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小篆转换_赵孟頫小楷

爱字体2023-07-02字体百科2
本文目录小篆转换,赵孟頫小楷?画画好的人书法也不错真的是这样吗?可是平时写出来与练字时差异甚大?我该怎么提升我的绘画能力?怎样安排书法的章法?小篆转换,赵孟頫小楷?首先谢谢您的邀请!正巧我也在临赵孟頫
本文目录

小篆转换,赵孟頫小楷?

首先谢谢您的邀请!

小篆转换_赵孟頫小楷

正巧我也在临赵孟頫的《汲黯传》。从您发的作品来看,恕我直言,比照原帖,无论从“形似”还是“神似”上,其差距还是满大的。以我临帖的体验,给您几点建议:一是别急于临帖。先用心多读几遍原帖,细心揣摩其结字用笔的规律,尤其是起笔和收笔等细微之处。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帖是悟的过程,所谓心手相畅,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再临习时,你不妨由小楷改写中楷试试。用大笔写中楷、大楷,这是古今大家一致推荐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之谈,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其好处在于对单字形态和细微处能较好地把控,同时可增强和提高驾驭笔的能力,此后再改用小楷写,就驾轻就熟了。

三是临赵帖前,建议最好先临钟繇的小楷《三表》和唐人写经等帖,以此入手为宜,待有了一定基础,再临《汲黯传》可能更宜上手。

以上是自已临帖的心得,不知是否有用?仅供您参考!

(临习赵孟頫《汲黯传》局部)

画画好的人书法也不错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书法写得好的人画画也都不错,画画好的人书法也不错真的是这样吗?”这个问题,我想知道题主的“画画”指哪一类画种?画画的种类很多,除了中国画以外,油画、水彩画、素描等都是西方画种,和书法有关的就只有国画。您问答中的“画画”应该是指“国画”吧?如果是指国画,我认为这个说法太过绝对,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我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书法和国画的关系

一、书法和国画相通之处

工具相同

书法和国画都是使用毛笔、宣纸、墨汁等工具来进行创作。

起源相同

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因为文字艺术是在绘画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的文字是我们祖先在漫长的实践中摸索并创造出来的。他们通过用结绳、符号、图像等形式记事,慢慢的才有了文字的产生。

从现在很多地方发现的原始时期的岩画,都是以象形的面貌呈现的。随着文字越来越抽象,文字和绘画逐渐朝着两个不同方向发展。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

“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岩画

笔法相同

无论是书法还是国画,都强调“用笔”,也就是使用毛笔作画或者作字的方法、法则、技巧、规律等。书法和国画都是以线条来造型的艺术,用线的方式极为相似。明代唐寅在《论画用笔用墨》中说:“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书,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不止唐寅有这种说法,明代王世贞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在《艺苑卮言》一书中以画竹为例对此进行了论述:“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可见,书法的笔画和国画的用线在用笔规律上都是相通的。

墨法相同

书法和国画都强调墨法关系,即“墨分五色”,“五色”指墨色的“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墨法的变化,在国画上可以表现出画面的虚实、远近等空间关系,在书法的笔画上可以表现作品的神韵、气势等意味。清代龚贤说:“墨中见笔法,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笔墨非工事也。”,清代王石谷更加具体地说:“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若出一律,则光矣!”。

龚贤山水画

意境相同

国画和书法的意境也是很相似的,都可以通过它们来表达我们心中的情感,贯穿着中国的国学思想,都追求高的境界。国画和书法都源于先哲们的文化思想,追求天人合一。

二、书法和国画不同之处

书法和国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水”,国画要求有浓淡变化,水少则浓,水多则淡。而书法不需要,从古人的书法墨迹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用淡墨的现象,今人在创作中才有所使用。

其次是“用色”,彩墨画需要用颜料来对画面进行晕染,书法一般都只使用单色。

三、善画者,必善书

会书法不一定要会国画,但会国画一定要会书法。我想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古人学习国画必须是建立在书法的基础上,想要国画走得更远,就必须要在书法上下死功夫。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提到绘画的创作要求和评判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除了“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以外,其它四法通通都在书法中体现出来。

“骨法用笔”是中国画的灵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提到:“凡物象的必在形,形似须全其骨,骨气、形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骨法用笔”就是指线条的力量感,如力透纸背、力能扛鼎、高山坠石、棉里包针等都是形容线条的力量感,是“骨气”的体现。古人倡导“风骨”,这种力量感也包含着人格、道德、精神等,是对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肯定。这种“骨法用笔”就是对通过书法的训练得出来的。

王献之草书《中秋贴》

唐以前虽然没有明确强调以书入画,但每一个善画的画家都会书法,部分画家作画的灵感来自于书法。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说到:“有了王献之的一笔书,便有了陆探微的一笔画。”;据说张僧繇作画都是借鉴东晋书法家卫夫人的《笔阵图》;唐代画圣吴道子画人物线条的表现方法,来自于张旭的草书。

书法和国画在唐宋之际,才逐渐将它们有意的结合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文人画”。大诗人王维就是文人画的鼻祖,苏轼这样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山水画

后来的文人画更加注重书法和绘画的融合,“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用写书法的方式来画竹;赵孟頫在自己的《枯木竹石》画上题字曰:“石如飞白树如摘,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明代书画家唐寅也有:“工笔画如楷书,写意画如草隶”的说法;郑板桥在作画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可见,书法对绘画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

国画的笔法也就是书法的笔法,画到高度就是“写”。李苦禅先生说:“画至书为高度”。好的国画作品,合起来看,每一笔都很形象,拆开来看,每一笔都是书法。

我国历史上能书善画的大家也很多,比如宋代苏轼、米芾、元代赵孟類、明代董其昌、清代郑板桥、赵之谦、徐青藤、八大山人、近代的弘一法师、黄宾虹、齐白石、李苦禅等。

赵孟頫书法作品

四、善书者,易工画

书法基础好的人,学国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书法和国画是相通的,所谓“工画者多善书,善书者易工画。”就是这个道理。

五、书法是中国画的美学基础

书法是抽象的艺术,是中国画的美学基础。国画与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欣赏书法点画构成上的美感,线条上的刚劲、含蓄、精微、雄壮、优雅、洒脱等;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大小、疏密、虚实等;这些变化在国画中都有体现,甚至是寥寥数笔,其富含的韵律都是千变万化的。这种书法上的美学欣赏,给中国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术语,这套术语就是中国的美学基础。除了绘画以外,还有诗歌、建筑、瓷器等都离不开书法上具有的美学要求。

中国画离开书法就是孤立存在的,就不能称为国画,比如当代比较流行的水墨画,其主要是在传统工具应用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大多数都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这类画种存在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这背离了中国艺术的精神。

吴冠中水墨画

备受争议最大的画家主要是吴冠中老先生,他是中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油画家。他后来将西画和中国画的元素结合起来,用简约的墨块来表现水墨画。他曾提出“笔墨等于零”的观点,一度引起画坛的轰动。我很欣赏吴冠中老先生的骨气和精气神,但我认为他的当代水墨画就是孤立存在的,那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属于中国画范畴。

综上所述,无论是国画还是书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它们之间有许多共性的东西。传统文化需要在继承上发展、创新。

可是平时写出来与练字时差异甚大?

你所说的情况,多数人都会遇到,大概就是从临摹字帖,然后就直接横空跨到创作,中间缺少一个衔接过渡到过程,所以感觉有一定心理落差。

写字是一个逐步提升过程,开始你能看到明显进步,越到后来就越难有突破了,合理的安排程序应该是先临帖,再试着临习集字,先2-7个字的写一写格言,对联。

觉得集字有模有样,找到感觉,再过渡到写一些字帖上没有的字,再创作。

再一个就是要把读帖、背帖和临帖结合起来。读帖、背帖和临帖一样重要,同样是审美意识的锻炼过程。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是通过不断的在临帖与临习之间的磨合中逐步找到感觉.

并非一是一,二是二,不是通过“计算机”般逻辑思维计算的累加的,是属于形象思维。学了一年两年,就想立刻刀下见菜,拿出个作品。往往会欲速则不达。

同时也和每个人具体个性习惯来说的,有些人是通过临帖,喜欢创作,就较快进入创作,然而学着写着, 却遇到瓶颈期,平台期,感觉还没有以前写的好,又再临帖,再回来创作。

有些人是慢热型,厚积薄发,虽然写了多年,实战了几次,总觉得感觉创作不好,所以就还是坚持不懈临帖和练习。随着时间的推进 由于有多年临帖的肌肉记忆,特别是基本掌握背临了范字的笔法和结构,所以一旦突破自我,大胆创作,写个对联,赠言,竟然无缝对接,写得挺好。

再一个就是现在书展很多,应尽量多去参观。多看看,就会有眼界审美提升。

书法练字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发,除非是那种大学里的书法班,几年里强化训练,速成式的科学合理的训练,加上每天一大半时间都用在书法临习上,我们一般人还有工作生活日常杂事,所以难以在短时间里迅速提高。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可以按部就班,从临摹,再到临习,再到创作逐步过渡。虽说"字无百日功",其实那是古人鼓励人们入门级别的鸡汤。别太当真,学过书法后就明白,学习就如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模一样道理,你只管临,写到能达到熟练,并且背临的时候,就可以临习,这也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也是进一步退两步,有好有坏慢慢有了笔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看着似乎没进展,其实是在积聚力量,是量变到质变的黎明前的黑暗。过来了,就会越写越顺手的,最后找到自信,有种"心手双畅,惠风和畅"的愉悦感,基本就可以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傲游了。

我该怎么提升我的绘画能力?

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是零基础绘画小白,从来没有系统的学过绘画,就是单纯的喜欢绘画。接触绘画不过两年时间。我把我得个人经验分享出来,大家可以参考!

首先我没有报班,也没有买视频资料学习,到现在最基本的素描的线条我也画的不好,我刚开始是画的彩铅画!开始就是模仿,疯狂的模仿,模仿各种风格的画作,在网上下载图片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来画的,最开始的时候我不会搭配色彩,搞不懂透视关系和明暗关系。有时候画不对也没人指导,反正就是画不对再重新花一次,知道画对为止。

一边画一边思考,葱最开始的完全模仿,到后来的加入自己的原创和思想在里面。渐渐地觉得自己画的画和原创作者差不多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尝试稍微复杂的画作,比如人物啊。风景啊或者颜色搭配比较复杂的,很仔细很仔细的观察每一个步骤的颜色上色的细节!这个过程很枯燥。一般一幅画就是好几个小时,颜色也一层一层的叠加!有时候可以画十几个小时,这个时候不能慌张,慢功出细活!

最后我感觉自己大概掌握了线条的构图,色彩搭配。明暗关系,透视关系之后,就是开始尝试找到自己喜欢和合适的风格,开始了自己的原创!

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后,我开始在网上看教学视频,观看更多的大神的画作。找到自己擅长的画风,和工具。我就选择了彩铅,当然油画,水彩也是不错的!只要掌握了绘画精髓这些都是信手拈来的!多看多观察别人的画作!变看边思考!所以没有基础的绘画小白只要肯下功夫。其实都是会很快提升绘画水平的。我也没用多长时间,大概几个月吧!当然如果有报班学习或者有请人指导就更快了!

怎样安排书法的章法?

书法创作的基本章法,传统的有中堂、对联、条幅、横幅、斗方、册页、扇面等多种形式,这些章法又可以派生出很多新的喜闻乐见的样式来。下面逐一说明:

1、中堂

这是传统基本章法之一,一般篇幅比较大,多为四尺整纸、六尺整纸,采用竖式结构,现在也有尺幅较小的,适应现在居家小空间的装饰,称为小中堂。中堂的基本形式付下图:

2、对联

对联是老百姓见得最广的书法形式,左右相对,右为上联,左为下联;对联除了传统的贴在门扉上之外,也可以装裱以后两两相对悬挂在书房,也可以挂在中堂的两边。对联的基本章法如下图:

3、条幅

条幅为竖式、窄长,通常为四尺对开、六尺对开,条幅与中堂的区别就是,条幅没有中堂那么宽,约为一半。条幅这种形式又可以写成规格相等的四条、六条、八条,则称为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条幅的基本形式如下图:

4、横幅

横幅跟条幅有点类似,但是条幅是竖式,横幅是横式,通常为四尺对开、六尺对开,。条幅如果长度进一步延伸,则成为手卷。横幅的基本式样如下图:

5、扇面

扇面最初是在扇子上写字作画,后来将宣纸裁剪成空白扇面形式,演变成一种章法,写的时候需要灵活处理,适合写轻巧的字,不可写很粗壮的字。扇面也可以将几幅同时装裱在一起,成为连缀扇面。扇面基本形式如下图:

6、斗方

章法上将正方形或者接近正方形的幅式,称为斗方。这种形式现代居家装饰用的越来越多,通常装裱以后配框,具有现代感。在现代展览中,通常将几个斗方装裱在一起,形成连缀形式。

7、册页

册页类似于书本的形式,将长卷折叠成一面一面,这种形式常用来写手札、诗文、日志等,现在也有装裱好的空白册页,买回来直接在上面写字即可,非常方便。册页形式如下图:

传统书法章法基本就是以上形式,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基于传统,不断探索,推成出新。

现代展览中有很多好的章法形式,可以借鉴。

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