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颜楷字体_楷书的特点是什么

爱字体2023-05-05字体百科4
本文目录颜楷字体,楷书的特点是什么?独创楷书书法的曹魏书法家是谁?颜楷用什么笔?楷书与行书之间有联系吗?我们对楷书的认识标准为什么是唐碑的样式?颜楷字体,楷书的特点是什么?楷书的特点(一)点画齐备:楷
本文目录

颜楷字体,楷书的特点是什么?

楷书的特点

颜楷字体_楷书的特点是什么

(一)点画齐备:

楷书的点画有点、横、竖、撇、捺、提(挑)、折、钩八种。楷书笔画工整、规矩有法度。楷书笔划有规律的发展,形成了"永字八法"。它既是字法,也是笔法。一切楷书的笔划,都概括于八法之中。每一点划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笔划互相呼应的。

(二)结字方整:

1.一般认为,中国文字是“方块字”。在篆、隶、楷、行、草诸体中,应该说楷书是最具方块字形的。楷书中,虽然严格意义上的方形字极少,但都以方块为其基本字型。楷书要求在结字的“平正、匀称、飞动、参差”中字形方整。

2.依字取势,因字立形,比例协调。从结构上分析汉字,大致有单独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及综合结构。在具体的字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使之协调。一般来说,左右结构的字偏宽,上下结构的字偏长,包围结构的字偏方,单独结构的字偏紧且略小,综合结构的字略大。

3.横斜竖弯,整字平正。一般人读起楷书,总认为是“横平竖直”,而我们真正写起楷书来,却是横不平、竖亦不直,横画多是向右上倾斜,竖也是略含曲势的。也正因如此,才说楷书的结字“平正”是指整个字的平正,而非指具体笔画的平正。整个字的平正就要求重心稳定,各部分均衡协调、左右相应。

4.“计白当黑”、静中寓动。楷书的结字基本上是匀称的、协调的。结字时,“计白当黑”非常重要。点画对空间的分割要匀称,不可粗细、长短、疏密过于悬殊,但同时又要追求匀称中的生动之美。优秀的楷书字迹是结构平中见奇、静中寓动,是平正而不呆板。

(三)章法和谐:

章法也称布局。结众画为一字,曰结体;结众字为一体,则为布局。可见,楷书结字以方形为主,字的大小差别不大,故而方正规整。具体到某个书家的章法安排上又是各有千秋,各具匠心:或将字距、行距拉大,显得空灵疏朗;或将格内字写得饱满、充实,字距、行距缩紧,显得丰茂雄强。

扩展资料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

一、唐欧阳询(欧体):

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二、唐颜真卿(颜体):

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 ”的说法。“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颜真卿(709~785)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书法革新家,为盛唐书法树立一面旗帜。颜真卿自幼学书,又得到张旭亲授,并师法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人,融会贯通,加以发展,形成独特风格。

三、唐柳公权(柳体):

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 778-865 )地书法作品字的总称。 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四、元赵孟頫(赵体):

柳体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架则方正。赵体撇画,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显得流美动人。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 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

独创楷书书法的曹魏书法家是谁?

楷书不是某一个人创造的,是在长时间的使用中逐渐演变而成的。只是某个书法家在由隶书转变为楷书时期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魏晋时期的钟繇。

讲个有趣的故事,话说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

钟繇自幼相貌不凡,聪慧过人,曾与叔父钟瑜一起前往洛阳,途中遇到一个相面的人,相面的见钟繇相貌不凡,便对钟瑜说:“这个孩子面相富贵,只是将有溺水的厄运,请小心。”

结果,钟繇和叔父走了不到十里路,在过一座桥时,钟繇骑的马匹突然受惊,将钟繇掀翻到了水里,钟繇差点被水淹死。钟瑜见算命先生的话应验,觉得钟繇一定能够富贵,随即供他专心读书。

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其书法。钟繇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唐朝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曾评其书法为“神品”。

钟繇《宣示表》单字放大,真的美到醉!

颜楷用什么笔?

写颜楷选择什么笔合适,主要看笔画形制和线条质感。颜楷《多宝塔》、《勤礼碑》,突出的特点是笔画粗细变化大。 除了主观上注重了提按动作幅度大这个因素之外,笔锋形状、材质与性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正所谓人巧不如家什妙。所以,宜使用锋尖、肚大、弹性好的笔。例如羊毫加健、狼毫、兼毫的都可以。如图:

这种形状的笔锋,与其他长锋、肚小那种类型的笔相比,塑造笔画粗细变化特别灵敏,只需稍加提按效果就出来了。

写楷书选择多大号的笔? 需根据要写多大字匹配。比如,写3~5厘米的字,选锋长3~4厘米的笔,字体大小与锋长差不多。写8~10厘米的字,用锋长5厘米的笔,也就是说,字体大约是锋长的2~3倍。

顺便说一下写颜楷要点:

其一,宜采用三指执笔法。写中楷悬腕,写大揩悬肘。这样的话,指法、腕法灵活自如,便于调锋理毫、转换笔势,挥洒自如。如图:

其二,以侧锋法为主,动作干净利落,行笔节奏明快,注重起止提按得当。

横画、竖画的起笔处,折画的转折处,都有一个抵笔转势动作,意在表现方笔棱角。如图:

横画、竖画收笔处,只需顺势按笔、逆势回提即可,千万不要附加“上提→下按→回描”的动作。如图:

钩画收笔法,先作一个侧锋或偏锋转驻动作,然后,笔尖定位,稍提笔肚(折弯处),迅速向出尖方向推笔弹锋。记住三个字: 转→提→推。如图:

其三,借助宣纸的化墨性能渲染效果。比如,写《多宝塔》用半生宣,写《勤礼碑》用生宣。如图:

由于生宣化墨快,书写时无需逆入、藏锋,笔画的棱角被“屋漏痕”融化掉了,显得肉感十足。这就是书法上所讲的纸法。如图:

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翻阅之前发布的相关信息,有小视频可看。谢谢支持!

楷书与行书之间有联系吗?

自古就有关于楷书和行书的不同说法,但古人也曾不止一人提到过 关于“学书先学楷”的说法,大多书家也认为楷书和行书之间也有必然联系,那么这些人到底为什么会有此说法呢,楷书和行书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联系?今天就此观点我提出自己的看法。

张敬玄曾经就说过:“初学书,先学真书,此不失节也。若不先学真书,便学纵体为宗主,后却学正体,难成矣”。当然还有欧阳修也说过“善为书者,以正楷为难,而正楷又以小字为难”,他们都认为初学书,楷书之重要,而且,古人也有“初学书,先学楷,先写大字”之说法,首先站在他们的角度来分析,我认为还是有原因的,古人对待书法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所以他们会认为作书还是先一步步来,以做好基础为主,楷书和行书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不同书家之间的字体变换分析之。

第一,结构上

楷书就以颜真卿《多宝塔碑》的风格举例,其结体风格以严谨道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为主要结体风格,而颜真卿之《祭侄文稿》同样是他自己之作,在结体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平正奇险。这就形成了楷书与行书之间的结体之别,但其两者又有联系,以“于”字的楷书和行书为例,左右结构的字这个字充分提现了“结”和“构”之不同风体,“结”以外向放为主,而“构”以内向收为主,于字左侧的木笔画交叉为“结”,右边以单体笔画为主为“构”,不管楷书还是行书,都会去遵守字的原本风格,不会刻意去改变“收”和“放”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整个字平衡舒适。

第二,笔法上

楷书和行书有不同的笔法区别,具体举例 以“心”为例,楷书之写法点画以平正为主,各点有各点之所在位置,从而形成一种平正的严谨美,而行书“心”的写法,笔画线条流畅,节奏韵味明显,点画相牵丝映带,给人一种流畅完美之感。

行书在书写的过程当中会简化笔画用点或者牵丝等东西来替代,或者将原本的长一点的笔画变成短横或者点状,但不论怎样变化,怎样书写,楷书的基本结构还是存在。

当然这种笔法还可以同样体现在笔画的方与圆上面,其在楷书的笔画方面都是通过提笔转峰换面来完成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转折,而行书多以饺转、篆榴笔法为主来完成换峰进行书写,如图中的“而”字:

笔法以饺转、篆榴为主

笔法以提按、切笔换面为主

最后自然还有一些其它的状态,在具体书法当中非常之多,根据各种字态之变化,依据字体本身的自然形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应大则大,应小则小,本疏还疏,本密还密,原偏还偏,原正还正,而不能把字写得-一样大小。

第三,章法上

古人云说过“积点以成字,积字以成篇”这就形成了章法,而对于章法楷书和行书自然不尽相同,楷书的章法首先有几种非常常见的布局方法,首先,字与字之间字距之统一,其次也有“有行无列”、“有列无行”者,“无行无列者”,还有“中堂”“对联”“条幅”等方式以及整体布局给人一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式最适合严格意义的楷书。当然楷书结字的宽窄、长短不同的造型产生局部参差变化,会使得楷书虽然整齐一律而不呆板拘谨更不会出现不和谐或单调之弊,给人以舒适的整体匀称之美。

行书章法,我认为比楷书章法的可塑性更强更广,楷书每个字呈现的大小与字距不尽相同,大多会有字和字之间以及笔与笔相牵丝映带,既有实连,也有虚连,既有意连,也有韵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更有收放结合,就像上文中所说一样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笔法饺转篆榴,苍劲多姿,气势集委婉张扬于一体,上下行气贯通,再增加之以作书者的感情色彩,有喜有悲,有徐有疾,会使得一个完美的行书作品,不仅具有艺术美,更具有色彩美,让人真正的从作品中看到各种姿态各种感觉之不同,可谓非常美妙。

楷书和行书之间的关系远不止这些,也并不一定学写书之前必须得先学楷书,这个具体看各书友之个人意见,但先学楷书的好处还是有的,看古人凡是出名的大书法家,都是行楷互通的,尤其是初学者可以在练习楷书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笔法、运笔、结体、章法等基础能力,从而可以在学习中一举两得,共同发展,这样何乐而不为呢,也可以为以后行书以及楷书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我们书法功底更上一层楼。

我们对楷书的认识标准为什么是唐碑的样式?

一是文字统一的需求。书同文车同轨,是历朝的要求。要统一就得有标准,唐楷高度规范、笔画均匀,作为标准则易于推广。

二是书法高度的限制。书法并不是按直线上升的趋势发展的,而是不断起伏的。唐楷就是一个高峰,君不见草书更惨,刚刚开始流行草书的魏晋时期,啪地出来个二王,已经将草书写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后人要超越很难。为什么很难?笔一样纸一样墨也一样,古人今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始跑,工具并没有发展,后人比古人并没有优势。

三是书法法度的所在。中国书法重法度,人家日本变书道了,可见重心不同。书法的法度有很多都保存在楷书里,等待人们去发掘。

楷书的发展仍在继续。在硬笔代替毛笔的今天,大量的硬笔书法依然以写成和毛笔字一样为荣,用按压笔珠来达到粗细效果,工具已经变了观念依然未变,这是一个不好的导向。全国硬笔书法比赛获奖的,就是和毛笔写得一样的,越像越好,误导了当今楷书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