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毛笔字体转换_但自己写就不知道该怎么写

爱字体2023-05-03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毛笔字体转换,但自己写就不知道该怎么写?硬笔书法有没有所谓的?如何将不同风格的书法进行融合?老年人软笔书法各种字体一起学一起练行吗一起学?请秀出你感觉满意的软笔及硬笔书法?毛笔字体转换,但自己
本文目录

毛笔字体转换,但自己写就不知道该怎么写?

有一中学的书法老师,还是一个区的书协副主席,姓张。这位张老师很勤奋,临帖也临得特别好,可就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大失水准。看来有你这种情况的人还不止一个二个。

毛笔字体转换_但自己写就不知道该怎么写

从你表述的情况看暂时没有好方法提供给你。

学习书法有三个目的,1,把字写得好看、美观,提升修养和品位;2,强身健体、延年益寿;3,独具特色,这个特色是集众家之长而自成一体。

图片来源网络。

硬笔书法有没有所谓的?

什么是江湖体?

很多人对江湖体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只是因为一些过度宣传,使得自由派和专业派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强的敌意,我把它分两面看,只代表我个人意见。

首先我觉得大家把江湖体定义的太广泛了,一概抵制就有失偏颇。有一些确实过分夸张很多笔画,不按照传统书法的审美来,虽然历史积淀较少,但是笔画能寻到一些规律,不绵软杂乱,很多设计独到,是具有观赏性的,有些人叫它“美术体”,这种我个人是喜欢的,虽然日常书写略夸张,但是做签名、海报的设计,是有很多另类之美的。

我个人日常看到写字好的楼主、博主、各类主们,真是忍不住会上去勾搭表达倾慕、学习之意。像上面提到的这样的大神也着实勾搭上了不少。每当我看到他们设计的签名就一脸口水,多次跪求他们帮我设计签名,却被各种嫌弃并无情拒绝了很多回,导致我现在签名仍旧丑。

当然其次也有我不喜欢的,我认为那才是贬义的”江湖体”。

我不认同的”江湖体”

我不认同的“江湖体”是:不管江湖体还是古帖都不好好练的。

首先他们打着正规练字的旗号,却不愿意吃苦练字,不懂写字的基本规则,笔画写的没风骨,字体的基本间架结构经不起推敲,导致不耐看;其次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多看帖提高知识水平和审美力,写不好的地方就随心所欲地疯狂表演笔锋,极尽龙飞凤舞(我觉得是张牙舞爪)之能事。

图片为百度所得,不知道是谁写的,如果不小心冒犯了哪位大神,那不好意思,我可能不会改。

“江湖体”为什么被大众喜欢

人类天性是懒惰的,认真临帖、多年积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困难的,因为没耐心。而江湖体没有那么多条框标准,练习简单,释放天性,至于有没有内涵、有没有风骨,一概不用关心,只要让人乍一眼看上去觉得我潇洒不羁就行。

有一个规律你们可以去验证:越是简单易学的,越是“江湖”的厉害。比如前面发的辣眼睛的毛笔字,我大概2个小时就能写出9.9成像(会画画就行),然而王羲之我临了2年,却仍然写的乱七八糟。

没经过训练学习的孩子,看不出每个笔画之间到底用了哪些力量对比,这纤毫之别到底别在哪里,这些书写到底蕴含了多少内功和文化底蕴在里面。。孩子们看不懂黄山松美在哪,只觉得圣诞树才好看,而且装饰越多越好看。。。

笔画过多扭动装饰,不耐看。

吴玉生行楷字帖,稳重大气。

“江湖体”为什么被书家们批评

“江湖体”因为不需要复杂笔法,不需要笔力、笔势等的辛苦练习,也不需要考虑收放章法等等,行笔规律符合人类天性所有的不加约束(书家们称之为不良习惯),因此学习起来简单。被批评诟病的,大概就是这种不认真练习、老想着走捷径,有时还伴有不可一世、拒绝学习的态度。

这种不加约束的不良习惯可以说人人天性都有,然而古代先贤们就是为了克制,使“书法有法”,在写字的时候,把骨气、挺拔、险峻、欹侧、温润、韵味等等各式各样的优秀文化内涵赋予其中,使得写字不再能随心所欲。可以说书法家们一生都在与自己与生俱来的不良习惯作斗争。

我们提倡练字,就是学习先贤们总结的造字规律与书法造型之间的关系。即使你写不出先贤的摇曳生姿,至少不能写的搔首弄姿。人家是“青松劲挺凌霄姿”,你是“花枝招展浮夸色”。

教学需谨慎

我几乎不批评别人字写的怎样怎样,即使他写的字在我们看来甚至是幼稚的,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大家分享学习的进度,互相鼓励,得到提高,才是写字的初心。我们一生都在毫不停歇的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不是自以为比别人多了那么一点点的贫乏的知识就去嘲讽别人。

然而,有一种人我不能赞同:一些功底差到连“江湖体”都算不上,还觉得自己很厉害,开始疯狂宣传吸粉出教程教别人如何写字的。没经过系统练字的或审美还未得到启发的孩子,很容易被带偏,认为横写不直、多多连丝、乱飘乱扭曲等等是个性、是美学,从此不好好写字,不愿花功夫学习。这是真•误人子弟。我轻易不说这话,因为“断人财路,等于杀人父母”,不打扰别人是本分。但过分夸张有严重歪路倾向的,我仍然希望能有人提醒警示。

自学需多看

正是因为网上很多人为了出名,打着免费教学的名义,出各种教学视频吸引眼球,然而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宝宝还没有很高的辨别力,容易被各种花里胡哨的笔锋和猖狂的连笔迷惑并带偏。对这些宝宝,我的建议是多看多听,以避免走弯路,甚至走上歪路一去不复返。

只有大量的看字帖学习,才能开阔眼界,提高审美。之所以这么苦口婆心,是希望今后不会再有朋友们当宝贝一样拿着下面这些到处问人,而被专家们嫌弃嘲讽为垃圾。

(图片为百度所得,不知道是哪位大神写的,如有冒犯,那不好意思,我可能不会改。)

江湖体艳俗点(被吐槽点)详细分析

也有很多人知道“好看”“不好看”,但无法说出个一二三来,后面我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将这些说明白。

前面提过,“江湖体”没有扎实的功力支撑,笔画写不出挺俊的效果,于是人类的懒惰天性支配着他们想一些小聪明来遮掩缺陷。我总结为以下三种:起、行、收,三个方面:

花哨的起笔、夸张的转折点画、过度修饰的收笔结体。

△起笔中,我认为影响最大的就是横画和竖画的起笔。这两个笔画最简单最基本,也是最难写好、最体现书家功力的焦点。所以重点从这个方面入手详细说明。

△行笔中,我觉得那些把“点”胡乱改成夸张撇或捺的还不算真正的吐槽点,真正能看出问题的是折画(横折)。

△收笔或结体中,除了过度扭曲的撇捺之类,还有每个字的节奏控制。如果不懂得见好就收,不必要的扭动就会过多过于频繁,导致整篇看来乱如杂草。

能否一眼就看出一个人练字多少时间功力如何?能的!只看一个字——“相”就够了,后面附图详解。

艳俗起笔大解析

以“相”字为例。历代先贤们是这样写木字旁的横和竖的。(此处只说行书或行楷,草书有更深的应用,不适用此处。)

当代硬笔书家也都很注意横和竖起笔的果断有力,横写完可以牵丝带上竖,但竖起笔没有花哨的扭动,挺拔俊朗。

←顾仲安行书字帖

←吴玉生行楷字帖

←荆霄鹏行楷字帖

然而我们不练功,写不出挺拔,就添加一些多余的扭动,来表现“你看我能写出笔锋耶,我会各种连笔转圈圈耶”。于是,我们起笔开始如此艳俗。

本文所有错误示范为本人亲笔手写及群内作业批改,没有原型,谢绝引战。各路大神的粉丝们分批杀将而至,该作者已被喷死。再见!

美工笔多写骨节有问题吗?

凭什么美工笔就要多写骨节呢?难道你写的不是汉字了吗?

前面的“林”字让很多人犯嘀咕了,认为美工笔就可以放肆夸张,把骨节多写出来点,把撇捺弄夸张一点,觉得这才是张扬自我不柔弱。

应该说,想要突出特点是正确的,但是特点太多就变的没特点了。红圈里横起笔过度扭曲,两个竖起笔夸张,捺长出天际,你能看出这个字的重点在哪里?

如果让会写字的人来看这个,我感觉有点像家长们看自己的四岁孩子在沙滩上闹腾是一样一样的。(这个作者真啰嗦,直接看右图就可以了)

如何将不同风格的书法进行融合?

有人问我,如何将风格不同的书法融合在一起?

实际上,这个问题牵扯到两个方面,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书法融合,以及如何进行书法的融合。

一、为什么要书法融合?

中国书法的融合,是中国书法进行创新、获得新生命、新风格、新动力的关键。可以说,融合发展的书法创新之路,是一条关于书法文化发展正确的路。

这实际上又关涉到创新这一话题。

中国书法的创新发展,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是一条注定不会平坦的道路。

根据创新的道路,我们实际上可以将创新大致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颠覆式的创新革命,一种是非颠覆性的创新革命。

颠覆式创新发展,是之前所有的和现有才的事物及其逻辑体系的一种反思、修改和重构。

在这方面比较有名的例子是牛顿定律和量子力学的发现。

量子力学的发现让牛顿定律开始变得不是那么“万能”,人们发现整个世界中的微观部分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并不完全遵守牛顿定律。

量子力学实际上就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另外一条新的发展途径,这一结果是颠覆性的。

非颠覆性的创新发展,是在继承前人文化艺术等成果的同时,稍加修改,进行新的文化艺术的创作实践活动。他只所以不是颠覆性的,是因为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你死我活,或者是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肯定,但是又向前发展的关系。

比如王羲之创造了帖学书法的审美传统和艺术范式之后,他的后继者几乎没有人和他写的书法是一模一样的,即便是最接近王羲之风格的赵孟頫也是如此。他不是笔笔在外型上都与王羲之一模一样,但是在内在神韵上、法度上,他们都有内在一致性。所以,除了赵孟頫之外,剩下二王帖学领导人物、继承者也和王羲之的书法有着千丝万缕上联系。

因此,对于书法而言,所谓的创新,只能是第二种,即非颠覆式的。

颠覆式创新往往意味着把艺术创作里面一切现在所建立好的秩序、规则、法度完全抛弃,否定掉。

这在艺术创作中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书法只能是非颠覆式的创新。而这样的一种非颠覆式创新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融合发展。

这就是融合发展的意义——促进书法创新。

二、如何进行书法融合创新?

书法的融合创新,应该符合以下发展逻辑:

(1)风格相近而不对立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融合本身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书法风格进行融汇贯通的过程,如果是互相风格相近的书法作品,其实比较好办,但是难就在于有些书法,他不是风格相近的。甚至他们的书法风格相互矛盾并且对立。

比如魏晋时期王羲之等人非常擅长的小行草,而唐朝时期的狂草艺术虽然看起来是对行草书的一种颠覆,但是实际上狂草是继承了魏晋行草的笔法系统和法度意义布局的。

有人觉得狂草艺术其实就是看谁会乱写并且搭配和谐,这样就可以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狂草艺术非常讲求笔法的精妙,这种精妙有时候甚至严苛到了要比楷书都要细微的程度上。

颜真卿和王羲之的书法系统,如果从风格上来讲,他们是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否定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王羲之所创立的法度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是永远都会为后世书法家所学习、敬仰的,颜真卿也不例外 从法度上来说,颜真卿和王羲之书法体系的关系又是非颠覆方式的合作。

(2)存在主次的融合对象

当我们选定一家进行融合发展、学习的时候,这就存在一个主次问题。

比如我们学习欧阳询的书法,那么学习和继承欧阳询书法的书法家很多,按道理上来说这些都是我们学书法应还取法效仿的对象,但是在主次关系上 我们仍然需要重点关注欧阳询本人的书法,而不是欧阳询的后人们。

(3)了解生平背景

有时候我们融合学习书法作品,如果不对整个作品最核心的思想立意有所察觉并且注意到的话,我们很多书法作品是难以解决的。

比如,我们如果不理解《祭侄稿》创作的背后,是颜真卿与那个时代——安史之乱中的事件以及亲人壮烈牺牲——有关,那么我们也许就无法理解这样一幅乱糟糟的书法作品究竟有何值得称颂之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老年人软笔书法各种字体一起学一起练行吗一起学?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老年人软笔书法各种字体一起学,一起练习行吗?”当然没有问题。但是我觉得毛笔字和软笔书法这样一个提法有点别扭。毛笔字就是毛笔字,怎么成了软笔毛笔字?非要改一个新的名字有意义吗?我感到非常的不理解。如果要区别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或者毛笔字跟钢笔字的区别,我们可以用毛笔字钢笔字代替就行了,钢笔字也可以代替所有的硬币,有必要去区别软笔和硬笔吗?在中国的古代,不是所有的字都是用“软笔”写的,也有用硬笔写的,那就叫刻字。刻字有些是直接用刀刻出来的,不用打草稿,有些是用毛笔写了之后再刻出来的。但是古代的主流书法是用毛笔写的,从甲骨文时代就用毛笔在写字。同时,甲骨文也是刻出来的字。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再造一个什么软笔来代替毛笔,毛笔永远是中国的骄傲,软笔仅仅是笔头软,换一种其他材料不一定是用毫毛做的,照样可以是软笔。所以,我感到别扭的就是软笔这个提法本身就没有什么科学性。

老年大学学员书法作品

好了,我们不做这些争论了,我们还是具体来说说老年人学书法的问题。

借着这个机会,要跟大家说一说书法,确确实实它是有体系的,首先我们把书法叫做帖学体系。这个体系也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一个书法体系,主要的特征就是楷书、行书、草书三位一体的一个体系,也叫三大书法主流。

还有一个体系的叫碑学体系,这个体系如果从书法的面貌来讲,碑学体系的书法主要是以隶书、篆书为主还有魏碑。最后把碑学主要集中在魏碑这种书法字体上面了。

我们所说的各种书法指的是字体,一般来讲叫“真、行、草、隶、篆”。

我们从实践上来看,我们在书法的系统性里边是比较含糊的,大家所说的各种字体,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真、行、草、隶、篆”。但是从书法的传统来说它是由碑学和帖学两个传统组成的。

我们大多数老年人喜欢书法,当然都是一些搞文字工作者的,或者是曾经搞过文字工作,或者是非常喜欢文字,喜欢书法这样一些群体,报考了老年大学和老年人一起来探讨学书法,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这些老年人有专业程度好一些,有的专业程度差一些,这些老年人之间的差别也是比较大的,这跟他们的学历没有什么关系,有些可能是大学以上的学历,但是他们的书法知识基本上等于0,有些他们可能是普通的工人退休,但是他喜欢书法,学的比较早,但是没学成,由于工作的影响,那只能把这种爱好长期放在一边,退休之后有时间了,然后再去学习书法来娱乐自己,给自己的晚年找一些文化生活的快乐。

在老年大学学习后创作的隶书作品

当然这些老年人书法爱好者当中,我想大多数人或者绝大多数人基本上都喜欢学楷书、行书,这是他们日常书主要使用的书法,所以,这些老年人一般来说都是学楷书和行书的,但是还有一些老年人,通过大学老年大学的学习培训,开阔了视野,了解了书法文化,感到中国的书法是博大精深的,很想把中国的书法都学到手,所以也很愿意学其它的书法,例如隶书呀篆书呀这些书法字体,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这些字,因为恰恰是这些字是日常生活中没有用过,而又是古老的中国汉字,所以,他们反而感觉非常的好奇,这也是他们欣赏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需求吧。

那么各种书法,比如说真、草、隶、篆、行这些书法,一起来学到底行不行?这要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如果具体的一个老年人都能够接受各种书法,当然没有问题啊,因为老年人学习书法本身就是一种娱乐,通过学习书法,深入到古典文化,愉悦性情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趣味,这本身就是老年人的一种快乐生活,他们可能也不希望成为书法家,也不一定希望成为能够做书法创作。只要把字能够写的规矩端正合格,这就是一种成就了。

老年大学的老年人书法展览作品

所以我觉得老年人学各种字体完全可以一起学也完全可以的,比如说我们学书法,一般来说楷书和行书并学当然是可以的,如果喜欢再加上草书,当然也可以,然后,再加上隶书篆书甚至甲骨文就这么些字体,如果喜欢学都可以学,当然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也不提倡每一个老年人必须都要学或者学书法,人人都要把真、草、隶、篆学到手。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老年大学里边也有不少的老年人,书法的功底是非常好的,通过大学里边的专业训练,他们会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书法技巧,因此,还可以成为当地书法队伍中的创作骨干队伍之一,因此把他们的书法水平提高,让他们有书法艺术,甚至能够参加一些重要的书法大赛等等,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老年大学里的老年人创作的书法作品

如果要想参加书法专业比赛,或者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把自己的书法水平提高到较高的一个程度,我想这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如果有这样一个目的,我希望我们就不要学的太多了,因为书法要达到参展,甚至有级别的参展,那么有一定的书法创作艺术水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

如果我们写的水平都非常的一般,甚至非常一般,参加书法展览就不太适合了。毕竟书法展览对于推动当地的书法文化氛围,传播书法艺术文化有着重要媒介意义,如果我们展览的作品都是非常一般的作品,就会对观众欣赏书法作品的期望值,带来很多的负面的感受。

老年人学习甲骨文的书法创作

所以,我希望如果想参加展览的老人学习书法,最好是专业的来学,如果想把一种字体学好,就要从源头上做起,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再加上自己多年的生活历练,思想历练,一定会写的比较好的。

我也看到过一些老年人写的楷书、行书、隶书、草书各种字体的作品,但是他们后来呢,他们都是只专注于一种书法,比如说有的老年人喜欢篆书,有的老年人喜欢草书,有的老年人喜欢楷书,我想,只要把一种书法写好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书法有很多的内涵,学习书法是书法一种形式。

书法要表达内容,最后呢,我们要用书法来创作有内容的书法作品,这都是互相联系的有很高的文化艺术的学习历练过程,达到一定的书法艺术水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让我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比较好的学习成果,最好集中精力把一种字体写好。

如果是我们就是通过书法来寻找乐子,通过书法来找娱乐,我想,这也就不求写的多规范多有艺术性,只要自己喜欢,按照老师的指导,我们找到这个学习书法的路子之后,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书法,去不断的坚持学习下去,也会慢慢的有书法的艺术成就的。

老年人除了在老年大学里去学习书法,自己也可以独立的去学习书法,这主要看自己的条件了,如果书法基础和书法知识都比较够用,自己喜欢独立自学,那么就自己学。如果喜欢交更多的老年朋友,到老年大学里去学习,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总的来说,各种字体一起来学是对书法的一般的了解,最后我们都要在一种字体上体现出自己的追求或者是更高的水平,才是最合适的。

请秀出你感觉满意的软笔及硬笔书法?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练练字,修心养性是不错的选择。本人因为是带着孩子回老家,还要照顾老人,也没啥机会练字,就把自己之前的一些习作发出来献献丑吧。

本人一直很喜欢启功先生的小字行书,而且觉得启功先生的这种小字行书非常适合硬笔书法来学习,因此利用疫情期间,在家创作了一个专栏《启功体硬笔行书技法》,将启功先生小字行书做了一个归纳,把自己的经验作了一个总结。

启功先生曾经说过:“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因此看启功先生的小字行书,点画位置、聚散谨遵法度。但同时点画姿态有变化万千,笔势顾盼呼应,用笔流丽,毫不呆板,不愧是当代书法大家。

硬笔书法当向毛笔书法取法,传统名家书法作品众多,是我们学之不尽的源泉。学习传统书法也同时锻炼了自己的欣赏、审美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特别是在临习启功《论书绝句百首》的过程中,又顺便对书法史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上面的几幅习作就是临习启功先生的书法。

上图是临赵孟頫《心经》,学习这些古代大家的书法,越练越觉得自己的渺小,时不时会感叹:吾生有涯,学而无涯。

我是翰墨今香,一个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的人,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