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中国字体_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哪些文学体裁

爱字体2023-05-05字体百科3
本文目录中国字体,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哪些文学体裁?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汉语会永远延续?为什么称中国为华夏?毛笔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吗?中国字体,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哪些文学体裁?文学史
本文目录

中国字体,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哪些文学体裁?

文学史上形成文体的粗略归纳如下:

中国字体_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哪些文学体裁

1、文字出现之前,有了口头文学,诸如大量的神话传说。所以最早的文体是口头文学。

2、商代出现了文字,著名的甲骨文,主要是记录占卜内容的。这是最早的叙事文,这类可以说是散文。后来出现的《史记》等各种铭、志等都包括在内。

3、真正体现文学成就的是诗歌。《诗经》是开创文学先河的鼻祖。

4、汉代出现《史记》、表、赋,是散文诗歌的发展。

5、唐宋出现了传奇,是最初的小说形式。当然唐宋成熟的问题是诗歌、词和散文。

6、元代出现了戏曲。

7、明清是小说繁荣的季节,出现了四大名著。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汉语会永远延续?

这个发出提问的老弟,是一个纯粹的炎黄子孙。我【地丁老师讲神话故事】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我发自肺腑的说一声,中国汉字、汉语、汉文化。会「与日同辉」,「与时俱进」。

大家可以看一看,其他民族的语言。先看一看英语,英语的组成原理,只是二十六个字母,在相互编排。其实际和实用意义一点都没有。

在看一看,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的日语。他们的母体就是中国的汉字。

那么,咱们再来看一看吧咱们的汉语吧!

中华民族真的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个民族。从祖先【仓颉】造字的现在为止,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本身的意思。这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是任何族类的文字所不能比拟。

比如,【武】字。一心一意止戈为武。用武的最终目的就是止武。【好】字。什么是好,一个家庭,一个民族有男有女才是好。一男一女在一起才是好。【安】字。家中有妻子才能安定|安全。 【宁】字,家中有男人才能安定|安全,男女都有才能安宁。

说实话,我们的汉语,有的时候,一个字或几个字,就可以表达一个意思。比如,啥?嘛?再见!吃了,喝了……。这是其他语系所望尘莫及滴!

我一生中最佩服的东西,就是中国的汉字。汉文化博大精深。 哪个国家的文字象汉字一样? 中国出现文字的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文字。不,其实别的国家的文字,那不叫文字,只是一种符号罢了。

总结以上,世界上所有的语系,只有汉语会永盛不衰滴!!!

为什么称中国为华夏?

华夏百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上游河、湟地区分布著许多部落,“华”部落和“夏”部落,“夏”是古代羌语“特别强大”、“非常”的意思,《左传》“裔不谋夏 夷不乱华”,可见,华夏民族的来源的多样性,比较重要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5000年来,不断东进南下,炎、黄两部落经阪泉之战后融合成的炎黄联盟,炎黄部落又在度涿鹿之战后兼并东夷集团形成了华夏版部落联盟,此时华夏族源基本固定,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权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左传》记载:“以服事诸夏。”“楚食华夏。”“商不谋夏,夷不乱华。”由此知,我国人民从古代起,就自称诸夏、华夏,或单称夏或华,到春秋战国以后,华夏就成了我们种族的名称。而把之外的民族叫作夷、狄、戎、蛮。

那么,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说,一个民族的形成,在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磨合、融汇甚至牺牲,才能凝结成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共同经济、共同疆域的整体。完全可以说民族的形成是一部野蛮的争斗史,也是一部文明团结史。

秦汉时期所说的中国人,在古代实际上来源于华夏、东夷、南蛮三大民族集团。而三大集团中的华夏集团的代表,一个叫炎帝,一个叫黄帝。炎帝神农氏没落时期,黄帝轩辕氏“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经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后,黄帝排除了异己,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主体。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集团是构成华夏族的核心部分。

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些地方。东夷氏族的代表人物是太昊氏。传说中的黄帝与诸侯中最粗暴的蚩尤战于涿鹿,并且擒杀了蚩尤,这蚩尤就属于东夷集团。东夷集团所居住的地域,北至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与女娲。这一集团的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中心。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华夏、东夷、南蛮三个部落集团长期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经过战争,使得胜利者越来越强大。

《史记》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unyu),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就是说黄帝臣服了炎帝以及其它一些部落,势力东达勃海,西至甘肃,南到长江,北到幽陵,并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建了“帝都”,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相对稳定的早期“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黄帝及其后裔的华夏集团与其它部落不断融合。有虞氏虞舜与陶唐氏帝尧的两个女儿的通婚,意味着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进一步融合。舜帝征服三苗,就意味着一个亲善大于仇视,友好大于争夺,联合大于离乱,世世代代通婚,不断繁衍生息的民族大融合的共同体———华夏族基本形成了。

据前所说,华夏族早在尧舜时期已经形成。但是史学界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华夏族是在夏朝时才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形成是以破坏氏族部落为目的,淡化血源概念为条件的。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夏代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同步的历史进程。而原始社会末期,炎黄时代的社会结构是以家族、氏族、胞族和部落构成的,不符合民族发展形成的规律。

认为华夏族在夏朝才形成的这个观念,是以国家的形成作为华夏族形成的根据。但是,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国家的形成应该从夏代往前推千余年。那么,还以为华夏族是在夏代才形成就显得观念落后了。长期以来的落后观念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国家夏以前的历史非但半点不了解,而又不愿深入往前研究,只认识商代的甲骨文,就以为中国以前只有传说,没有历史。这种观念一直束缚着中国史学界的思维。

也有学者认为华夏族起源于商、周和战国时期。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形成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往往要经过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反复磨合,因此很难准确地说明诞生在哪朝哪代。譬如汉民族的形成就是在尧舜时期形成的华夏族基础上,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几代的民族统一,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才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广大人口的汉民族。

《尚书·武成》说:“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三国魏曹植所著《曹子建集》说:“威慴万乘,华夏称雄。”《说文》对“华夏”这样解释:“华者,茶也,美也。”即是说“华夏”意味着美好、繁荣的中原地区繁衍着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又云:“冕服彩章曰华,大国曰夏。”这实际上已经不是华夏的本意,而是引申之词。

华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把居住的地方称为中华。华夏、中华,初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凡所统辖,皆称华夏或中华,亦称中国。而中华民族则是我国各民族的统称,它既是血统概念,又是地理概念,还是文化概念,构成一个血统、地缘、文化认同的民族整体,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域诸侯国诸族在历史长河中整合而成。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以区别与周王朝敌对的四方部落(四夷)。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始带有民族概念。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毛笔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在现代的我们看来,笔的作用是什么?写字、画画。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人类还没有文字,也还不会写字之前,用树枝、石块刻画下他们所看到的景象、物体,那这些石头、树枝,就是最早的笔。

唐朝的韩愈增写过一篇文章,《毛颖传》。

他说在秦代的时候,有位大将军叫蒙恬,他在带兵争战南方时,发现当地的野兔毛,非常好。秋天的野兔,脊背上的毛,会从白色灰色向紫色演变。

蒙将军把这个毛选下来,经过加工,制成毛笔,这就是紫毫,也是最早的毛笔。

在紫毫笔的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选出最顶级的紫毫。

首先,要选出两三年的老野兔。

在野外生存的兔子,并不挑食,草根、嫩叶、甚至竹子,都是它的食谱。

这些植物本身就有韧性,这样食谱下长大的老野兔,加上野外环境因素,它们身上的毛韧性也比较大。

制笔最好的紫毫,位置在野兔脊背上。背上最长的,紫得发黑、发棕的,就是最好。

一只野兔脊背上,精选出来的毛,只有那么几根,并不足以制作一支笔。

在制作过程中,还要再次,将这些从好几只野兔脊背上精选出来的毛,再次一根一根地分,只有最长、最韧的长毛,整理后像刀刃般整齐,才能作为一支好笔的主锋。

原材料这么讲究且有限,制作出来的好笔,自然就是要非常耐用的。

讲究的唐人,制笔丝毫不马虎,因为有这个财力。到了后来,出现了羊毫、狼毫甚至鸡毫笔,这些材料 ,在唐朝人看来,根本是不可思议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吗?

先说说中国古代怎么划分民族的。古时候中国根本没有近现代的民族概念,这个词是近代西方通过日本的翻译,我们直接从日语里借用的日本汉字词。而近代民族这个词是在西方大帝国争霸衰弱,欧洲许多民族国家独立为背景的。中国古代只有王朝概念,也就是说你归顺我这个中央王朝,你就算我朝之人,不归顺便是蛮夷戎狄,跟你本身血统无关。因此古代中国民族压迫不明显,只有阶级压迫。

古代欧洲则是一个大帝国之外便是蛮夷,他们喜欢征服而不是同化,罗马帝国灭亡后兴起了几个王国,民族的概念逐渐在几个王国相互战争中慢慢清晰起来,所以西方的族和国有强烈的对应关系。后来又形成几个大帝国在欧洲争霸。他们内部都有一个主体民族掌握核心权利,其他根据情况有伙伴(盟友)民族和被压迫(被征服)民族之分。他们除了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之外还有深刻的民族矛盾。这种情况持续到十九世纪,许多被压迫民族纷纷建立独立国家。

于是十九世纪终于产生了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几乎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国家必将形成一个民族。二战过后欧洲国家根据这个原则还大范围调整国土和人口,不过这不符合人类的自然分布规律,总是先有人再有国的,这么大的调整过后,各独立国家内还是有别的民族(少数民族)存在,并不能完全解决民族矛盾。之后就要靠同化措施去解决了。总之西方的概念里始终认为一个国家哪怕不是现在,将来也一定要成为一个民族的,所以它们的政策都是围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同化和归化原则来进行的。

而在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大多数认可斯大林的民族观点。斯大林不仅是苏联第二位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他本身就是民族学家。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这是其在1929年写的《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中重申的定义,并做了一些修改。而其首先提出了他对民族的定义,是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写出的《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斯大林在这篇著作中批判了民族主义和一部分社会民主党人在民族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号召用国际主义和统一而不可分的阶级斗争去对抗民族主义。斯大林分析了民族运动的产生、形式和性质,认为当时欧洲的民族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运动,它的命运是同资产阶级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他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应为民族自决权而斗争,其目的是消灭民族压迫,消除民族间的斗争。他批判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提出而为俄国孟什维克所支持的民族文化自治纲领。斯大林认为:俄国的民族问题是国家解放这个总问题的一部分;只有国家完全民主化,才能解决俄国的民族问题;而实行民族自决和区域自治、在一切方面 (语言、学校等等)实行民族平等和工人的民族间团结的原则,则是解决俄国民族问题的必要条件。斯大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了民族,为民族第一次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定义,详尽地阐明了民族应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彻底地批驳了机会主义分子、民族主义者们提出的“民族文化自治”等谬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提供了理论根据。这对于中国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民族政策,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由此看出斯大林四个民族认定标准是用于对政治对手的批判的,主要是否定其他党派对于民族概念的标准,击败对手对苏联政权合法性稳定性的动摇,以达到最大可能地以俄罗斯为主团结境内各民族赢得政权保卫苏联的目的。更多背景可以参考斯大林所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

我国在1949年建国后马上面临全面收拾烂摊子和迅速进入建设阶段的任务,于是民族识别工作走上日程。我国也运用斯大林的四个标准,但遇到很多困难。苏联的情况和我国有所不同,区别在于我国有自己独特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于是毛主席在民族识别工作上示意不必完全照搬苏联四条,可以说我国很多民族的认定不符合苏联四条,甚至完全不符。比如裕固族没有相同语言,他们原本使用两种语言,分两个集团,是古代两个不同语言族群在受到军事打击和政治压迫后自然结盟成为一个民族的,然后形成了共同的宗教、文化。回族和汉族原本都可以说整个族群不在共同地域,没有共同经济生活,也没产生共同心理素质。他们分布在广阔的不同地域内,只在小范围形成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整体来看风俗、习惯、语言和脾气秉性都不一样。这都是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苏联四条套不进去。我国的民族认定和划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主要还是根据历史源流;传统文化、宗教习俗;语言和人民意愿这几条来考虑。。由于建国之初我国缺乏社会科学尤其是民族学相关人才和专家,导致我国民族认定在各省执行的标准差异。比如川滇界湖泸沽湖畔来源、语言、习俗一致的摩梭人,属于四川的被认定为蒙古族,属于云南的被认定为纳西族,明显四川的专家主要考虑源流,云南的专家主要考虑语言;在西南无论来源、习俗和语言都很相像的一个族群,在贵州被认定为布依族,在广西被认定为壮族,明显是考虑到行政区划和管辖权的问题;苗族支系繁多,来源不同,语言不通,习俗相异,却被各地都认定为苗族,这里主要考虑的是语言。

在漫长的民族形成过程中,文字的产生是必然的,但不是每个民族都必然的。也就是说有的民族有文字,有的民族没有文字。一般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部落联盟转变成长期政权后对文字的需求大增。一些古代政权由于占卜和记录的需要,从原始简单的符号和图画,逐渐演变成了文字,比如汉族先民在商代形成甲骨文。而有的也是直接借用别人的文字系统改改用的,比如蒙古族用的回鹘字母。还有政府专门组织专家为一些历史上曾有过不完善、不普及文字的民族以及还未产生文字的民族设计文字方案的,比如壮文和规范彝文和一些苗文方案。又比如松赞干布统一了高原,吐蕃政权对文字的需求就突出了,于是借用了印度字母拼藏语。还派出了大量子弟去长安留学,使吐蕃跟唐朝的交流可以直接用汉字。南诏没有文字,它对外交往直接使用外文,对唐直接用汉字,对吐蕃直接用藏文。大理国也是同样。而辽国、金国和西夏则利用汉字笔画结构设计了本族文字系统。日本在唐朝派出的学生利用汉字笔划回国创立了日文,分平假名、片假名和真名,假就是借,真名就是汉字,到现在日文里还夹用汉字。民族和文字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民族可以正式使用几种文字,比如满族可以使用汉字也可以使用满文;也有不同民族正式使用一种文字,比如回族、汉族等都使用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