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毛笔字体库_如果书法中各种字体全部用现代简化字来书写

爱字体2023-02-25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毛笔字体库,如果书法中各种字体全部用现代简化字来书写?庞中华的硬笔字好吗?不练小楷不能练习其它字体吗?初学毛笔字应练哪种字体?硬笔书法都有哪几种字体形式?毛笔字体库,如果书法中各种字体全部用现
本文目录

毛笔字体库,如果书法中各种字体全部用现代简化字来书写?

答案:可行。

毛笔字体库_如果书法中各种字体全部用现代简化字来书写

庞中华的硬笔字好吗?

恕我直言,庞中华先生的书写技艺水平,真的很一般! 可以说,在硬笔书法界,他的字是中下等水平。苦苦的写了几十年,竟然没有练几年的人写得好。

相信练过庞中华硬笔字帖的人,都会有这种不良反应,即: 书写动作不流畅,心里感觉特别扭,就像走路时总有什么东西绊脚似的,跟路上行车遇堵总踩刹车一样。这说明什么呢?有副作用、有后遗症!

仔细揣摩庞体字,笔画起止处和转折的地方,出现的棱角分明状态,并非是笔尖特性产生的自然形制,而是刻意顿笔有意为之所致。最为突出的是,笔法上有仿宋体美术字的动作,字法上明显有新魏体的迹象,尤其是线条生硬滞涩,粗细变化不明显,曲直不合法度,违背人手生理肌腱运动规律,机械教条,缺少上下起伏、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律动与韵味……这我想起了文革时期“刻钢板”的事儿。

这又说明什么呢? 一方面,他对写字、书法界限分不清,误将写字当书法。说是写字,却故意卖弄姿态、矫揉造作,没有表现出来自然美。说是书法,却不在提、按、驶、转、驻,轻、重、快、慢、停等,这些常规笔法技巧上重点研究怎么体现,没有表现出来艺术美。

对此,我觉得,用普通笔写平常字,应侧重实用性,在保持字形良好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快书写速度,根本不需要“逆势、藏锋、顿笔、回锋”,因为,这样写出来的字体平时根本用不上。如果,真想有意表现毛笔书法特征,追求棱角分明与艺术韵味,必须用弹力大的钢笔,或专门用于写书法字体的弯尖笔之类,轻而易举效果就出来了。

庞中华的硬笔字,从感官效果上看,条件反射作用是,写字时使劲儿捏笔,用力重按笔尖,没有适当的提、按,行笔没有节奏感……这是书法上最忌讳的不良书写习惯与怪癖。

之所以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改善,以至于集腋成裘,主要原因是: 书法理念有问题、训练方法不正确、练字的目的不纯,没有把书写技艺作为一项课题深入研究……

看许多书友评论页面下端的留言,反映出一个现象,凡是说庞中华字好的那些人,多是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也难怪,这几代人刚好在上小学、中学。他们在青少年时代,正赶上庞中华传播钢笔字最火热的时候。也许是历史的尘埃迷惑了这些盲目崇拜者的双眼,于是,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庞中华的名字,和那扁方生硬的钢笔字。

很多人尽管对庞中华的字,自圆其说感觉良好,而实际上,对于庞体字究竟好在哪里,根本说不清楚,完全是一种出于迷信名家心理,是追星族那种自作多情、傻傻的爱着的状态,误以为庞中华是无人能比的大师、是偶像,此生能学一回庞体字,是一种幸运与福份,无限荣耀。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书写技艺,加之那时候字帖也非常稀少,自然没有参照标准作比较了,无法断定谁比谁写的好不好。

最为关键是,尽管那时候学校还没有正式开设写字课,但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是庞体字教育,由于没有正规系统的教学方法,很多人都以业余自学的方式练习写字,范本自然是庞中华先生编写的字帖了。

其实,尽管庞中华从事写字研究几十年,但是,无论是技术层面、艺术层面,仍属于萌芽状态,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初学者水平。就连他创立的写字理论学说“三个一"也是很幼稚的。尤其是对执笔法要领、运笔法动作的定义逻辑,丝亳没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言,误导了几代人!

据我所知,市场上现有硬笔字帖多达千余种,随便选几个别人写的字帖,与庞中华写的硬笔字帖放在一起,不必仔细端详,只需用眼睛一扫就能看出来,庞中华的字,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不说是最丑的也差不多。

倘若把王羲之、钟绍京、赵孟頫、文征明、成亲王、徐元礼、郭尚先等历代毛笔小楷字帖,同庞中的字帖一同摆在哪里,专门让哪些崇拜庞中华、喜欢庞体字的人自己说,哪个不比庞体字强?! 谁不信? 你到〈书法欣赏网〉高清图片查毛笔小楷,回头再来和我理论。

庞中华最大的失误就是,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从来没把古代书法家书写的精品名作放在眼里,对别人的建议更是不屑一顾。

早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硬笔法书法基本完成了嬗变过程并初具规模。那时候,就曾有人对庞中华写的钢笔字,提出过善意的批评,建议他师法古人,当归于传统正道,可是他自以为是,执迷不悟,痴心不改,坚持他的所谓“写好钢笔字,做好中国人”的伟大理想,在努实现硬笔书法梦想的道路上奋勇直前。

以我之见,如果当年庞中华稍微有点包容心,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改变一下审美思想,修正一下训练路数,以他那种执着追求的精神,只需要花费一年半载的时间,临一临毛笔小楷,哪怕就一个帖,结果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然而,事实证明,他却没有这么办。

如果用寒暑表来形容庞中华的字,从八十年代初至今,他的写字水平一直保持在零上1~5度左右,属于中下限,而且始终没有上升趋势。 造成这样的结果,完全是由于他最致命的缺点导致的。比如:

一方面,不深入钻研传统书法理论,不去从毛笔小楷那里找出路,对书法美学、字外功更是了解甚微。别看他讲课的时候用手风琴演示书法与音乐有关系,其实,那是故弄玄虚装像儿,在他写的字里面,怎么没有表现出来节奏感、韵律感?

另一方面,他过于自信、痴迷。总觉得有能力开辟一条硬笔书法新途径,于是,不崇尚古法,一门心思研究怎样写好钢笔。也许是,他深知走传统书法之路太费劲了,特吃工夫还受约束,不易出成果,哪有写字来的快呀……殊不知,文化底蕴本来就不厚实,还不虚心钻研传统书法技法,怎么能提升技艺水平?

也许,他的初衷就是,琢磨着如何努力实现做一代宗师的梦想,或者看到了卖字帖攒钱是一个大好商机不能错过。 所以,他把绝大部分精力与时间,全都用在编写字帖、办书法讲座等商业化经营方面了,哪有闲工夫研究怎么提高书写技能啊。不过,名利双收确实令人蛰伏。

应该说,庞中华根本不具备书法家资格,充其量只是个技术低劣的写字匠而已。有人说: 庞中华是中国硬笔书法领军人物……纯属胡说八道! 要说他是一位成功的书法商人,这个我承认。

简言之,庞中华始终走的是写字之路,而且是旁门左道,误入歧途了。他的所做所为充分证明,他与硬笔书法事业发展毫无关系!

如果说他成心想为中国写字教育发展做贡献,为什么不大力推介王羲之、赵孟頫……引导人们学习传统经典? 或者研究出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而竭尽全力研究怎么能把自己的字帖销量搞上去,希望庞中华的名字家喻户晓、驰名中外。这说明他的经营理念有问题。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我本人是五零后,八十年代硬笔书法热潮高涨的时候,也曾经是一位发烧友、弄潮儿,当年,我是沈鸿根、王正良的追随者。我们这些人都是从小练毛笔字,有传统书法功底。

在我的记忆里,打个比喻,沈、王二人帅领的是两路硬笔书法正规军,而庞中华带的是一支小小的游击队,各自主工方向牙根就不一样,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大不相同。沈、王走的是正宗的书法艺术之路,而庞中华恰恰相反,一直穿梭在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上——写字。

所以说,真正为开创中国硬笔书法先河做出卓越贡献的,引领大批硬笔书法爱好者走健康之路的,是沈鸿根(时任上海中华钢笔圆珠笔研究会会长、《写字之友》创办者)、王正良(时任中国硬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主编),另外还有房弘毅、卢中南、任平、赵彦良、顾仲安、李洪川……我想,五零后、六零后当中,喜欢玩儿硬笔书法的人(50岁以上的),都会清楚的记得这个历史真相。

总而言之,庞中华写的硬笔字,属于独创的现代字体。个性突出,习气太重,即没有实用性,也没有艺术性,不伦不类。 学着费劲、写着难受,根本用不上。而且,字帖页面版式设计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书法训练操作规程要求。尤其是中小学生不宜学庞体字。

以上是我的见解,属于学术讨论,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特此声明: 凡是庞体字痴迷者如有不同观点,请点击页顶端题主的题标,去单独发表评论,不要在我的页尾处留言。烦!

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大家支持!

不练小楷不能练习其它字体吗?

中小学生从小楷入门正好配合平时书写,一举两得,但学习书法并不是非要从小楷入门,根据爱好和目的,所有字体都可以用来临摹学习,有了一定感悟和体会后,随时注入其他字体特征,就变成你自己的特色了

初学毛笔字应练哪种字体?

我从小学书法,起步就是《九成宫》,多年从事书法教学(办班)过程中,也指导学员练习欧体、颜体、赵体……

所以,我觉得,相比之下,初学者不宜学欧,因为,欧体那种险绝峻峭、秀逸劲健之美,没有较深的书法基本功技法学不了,即使硬学不可,那也会感觉非常难,而且很容易走进死胡同出不来。我的意思是说,欧体好看不好练,可以放到第二步考虑。

当今书法界很多人把欧楷写成“僵尸”,甚至具备近似美术字特征,这种可怕的通病现象,是一种惨痛的教训! 应引以为诫。

△图为我的习作

以我之见,初学者先从赵孟頫《读书乐》入手,作为敲门砖比较符合实际。赵体最大的特点是,字体话氛洒脱,笔法干净利落,行笔节奏明快,笔意流畅自然……尤其是,兼容性好,没有副作用,不留后遗症。如图:

△图为赵孟頫《读书乐》(选页放大)

根据我的经验,学好赵体,再学欧体、颜体感觉特别顺畅,如果练篆、隶、行,也会感觉轻而易举……

下面几段小视频,是我以赵体笔法特点写的楷书,不是临帖。

我个人的体会而已,仅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

附: 我的楷书习作

硬笔书法都有哪几种字体形式?

书法也叫书法艺术,有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不论是软笔还是硬笔都有五种笔体: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未。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了,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独擅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