到:发笔处,须提得笔起”。所以但凡书风上有萧散飘逸者,皆能“提得笔起”,其控笔功夫当有“入木三分”之力。

《雁塔圣教序》中的字,就有一种粗看笔画很细,却很有力量。于极细的书写状态下,写出“入木三分”的笔力来,这非常人能为!所以,由此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褚遂良有着高超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同时,《雁塔圣教序》中的字看似有些灵动、飘逸,实侧字字沉着,绝无一个败笔。如果我们放大看《雁塔圣教序》中的单字,更能体会到这层意思。

三、笔法丰富

《雁塔圣教序》中的笔法可谓是非常丰富的。这一点,相信学过褚字的朋友都身有体会。在这个碑中,我们细看,在点、长横、长竖、撇、捺、钩、折等笔画的书写上,褚遂良可谓是“煞费苦心”“精心经营”,笔法极其丰富。每一种笔画的起笔处,都有好几个微小的动作(临习此碑的朋友要放大后,仔细端详),这些动作极大地丰富了笔法,带来了观感上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内容。我们知道字最怕是细看,最好的字都是非常耐看的(意思是看的时间越久,越觉得有趣味)。《雁塔圣教序》中的字无疑是耐看的,这同其笔法丰富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学习褚字,要多体会那些起笔时的“小动作”,定会收获很多东西。同时,写出这些“小动作”时的手腕精细动作,恰好是我们今后写行书时要用到的,在这一点上,褚字明显比欧体字要实用得多(欧体字练多了,行书会写得比较呆板,因为欧体字楷书笔法与欧体行书笔法做不到“无缝对接”)。

四、结体灵动

《雁塔圣教序》中字的结体,非常灵动。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平正规整”的,这体现了唐代楷书集体追求的一种结体上的“险”的风貌。《雁塔圣教序》中的有很多字的结体,对于今天我们创作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这些字,看似不“正”,或者不“平”,实则是“奇中见正”,这正是结体上,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如何能做到“以奇见正”,恰恰是书法家在结体之时,需要终生琢磨的东西,也是我们今天书法学习者从初学走向高级阶段的一个“试金石”。

附在后面的话:

这部分的内容,其实与楼主的问题无关。但想想,写出来,可能能帮助一些朋友理解好褚遂良其人、其字、其作品的流传真伪。

褚遂良,算是隋代晚期的人,其父曾是隋代晚期的官员,后降于唐(欧阳询也是隋朝旧部)。唐太宗主政时期,褚遂良因为字写得好、学识高被友人举荐给李世民,进入从政生涯。书法历史上著名的“初唐四大家”就此形成——即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这四位书法大家,可谓是影响以后的书法千年历史,足见其书法实力与影响力。当时,李世民极力推崇王羲之的字,所以满朝文武百官,皆投其所好,在市场上花重金收购王羲之的字进献给唐太宗,一时间长安城里到处是卖王羲之字的商家,其中造假者众。然而,那个时候的造假术也很高超,一般人不能识其真假。唯有一个可以——这就是褚遂良。李世民只相信褚遂良的眼光,凡收录王羲之字,皆让褚遂良来鉴别真伪。据传,在褚遂良的把关下,大量伪作被识别出来,唐太宗很高兴,而那些送礼的士大夫一族则对褚遂良“怀恨在心”。给皇上鉴定文物这事吧,除了褚遂良,别人都干不了,一来是因为他眼力实在太高,假的东西都逃不过他的眼光;二来是褚遂良生性耿直,为人正派,敢于直言不讳。所以,这恰恰成为李世民看重他的原因了。(要知道褚遂良当年进宫,就是魏征给举荐的,想想魏征是什么性格的人,就可以推测到褚遂良的性格了)

这样的直性子人,后来成了影响他自己一生的问题了。李世民临去世前,指定了褚遂良为辅佐大臣,辅佐李治,可见他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多么地高。然而,到了李治要娶武则天时,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大臣就是褚遂良,但褚河南的进谏,李治根本没听,武则天因此还是成为了皇后。从此埋下祸根。武则天后来,要称帝。为了消除一切可能影响她的人,第一个被处理的就是当朝元老褚遂良。可怜一个三朝元老,就这样被流放,最终在流放之地默默死掉。虽然,他死后,武则天知道了,有点后悔觉得对不住这个耿直的老臣,给了他一个厚藏,但这明显是武则天怕天下人唾骂她而使出的政治手腕。

回顾褚遂良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正直、有才、敢于直言的书法大家,并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局限。古代大凡有名的书法家,其实没有几个是“善终”的,这一点,也许成给我们很多思考吧。

就写到这里,后面纯属赘言,有不当之处,敬请书友们指正!(楚秋堂,希望大家多关注)

如何看待陈凯歌的书法?

我来回答:

陈凯歌是著名电影导演。祖藉福建长乐,1952年生于北京。受家庭教育的影响,陈凯歌在书法、古文诗词上也是有一定成就,书法是每日空闲的功课。

陈凯歌的书法得到了很多人的的称赞。还有人推荐他开一个个人书法展。后来拍摄“无极”的时候,片头的“无极”两个大字,就是陈凯歌的佳作(如下图)。

个人认为陈凯歌的书法,在演艺圈内是上乘之作,很有文人气质。用笔是有传承的。可见他的书法在褚体、薛体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并受到沈雁冰书法的影响。

一家之言,不足为据,谢谢阅读。

有人临摹沈尹默的楷书吗?

有的。

沈尹默老师的楷书代表作有很多,他临摹张旭的楷书《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卷》最为经典。

沈尹默老师笔下的《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卷》具有新的特色,在保留了张旭书法精髓的前提下,又融入了时代元素,使之更容易上手,非常适合初学者临摹。

褚遂良楷书需什么体?

答:褚遂良的字体是“褚体”。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的书法艺术:

褚遂良研习多种字体并综合运用,史称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史陵,然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且融会贯通汉隶,自创一体,所以被称为“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

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

“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 对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借鉴。

中年人楷书学谁的好?

楷书主要是分为欧体,颜体,柳体,赵体,同时还有褚遂良的褚体,虞世南的虞体。

欧体相对比较工整,以“二王”为基础,同时又融合了汉隶以及魏碑的书法余韵,可谓是吸收了百家之长,同时他的点画以及用笔都主要是以方笔为主,偶尔也掺杂圆笔,其落笔轻松自然,干净利落,收笔也是缓慢含蓄,同时它更注重的是点画之间的连贯呼应。适合中年人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