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方正兰亭字体_孙伯翔李松范笑歌三人的魏碑放在一起哪个更好

爱字体2023-05-26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方正兰亭字体,孙伯翔李松范笑歌三人的魏碑放在一起哪个更好?为什么书画刻章都是篆体的?什么是馆阁体和台阁体?临习文徵明行书需注意之处?楷书怎么制造矛盾解决矛盾?方正兰亭字体,孙伯翔李松范笑歌三人
本文目录

方正兰亭字体,孙伯翔李松范笑歌三人的魏碑放在一起哪个更好?

三位中孙伯翔第一,李松第二。

方正兰亭字体_孙伯翔李松范笑歌三人的魏碑放在一起哪个更好

孙伯翔的魏碑老辣成熟,空明匀净,似拙实巧。真正做到如钢似铁,刀劈斧砍,刀刻斧凿。最高妙之处在于疏阔而气密,点画粗细变化悬殊而自然融洽。我们看孙伯翔每一个字中都有一个气眼,这个气眼在每个字中的处理都不同,如"雄"字,左右结构之间的如一条巷道畅达贯通形离而气紧。在用笔的变化上如左撇的粗厚,右部下横的粗且右伸,收笔有隶意。"利"字上"立刀"左短竖上下留气眼。"禾"的撇、捺点的异写。虽然收笔有散锋略显不足,但虽然散,却有带来一种异军突起的艺术效果,也就是构成了一个线条虚实的对比效果,同样显处一种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效果。在气韵格调上也高处一筹。就此件作品,"犀"略显不足,从整体看,也还不影响作品的整体性。

李松的魏碑书法胜在中宫紧聚,用笔变化丰富,法度严谨,格调和谐统一,神和质实。但在风格气韵上有些气促之嫌,儒雅之气足,而少那种大气磅礴的雄浑强悍之霸气 。

李松的作品非常严谨有加,又不是生动之致。孙伯翔的魏碑在以楷书笔意为主的同时,不失行书笔意。

为什么书画刻章都是篆体的?

这是因为印章最初用在十分正式的场合,表示家族、官职、机构的名称,世界各大的文明的印章开始都是这种用途。只有后来中国印章渐渐与书画结合,成为一门极具中国风的艺术。

那你肯定要问,为什么正式场合就要用篆体?我也不知道心理学是怎么解释这种现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各种文化都是这样的:场合越正式,在一些事物上越趋向保守。因为篆体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古老、保守的文字,所以,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使用,比如:印章,碑刻的额头,就顽固的保存了下来。

王国维纪念碑

其实,最早在商代,在与家族、身份有关的用字,就体现了这种用字保守趋势,也就是所谓的金文【族徽字】。

相比当时的甲骨文,这种族徽字象形程度非常之高,是很明显的是保守用字。

我们用殷商时代「马」字对比一下,很明显【族徽字:马】象形程度高,而应用文体:甲骨文,象形程度低,非常抽象。

商代的族徽金文「马」:

商代的甲骨文「马」

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汉字刚刚形成不久,所以象形程度高的字还在使用,这就是完全不懂人类这种正式场合用字保守的心理。

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用篆文印章,被三千年以后的人发现,他们如果不懂我们印章用字的保守习惯,就认为篆文刚形成不久,是不是很荒唐?

在郑州二里岗遗址被认为是【成汤灭夏】以前的先商文化,二里岗在发现很多族徽字直接可以和殷商对接,这说明族徽字的使用时间很长,反应了上古时代的中国古人,正式场合用字保守的现象。绝不是说明汉字刚刚形成,有些还没有脱离【图案画】。

其实,这种对身份、官职、家族等事物上的保守心理,也反应在语言上,比如:姓氏、地名:

「区」用在姓氏读「欧」,「洗」用在姓氏上读「显」,就是古音。

地名「吐蕃(bo)、番(pan)禺」都是古音读法。

------------------------------------------------------------------------------

这种心理古今中外都一样。比如:不管那种文化在婚礼、葬礼等场合,我们都趋向穿着保守、传统的服装。最后,还说个关于保守用字的干货知识:西方社会中很多事物都跟基督教、古罗马、古希腊有关,所以,很多正式场合都能看到这种复古保守趋势影响。西方也有正式场合的用字的保守:西方人的「篆文」,其实就是罗马的碑刻体,也即所谓的【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

(拉丁字母最初是没有大小写分别的,小写体是大写字母的手写快写体,说简单一点,就是相当于我们汉字的行书草书。)

比如古罗马【提图斯拱门(Arch of Titus)】上的【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

古罗马万神殿(Pantheon)上的【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

古罗马【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字体,演变成今天,也就是所谓的罗马体(Roman type),是最正式的一种字体。

西方国家的政府、教堂、货币等等正式场合都使用这种大写字母:

写英文学位论文,就要求使用【Times New Roman】新罗马体,因为这种字体比较正式。这都是有历史原因。

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铭刻大写(Inscriptional Capitals)】有个特点:【竖线】的尾端加【横线】,【横线】的尾端加上【竖线】,在印刷排版学上称为【衬线 (serif)】。

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前面说过,【铭刻大写】是石刻文字,古罗马时代,石匠用的刻字刀的刀尖是方形的,加【衬线 (serif)】有两个原因:

1、因为刻刀刀尖是方形,笔画起始和结尾会比较粗糙不齐,衬线 (serif)起到修饰作用。

2、方形刻刀在刻字时候,石料极易裂开、脱落,为防止裂开脱落,就加上衬线 (serif)。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这本书,有很详细的考证:

这一习惯一直都被继承下来,以至于不在石头上刻字也会这样写,这就是一种崇古和用字保守。

所以,今天拉丁字母字体分为衬线体 (serif)和无衬线体(sans serif),罗马体是【衬线体】,黑体就是【无衬线体】:

我们知道,汉字最初都是用雕版印刷,所以,古罗马遇到的情况,中国古人也会碰到,汉字雕版印刷的仿宋体,就是属于衬线体 (serif)。

所以,汉字【仿宋体】和【黑体】的区别,跟拉丁字母一样,主要就是有无【衬线】,如下图所示:

今天拉丁字母印刷标准体有三种:罗马体、黑体、意大利体,如下图是英国著名的字体设计人威廉·卡斯隆,制作的一张字体排印样表:

西方常用的三种字体,起源于古罗马铭刻体的罗马体是最正式的字体,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

所以,你会发现,有些西方企业的LOGO,会将大写改成小写,以增加品牌的亲和力,给人平易近人、活泼的印象。

比如:facebook,开始F是大写小写兼有,后来一律改为小写:

这种改变字体,近几年甚至成为一股潮流,比如:推特、谷歌等等企业。

google则是将比较正式的【罗马体】改为无衬线的【黑体】,以增加亲和力:

还有电脑品牌宏碁等,不一一举例。

西方家族、学校的「徽章」,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古老的盾徽和拉丁文,也是这个道理,以保守的字体、语言、图案,增显历史的厚重感。

西方大学都用盾牌为主的图案当做校徽:

这种东西叫做【盾徽】,与中世纪天主教和骑士阶层都有关系:

盾徽(英语:coat of arms)又称盾形纹章、袍徽,是一种特有的纹章设计,通常出现在纹章盾、外套或战袍上。中世纪的骑士使用它来辨认其身份。盾徽是由一个盾牌、支撑物、饰章及铭言组成。至今,它用以识别个人、军队、教会、机关团体和公司企业的世袭或继承性标记的使用、展示和规则的科学和艺术。

比如:哈佛大学的logo,主要构成就是盾徽和拉丁文【Ve-ri-tas”(真理)】:

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徽,是东西方兼顾,西方的盾形和中国的图腾凤凰和篆书【博文约礼】,也是一种保守以突出历史厚重的体现:

还有,大学毕业礼上的学位服,就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的袍子:

------------------------------------------------------------------------

所以,答案也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再总结一下:

人类各种文化中,在正式场合的礼仪、服装、用字、习俗,甚至是饮食,都有趋向保守、传统的习惯。

中国的印章,最初就是先秦的古人用来表示家族、身份、官职的,那个时候的字体籀篆。正应为印章最初应用的场合都比较正式,所以,籀篆字体刻印章的习惯就被保留了下来。我不是学心理学的,我猜测这种心理学动力,可能来自我们的「崇祖、崇古」心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身份、血缘、民族、起源等等吧。

什么是馆阁体和台阁体?

书法具有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不同特性中,有不同“好”的含义,其实“写好字”是书法的实用性要求。一般来说,楷书书法之美很多是大众都能够欣赏的。这种实用的美学标准,在明清两代已经出现,我们称之为“台阁体”或者“馆阁体”,馆阁体,是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以乌黑、方正、光沼、等大为特点。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明代永乐年间,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其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融,深受成祖朱棣赏识,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纸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准书体。

面对书法,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候,我们往往会觉得端正的才是好看的,但是,我们也总是看到有那些“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片叫好声。书法是否好看到底应该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只有端正的书法才是好字吗?

欧阳询楷书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并不熟悉书法的朋友评价书法作品,往往都是以他们熟悉的印刷体为基准来评判一个字的好坏。这其实是混淆了“写字”与“书法”的概念,我们小时候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们把字写好。这里的“好”追求的是工整,美观,整齐,大方。其实这是一种大众审美,是书法实用性的基本美学,对标的其实是书上的印刷体。

当代馆阁体的代表作品

沈度《敬斋箴册》 楷书,纵23.8cm,横49.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馆阁体的意思就是具有装饰美感,强调功力和技术,并没有太多艺术特质。而我们看到的很多楷书名家的碑帖,其实本来的实用功能,就是为了记录,也就是说,我们看到欧颜柳赵的楷书作品,本身就是他们为了实用而书写的,他们并不是在进行书法创作,而是在抄写内容。如赵孟頫《胆巴碑》,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神策军碑》,欧阳询《化度寺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我们之所以称颜真卿为书法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类似馆阁体这样实用功能的美学,还有很多具有艺术特质的作品。比如行草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

如果以实用书法美学的标准去衡量这幅作品,就会觉得是潦草。而其实艺术欣赏和实用美学是有区别的,具有艺术特质的书法作品,不会以追求工整为目标。但是,很多“龙飞凤舞”的丑书,这些不端正的书法作品,一定就是艺术吗?非也,判断一个艺术作品的好坏,并不是端正,也不是“不端正”,而是一个关键的词汇:“平衡”。

丑书的书法作品

上面这幅“字”,完全没有实用性,但其实也并没有艺术性和文化性。但是这幅字的宣传词语,一定是宣扬个性和艺术性。这其实就是一个借口,利用了学理不易理清的空位,浑水摸鱼来自定义自己的特性。这就如同把不符合科学原理的东西说成“超越科学”。

艺术评价的关键是一种平衡状态的判断。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

中秋贴

这里的“工”说的就是书法实用美学的端正。这个状态往往是学习书法开始阶段的标准,就如同孙过庭所说的“初学平正”。第一个阶段,是“不工求工”,就是写好字,把不好的写字习惯通过练习变成一个初级平衡状态,就是所谓的“工”。

而说“继由工求不工”,这个是说要进入下一个境界,看起来又由“端正”变成了“不端正”,又说“不工”是“工”的极限。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其实,这是古人用语内涵不同,却喜欢用同一词汇导致的误解。前面说到的“不工”是低级状态表象,后面说到的“不工”是高级状态表象。我们用现代语言来“翻译”一下,就是:

学书法的人,是由不平衡求静态平衡,然后由静态平衡求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平衡的高级形式。

工:静态平衡

低级的不工:不平衡(否定“平衡”)

高级的不工:动态平衡(否定“静态”)

隶书《曹全碑》

艺术其实是追求动态平衡,艺术性越强的作品,动态的幅度越大,但是依然是平衡的。就如同跳舞术,最精彩的动作其实都是平衡的,只是动态幅度大。人们会误以为立正才叫平衡,而大动作的舞蹈动作看做了不平衡。其实是静态平衡和动态做了比较。

由此我们就知道,判断一幅书法作品,不能仅仅依靠“静态平衡”来判断好坏,这就如同我们不会因为舞蹈演员立正站的好,就说这是好的舞蹈。书法艺术是动态的概念,而静态平衡是他的实用性,并非全部标准。

怀素草书

那么不同的字体,或者同一字体的不同书体,其实都是在平衡的基础上看谁表达的动态更有个性和张力,这个就是所谓的风格。不同字体的审美判断,要有一定实践做基础,比如看惯楷书的朋友,如果没有练过草书,或者通过其他艺术感受过和草书相同的频率,那么这个审美也无从谈起。

“和”字来源

所以,中国人的伦理美学追求是“和”字,“和”这个字最早是中国人的音乐态度,最早写法是龢,左边是龠(一种吹奏乐器),右边是禾。稻禾哪有整齐划一的?是自然而然的动态平衡,和太极图一样,是相嵌的。

和谐是借音乐特质表达的抽象思维观念。“和谐”不是齐整划一,而是动态平衡,书法符合这个,就是好字。失去平衡或者固守平衡就是丑书和俗书。

临习文徵明行书需注意之处?

临习文徵明行书需要注意之处?

文徵明行书潇洒随意,灵性十足,妩媚多姿,有书仙之气。

首先说选笔,应是纯狼毫小长锋为最好,用纯狼毫勾画笔也好,主要是笔要有弹性,有笔尖,小巧易书写。

再说先纸,以熟宣为好,初学毛边纸写好,因为字小,写的快,生宣散墨快易成黑疙瘩,分不清笔路。

选墨汁要选含水量适中的,太浓易干燥写不出字,太湿阴纸。保持适宜浓度可流畅书写。

要写好文徵明行书,一定要有楷书基础才行,你才能分清主笔与次笔,主笔建骨架,才显挺拔有力,次笔环绕方显潇洒随意、妩媚多姿。

练书法要选择安逸的环境,最好要保持两小时左右的时间才有效果。写时要心静宁神,运力于笔尖之上。你象一位剑客一样,进入最佳战备状态,待一声令下,只见亮光剑影,而不见真人矣。这样书写才有激情,笔划才是活的线条,才会神釆飞扬。如果人不进入状态,而只是随便练练手熟儿,则功效不大。

行书书写要注意节奏,主笔要贯力稍慢以求力透纸壁,骨感清奇;次笔以加快增强灵性神韵。

感谢邀请,学书法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它是人全面素质的体现。平时要健身以求体能,要多读书多观察多领悟以修养灵魂,要多追求精神文明,看淡物质文明,这才是超然的根本,才是直追书圣的境界。书人合一,物我两忘,真正沉漫在书写的快乐中,才是学书真谛。

学书

七律

学书之路如修仙,

刻苦读书览圣贤。

滴水穿石功夫炼,

风花雪月意情连。

学书贵领兰亭韵,

习草张芝草圣传。

下定决心书法路,

高洁人品拜屈原。

楷书怎么制造矛盾解决矛盾?

“楷书怎么制造矛盾解决矛盾?”楷书被誉为是法度最为严谨的书体,然而它并不刻板,而是平静中有流动,流动中显庄重。基于这一点来看,楷书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也限定在法度中,在笔法,字法,章法三个大的方面。“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 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之际,人书倶老。”

这是唐孙过庭在他的著作《书谱》中的一段精彩论述,书法就是一个从平正到险峻再到平正的一个过程,这里面与中国文化中的“归于平淡”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

孙过庭的这段话,其实就是阐述了楷书怎样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和关系,先确立平正,再突破平正追求险峻,待到人书俱老时又复归平正了。这是一个关于楷书如何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经典论述。

从理论上来说,矛盾是推动事物进步的动力,对于楷书而言,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全在具体的笔法,字法,章法中。

一,笔法:遇同则变,变则通神

笔法是研究书法不可绕行的一步,然而,笔法绝不是单纯的一笔一画那样刻板和简单,在笔法里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方法,有多种多样的笔法规则,也正因为笔法有了丰富的表现,我们才可以看到古人留下的一个个鲜活的字迹,领略到书法的博大精深。

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到: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管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张江不可失也。

赵孟頫在“宋人尚意,元人尚态”的书法意识下,提倡“复古”,根据他上面所说的这段话,他的“复古”其实对于“二王”书法的继承,特别是笔法,因为学书先用笔,以用笔为上,而用笔在他看来又是千古不易的。

赵孟頫为什么要这么推崇笔法呢?因为笔法中蕴含着楷书的矛盾和和谐统一。

我们来举例子说明:

(1)多横等距,笔法不一[颜真卿楷书单字]

以颜真卿楷书单字为例,这两个字横画的表现是整个字的关键点,多横等距但笔法各异。

在楷书中,多个笔画同时出现其实就是代表着一种矛盾的出现,但书法家的处理却能做到游刃有余。

我们看“童”字和“喜”字,中间的长横画与其他横画形成鲜明对比,长横在整个字中起到的作用是平衡重心,细而且长,这是在化解由多横堆积所带来的矛盾。如果诸多横画一样长短,一样粗细则显得没有笔法变动之美,“多横等距”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而颜真卿用“笔法不一”化解了这一矛盾。

(2)连撇参差,相互揖让

黄自元在《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说写连续的撇画应该做到:

连撇勿排牙。

这说明在书写连续的撇画时,“排牙”就是一对矛盾,黄自元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勿令其排牙!”

我们以颜真卿和欧阳询的楷书为例说一说隐藏在笔法中的“连撇参差,相互揖让”的矛盾。

[颜真卿,欧阳询楷书单字]

在这两个字当中,有很多撇的共同排列,而颜真卿和欧阳询却处理得极为巧妙,那就是每个撇的方向,角度都不一致,“所”字第一撇为竖撇,第二撇则用斜撇,“侈”字撇画长短不一,角度方向不尽一致,这就使得多个撇在楷书中并没有出现矛盾,而且相互揖让。

(3)燕不双飞,变动化板

“燕不双飞”这句话本来是形容隶书收笔时不能出现两个方向一致的捺画,由于楷书由隶书隶变而来,所以用来形容楷书也是可以的。

很显然,两个捺画方向一致,不仅不美观,也违背了古人书写的法则,毫无疑问是一对矛盾。

[颜真卿,欧阳询楷书单字]

我们看颜真卿和欧阳询在楷书中遇到这个矛盾都是同样的处理方法,那就是一个写成正捺,另外一个写成反捺,这样一来“燕双飞”这个矛盾就被“捺不双设”的写法解决了。楷书在笔法上的变化就是为了化解由笔画本身形态所带来的矛盾,所以从笔法上就要做到“遇同则变,变则通神。”

以上是从楷书笔法上解释了如何化解矛盾,接下来我们继续从字法来探讨。

字法也即结构,是历代书家注入法则最多的一个方面了,因为结构是一个字的骨架,笔画可以稍微差一点,但是结构必须要安排稳妥,整个字才有神采。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探究楷书在字法上如何制造与化解矛盾。

二,字法:分布匀称,视觉平衡

楷书的结构主要体现在分布匀称,视觉平衡两大方面。一般来说,只要注重了这两个方面,楷书的结构不至于太差。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1)左收右放,穿插和谐

在楷书中,左收右放就是为了腾挪空间,使得穿插和谐。[柳公权,颜真卿楷书单字]

以上面柳公权的楷书“林”字为例,两个木组成,这显然是一对矛盾的出现,两个木组合起来,第一个木的捺势必会与第二个木的撇笔画冲突,形成“打架”之势。

而古人在楷书中则巧妙采取“变捺为点”的方法避免与撇形成冲突,从而形成了一种左收右放,穿插和谐的美感。

(2)左斜右正,显其端庄

在楷书中,并不都是方方正正的字,有些字不是左边倾斜,就是右边倾斜,斜与正本就是一对矛盾,但是在一个字当中则应该化解这一矛盾,使得整个字看起来端正得体。[颜真卿楷书单字]

以颜真卿楷书单字“如”为例,左边的女字旁是倾斜的,右边的口部是端正的,一正一斜,如何显得端正呢?在楷书里,移动位置是化解这一矛盾的关键,例如在这个字当中,右边的口部写得靠下一些,自然弥补了因左部女字旁带来的倾斜,整个字也就端正了。而口部如在左边,则应该靠左上。

以上从笔法,字法阐述了楷书中制造矛盾和化解矛盾的方法,接下来不得不说的就是章法了。

章法涵盖了笔法,字法,是由一个个单字组合而成的,然而不是生硬的组合,而是有机巧妙地组合,这样整篇作品才显得流畅和谐而不失法度。

三,章法:楷法有法,切忌雷同

古人在楷书的章法上极为重视,每个字每个笔画都力求变化而绝不雷同,这不像现代一些书法家,字字雷同,便失去了楷书的变化之美。

书圣王羲之告诫我们说: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点画耳。

王羲之的这段话阐明书法贵在变化之美,字字力求变化,不至于死板乏神。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二十一个“之”字极尽变化,各臻奇妙,不可尽数,不但行书如此,楷书矣如此,只有这样,楷书的一笔一画才能灵活。

昔宋翼常作此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这段话说的是钟繇的侄子经常写成王羲之所说的“状如算子”,钟繇便呵斥他,使得宋翼三年不敢见钟繇,这说明楷法有法,切忌雷同的观点古人早已有之。

无疑,在楷书这种由笔画一笔一笔构成的方正字体中,笔画雷同,单字雷同是会和我们的视觉发生矛盾的。[柳公权,颜真卿楷书作品]

以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作品章法布局来看,无疑是化解字形雷同矛盾的典范。

在柳公权的楷书作品中,每一个捺画都绝不雷同,极尽变化,或饱满,或苍劲,或锐利,或古朴,把笔画的参差多变体现到了极致。

我们再看颜真卿的楷书,当一篇字当中多次出现同一个字时,颜真卿的处理也绝不雷同,颜真卿作品中众多“之”字,或方或圆,或粗或细,都是为了化解板滞和字形相同所带来的矛盾,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各不干扰。

通过以上所述,总结起来,楷书中的矛盾或许从汉字出现就开始存在了,然而历代书法家们却能在笔法,字法,章法中总结出了一套化解楷书矛盾的办法,所以与其说我们是在学习书法,倒不如说我们是在化解矛盾。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