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汉仪力量黑简_视觉设计里有科学和艺术吗

爱字体2023-07-05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汉仪力量黑简,视觉设计里有科学和艺术吗?党项人是怎么占有四州之地的呢?汉朝骑兵为何能打败历来强大的匈奴骑兵?辽宋西夏金并立那时期的两个故事?最后七王分别是什么下场?汉仪力量黑简,视觉设计里有科
本文目录

汉仪力量黑简,视觉设计里有科学和艺术吗?

视觉设计可以广泛理解为有关视觉的(可看到的)一切设计,以及狭义的视觉设计(也有叫视觉传达Communication Design),到现在的多媒体设计也可以算做这个范畴。而科学的范畴更加广泛,比如今天的科技发展,也应该算做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回答这个问题,姑且只从狭义角度来谈,即设计和科技发展及艺术的关系。

汉仪力量黑简_视觉设计里有科学和艺术吗

从设计的发展史来看,这个学科从来就没有和科学,或者具体点讲就是工业化以及艺术的发展分过家,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依相助,互促发展。从印刷术的发展,到照相机的应用,再到上世纪80年代艾普尔·格雷曼(April Greiman)利用电脑编辑出混合影像(hybrid imagery),从而取代了照片蒙太奇(photographic montage)的方法,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和艺术的发展。这些通过自己阅读设计史都可以学习到,在这里我想多花些篇幅来介绍下今天的设计与科艺的结合。

做为一个差不多20年前,本科和硕士就读英国某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的老设计从业者,曾花了几年时间翻译了理查德霍利斯的《平面设计简史》,并且还是一个长期关注实验艺术、科艺结合的策展人,我想还是有一些发言资格的。这里举一些这方面的前沿例子,帮助启发大家思路。

现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都和设计有了紧密的关系。比如下图中介绍的MX3D工作室,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桥梁的设计和建设。

MX3D 阿姆斯特丹 机器人3D打印金属桥梁

MX3D 阿姆斯特丹 机器人3D打印金属桥梁

MX3D 阿姆斯特丹 机器人3D打印金属桥梁

MX3D 阿姆斯特丹 机器人3D打印金属桥梁

再有英国的Unmade公司,开发了定制系统,可以自己通过网上下单,自选图案,直接连接到纺织机,意味着下单一件毛衣就制作一件毛衣,避免了大批量生产带来的浪费,并且最重要的是单件毛衣制作成本已经接近大批量生产的成本了。

Unmade

Unmade

Unmade

GUCCI在东京的一个展览上推出的用发光丝绸制作的衣服。丝绸用的蚕丝,是将海蜇的DNA注入到蚕种中,最终的丝是可以发光的。

发光丝绸

发光丝绸

现在国内风靡一时的日本设计团体teamLab,则把数码科技和日本美术做了结合。今天,在互联网全球普及和大众化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已经出现了“后互联网艺术”。而新的艺术形式又会结合到设计中,比如展览设计、网页设计等等。

teamLab

teamLab

teamLab

荷兰艺术家Jialila Essaidi结合生物科技,研发的防弹皮肤,和设计结合起来,大家想象一下,能做什么吧。

防弹皮肤

南安普顿大学在触感(Touch-sensitive)纺织品和各种各样的其他新兴材料的研究上,目前正在与电子科技结合,使衣服、织物,甚至家居陈设在将来成为全新理念的产品。比如“智能纺织品”。这是一种具有技术优势的纺织品,可以用电子传感器、电路或一定程度的导电元件感知环境,并对环境作出反馈。在不太遥远的未来,我们可以穿着根据温度适应我们脚的智能袜子,或者也许是根据场合改变它们颜色的西服。这些都得益于新材料与先进电子科技的结合。

所以讲科技创新让实验室的成果来到生活中,视觉设计已经不是以往那种单一的某一学科了,复合型才是发展的大方向。运算化设计、生物合成、材料工程,这些看着陌生的词汇,以后也会走进设计课程的课本中。而面对这个迅速到来的新时代,遭遇科技、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的复杂局面时,没有人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答案。做为设计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系好安全带,带着一份期待,共同驶向那新奇的未知世界。

党项人是怎么占有四州之地的呢?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西夏是宋朝对西夏的称谓,他们称自己为大白高国。西夏立国是在李元昊时期,占有四州之地也是李元昊时期的事。所谓的四州是指河西走廊的四个州,即瓜州、沙州、肃州、甘州。

下面我就详细聊聊西夏国:

一、党项的兴起与族源

党项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本西羌之一支,原居青藏高原。汉文典籍有关党项的记载首见于唐魏征等所撰的《隋书》,《隋书党项传》记魏、周之际,数来扰边,但《魏书》、《周书》不载党项事。其后唐李延寿撰《北史》、杜佑撰《通典》,五代、北宋修纂的《旧唐书》、《新唐书》、《五代会要》、新旧《五代史》、元修《宋史》等都有党项专传,这些史书中或直接称党项为“党项羌”)。

西羌与党项的关系,据《旧唐书·党项羌传》记述:“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的汉代西羌主要居地是:”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赐支,或析支,即指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曲一带地方,这里是羌族发源之地。

古析支既是党项初起的居住中心,则他们当与西羌同源。早在汉代西羌曾大量内徙于河陇及关中一带。遗留在原居地的广大羌族在西晋末为吐谷浑所统治,其势微弱。自西魏废帝元年(552年)至北周保定四年(564年),附属于吐谷浑的宕昌(中心在今甘肃宕昌)和邓至(中心在今四川九寨沟县)两个羌族小政权相继为西魏和北周灭亡之后,“党项始强”。以后,宕昌、邓至有部分融入党项,成为其组成部分。故《隋书·党项传》称“其种有宕昌、白狼”云。

因此可以说,党项羌应是汉魏后居于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的西羌诸部发展而来,是居于这些地区的西羌,在北周后的泛称。

自北周后,党项羌兴起,其分布地域,据《隋书·党项传》的记载:“东接临洮(今甘肃岷县),西平(今青海西宁市),西拒叶护,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到唐代初年,活动范围有所扩展,史书记述亦较准确。

《旧唐书·党项羌传》记载:“其界东至松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西接叶护(今新疆若羌)南杂舂桑、迷桑(今青海、四川交界处,果洛、阿坝藏族自治州一带)等羌,北连吐谷浑(今青海北部,甘肃南部一带),处山谷间,亘三千里。”

关于党项人的发源地,据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发现的西夏文献中一首记载党项祖先的颂诗称:“黔首石城漠水边,亦面祖坟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

20世纪初以来,中外西夏学家对诗句进行过多种译释考证,说法不一,但基本肯定是一首记叙党项祖先发祥地的史诗。即“黔首”与“赤面”指党项人,因其脸色黝黑,并用红颜料涂面。

“白河”即今嘉陵江上游白龙江,古称白水。“弭药”是党项人自称,后吐蕃沿用此名。该诗概述党项羌的原分布地是在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一带,与汉文典籍记载相合。

《旧唐书·党项羌传》记党项有八部:“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姓之中复分为有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而拓拔氏最为强族。”

除上述党项八部外,据两唐书《党项传》记载,在赤水(今青海共和)以西有“黑党项”与居于河西大积石山的雪山党项两大党项部落。

二、党项的内迁

唐贞观年间,在党项拓跋部内附前后,地处青藏高原的吐蕃强盛起来,不断出兵攻击党项诸部,与唐争夺凉、松、茂、將(今四川西部和西北部、甘肃东南部)诸州地区。贞观八年(634年)吐蕃“进兵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

十二年(638年)吐蕃进攻唐松州,松州都督府所辖的党项羁縻州阔、诺(今四川松潘西)二州刺史、党项羌酋以州叛归吐蕃。唐高宗继立后,吐蕃势力开始向北扩张,到唐仪风年间(676-679年),吐蕃更是不断寇扰唐部、廓、河、芳、扶、松等州。到永隆元年(680年)前后,“吐番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与凉、松、茂、嵩等州相接。其时,些党项羁縻州开始废置,或处于“或臣或否”的状态之中。

一些党项部落开始向内地迁徙。到开元(713-741年)中,在吐蕃势力愈炽、唐军屡屡失利的情况下,党项拓拔部上表唐朝,请求内徙。玄宗同意拓拔部的请求,下诏移静边州都督府至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安置其众。辖下的二十五个羁縻州的党项部落,也随着一道内迁。主要的党项拓拔部及野利部。从开元年间从松州到庆州的迁徙,是党项拓拔部的第一次大迁徙。

党项的内徙并不是唐朝有计划地按原党项羁縻州进行内迁,而是他们以姓氏、部落为单位自发的、陆续向北迁徙。内徙党项的分布,据些史书的记载,主要在陇右道的洮、秦、临等州及关内道的庆、灵、银、夏、胜等州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才又复置或重置一些党项羁縻府州,寄治于庆、灵、秦等州。

唐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全力对付叛军。河陇空虚,吐蕃乘机出兵攻占河陇诸州,并向关内进逼。内迁的党项乘机向南寇扰邠(治所在今陕西邠县)、宁(治所在今甘肃县)等州。

内徙党项的第二次迁徙起于安史之乱后的至德年间,到永泰元年,前后约十年。这样,经过党项第二次大迁徙,内徙党项逐渐集中到灵、庆、夏、银、绥、延、胜等州。

内徙党项部落经过第二次大迁徙后,逐渐按地域形成为几个大的部落集团。史书记载有以野利部为主的“六府部落”,以拓拔部为主的居庆州陇山之东的“东山部”和居住在“地惟沙碛,谷称平夏”之地的“平夏部”。

据史书记载:党项诸部经过第一次大迁徙后,其留在原居地迁的党项部众为吐蕃役属,成了吐蕃的“奴部”,吐蕃称其为“弭药”。

三、党项拓跋部的崛起

有关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活动的记载,始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旧唐书·僖宗纪》:中和元年正月“夏州将李思恭等行营诸军并赴京师讨贼”,三月“夏州节度使拓跋思恭等同盟起兵,传檄天下”等。

在平定黄巢起义的过程中,拓跋思恭因功被唐朝赠夏州节度号为“定难军节度使”。中和二年(882年)僖宗又以拓跋思恭“为京城西面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旋即加封四面都统权知京兆尹。贼平,兼太子太傅,封夏国公,赐姓李。按史载黄巢起义军最后被镇压,是在唐中和四年(884年)七月,则拓跋思恭封夏国公,赐姓李氏当在此时。

至此,党项平夏部、拓跋氏集团,乘黄巢起义军倾覆唐朝的机会,得以割据夏、绥等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唐末藩镇之一。

唐朝虽然最后镇压了黄巢起义,但其本身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更加衰弱了。在围剿起义军的过程中,诸藩镇势力得到壮大。

思恭卒时,为保存夏州实力暂由其弟思谏继任节度使,过了一年思恭子成庆势力增长、思谏即主动将节度使一职让与成庆。后成庆卒,思谏复任节度使,由于成庆任节度使时间不长,思谏前后均任此职,故《新唐书·党项传》略去成庆,而直书思谏继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

唐未,党项拓跋氏崛起,并达到极盛阶段,名兼四镇(定难、保大、静难、宁塞)实领定难、保大三镇之夏、绥、银、宥、鄜五州之地,但以其实力远不能与关中及中原、河东诸镇争强,在唐末藩镇激烈的争斗中,保大军节度使拓跋思敬为李茂贞所逼,离开自己领地降于朱全忠。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谏不得不依附于朱全忠,从而保住党项拓跋氏割据夏州的势力。

五代时期的夏州党项割据势力,名义上先后依附于北方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受其封号,朝贡不绝,而实际上保持着相对的独立,虽屡遭挫折,仍得以周旋维持,并得到进一步的壮大与发展。

三、西夏建国前的准备

1.李继迁收复故土

当赵匡胤篡夺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改元建隆,夏州节度使李彝殷闻赵匡胤即帝位,立刻遣使奉表称贺,并避太祖父弘殷讳,改名彝兴,以示归附。宋太祖嘉其行,仍令“使守太尉”。李弊兴为讨好宋廷,曾主动出兵抵御北汉对宋朝的侵扰,并向宋朝贡奉马匹与牦牛;宋太祖亲命工匠治玉带赐彝兴,笼络其感情。

宋乾德五年(967年)九月,李彝兴卒,子李光睿继位。开宝五年(972年)李光睿闻宋太祖解除诸将兵权,遣使表请入朝诏令不许。九年(976年)率兵助宋攻北汉。太宗即位,改元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李光睿避太宗讳改名克睿,太宗嘉其助讨北汉之功“加检校太尉”。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李克睿卒,子继筠嗣位,四年三月,宋太宗亲征北汉,继筠遣将于黄河列寨,东渡黄河略北汉地以张宋军之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月,李继筠卒,因子幼不得嗣,以其弟衙内都指挥李继捧嗣为留后。

其时,夏州李氏政权内部因继承问题发生内讧,银州刺史李克远与弟克顺等率兵袭击夏州,被李继捧处死。七年(982年)三月,李继捧从父,绥州刺史李克文上表宋廷,要求令继捧入朝,免生变乱。太宗即遣使诏命李克文权知夏州,以西京作坊使尹宪同知州事。李继捧被迫于五月举族进京,向宋朝献出夏州节度使所属“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留居京师。

自李继捧入朝,族弟李继迁,时任定难军都知蕃落使,因与李克文不和,故率领自己的部下居住在银州。不久,宋廷派使臣诏令“护送李氏缌麻以上亲赴阙”,继迁才知李氏的五州之地已献宋朝。继迁遂召集弟继冲、亲信张浦等共谋对策。最后根据张浦对夏州拓拔内部与宋朝形势的分析,确定“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的战略。

于是,李继迁诈称乳母死,出葬郊外,藏兵器于棺中,率数十人出奔夏州东北三百余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东北)。继迁并出示其曾祖拓拔思忠画像,吸引党项拓拔氏部族参拜,以恢复祖业相号召,积聚势力。

在宋辽持续对抗之时,李继迁利用这个机会,主动与辽结盟,欲借助契丹对付宋朝以图恢复祖业。至道二年(996年)三月,李继迁侦探清楚宋军将押送四十万石粮草到灵州,遂亲自领军于灵州通路浦洛河(今宁夏灵武南),截获了这一批粮草,然后进围灵州,聚兵困城。宋五路出师救援,李继迁采用灵活的迂回战术,使宋军人困马乏,无功而还。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宋太宗卒,真宗赵恒即位。十二月,李继迁受诏致哀“遣牙校李光祚至京修贡,表求蕃任,意不得夏州不已也”。真宗“姑从所请”,下诏特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充定难军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复赐姓名,加食邑千户,实封百户,益功臣号。赐赍甚厚”。从此被李继捧丢失了十五年的党项李氏故土又得到恢复。但是,这时候的李继迁,已非收复故土而能满足了。

2.迁都灵州

灵州位于夏州西面,倚负贺兰山,带引黄河,地理形势十分重要,为唐、宋时代西北边疆的屏障。灵州以西,古代丝绸之路要道河西走廊上,主要散居着回鹘部落,西南则是吐蕃部落分布地区。因而灵州成了宋朝以及回鹘、吐蕃、党项各族势力争夺的焦点。

李继迁屯驻积石河后,西州回鹘可汗禄胜和六谷部首领潘罗支都奏请宋朝讨伐李继迁,故李继迁确定了“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的战略方针。宋朝深知灵州的重要,但两次粮运被截走的事实,使宋朝深感坚守灵州重镇之难和失去灵州的后果之严重。

咸平四年(1001年)八月,李继迁以万骑攻灵州不克,令士兵垦种四旁膏腴之地,对灵州进行长期围困。九月,遣牙将赵光允以向宋朝贡马之名,暗中潜入定州、怀远、保静、永州、清远军等河西五镇,使灵州成为孤城。咸平五年(002年)一月,灵州陷落,知州裴济死难。

李继迁政占灵州,爱其山川形胜,打算从夏州迁都于此。其弟李继援说:“银、夏系累世经营,祖宗灵,实式凭之。今恢复未久,遽尔迁弃,恐扰众心”。李继迁则认为“从古成大事者,不计苟安;大功者,不徇庸众。”西平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若缮城浚濠,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将莫知所备。且其人习化风,尚礼好学,我将藉此为进取之资,成霸王之业,岂平夏偏隅可限哉!”这表明了灵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和李继迁的雄图大志。

3.攻取河西走廊

李继迁建都西平府后立刻向河西走廊扩张。咸平二年(1000年)十月,李继迁以声东击西的战术,扬言出攻环、庆,而暗中移兵轻取河西重镇西凉府(治所在今甘肃武威)。西凉既得、灵州有了巩固的后方,“有灵州则绥、宥之势张,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

一个以“绥州为首,灵州为腹、西凉为尾的庞然大物,初次出现在宋朝西北疆域的平沙瀚海中。正当李继迁新取凉州,自觉大势已定、踌躇满志之时,他不听张浦的劝告,轻信了新任宋朔方节度使吐蕃首领潘罗支的伪降。潘罗支乘其不备,秘密集结归附宋朝的数万吐蕃兵马,在继迁受降后回西平府途中设伏,李继迁中箭因伤死去,子李德明立。

李继迁临死时,一再嘱咐德明“倾心内属”依附宋朝。是他看到了党项政权的实力还不能同宋、辽争雄。景德三年(1005年)李德明派遣使臣到宋朝进贡,请求和好。宋真宗决定改变对“国危子弱”的西平政权的强硬态度,实行“姑务羁縻,以缓争战”的招抚政策,以缓和对外矛盾,巩固内部统治,粉饰太平因而接受了德明的求和。

宋朝提出的媾和条件是:复授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封西平王,颁赐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给予内地节度使的薪俸,许党项人进入内地贸易往来;撤消青盐内输的禁令。

同时要求德明履行以下七事:

(1)归还灵州。(2)止居平夏。(3)遣子弟入宿卫。(4)送还被俘宋朝官吏。(5)解散蕃、汉军队。(6)释放被俘宋朝兵民。(7)边境发生纠纷向宋朝禀报处理。

在七项要求中,德明不同意归还灵州和送子弟作人质两项,因此宋朝对允许党项人进入内地贸易和撤销青盐禁令两项也作了保留。

经过双方讨价还价,最后于宋景德三年(1065年)九月,正式签订了和约。李德明和宋朝缔结的和约,给党项西平政权带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

从此,李德明解除了东顾之忧,专力西向扩张以完成李继迁制定的“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方针 。

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到天圣四年(1026年),李德明同河西走廊地区的甘州回鹘(河西回鹘)进行了六次争夺甘州的战争,每次都遭到失败。直到天圣六年(1028年),其子李元昊领兵攻打甘州,一战告捷,攻破甘州城,甘州可汗夜落隔通顺王仓皇出逃。元昊以攻陷甘州之功,被立为“太子”。

击败吐蕃,占领凉州,是李德明征服河西的又一重大军事行动。从咸平六年 (1003年)李继迁在攻占西凉后中箭身亡,四年后,李德明又 一次夺取西凉,不久又被回鹘夺回。此次元昊攻取甘州之后,固守西凉的回鹘人失去了大本营。宋明道元年(1032年)九月,德明令元昊率兵攻打凉州。元昊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吸引宋兵到环庆一带,使回鹘失去戒备,然后出奇兵突袭凉州。吐蕃六谷部众一部分投降,一部分归附湟水流域的确厮罗部。六谷部作为凉州吐蕃的政治实体宣告解体。

景祐三年七月,元昊攻下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回鹘,随即西进再克沙州(今甘肃敦煌),扼守了河西走廊的西大门,回师途中顺手把肃州(今甘肃酒泉)也占领了。至此,元昊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最终结束了甘州回鹘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而与河湟吐蕃则大体以今天的大通河为界确定了双方的势力范围。

四、西夏王朝的建立

1.建国前的准备

宋明道元年(1032年)十月,李德明病死,其子元昊在兴州(治所在今宁夏银川市)继承了夏国王位。

李德明死后元昊分别派遣使臣向宋、辽两国报哀。辽遣使册封元昊为夏国王。宋朝则“授元昊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定难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西平王”。

但是、元昊的抱负志在摆脱宋、辽王朝的羁管“为帝图皇”,建立独立的党项族政权。早在青年时代,他曾对李德明臣服宋朝、完全照搬中原习俗制度的三套做法不满,提出了:“衣皮毛、事畜牧,性所便,英雄之生,当王霸耳,何锦绮为?”的质问。

所以元昊继位后,立刻进行了系列突出党项民族特点和增强民族意识的改制:

废除唐、宋“赐”给党项主族拓拔氏的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己更名曩霄,称“兀卒”(可汗)。改宋明道二年(1033年)为”显道”以避父讳。次年,自建元开运,又改广运。

元昊下秃发令,“元昊欲革银、夏旧俗,先自秃其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从共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五月,升兴州为兴庆府,在城内大兴土木扩建宫城,广营殿宇。

在服饰上,既表示不同于中原帝王又区别于党项贵族,即仿吐蕃赞普服饰“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并规定文武官员和庶民服饰。

最能表现元昊民族意识的是,在他继位之后即开始创制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他命大臣野利仁荣等仿汉字创制党项族语言文字,编纂成12卷,史称“蕃书”,西夏尊为“国字”,后人称西夏文字。

党项社会从唐宋迁居夏州一带近二百年中,处于汉族封建生产方式的包围之中,深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与封建文明的影响。元昊称帝建国标志着党项封建制的初步形成,而封建制的形式,最便当不过的是照搬中原王朝的一套。

从李继迁时期的”潜设中官,全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到李德明时期的“大辇方舆,卤簿仪卫,一如中国帝制”,都足以说明。由于李元昊认识到这一点,故在建国前实行的旨在恢复民族意识的措施与改制中,从根本上说仍然脱不掉中原王朝的窠臼。

如仿宋朝官制建立的中央官制体系,建国后又仿宋制进行改革;采用宋朝宫廷朝贺仪式。推广仿汉字创制的西夏文字,并用以翻译汉文典籍《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向宋朝献马求取汉文“大藏经”,并译为西夏文。就连首都兴庆府的建设规划布局和特点都仿唐都长安、宋都东京,如城门以“光华”、“南薰"等命名,城市内外,街坊道路,丽园精舍,凌云高塔也莫不如此。今存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皇陵,始建于李元昊时期,民间称“昊王墓”,其陵寝制度“仿宋巩县宋陵而作”。

2.称帝与稳定政权的努力

元昊大庆三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元昊在野利仁荣、杨守素等亲信大臣的拥戴下,在兴庆府南郊筑坛,正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国号称大夏,史称西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并大封群臣,追谥祖父李继迁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墓号裕陵,祖母野利氏为顺成懿孝皇后;父李德明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墓号嘉陵,母卫慕氏为惠慈敦爱皇后。又封妻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儿子宁明为皇太子。

次年,正月,元昊以臣子的身分遣使给宋仁宗上表,追述和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王朝的关系与功劳,表明其建国称帝的合法性,要求宋朝承认他的皇帝称号。得到的回应是预料之中的,宋朝不愿承认元昊的帝位,并且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宋朝在宋夏边境张贴榜文,悬赏重金捉拿元昊,或献其首级。

元昊也立即断绝同宋朝的贡使 往来、频繁派岀细作到边境刺探军情,煽诱宋朝境内的党项和汉 人投夏。遣人向宋朝投置“嫚书”:指责宋朝背信弃义,挖苦宋军 尤能。又借辽朝的势力威助宋朝。夏宋之间的战争终于不可避免 。

从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至五年,元昊向宋朝发动了多次进攻。较大规模的战争主要有三次:即天授礼法延祚三年,正月延州(今陕两延安)附近的三川口战役;四年二月,镇戎军东南六盘山地区的好水川战役;五年秋镇戎军西北的定川砦战役。三大战役,都以元昊大获全胜告终。元吴为此踌躇满志,声称:“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而宋朝宰相吕夷简连连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连年战争使夏国民穷财尽,人怨沸腾, 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加剧,境内部族人民纷纷起而反抗,或逃奔 宋朝。

夏国兵力到战后已处于"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 的境地。特别是由于战争爆发,宋朝停止了对夏国大宗银组、 钱的“岁赐”,关闭了边境榷场,禁止夏国所产青白盐入境,使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基于夏国内外原因与实力,元昊认识到战胜地广人众的宋朝绝非易事,故试探向宋朝求和。而其时夏、辽关系的恶化是促成夏、宋媾和的重要原因。从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年)正月,到次年六月,夏宋双方使臣经过持续一年多的频繁往来,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了协议。元昊以“夏国主”的名义向宋称臣,但元昊接待宋使不用臣礼,以维护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的形象。

至此,一个稳固的西夏王朝才算正是步入正轨,经过三代父子的努力,西夏终于成为可以于宋、辽三足鼎立的大国。

汉朝骑兵为何能打败历来强大的匈奴骑兵?

一关于汉朝骑兵的建立。

应该是在楚汉战争期间。彭城之战,刘邦56万打不过项羽三万人马。刘邦多是步兵,项羽的是骑兵。这一比,优劣立见。之后刘邦才意识到自己输在没骑兵这档子事上,马上组建骑兵。

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车)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

这一段的引用,说明了人组建骑兵的重要性和教练李必,骆甲,领导人员灌婴。以及与楚战斗的效果。

以后,刘项荥阳对峙,灌婴带骑兵在韩信手下纵横河北齐国战场,得到煅练,成了一只劲旅,垓下之围,灌婴的骑兵追项羽到乌江,项羽自杀。

二,再次教训扩建骑兵和汉武帝抗匈之战

到了汉高祖十一年,由于汉高祖重功轻进,与后继大部队脱线,被四十余万骑兵所围。解围后,汉高祖知道匈奴骑兵的厉害,加大力度建设骑兵。

真正与匈奴硬碰硬地较量的是在汉武帝中前期。汉朝骑兵追着匈奴人穷追猛打。卫青霍去病取得赫赫战功,全在于有骑兵。匈奴人因为不支而分裂。至到汉朝的战马打得没有多少了,才告一段略。

为了解决战马,提高战斗力,汉武帝又发动对大宛之战,以引进优良品种而杂交出新的中原战马,以装备汉骑兵。遗憾的是,汉武帝没能看到结果。

三,东汉伐匈,骑兵主角

到了东汉窦宪征匈奴,不管动机如何,反正东汉骑兵把顽固的北匈奴追打得不存了。死。

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明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皆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曰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

这次出征,尽是"骑",可见东汉王朝这一时期对军队的建设,尤其是对骑兵的建设的规模,数目之大。

汉朝骑兵能打败匈奴,根本原因有个强大的后方根据地,有强大的物资,马匹保障,经得起相对长久的战争,其次是匈危害中国很久,激起农耕民族的仇恨反抗。

辽宋西夏金并立那时期的两个故事?

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公元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后晋,改国号为"辽",1066年改为"大辽"。公元1125年,辽朝被金朝所灭。

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契丹本是游牧民族,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建立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辽朝还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由于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覆盖西域地区,一些中亚、西亚及东欧地区的语言用契丹代指中国。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960年,后周大将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北宋灭亡。赵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

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

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唐朝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夏毅宗与夏惠宗时期时,夏廷对内进一步巩固统治,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大兴儒学,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国势开始衰弱。

夏惠宗时宋朝正值而国力增强,并在1071年由王韶于熙河之战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西夏与宋朝贸易中断使经济衰退,战事频繁又大耗国力。

夏崇宗时期,宋廷执行"绍盛开边"政策。1114年童贯经略西夏,率领六路宋军(包含永兴、秦凤两路)伐夏。宋军攻陷不少西夏堡垒。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时西夏国势大不如以往。

1115年金朝兴起,的局面被破坏,辽朝、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朝掌控。漠北的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后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最后于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王朝,女真族原为辽朝的藩属,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1月28日于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金朝立国后,与北宋定“海上之盟”向辽朝宣战,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迁都中都时,领有华北地区以及秦岭、淮河以北的华中地区,使南宋、西夏与漠北塔塔儿、克烈等部落臣服而称霸东亚。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之下灭亡。

辽、宋、西夏的和战,南宋与金对峙,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舞台上复杂的政治格局,而且也使我们认识到祖国 大家庭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之上的。我们在了解辽、宋、西夏、金并立的政局之时,还要永远记住抗金英雄岳飞的可敬可泣的感人事迹。

最后七王分别是什么下场?

七国之乱,指的是汉景帝前三年(不是前元三年,而是前三年,汉景帝在位时三次改元,但是没有建立年号,称前、中、后某年)正月,因汉景帝采用御史大夫晁错之策,对国内诸侯王实行“削藩策”,导致汉宗室诸侯王: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七国诸侯王起兵,号称“清君侧、诛晁错”,举兵西向,反叛作乱的事件。

因本题的中心思想是询问七个叛乱的诸侯王最后的下场,而不是七国之乱前后事情经过,所以这里不再对于汉室平定七国之乱经过加以详细叙述,而着重介绍七王身份,以及最后的下场,及诸王国的结局。

一:吴王刘濞;

刘濞,是高皇帝刘邦次兄合阳侯(代顷王)刘仲(喜)次子,二十岁就跟随叔父刘邦出征叛乱的淮南王英布,立有功勋。

击灭英布的叛乱,是高帝刘邦最后一次亲自率军出征。此时的高帝已垂垂老矣,而且伤病缠身,自知命不久矣,又加上在平定淮南叛乱时,亲眼所见吴地人强悍好勇、轻佻不服管教,如果没有成年藩王镇守吴地,恐怕日后变乱再起。

高帝本来想立自己的儿子为王,驻守吴地,但是最大的儿子刘肥已经封齐王,就封更加重要的齐地;次子刘盈为太子,不可能前来;三子刘如意以下,都是未成年的少年,强行封藩吴地,也不能压服吴人。其余诸子侄后辈,只有刘濞年纪适合,而且立有战功,于是高帝决定立刘濞为吴王。

但是在授予刘濞吴王印册时,高帝观察刘濞有掩饰不住的骄横之气,并隐隐显露反色,心里十分后悔。

但是册礼已成,无法收回,无奈之下,高帝只得令刘濞跪在自己面前,手抚其背,告诫说:“勿使反!”刘濞惊惧不已,汗流浃背,叩首回答:“不敢!”

一语成谶,四十二年后,因长期以来吴国与汉室朝廷的矛盾愈积愈深,在“削藩令”之下终于彻底破裂,吴王刘濞发布诏令:

“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聚集吴国男丁二十万,举兵作乱,反叛汉室。

而后,汉军在周亚夫率领下出征,又有汉景帝亲弟梁王刘武全力协助配合,最终三个月就击败作乱的吴楚叛军。吴王刘濞军队丧失殆尽,只带了数千亲卫仓惶逃走,退往东越国驻扎,企图寻求东越帮助,整顿残军,再次作乱。

汉室闻报刘濞逃亡东越,于是暗地里以重利诱惑东越王,要求其诛杀刘濞。于是东越王以劳军、商议军事的名义,骗刘濞出营,趁机斩杀刘濞,并尽杀其残军,事后献刘濞首级于汉。

平定叛乱后,朝廷废除吴国,分其地为丹阳、豫章、会稽三郡。

吴王刘濞出处心积虑,积蓄力量,自以为准备了三十余年,万事俱备,所以敢于首先作乱。没想到还是大败亏输,身死国灭,致使后人耻笑。二、楚王刘戊;

刘戊,高皇帝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游)嫡孙,楚夷王刘郢客之子。为人轻薄无礼,喜好淫乐。

汉景帝前二年(前155年),太皇太后薄氏去世,天下诸郡国都要服国丧,而身为楚王的刘戊却丝毫不把国丧放在心上,饮酒作乐,导致被人告发。

御史大夫晁错按汉律建议景帝诛杀刘戊,以正国法。景帝考虑到亲戚情面,没有杀刘戊,只是削楚国东海郡作为惩罚。

刘戊被削土后,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怨恨朝廷,遂与吴王刘濞勾结通谋,准备作乱。刘濞起兵后,刘戊杀害规劝其不要反叛的楚相张尚、楚太傅越夷吾,响应刘濞,起兵反叛。刘戊出兵后,联合吴军进攻梁王刘武封地,被梁军与后续赶到的汉军阻挡,无法取得进展,长达三个月,叛军锐气大失。此后汉将周亚夫断绝叛军粮道,使得吴楚联军疲劳饥饿,士气低落,被汉军趁机突袭,大败溃逃。

刘濞见无法挽回败局,于是丢弃军队,率数千人潜逃。刘戊志大才疏、不能收集溃军,见大势已去,绝望之下于军中自杀。

平叛后,景帝鉴于楚国是楚元王刘交的封国,而楚元王、楚夷王父子皆是好文有礼之人,谦逊平和,楚国不应为不孝子孙刘戊所累而废封。于是改立楚元王第三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延续楚元王的祭祀血食。

楚王刘戊赖父祖余荫,得以成为尊贵的诸侯王,但是志大才疏,又贪图享乐,利令智昏之下起兵作乱,最终丧命。幸好楚国宗庙有两代贤王护佑,才能血食不绝,不然刘戊罪过更大。三、赵王刘遂;

刘遂,是高皇帝刘邦第六子赵幽王刘友的长子。高后七年(前181年),赵王妃吕氏嫉妒赵王刘友宠爱其他姬妾,慢待自己,因此向吕太后诬告赵王谋反。吕太后大怒,把赵王刘友召进京,软禁并断绝食物,导致刘友饿死,死后谥号“幽”。

刘友死后,吕太后将赵国封给自己的侄子吕禄,而赵幽王的儿子刘遂则勉强偷生,于赵地生活。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去世,诸吕被诛灭,代王刘恒被迎立为皇帝。死里逃生的刘遂被封为赵王。

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刘遂因为犯法,导致赵国常山郡被削去,所以气愤难平。正好此时吴楚联军起兵反叛,于是刘遂立即响应,并杀死劝阻的赵相建德、赵内史王悍,封锁赵国边境,遣使联络匈奴,意图引匈奴内犯,以待吴楚联军击败汉军后,南下内地。

刘遂起兵后,汉朝廷立即以曲周侯郦寄率军出征赵国,攻击叛乱的赵军。赵军被汉军击败,于是放弃边界退保国都邯郸,依仗地利与汉军相持七月之久。

即使在吴楚兵败梁地、匈奴获知叛军兵败也放弃入寇、赵国内外援全部断绝的情况下,刘遂也不肯投降,继续顽抗。

汉军大将栾布在攻破齐地四国叛军后,回师赵国,与郦寄合兵一处,围困赵都邯郸,并引水淹灌邯郸城。邯郸最终被洪水塌坏城破,汉军入城,叛军再也不能坚持,纷纷投降,刘遂自知不能幸免,于是自杀。

战后,朝廷分赵国为邯郸、清河两郡。汉景帝前五年(前152年),以皇子刘彭祖为赵王,将邯郸郡辖地改为赵地,重建赵国。

刘遂幼年坎坷,大难不死后得以封王,本应对汉室朝廷感恩戴德。但其自私刻薄,为私利不顾国家,悍然起兵反叛,并意图勾结匈奴入寇,最后阴谋破裂,死有余辜。四、齐地诸王: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王刘贤;

齐地四王,都是高皇帝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胶西王刘卬为第八子、济南王刘辟光为第六子、胶东王刘熊渠为第九子、甾川王刘贤为第七子。

因为叛乱四王都是封在齐地,都是亲兄弟,又是同时出兵,攻击同为亲兄弟、但是没有响应作乱反而坚守国都的齐悼惠王刘肥第四子齐王刘将闾,所以在这里合为一篇,加以介绍。

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太后去世后,诸吕被诛灭,其中时任齐王刘襄出了大力,功劳显赫,本以为自己可以以高帝长孙的身份,名正言顺地继承帝位。

但是诸老臣经过谋划,认为齐王为人轻浮,而外戚家狠辣,如果立齐王,则吕氏之祸难免不会再现。而高帝第四子代王刘恒,在高帝目前所存诸子中最长,性格温和谦厚,母家也没有势力,选他继位则大臣们十分放心。

于是代王刘恒幸运地越过侄子齐王刘襄,继承皇位,即汉文帝。

没有得到皇位的齐王刘襄悻然撤兵,回归齐国,并因此抑郁成疾。虽然汉文帝将吕后时期自齐国割走的琅琊、城阳、济南三郡归还刘襄,也没有能够减轻刘襄的心病。

汉文帝前元年(前179年),齐王刘襄郁郁而终,谥号“哀”,即齐哀王。子刘则继位。

汉文帝前十六年(前164年),齐王刘则去世,谥“文”,称齐文王。因刘则无子,所以汉文帝将齐悼惠王诸子中当时尚在世的六人同日封王,以齐地诸郡封诸王。这也是齐、胶西、胶东、济南、甾川诸国的由来(还有济北国,济北王刘志为齐悼惠王第五子,因不牵扯到作乱诸国,所以在本篇中略过)。

景帝前三年(前154年)汉朝廷削吴、楚、赵诸国封土,引发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举兵作乱。

而胶西王刘卬,因为过失,也在此次削藩中被削胶西国六县,所以暗地里心怀怨望、有谋反之心。此时闻听吴楚赵诸国举兵叛乱,胶西王刘卬大喜过望,主动联系吴楚叛军,与之同谋,并去信约济南、胶东、菑川、齐、济北诸王,同时起兵作乱。

齐地诸王,虽然被汉文帝封王授土,成为诸侯,但是一直以来,对于齐哀王刘襄未能继承帝位始终耿耿于怀,认为以齐悼惠王、齐哀王高皇帝长子长孙身份,却被汉文帝以庶四子的伦序抢去皇位,导致齐地诸王不能成为帝系,损失利益极大。

而齐地诸王就封藩土,均是割原齐国所辖郡县而来,实际上齐国已经被“削藩”、“裂土”,这也是以胶西王刘卬为首的齐地诸王所不能忍受的。

于是,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在吴楚赵起兵后,按捺不住的胶西王刘卬主动牵头,联络齐地其余五国,约定一起举兵,配合吴楚赵三国,西向攻击汉军。

但在约定举兵后,之前原定参与作乱、后发觉事情不妙、于是退出反叛计划的齐王刘将闾拒不出兵,并坚守齐都临淄,阻碍其余诸国进兵。而济北王刘志则被忠于汉朝廷的济北国郎中令谎称征集军队,趁机获得济北国调兵虎符,掌握兵权后软禁济北王,约束济北国军队,使得济北国未能参与作乱。

剩余四国:胶西、胶东、济南、甾川,见计划还没有发动就几乎失败,恼羞成怒之下,顾不上配合吴楚联军,联合起来,发兵临淄,攻击“背信弃义”的齐国。

面对四国联军,齐王刘将闾首鼠两端,一面派人向汉廷求救,一面暗中与叛军联络。诸王因念齐王也是亲兄弟,所以没有下死手,导致临淄三月也没有被攻克。

而汉军这边,已经击破吴楚联军,刘濞潜逃,刘戊自杀。于是汉将栾布率领汉军,东进齐地,与汉将弓高侯韩颓当所率后继援兵会合,攻击四国叛军,在临淄城下大破叛军,解围齐国。而四国叛军得知吴楚已经失败,希望破灭,只得被迫撤回本国。

胶西王刘卬退兵回国后,才开始后悔,懊恼不应为吴楚叛乱所蛊惑而起兵作乱,但为时已晚。胶西太子刘德,心犹不甘,还想继续再战,对父亲建议偷袭汉军,如果不成,再逃到海上去。

刘卬心会意冷,对战胜汉军已不报任何希望,所以拒绝了刘德的建议。

在汉军尾随而至胶西国后,准备发起进攻后,刘卬出城向汉军投降。汉军主将韩颓当向胶西王出示汉景帝的诏书:“王其自图。”胶西王叹息着说:“如卬等死有余罪。”随后自杀而死,而胶西太后、太子、王室诸人等皆因谋反而死,胶西国被平定。

一同作乱的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王刘贤,在撤军回国后,对于追至国内、坚决平乱的汉军,采取了顽抗到底,拒不投降的死硬对策,从而被占据绝对优势的汉军各个击破,刘辟光、刘雄渠、刘贤都被汉军斩杀,齐地叛乱被彻底平定。

平定齐地后,汉景帝废黜作乱四王封爵,以胶西国改封皇子刘端,为胶西王;改胶东国为胶东、东莱两郡,封皇子刘彻(即日后的汉武帝)为胶东王;废济南国为济南郡,收归朝廷;改封没有参与叛乱的济北王刘志为甾川王,移封甾川国。

通过一系列调整,汉朝廷终于完全掌控了齐地,齐悼惠王一系彻底被边缘化,再也无法兴风作浪。

齐地四王,因为不满足于现状,对于皇位没有落在自己一系而怨恨数十年,丝毫没有感恩于汉文帝的宽宏,主动授予诸兄弟王爵的恩德,在吴楚赵起兵时,铤而走险,意图获取更大利益,结果鸡飞蛋打,竹篮打水一场空,齐悼惠王后裔因此损失大半,实在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