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古代字体_古代有哪些有趣的官称

爱字体2023-03-22字体百科7
本文目录古代字体,古代有哪些有趣的官称?世界最古老的文字起源于哪里?个人印章字体一般都用什么字体好看?为什么古代都喜欢写诗?中国历史阶段如何划分古代近代现代?古代字体,古代有哪些有趣的官称?听说过狗官
本文目录

古代字体,古代有哪些有趣的官称?

听说过狗官和鸟官吗?这可不是骂人,古代还真有这样的官。商朝设有“犬中”、“多犬”等职位,但职责不是养狗,而是一种武官,负责田猎——可能也用狗打前探,和征伐。

古代字体_古代有哪些有趣的官称

鸟官就更早了,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白帝少昊便以各种鸟来命名官职:管天文历法的叫凤鸟;管春分、秋分的叫玄鸟;管立春、立夏的叫青鸟;管立秋、立冬的叫丹鸟。司徒是祝鸠,司马是鴡鸠,司空是鸤鸠,司寇是爽鸠,司事是鹘鸠。所谓“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其中的“鸟官”说的就是少昊。

北魏的内朝官承袭古风,会根据职务特点配以对应的鸟名,比如在尚书三十六曹供职的叫“凫鸭”,“取飞之迅疾”之意,也就是办事腿脚麻利。负责督导检查工作的叫“白鹭”,“取其延颈远望”之意,非常形象和逼真。

以动物名字命名还有牛官、马官。商朝驾驭管理马匹的官叫“多马”,西周掌管王室车马的官叫“趣马”,此外还有“走马”,宋朝时有“走马承受”之职,是负责向皇帝汇报各地情况的。北魏除鸟官外还有一种叫“千牛备身”的职位,属于高级禁卫武官,专门负责皇帝的保卫工作。“千牛”不是一千头牛,而是一种非常锋利的御刀,寓意可杀千头牛而无损。唐朝有“左右千牛卫”,宋朝有“左右千牛卫上将军”等。

古代以俸禄为官名很普遍,为人所熟知的是“石”,秦有“五百石”、“六百石”,两汉有“二千石”、“万石”等官职。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六国的计量单位不尽相同,卫国以“盆”计,有“千盆”、“五百盆”等官职。魏国以“钟”计,有“食禄千钟”等官职。听着是不是很有趣?

唐朝时有一种官职叫“留后”,又称“节度留后”,在节度使出征或死亡后代行其职,差不多相当于常务副节度使,所以“留后”是个大热门的官职。节度使出现空缺时,也有一些手握重兵的大将自称“观察留后”,亦即主动代理节度使之职,然后再等待朝廷的任命,其实也就走走过场。

此外还有“清官”“浊官”。北魏孝明帝元诩建国家大学,生源必须是朝廷“三品以上及五品清官之子”。这里的清浊之分,不是指的贪污不贪污,受贿不受贿,而是“流内”和“流外”之分。一品至九品官为“流内”,也叫“入流”,九品之外的统称“流外”,因地位低下,所以也叫“不入流”。不过“流外”也有品级,比如北魏时期的“里正”就属于流外四品。

以季节和天气命名的官职也很多。《周礼》上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黄帝时的官员都以“云”来命名,称为“云师”,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不过这些多指部门而非具体职务。

太平天国的丞相也有天、地、春、夏、秋、冬之分,并且更加细化,每一官职都分设正、又正、副、又副4个职位,比如“春官正丞相”、“夏官又正丞相”、“秋官副丞相”、“冬官又副丞相”等等,共24种。

世界最古老的文字起源于哪里?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大约出现在,距今5000~6000年前;中国最早的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

楔形文字 参考资料:

http://www.nan1.com.cn/xxjs/dnzp/2003/2003xly/yxl/XXWZ-2.htm

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造.阿卡得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也是各古国间交换外交文书的通用文字.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间,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经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

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划总是由粗到细,象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正如我们现在所知,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过了1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刻图像于石或镌印于粘土,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或者用一块岩石表示“铁石心肠”,或者用一颗树表示一幢房屋.

大约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时,苏美尔神庙的管理人员使用许多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

尽管这一时期的书写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及具体事物的阶段,发展到了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的意思.

又过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旧有文字,因为到那时最初的图画已变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们视为图画,而须视之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版上的.这些泥版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苏美尔人的对话采用这样的形式:两个角色在辩论中站在对立的一方互相驳辩——夏天对冬天,斧头对犁子,或者农夫对牧人.由于双方均有许多可以立足的根据,因而辩论通常没有输赢.另一方面,残存至今的苏美尔谚语则提供了明确的观点.

一则令人着迷的苏美尔处世格言这样讲:“仆人呆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理发师呆的地方,必有毁谤传出”.

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

甲骨文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8170.htm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图为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

介绍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中国古代长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被当做“龙骨”卖给药材商做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万片以上,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及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南朝鲜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录出版,早期的有刘鹗的《铁云藏龟》、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和《殷虚书契后编》、明义士的《殷虚卜辞》、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后又有董作宾的《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胡厚宣的《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对甲骨文发现八十多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十几万片甲骨材料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四万片,编为十三册,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书.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等国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分别发表.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并设置了监狱.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记载.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社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在农业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记载,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稷、麦、耒、稻等的名称.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低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常见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业方面,马、牛、羊、鸡、犬、豕等都有记载,且畜养量较大并有专门牢厩.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渔猎在商代社会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和舟、车以至传递制度等商业、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亦很丰富.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鸟星、新星、大星等记载,也有“十三月”等闰月材料和干支记日及每日不同时间阶段的“时称”等.在气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风以及易日、云、雷、雹、雪、虹等记载.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能准确推知预产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竖画,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兆辞、吉辞、用辞,后刻卜问之事,故又称为卜辞.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多数卜辞常省略占辞或验辞.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画上涂砂或墨,有的用毛笔写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写后刻的.

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龟腹甲、背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桥边部的卜辞则由外向内行.商代占卜常从正反两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则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常有界划相隔,每事亦反复对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为“相间刻辞”;有卜辞于甲骨正面无处容纳,而转刻其背面,为“正反相接”;有反复卜问同一件事,而将内容基本相同之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称为“卜辞同文”.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约二百七十三年,经历八世十二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亦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问题的讨论目前仍在进行中.

1904年孙诒让作《契文举例》,为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之后,学者们运用“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比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点画,并通过音韵学、训诂学的手段来考释文字.其中作出贡献的学者及主要著作有: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唐兰《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杨树达《耐林甲文说》、《积微居甲文说》,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殷契粹编考释》及《甲骨文字研究》,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等.自1917年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利用甲骨文进行商史研究后,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分别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历谱》和《甲骨学商史论丛》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商史研究的内容.近年来,很多较年轻的学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考释、分期与断代,商代的社会、奴隶的身分以及商史上的许多问题.此外,对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属开始阶段,仍有许多争议.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课题.

甲骨文字风格演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彩.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於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期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贞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时代新兴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

个人印章字体一般都用什么字体好看?

1.一般来说都是用小篆,因为小篆的字体比较规范,美感十足。也符合传统。

2.一般的姓名章都是用阴文。所谓的阴文就是把你要刻的内容(比如你的名字),把他刻掉,剩下旁边没字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了啊。

3。一般的姓名章的尺寸都不是固定的。但是人们在用的话,大概是用1厘米或1.5厘米见方的尺寸。

4.刻印章,必须要有《篆书字典》。建议你用吉林文史出版设由齐新编撰的<<篆刻小字典》,里面同一个字有多种不同的样式,方便我们的选用。

5.刻印章一般从右往左刻起。因为古代以右为大,已经为约定成俗。

6.刻印章的刀法,一般有冲刀法跟切刀法。刻的时候都是两种配合使用。

7.联系时,可用比较廉价的石头。比如青田石。如果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可用价格跟艺术价格更高的石头。比如:寿山石,昌化石,鸡血石……

8.一般印章内容的布局有如下:如果是姓名章,布局是横平竖直,但忌呆板。如果是闲章,可以根据内容来安排,比如要刻的内容是‘天生我材必有用’。那么刻的时候可以把线条刻得比较遒劲有力,富含生命力。如果刻的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刻得比较含蓄。反正刻的时候要按照内容去发挥。

9.一般的印章印泥都是比较有讲究的。如果是盖在书画作品上,印泥一般都是采用浙江西泠印社的印泥。其中以全手工制作的印泥为最好用。

10.想真正学好刻印,除了要多看多读一于印章的篆字外,还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多看其他的艺术。多读多问多思考。

为什么古代都喜欢写诗?

谢谢悟空问答老师邀请我回答问题!

诗词是中华国学经典,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木兰诗等的佳句,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流传千古。

我国古诗起源较早,而诗的兴于唐朝,出现李白、白居易、杜甫、李商隐等诗人云集唐朝。古诗词中的词,后来也成为宋词,起源隋唐,而兴盛于宋朝唐朝,宋朝的柳永、李清照、辛弃疾就是填词的高手,一些优秀名词广为文人推崇。概括起来有“诗神”苏轼苏东坡父子、黄坚挺,还有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诗词在唐宋盛极一时,是什么原因古代人爱作诗呢?

究其原因,不外乎这些!

一是古代科举制度的推动。早在唐朝就开始考古诗词知识,一直断断续续的到明清朝代仍在科举考试中考诗词,尽管占比不大,却是不可少的内容。科举考试不会诗词,或是不精通诗词,根本就过不了关,就像书法不好,字写不漂亮,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一样,是限制项,古代考生必须精通格律诗词知识。

二是才子佳人是社会共识。古代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怎样表现出来呢?就靠诗词歌赋的功底,能出口成章,会作诗填词,被世人高看,认为是才子,社会地位就高人一等。

三是古代娱乐方面相对少,也就是在青楼有歌姬唱词曲,这些词曲大都是风花雪月的古诗词曲,娱乐需要古诗词创作。

四是受古代学制的影响。古代求学,从四书五经学起,全是古文,本身学习格律诗词创作,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影响,习惯于赋诗填词,学习氛围起到很大影响。像宋朝极盛的“豪放派”词人,还与当时的连年征战,惨烈的古战场有关,诗人借词抒发悲壮爱国情怀。

五是古代为啥很多人喜欢作诗,流传下来的古诗词佳作不多呢?

君不见,现在仅存的古诗词流传久远的都是当时为官的诗人留下来的。我以为有两个原因:首先这些官人基础扎实,能创作出好诗词,又能有钱出版印刷,这样自然就流传到后世。其次是官场也有阿谀奉承,把长官的诗词篆刻出书,得以流传。相反,普通的文人,也能创作古诗词,也有比较好的,只是上不了大台面,只是乡间流传,很快就被冲淡流失,根本就保存不下来。也有民间写的好的,被官场人士窃取,稍加改动,冠以自己的名字,真实的作者流传不了。

总之,文化是时代的体现,古诗词也是反映古代社会经济军事的缩影,是当事人记录家国大事记的渠道,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古诗词中都有体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所以古人爱写诗填词。

中国历史阶段如何划分古代近代现代?

中国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依据社会发展形态进行划分的。

根据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划分,人类社会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态。

这五种社会发展形态对应到中国历史的脉络中,可以将中国的历史划分为传说时代,上古时代,中古时代,近古时代,近代,现代几个阶段,其中古代主要包括传说时代,上古时代,中古时代,近古时代四个阶段.

这几个历史阶段的时代划分与时代特征如下:

(一)传说时代:这一时代主要对应《史记》中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这一时代虽然包含着很多神话传说,但是它毕竟是人类的童年时期,也对应着人类的原始社会时期。无论是黄帝与炎帝时期的旧石器时期,还是尧舜禹时期的新石器时期,这些神话与历史界限模糊的历史人物以及背后的部落,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二)上古时代:这一时代主要对应《史记》中夏商周三个王朝时代。自从大禹的儿子启开启了家天下的模式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禅让制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也开启了奴隶社会时期,同时形成了国家这一政治雏形。

(三)中古时代:这一时代开始于秦始皇称帝之后一直到唐代结束。这一时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和皇帝制度的确立,中国正式进入了封建社会,也进入到了中古时代!

(四)近古时代:这一时代开始于宋朝,终结于鸦片战争之前。这一时期随着宋朝海外贸易的兴起与繁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发紧密,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在中国兴起,中国的商业发展对世界逐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中国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形态。

(五)近代社会:这一时期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结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逐步渗入中国,中国市场也被动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但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现代社会:这一时期开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随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取得了长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