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方正隶二简体_隶书为什么会从佐书成为楷书

爱字体2023-04-20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方正隶二简体,隶书为什么会从佐书成为楷书?隶书鲜于黄碑适宜何种性格的书法爱好者临写?隶书主攻哪个碑帖好?楷书隶书区别?隶书有什么特点?方正隶二简体,隶书为什么会从佐书成为楷书?这个问题是想问什
本文目录

方正隶二简体,隶书为什么会从佐书成为楷书?

这个问题是想问什么?我有点不理解。

方正隶二简体_隶书为什么会从佐书成为楷书

「佐书」是相对「篆体」而言的,「隶书」其实是「篆书」的「佐书」,「隶书」最后是替代了「篆书」。

「篆书」变为「隶书(佐书)」叫做「隶变」。

「隶书(佐书)」变为「楷书」叫做「楷变」。

题主是想问:「隶变」的原因还是「楷变」的原因?我不知道题主是想问什么,我就两个问题都说一下。

--------------------------------------------------------

第一,「隶书(佐书)」变为「楷书」——「楷变」的原因?

「楷变」原因主要有两点,「书写载体」和「书写姿势」的变化。

我们知道「楷变」发生在魏晋时代,而纸张是东汉发明,魏晋隋唐以后渐渐普及。纸张的普及导致书写姿势的变化,是「楷变」发生的根本原因。

纸张普及以前,古人书写主要载体是简牍,当时的古人是「跪坐」,也叫「跽坐」,当时主流的书写方式:跽坐,左手拿简牍,右手执笔,悬腕而书,叫做【执卷写】:

【执卷写】如下图东汉画像砖上的【执卷写】姿势:

图引自:马怡. (2013). 从“握卷写”到“伏纸写”——图像所见中国古人的书写姿势及其变迁. 形象史学研究.

「隶书」上的「波磔」形态,主要就是【执卷悬腕写】产生的「提、按」动作产生的。

纸张发明普及以后,纸张是无法拿在手上写,所以,这时候的书写姿势变成「伏几案写」:

宋元以后,桌椅等新式家具渐渐普及,「伏桌写」成为主流:

上图引自:马怡. (2013). 从“握卷写”到“伏纸写”——图像所见中国古人的书写姿势及其变迁. 形象史学研究.

「伏案伏桌写」使得毛笔的运用更加灵活,楷书一改隶书的波磔,书写的笔画衔接连贯,笔法更加多样化,字形更加方正。

----------------------------------------------------

第二,「篆书」变为「隶书(佐书)」——「隶变」的原因

顾名思义,所谓「佐书」其实是一种「辅助书体」,一种非正式的「速记体」,就好比今天酒楼伙计为了求快将「白菜」写为「白才」。

很简单,古人偷懒求简求速而已,文字肯定是能准确记录语言的情况下,越简便越好,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忧郁的台湾乌龟」和「憂鬱的臺灣烏龜」都能准确的表意,你愿意写哪一种 ?

「佐书」的称谓来自《说文解字·序》中「新莽六书」,「佐书」即「秦隶」。

那为什么,古人用籀篆古文用了几百上千年,为什么恰恰在战国、秦汉时代出现了「速记体」——隶书呢?

这就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正如《说文序》所言:

「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从战国晚期开始,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各国变法图强,政治革新,旧的贵族势力式微,平民阶层只要有才能,就有机会成为当官成为「统治者」。

从目前的出土文献看,「隶书」这种速记体最先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出现,也即「青川木牍」:

青川木牍于1980年出土於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记载了公元前309年(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为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

当时的秦国,商鞅变法以后,实行耕战政策,有非常详尽的「编户齐民」档案,保证中央政府有源源不断税收和物资,用于备战扩展,并能养一批职业行政官僚,同时,制定详细的法律体系,进行有效彻底的统治,将原子化的个人连城一个整体,并职业分工,各有所专。

这套统治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多年。

所以,战国、秦汉时期公务员,特别在行政第一线的刀笔小吏,有大量繁重书写任务,记录「耕地、人口、税收、法律。。。」等各种文书档案。

没有这些「大数据」文书,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统治,无法制定政策,做出详尽的国家规划。

比如:《史记》记载,帝国的最高决策者秦始皇,不论大小事都要亲自决断,这说明秦国当时行政技术相当了得,从中央到基层都了如指掌,而秦始皇一天要阅览的文书简牍,需要两个武士来抬,恐怕最少150斤竹简。

面对如此巨量的书写任务,「一笔十八弯,写字如画画」的篆书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当时「职务日繁」的刀笔小吏就「以趣约易」,对篆书进行改造:

笔画上「化圆为方,化曲为直」。

字形上采用「省、并、连」的办法进行简化。

这些基层的刀笔小吏并不是要创造一种新字体,仅仅是为了偷懒,提高文书的书写速度,在一些很正式场合还是用篆书。

比如:秦代的公布天下的几种法律文献刻石,《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芝罘刻石》还是用的当时的官方正式文字小篆体:

秦·《峄山刻石》

纵观汉字演变历史可以发现:「求简化」和「准确记录语言」是驱动汉字演变的两股互相制约的动力。

这两种力量互相制约,动态发展,使得汉字不至于太简单,也不至于太繁琐,汉字太简单,无法准确的记录语言,太繁琐,不利于使用。

如果汉字简化以后,还能准确的表意,不影响记录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汉字需要简化。

汉代以后,渐渐发现隶书相比篆书,并不影响记录语言的准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

所以「隶书」这种刀笔小吏为了偷懒而发明的「速记俗体」,取代了篆书成为「标准正体字」,「小三上位」成为「正房大姨太」。

其实,纵观汉字的演变历史不难发现,一个时代的俗体就是下一个时代的正体。「小篆、隶书、楷书」都是从「俗体字」变为「正体字」。

「偷懒求简」的人性决定,只要不影响记录语言的正确性,汉字使用者一定会怎么简单就怎么写。

隶书鲜于黄碑适宜何种性格的书法爱好者临写?

《鲜于璜碑》是典型的东汉成熟隶书的代笔。在东汉诸多汉碑中,此碑用笔以方为主,结体高古,气息醇厚,若山中古松,气质独特,毫无俗格。因其处于隶书成熟时期,已有部分点画具有明显楷书痕迹这也是书体演变的历史证据。此碑不能作为隶书初级阶段学习的法帖。我们在学习汉碑之时,在以《礼器》、《曹全》、《乙瑛》、《史晨》等较为精美规整的隶书打下基础之后,我们要将眼光放到方正雄强一路隶书之上,如《张迁》、《西狭》、《鲜于璜》《封龙山》诸碑。若有些朋友喜欢精细规整一路隶书,可能不适合学习方正雄强一路隶书。此种情况多为以笔描画线条细节,但忽略方正雄强一路隶书的大气象。我们要写好隶书,一定要求在篆书,尤其是对大篆的学习,锤炼线条,之后再回归到方正雄强一路隶书的学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鲜于璜碑》不适合初学者,胆小者亦不适合,学养不足者亦不可为之。无论怎么样,我们要深入对三代两汉六朝书法进行学习,这样才可以走的更高更远!

隶书主攻哪个碑帖好?

初学者如何练习隶书?

第一步:建议从《曹全碑》入手,因为曹《曹全碑》属于汉代比较秀丽一类,符合大众审美,笔画也比较柔美,重心偏下容易上手。

第二步:学习《曹全碑》要从基本笔画学习笔法,比如横画学习藏锋,中锋行笔,出锋等笔法,。《曹全碑》在提按上面不是很明显,但不是没有,比如粗细的变化上是有轻微的提按的,要细心揣摩,另外波画的学习有中锋转为侧锋,也需要用心体会。

第三步:学习《曹全碑》要从偏旁入手,学习结字规律。比如口字旁,要学习会横长竖短,横组竖粗;反文旁也存在撇高捺低,撇弯捺直,撇细捺粗等规律。右偏旁左齐右不齐,左偏旁左不齐右齐等规律。

欢迎大家关注张学礼书法,每日为你分享书法学习方法。

楷书隶书区别?

1.字体结构:楷书的特点是形状方正、笔画平直,可以作为楷模,故有此名称;隶书是比较庄重的字体,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书法效果略微宽扁。

2.影响力: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以及书法的重要变革,为草书以及楷书奠定了基础;楷书是又由隶书演变而来,字体更具有书法艺术感。还有影响力不同等等。

隶书有什么特点?

《隶书那点儿帖》

仅供大家参考。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变后的汉字更具符号化,同时基本接近于俗称的“方块儿字”了。

《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立。明朝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至明朝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立于陕西西安碑林。其书法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在汉隶中独树一帜。结体扁平匀称,舒展飘逸,神采华丽秀美。为初学隶书者经典范本。

《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敕碑》,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刻 。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其书法细劲雄健,端严峻逸,方整秀丽。此碑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史晨碑》

《史晨碑》又称《史晨前后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其书法工整,笔法古朴厚实,结构严谨而气韵灵动,章法疏密得当。

《乙瑛碑》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内容是鲁相乙瑛代替孔子后人上书朝廷,请求设立一名掌管孔庙礼器的小官吏,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其书法气度高古典雅,刚健有风韵,为汉碑之名品。初学者由此碑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和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的。

《张迁碑》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于山东省东平县,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碑主人名叫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的功德,遂刊石立表以纪念。其书法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蚕不并头,雁不双飞,外方内圆。整体布局紧密,错落有致。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

《张迁碑》明拓本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的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最佳。称为“东里润色”本。

《鲜于璜碑》

《鲜于璜碑》全称《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十一月立,现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此碑字迹清晰,是建国以来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汉碑。

其书法方整朴厚,笔法方圆结合,笔画敦厚饱满,横画的感觉略比竖粗。在存世汉碑中,与晚于它的《张迁碑》同属于方笔一派而又别具特色。

《西狭颂》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为摩崖刻石。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

其书法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先例。

《石门颂》

《石门颂》全称《司隶校尉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立,是由汉中太守王升为汉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记述了杨孟文请求修通褒斜道的事情。此石刻于陕西褒城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之上。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是我国汉代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其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用笔含蓄,行笔舒缓有力,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飘逸,素有“隶中草书”之称。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石门颂》。

《郙阁颂》

《郙阁颂》全称《李翕折里桥陠阁颂》。东汉熹平元年刻,此石在今陕西省略阳境内。其书法淳朴古拙,结构严整,章法茂密,风格沉郁,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艺术精品。

《朝侯小子残碑》

《朝侯小子残碑》,又名《小子残碑》。东汉,存高86.5cm,宽81.6cm,厚17.3cm。无立碑年月,隶书十五行,行十五字,碑阴存十字。清宣统三十年(一九一一)在陕西长安出土。此碑石曾归周进(季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石忆残缺,因行有『朝侯小子』四字,故以『朝侯小子』或『小子』名之。秦文锦跋此碑云:『书体在《孔宙》、《史晨》之间,逊其浑厚,而劲利过之,亦妙刻也。』此碑用笔以圆笔为主,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似用篆法,结体方中近扁,笔势开张。碑中『以、凶』等字全是篆法,其中『辞、真、在、彦、老、尽、越』等多笔横画组成之字,有两至三笔燕尾出现,这与大量东汉碑刻中『燕不双飞』不同,而与西汉后期及东汉初期简牍隶书有相近之处。汉碑风格有特色,从中可汲取各自的精华。(这只是隶书主要的部分碑帖,其他可自行查阅。)

安书楷/整理

补充:、

1、隶书选帖。练习隶书一般从《曹全碑》、《乙瑛碑》入门,字口清晰,便于掌握隶书书写特点。逐步再临摹其他不同风格的隶书,相互融汇。

2、注意笔势。一般而言,不同字体、书写姿势的不同,毛笔书写的“势”也应有所调整,便于书写出其特有特征。(另外,坐着书写,站着书写,姿势也应有所调整。)仅供参考。

个人观点,临、品、悟、通为学书四要。

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