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徐静蕾字体下载_我做自媒体二个多月…连个认证都没有通过如果是你你会放弃吗

爱字体2023-03-14字体百科3
本文目录徐静蕾字体下载,我做自媒体二个多月…连个认证都没有通过如果是你你会放弃吗?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炼字的故事?少年风格偏自然?蒋方舟的水平如何?茨威格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思想?徐静蕾字体下载,我做自媒体
本文目录

徐静蕾字体下载,我做自媒体二个多月…连个认证都没有通过如果是你你会放弃吗?

我觉得要根据自己的个人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许多因素来考虑。

徐静蕾字体下载_我做自媒体二个多月…连个认证都没有通过如果是你你会放弃吗

如果你对自媒体行业感兴趣,那么你就有无穷的动力去做。首先思考:自己是否感兴趣?人生中做什么事会一帆风顺,没有阻碍?

其次,冷静分析自己的问题所在。不要把目前的问题,无限放大。其实等这个问题处理后,下一个问题来临时,你才会发现这个问题,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所以你要做的是调整心态,不要把自己现在得到的结果,判定为最后的结果。

最后,两个多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我希望,如果你喜欢,请你一定要坚持,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也不要自己的努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如果你觉得自己喜欢,但并不擅长,也不要放弃,把它当做副业,不要刻意管住那些粉丝量、点击量,自己开心才最重要!就像女孩子化妆一样,也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自己开心而已。我刚开始做vlog的时候,也觉得很沮丧,想放弃,但是家人和朋友不断支持我。最后我发现,我所做的vlog是希望带给自己和别人快乐,所以我首先要自己快乐。

希望你的愿望可以实现!一切的美好都会如期而至。

加油,朋友!一起努力![祈祷]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炼字的故事?

1、挖墓偷艺。

东汉末年,魏国人钟繇酷爱书法,已到痴迷程度,以至于睡前仍心摹手描地练字,将被子都划出了洞。

韦诞也是当时书法名家,钟繇听说他手上有本汉朝蔡邕的“笔论”,便向他求借,可韦诞就是不借,三番五次拒绝,气得钟繇捶胸顿足,差点儿吐血。

后来韦诞死了,钟繇命人掘开坟墓取得了“笔论”,反复专研,终获用笔奥妙。

2、贾岛反复“炼”字,成千古名句。

唐朝诗人贾岛,有一天骑着驴在京城长安行走,随口吟了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觉“推”字仿佛不如“敲”字好,便反复琢磨,犹豫不定。

因聚精会神思考,不小心撞到了大文学家韩愈,韩愈生气道:“你低头骑驴,也不看路,成何体统!”

贾岛马上下驴致歉,同时说了刚才的所思所想。

韩愈听了,转怒为喜:“还是用‘敲’字好,在万籁俱寂时忽起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赶忙致谢,最终敲定为“僧敲月下门”,这也是“推敲”一词的由来。

3、以柿叶当纸,苦练成材。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著名学者,在书法、绘画和诗词上均有高深造诣,世称“郑虔三绝”。

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买不起纸张,为练习书法,就搬到附近的慈恩寺里住下,因为这儿有几间屋子的柿子叶。

他以柿叶为纸,不畏寒暑,每日勤学苦练,时间一长,竟然把几屋子的柿叶都写满了,最后终于功成名就,连唐玄宗也对他赞叹不已!

4、买父字,以求精进。

宋朝欧阳通是欧阳询之子,他很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他懂事后,母亲开始教他临摹父亲的字。

他年龄小,难免贪玩,练字时常马马虎虎,母亲就说:“孩子,你父亲的字可好了,很多人都花钱买过他的字,你也要上进,写出像你父亲一样的好字啊!”

欧阳通说:“可是,我没见过父亲卖出去的字呀!到底什么样的呢?”

之后,他留心了,经常把零花钱攒起来,去买回父亲曾卖出的字。

人家不肯,他就花高价买。看罢,知道了父亲的字确实绝妙,便不再偷懒,一心一意苦练,终于练成了与父齐名的书法家。

5、浓墨宰相。

清朝乾嘉时期,刘墉曾任宰相,也是一代书法名家。他集历代书法家的长处,大胆创新别致清奇,自成一派。

他的字初看圆滑轻软,若团团棉花,实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其境界已近静、淡、雅之地,有“浓墨宰相”之美誉。

不过,他突破传统、不循规蹈矩的书法,遭到了其他保守派的指责,翁方纲便是其中之一。

翁方纲有个女婿是刘墉的学生,有一次,女婿拜望岳父,见岳父正在练字,便道:“您和我的老师都是当代名家,您如何评价我老师的书法呢?”

翁方纲说:“你去问问你的老师,他的哪一笔是古人的!”

女婿真的去问老师,刘墉笑笑道:“你回去问问你的岳父,他的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这相互问答,反映了双方对待书法艺术的不同见解,一个守旧,一个创新,也成就了一段书法佳话。

少年风格偏自然?

在女士八大风格中,优雅、浪漫、时尚、古典、戏剧等风格类型的名称,听起来都非常好理解,但“少年型”竟然也是女士的一种风格。少年,难道不是一个形容男性的词吗?少年型,是女士八大风格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指的是那些性格外向、爱动、爽直,外型英俊、洒脱、帅气的女性,宛如俊秀的小男孩儿,刚柔并济,雌雄同体。(女神赫本就是少年型人,偏优雅风格)很多少年型人都是中性美女,例如李宇春、林青霞、郭采洁、孙俪、桂纶镁、马伊琍等,从长发飘飘到简洁的短发,你就能明显感受风格在她们身上的变化。少年型人一般来说短发比长发更合适,即使长发,也是直线型的、利落的。少年型人很难演绎外放的性感。她们不适合过于女性化的穿着,更适合作男性化打扮来衬托女性的魅力,打扮起来追求帅气、干练、洒脱、简洁的感觉。少年型人适合短小精干的衣着,不能太长大、太宽松和拖拖拉拉都不行,服装的荷叶边、大花朵等过于华丽的东西都不适合。(左右图对比)(不适合花花朵朵的,但右图比左图好)没错,周迅就是典型的少年型人,我们今天重点以她为案例,来看看少年型人穿了不同衣服的状态。自从迅哥成为了香奈儿的形象大使,演绎过许多香奈儿造型,但她很少照搬T台,会选择自己适合的搭配方式。她把香奈儿的小外套穿得很好,因为短小干练、硬气是少年型人的着装要点。中性风的打扮是少年型的优势。利索短打的造型真的很适合周迅这种“精灵”气质!“周公子”的称呼还真不是虚有的,像“小王子”一样的造型也真是演绎得神形具备。一路走来,即便阅衣无数,衣品也依旧是起起伏伏。【穿了少女型的衣服】少女型和少年型,都是风格中的小版型人,穿衣上也都是小气感觉,还都很显年轻,看起来一般都比同龄人显小,是那种骨子里透出来的活泼和稚气,而不是保养上的年轻。但不同于少女的甜,少年型人是一种古灵精怪的感觉,且,还有直曲之分,少年追求“硬”,少女追求“柔”,少年若穿了少女的衣服,不仅会凸显孩子气,还会显圆,毕竟,版型穿错了。但周迅是少年偏少女型人,所以她的最佳风格状态是将两者结合,在少年型基础上,加入可爱的元素,因此,穿了少女的衣服,也不会太怪。像这样在简洁帅气的直线型外套上,出现了一个可爱的花边儿领子,不但不突兀,还是锦上添花。【穿了优雅型的衣服】优雅型的服饰追求柔软、女人味儿,这种味道却是少年型人需要回避的,就像小男孩儿偷穿了妈妈的衣服,失去了本身硬朗、帅气、个性的一面,显得无精打采。【穿了浪漫型的衣服】若少年型人“执迷不悟”,还要在女人味儿的道路上继续升级,不仅显老,浪漫型人的外放和华丽感,在少年型人身上,还显得十分土气。明明是俊秀少年,偏要扮成熟的感觉。记住,少年型人需要通过男性化打扮来反衬女性魅力,你并非与女人味儿无缘,只会打扮方式上有你们独特的方式,非常与众不同。比如这样的少年型人,通过短裤、露小肩膀、甜美的色彩、小尖头高跟鞋,又哪里没有女人味儿了。【穿了时尚型的衣服】少年型与时尚型有许多共通的地方,比如都擅长穿化纤感面料,对面料要求都不高。但如果少年型选择了时尚型的衣服,追求了另一种标新立异的东西,反倒是失去了自身的个性,对自身最独特的灵气、硬气的一面使了障眼法,得不偿失。少年型人忌讳浓妆,所以也不要追随时尚型人很酷的大浓妆。【穿了古典型的衣服】香奈儿的品牌风格倾向是古典型,创始人可可小姐是古典偏少年型人,所以香奈儿虽然有部分款式非常适合周迅的中性帅气,但很多端庄、上品、规矩的古典型套装,还是古典型人演绎最佳,少年型人穿显得特别老气,身上那股子精灵劲儿也淹没了。【穿了自然型的衣服】女士八大风格中,少年型和自然型是最能驾驭中性风情的,好比小男孩儿与大男孩儿。穿衣上都是直线的,讲究硬朗的感觉。但她们还是大不相同,少年是短小精干的,自然是宽松长大的,一个小气,一个大方,很容易辨别。穿错也明显,就是显得太大,不是尺码问题,是小版型人扛不住大衣服,且服装的拖沓飘逸也与少年型人简洁干练的发型显得不和谐。(当然,上图不仅服装有问题,发型也不对)【穿了戏剧型的衣服】少年型人的短小精干与戏剧型的夸张气派也是两种不同的风情,唯一相同的只是线条硬朗和中性的成分。穿了戏剧型人的衣服,看起来真不是一般的做作啊。就像周迅去年雷声大雨点儿小的《如懿传》,本身身材娇小,气场也弱小,这大皇冠、大斗篷,真是扛不住,有点花瓶姑娘的既视感了。所以这角色本身的匹配度,真不咋地。穿衣风格就是这么神奇,它与生俱来,决定了一个人适合穿什么,不适合穿什么,越是了解自己的穿衣风格,越能轻松避开雷区,对每个人的日常穿衣打扮都有很大的帮助。

蒋方舟的水平如何?

蒋方舟是80后记忆中,属于老天格外厚爱的一类人吧。和郭敬明、韩寒一样常出现在我们读物里。他们这类人属于“偏才”型的,靠着良好的文学素养扬名天下。又赶上素质教育舆论的风头浪尖,做专才还是全才的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即便是发展到9102年的今天,有关专才或者全才的争论也没有定论。只不过赶上那个年代,蒋方舟们凭借自己某方面的才华,迅速占领了舆论的高地,走入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

除了天才型少女,有关代写的争议一直在她身上。其目前一度被认为是其幕后写手。但是,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其所就读的新闻学院不是盖的,能经过专家组的面试破格录取,能在清华的学业中已优异的成绩毕业,这一点点也在佐证者这个年轻女孩的实力。更何况其毕业后就去《新周刊》,不是记者,不是编辑,是副主编!《新周刊》作为中国老牌媒体,也是见过阵仗的,不会给与一个庸才如此举足轻重的职位。所谓代写的争议,也在她一步步中被冲散吧。毕竟代写可以是一时的,不可能是一世的。

小编脑海中,再次对蒋方舟有较大的印象,是她参加了爱奇艺的节目《奇葩说》,在里面大谈其“讨好型”人格。不难看出其骨子里也是聪明的,比起叛逆等激烈行为其选择的也是利己的讨好型人格。

其目前还在新周刊就职,2016年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并出了本书叫《东京一年》。这本书也受到很多业内大咖的认可。目前其常驻的一档栏目是《圆桌派》,要知道这个节目从主持人是窦文涛,其他常驻嘉宾有马未都、马家辉、梁文道等文化圈内的大神级人物。蒋方舟作为年轻的80后能在其中与他们对谈,碰撞,并不突兀,其文化底蕴与自身实力可见一斑呀!

每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出名都不是偶然的,最起码蒋方舟随口引用的名言、数目、名人,我等大多人凡人都是要借助百度百科才知道的。而一个人身上有争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希望我们大家都用平常人的角色看待这个女孩,也祝愿她在今后的道路上越来越成功,早日收获爱情!

茨威格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思想?

在德语作家中,斯蒂芬·茨威格几乎是当今拥有读者最多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畅销全球,发行量高达数百万册,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的人是不多见的。

他的作品受欢迎的原因,从表面看,是因为其作品具有很大的可读性;从深层次看,与其作品独特的艺术特色分不开;但最根本的原由的在于茨威格的文学创作思想。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是通过他的论文、评论、书信、作品中的议论、作品人物之口等表现出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如下4个方面:

1、文学源于生活,文学创作必须深入观察了解社会现实;

2、文学创作要面向广大人民,才能获得成功;

3、反对烦琐冗长,主张简明扼要,追求轻快流畅的描写;

4、主张朴素、自然、真实的文学创作准则。

01 文学源于现实,文学创作必须深入观察了解社会现实

茨威格很早就开始了文学活动,16岁时就发表诗歌,20岁时就出版了诗集《银弦集》,但他没将其中的任何一首诗入选他后来的《诗集》,对此,他在《昨日的世界》一书中解释说:

“那些诗句不是出于自己的亲身体验,而是一些不确定的预感和无意识的模仿,只是一种语言上的激情。”即便“这些诗篇表现了某种音乐美和形式美。”

他认为这些诗歌,尽管在形式上精雕细琢,是好的和熟练的艺术品,但是他总觉得它们的伤感情调是不真实的。尤其是当他和现实有了接触以来,他也觉得最初发表的一些中篇小说带有洒过香水的纸张气味,那些作品是在全然不了解现实的情况下写的。

因此,他主张要多看、多学,然后才开始真正的创作,不要带着仓促写成的作品来见这个世界,而要首先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上大学以后,他就有意识地深入到社会底层,认真研究现实生活。大学毕业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到国外去旅游或演讲旅行,其足迹遍及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许多国家。

在旅途中,他研究社会、研究人,使他对世界各国的现实有了深入的了解,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因此说:

“我的思想无一不是从具体的对象事件和人物形象发展而来”,并且高呼“现实万岁!”。

他不仅认为艺术源于生活,而且强调指出现实中最戏剧性的瞬间,要远远超过和高于任何艺术形式中的现实。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在恶作剧里的现实总是能找到最令人开心解颐的点子,因为它比任何一人想象力丰富的作家更为大胆。它毫无顾忌地将杰出的和令人惊奇的东西联系到一起;而认为我们见到的、看到的那些读本中、剧作中、或是在那些电影,它们对现实的表现肤浅而又简单。

在他看来,人们总以为,在作家的脑海里,想象力在一刻不停地纵横驰骋,作家根据取之不尽的积累,无休无止地虚构出种种事件与故事。这种过于随意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他宣称作家根本用不着虚构,只要能保持日益精进的观察与倾听的本领,就自有各种形象与事件连连不断地找到跟前,让作家做它们的传话人。谁要是常常致力于解释他人的命运,那么,会有许多人向他倾诉自己的遭遇的。

他不仅肯定文学源于生活,同时还认为艺术美不及生活美,创作之前要注重观察了解现实生活。

02 文学创作要面向广大人民,才能获得成功

茨威格在《三人书简》中论及德国文学时批评说:

“我们德语文学从来不面向人民,而今天这种情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重。它是写给知识分子看的,也就是写给受过高等教育的那个阶层看的,写给那个无形的联合体看的,人们怀着厌恶的心情称它为‘有教养阶层’,称它为‘文明’。我们没有为所有人写作的大作家。”

但他始终坚信,真正的人民,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在哪个国家,也不论在天涯海角,都是同样的;好似土地的永恒力量,好比小麦和大麦,都是吸收同样的汁液,被同一个太阳照耀的本体。不同的民族和人民,烘烤面包的方法各不相同,面包有白有黑,有甜有酸,但构成它的本体——粮食——到处都一样。

他认为高尔基是用惊人的现实主义,十分诚恳的感情以及直率而人道的目光所特有的公正无私来描写人民,因此才塑造出千万个深刻、真实的形象。

茨威格认为受人民欢迎的程度,是检验文学创作成功与否最根本、最重要的尺度。所以他在创作时,自始至终坚持不为自己或某个小圈子里的人赏心悦目或把玩而创作,而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创作,以自己的心灵去与广大的人民碰撞和交流,且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是通向人民的道路。

因此他的每一部作品一旦发表,很快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深受读者欢迎。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

“由于我的写作意图从一开始就是面向欧洲,超越国界的,所以国外的出版商,纷纷来同我联系,这是我真正值得庆幸的。

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拥有一个读者群,一批可信赖的人,他们期待和购买他的每一本新书。

03 反对烦琐冗长,主张简明扼要,追求轻快流畅的描写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曾说:

“我是一个急躁而又容易冲动的读者,在一部小说中,一本传记里,或者在一场思想意识的辩论中,任何冗长烦琐、空洞铺张、晦涩朦胧、含混不清、不明不白,以及一切画蛇添足之处都会使我感到烦躁。只有每一页都始终保持高潮、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到最后一页的书,才会使我感到完全满足。”

他认为,到他手里的全部书籍中,认为有十分之九显得描写过多,对话罗嗦,有许多配角没有必要,面铺得太广,因而使得作品显得非常不紧凑,死气沉沉甚至一些著名的经典的作品也有拖泥带水的地方。

因此,他曾向出版商建议,把全部世界名著进行彻底的缩写,去掉个别累赘的部分,出版一套简明的丛书。

由于茨威格对一切烦琐和冗长所抱的反感,使他养成一种特殊的警惕性。本着这种警惕性,他的创作刻意追求轻快和流畅。

在创作时,第一稿他总是信手写来,把心中的构思倾泻在纸上。但是一本书的第一次未定稿刚刚誊清,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工作开始:进行压缩和调整结构的工作,茨威格谈到这种工作时说:

“我一遍又一遍地推敲各种表达方式,这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一项不停地去芜存精、不断地对内部结构进行精炼的工作。”

而且,他的这种压缩过程和随之而来的使作品更富于戏剧性的过程,以后还要在校样长条上重复一次、两次和三次;这种过程最后就成了一种兴味很浓的捕猎工作,即在不影响作品的准确性,同肘又能加快节奏的情况下,找出可以删减的一句话,或者哪怕是一个字。在他的创作中,最使他感到有兴味的就是这种删减工作。

如果说,他的书被人誉为节奏紧凑,那么这一特点绝非出自他天生的性急或者内心的激昂,而仅仅由于采用了那种把所有多余的休止符和杂音一概去除的条理化方法。他的这种艺术方法,其实说来简单,那就是善于舍弃,正如他所说:

“倘若从写好的一千页稿纸中有800页扔进字纸篓,只留下200页经过筛选的精华,我是不会抱怨的。如果有什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的书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的话,那就是我严格遵守的规则:宁可在形式上紧凑一些,但内容必须是最重要的。”

正是他有如此的文学主张,所以在创作中一直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即“善于舍弃”——毫不吝惜地删除一切繁杂冗长、含混不清的地方,加快节奏,自始至终保持高潮,做到简明扼要,努力追求轻快流畅的艺术效果。

04 主张朴素、自然、真实的文学创作准则

茨威格深知作为一名作家的责任,也知道自己身上的弱点,那就是像德国的小说家一样,过分地抒情,铺枝蔓叶,多情善感,索然无味,离真正的悲剧特有的朴实,还相差很远。

因而他总是责怪自己心理描写太多,缺少像俄国作家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率真,也意识到为了人民而写作,就是要追求朴素、自然和真实,所以在致高尔基的信中说:

“我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为了成为一名真正伟大的作家,我所缺少的正是无暇的淳朴和从事重大构思的能力。”

他感到只有毫不拘束地直抒己见时,语言才具有说明力。因而决定自己的创作要简短一点,朴素、自然、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因为作家由于自身就是时代的产物、创造物,所以没有能力从变化中取得不变的东西。

他认为,作家的任务只能是描写大气的压力,也就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状态,描写联合力量的相互影响。况且一半真实毫无价值,有意义的永远只在全部真实。

此外,茨威格还谈到文学艺术的生命力问题,他曾说:

“一件作品的固有力量从来不会被长期地埋没或禁锢。一件艺术品可能被时间遗忘,可能遭到查禁,可能被埋进棺材,但威力强大的东西总要战胜没有远大前途的东西。⋯⋯要是一件作品哪怕只能真正感动一个人,那也就满足了,因为每种真正的热情本身都是创造性的。”

这些观点和论述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学遗产。

他把自己的文学主张和艺术追求融于他的创作活动中,使其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作品巧妙的构思,传奇性的情节,细腻的心理刻画,悬念的设置,形象化的语言,独特的叙述手法,尤其是他深刻而细腻地展示出了人性的多方面、多层次,善良与残忍、高尚与卑劣,还有激情驱使下那超乎常理常情的爱与恨,也难怪罗曼·罗兰曾盛赞他为“灵魂的猎者。”

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