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中国字体_楷书和行书区别

爱字体2023-08-08字体百科3
本文目录中国字体,楷书和行书区别?那么写春联应该用什么字体呢?中国的汉字多少年历史?中国古代汉字没有拼音字母吗?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中国字体,楷书和行书区别?行书和楷书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行书和楷书的根
本文目录

中国字体,楷书和行书区别?

行书和楷书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行书和楷书的根本区别是用笔和结构布局不同。虽然楷书早于行书。

上图为行书创造者、东汉时期的刘德升的行书作品。

中国字体_楷书和行书区别

根据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楷书早于行书而晚于草书,所以说,行书和楷书之间是没有一丁点儿联系的。近年来,有不少书友总是把“只有写好楷书才能写好行书和草书”当作学书练字的真理,实际上这是对初学书法者的误导。行书的笔法和结体,与楷书的用笔和结体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行书与楷书的区别。用行书的用笔去写楷书,是行不通的。用楷书的笔法去写行书,也是行不通的。

上图为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的楷书作品。

王羲之学行书,师法的是东汉时期刘德升的字。王羲之学楷书,师法的是楷书鼻祖钟繇和卫夫人的字。王羲之学草书,师法的是草圣张芝的字。由于王羲之学书刻苦,且天尊和悟性极高,他的草书,楷书,行书,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通过王羲之学书的经历可以看出,行书和楷书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上图为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序集》局部。

上图为王羲之的楷书作品《孝女曹娥碑》局部。

上图为赵孟頫的楷书作品。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那么写春联应该用什么字体呢?

谢邀!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贴上春联,门楣红纸黑字,显得喜气洋洋,增加了节日气氛

就春联的字体而言,个人比较喜欢行书和楷书。因为春联是贴在门口让人看的,首先要有美感,我觉得行书和楷书就很美。其次,春联的字体要显得庄端一点,让人看着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用行书或楷书写春联显得比较稳重庄端。所以用行书或楷书写春联显得既端庄又有美感,又让人看得清楚明了。

至于草书或篆书,我不太喜欢。虽然草书龙飞凤舞,气势磅礴,可是我觉得美感和稳重庄端不如行书楷书。篆书呢?虽然古色古香,可是许多人看不懂。既然春联是让人看的,却又让人看不懂,就失去了春联的部分意义。

所以,我认为写春联以行书或楷书为首选。

中国的汉字多少年历史?

汉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 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 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 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 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 庄桥坟遗址文字、 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 陶寺遗址朱文、 夏墟的水书。

早期的 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中国古代汉字没有拼音字母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商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用字体。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那么古代人是怎么认字的呢,那他们肯定有一套独特的方法的。不然,我们又怎么给这些古汉字注音呢?其实古人识字是有好几种方法的,总结出来就是形声字、直音法、读若法和反切法。直音法是古人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书童而言,是最容易学会的方法。所谓“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的读音。举个简单的例子,“蒂”字就可以读“地”,因为读音相同。这种方法确实简便,但也有明显的缺陷:如果一些字的同音字很生僻、甚至没有同音字,那么这个方法就用不了了。

为了解决直音法的缺陷,读若法应运而生。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读音比较少的字,就像如今的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备注了相似读音的汉语一样,举例“癖”字就会在旁边标注“皮”,这种方式有效的扩大了直音法的应用范围,但是其缺点就是容易失去了精准度。

反切法跟我们今天用的拼音就很接近了,它起源于东汉。因为佛教传入中国,用梵文写成的佛教太过晦涩难懂,反切法便由此诞生。反切法就是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最后一个是形声字。会汉语的人,基本上都知道,汉字中有很大一类字是形声字,这类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类别,而声旁就是表示读音啦!

据说中国人学习拼音的历史还是民国时期,当时的梁启超等人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这才发明了汉语拼音的雏形,后来更是经过卢戆章的几次修订,这才在1918年的时候正式的公布了出来。

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楷书、行书和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这些书法有什么意义?”你的问题看似没道理,其实也有一些道理。

这就是说,我们真的需要既要学习楷书,也要学习行书,还要学习草书吗?

如果你不是想学书法。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起码草书不需要学的。

我们现在的楷书、行书、草书可以说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书法体系。

楷书从起源上来说,是汉代末年就有一些萌芽了,但是,楷书到魏晋时代才比较成熟了,曹魏时期的书法家钟繇的《宣示表》标志着楷书的草书,被称为楷书的鼻祖。

但是,真正达到全国统一使用楷书写字,还是以唐朝为准。从曹魏钟繇到东晋王羲之的300年中,隶书仍然是主流书法。

楷书横平竖直,写起来比隶书要快,看起来比隶书更有方块字的整齐儒雅之美。

由于楷书点画清楚,笔笔分明,所以,南北朝以后到唐代,就逐渐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了。

我们今天所有的出版物,都采用的“宋体”印刷字,就是从手写的楷书体雕刻为雕版字而形成的。所以,我们读书看报的字体,也是现代化的楷书字体。

书法的楷书,是我们写字学文化的基础。

我们从识字的第一天起,就给你看的是楷书。因为这种字笔画分明,横平竖直,没有含糊的地方。

学汉字我们一开始就学会了做事要做明明白白的事,写字要写清清楚楚的字。说话要说有条有理的话。

楷书还有历史的内涵,因为楷书是从历史的发展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中国最早的字是甲骨文,但是,甲骨文只是特定的人群在使用,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甲骨文到底使用了多少年?是从什么时代使用的。所以,甲骨文尽管是中国最早的汉字,却还谈不上是“楷书”。

不过,后来的金文与甲骨文的继承关系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楷书,就是书法标准和汉字标准的意思。楷就是楷模,是样板,是大家都要学习的字。

西周的金文,是中国最早的“楷书”。虽然金文中有一些商朝文字,但是主流是西周文字。这是因为周朝使用文字,推行文字普及发展的力度是商朝之后非常空前的一个朝代。

汉字真正成为成熟的社会化文字,也是从西周开始的。所以,西周文字为主体的金鼎文字,从西周到战国,流行了大约800年。

但是,在这8000年中,春秋战国的后400年,由于诸侯国互相争霸,周朝王室的统治衰微,各诸侯国的文字,各自为政,互相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文字比较乱,没有西周那样统一。但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主流,仍然大体保持了“金文”的特色。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出于强化国家集权的需要,颁布了书同文的政令,整理了金文,按照秦国使用的字体样式,统一规范了汉字标准。

历史上把金文叫大篆,把秦始皇统一后的文字叫“小篆”。因为大篆和小篆都是篆书体系,只是有前后的不同,并没有巨大字体的演变。

小篆是中国文字史上真正的“楷书”。也是祖母级的“楷书”。

因为,中国的小篆这种字体,是汉字历史上的第一个字典,是第一个书法史上的“字祖”字体,是中国汉字“字典的字典”。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事还真是有一点历史故事的。

汉字事实上在战国晚期,已经在流行一种“行书”,这就是隶书。

为什么说隶书是“行书”?因为隶书是篆书的快速写法,也是篆书的解体写法。

如果战国时代还是一个金文的时代,汉字的“楷书”,当然就是金文这种篆书了。

但是,篆书写起来有点慢,也不太好写,所以,下级文职官员,写文书就比较潦草,如果快速写出篆书,就是隶书的那个样子了。所以,我们可以把隶书看作是篆书时代的行书了。

而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时候,其实民间已经非常流行隶书了。

但是,隶书在秦朝当然还不属于官方认可的规范字,所以,没有禁止隶书,也没有提倡写隶书。隶书为什么叫“隶书”?历史上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说隶书是“佐书”,就是辅助书法的意思。我个人认为,这个书法太精确了。因为,隶书早期并没有官方规范文字的地位,它只是篆书的快速写法,是对篆书的补充。

可是,秦朝只有短短二十多年就灭亡了。取代秦朝的是汉朝。

汉朝的官方楷书仍然是秦始皇统一以后的“小篆”字体。这样,小篆的楷书地位就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但是,在汉代,隶书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发达,以至于官方也用隶书写官方文件了。

到东汉时代隶书已经完全与小篆一样,成为一种“楷书”了。

因为大家都在用隶书写文章,而不是用小篆写文章。

例如东汉末年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雕刻的《熹平石经》,就是东汉德高望重的大书法家蔡邕用隶书写的一个儒家经典。

根据汉灵帝的意见,他把儒家学生当时必学的七部经典著作《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刻成石书,立在太学供学子们学习。

蔡邕不但是文学家,也是书法家,所以,蔡邕的书法也成为一种楷书,成为东汉末年的书法样板。

这其中就有蔡邕的女儿蔡琰和钟繇,也是学习蔡邕书法的学者,他们都是著名书法家。这就是隶书是楷书的证据之一。

在东汉以后,中国的“楷书”,实际上已经有两个:一个是小篆,一个是隶书。中国的书法,也除了篆书,还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所以,汉代开始小篆永远就定位在“楷书”,而隶书被后来的“唐楷”,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楷书”给代替了。

所以,我们今天的楷书就是从唐楷中来的书法。

那么小篆呢?它的“楷书”地位仍然没有任何变化,而且还是“字典的字典”!不过,今天,一般我们是不会学习小篆的,所以,这个“楷书”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但不认识,更是很难写出来的。

但是,古代小篆是必须要学的书法。因为,汉字有一个经典《说文解字》是我们研究汉字的每一个字的来源和原始原理的字典,也是学习儒家经典文献的,依据,所以,《说文解字》必须学。正因为如此,小篆才具有“字典的字典”的地位。

因为不论我们今天的《新华字典》还是古代的《玉篇》、《康熙字典》的依据,都是从《说文解字》中发展而来的。

假如没有《说文解字》这部字典的字典存在,可能我们发现甲骨文之后,能不能认识这些字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见小篆流传下来的重大意义。

由于从唐代以来就我们已经习惯于唐楷、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书法体系了。

所以,楷书是我们今天的标准字,我们必须学会写堂堂正正的楷书。

那么,行书和草书是怎么回事?其实,按照文字学的观点来说,行书和草书,只能算是“辅助文字”,就像隶书是“佐书”一样,根本不是“标准字”。所以,理论上说,我们真的可以不学行书、草书。

但是,实践上这是行不通的。例如,我们写楷书就比较慢,写行书、草书就比较快。这就会提高我们的书写效率。所以,最好我们也能写行书和草书。

如果我们写文章,像写楷书那样慢条斯理的,那是写不出文章的,也是不够有效率的。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大脑的反映速度,是很快的,写文章就要跟上大脑的速度,才能把文章写出来。慢了,就会浪费时间,甚至耽误事情。那么行书和草书就可以帮助我们写字的速度和效率,能够赶上大脑的反映速度。

从实践来看,我们最常用的书法不是楷书,而是行书和草书,尤其是行书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

这是因为行书比较接近楷书,也容易辨认,书写速度中速,比较符合一般状态下写文章都速度要求,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是最受欢迎的书法。

如果我们学习楷书是为了正确认识汉字,那么,我们学会楷书是为了正确书写汉字。而学习行书是为了提高汉字的工作效率。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最好把楷书和行书都学好。

草书是比行书更潦草的书法。从汉字书写来说,也是最有效率的书写方法。

但是,草书的书写速度太快,并不适合写长篇文章,一般草书的字数都不太多。这是因为,我们大脑的反射也要受到神经反射弧的限制,不可能一个小时都高速运转。但是,草书确实可以把转瞬即逝的思想记录下来。所以,书写速度就会比行书要快很多。

中国的书法,有人说草书比行书楷书都要早,这是没有道理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要说那么多“楷书”的原因。

首先,只有楷书才是真正的文字。其它的书法,都是围绕着楷书的书法,也就是一种“辅助”文字,是楷书的衍生。

我们完全可以说,在西周以前是没有行书和草书的。但是,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行书和草书。

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代,文字得到了很大的普及,文字不再是极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社会化应用程度较高的社会工具了。

所以,只有楷书一种写法,是无法适应社会化程度发展应用的。

比如,我们要快速传递一个文字信息,按照“楷书”的写法,肯定要慢慢写,但是,如果不允许慢慢写呢?这就要有快速的写法。因此,写字速度就会提高。这就会产生“行书”和“草书”。

而写得快,不可能超越“楷书”的范围。例如,篆书时代的“行书”、“草书”,只能是隶书系统的书法。

而隶书时代的行书和草书,只能是隶书系统的“行书”和“草书”。所以,隶书时代的草书,只能是“章草”。隶书时代的“行书”,只能是“草隶”。

行书和草书都是“楷书”的快速写法,只是书写速度不同,对笔画和结构的调整也不一样。为了快速书写,草书的笔画更节省和简化,这是行书和草书共同的规律。

而楷书始终是行书和草书的依据。所以,楷书脱离了隶书体系以后,行书和草书也就脱离了隶书体系,而要围绕着“钟王”体系。

草书中的“今草”就是以楷书为基础的草书,而“章草”是围绕隶书的草书。

行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楷书、行书、草书,到底先有什么字体?我的看法是,依次先有楷书,人后行书,再然后是草书。

这是书法以楷书和书写为依据的规律性原理,并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因为任何时代真正的文字是“楷书”,而不是行书、草书,所以,首先要确立楷书。

如果楷书确立了,那么把楷书写的快一点,也是首先有稍微快一点的可能,这就是行书,再更快一点,这就是草书可能。而且。没有行书就没有草书。没有楷书也就没有行书。

书法的逻辑就是没有楷书就没有行书,没有行书就没有草书。而不可能颠倒这个逻辑。

但是,我们要学会的历史观是:楷书是一个发展过程。楷书经历了金文、大篆、隶书和唐楷。而行书和草书,也经历了隶书、章草、草隶和今草的发展过程。

今天,我们大家公知的楷书是唐楷,公知的行书是王羲之的“草隶”,公职的草书是“今草”。所以,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发展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