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碑文字体_古人书法作品是怎样被刻在石碑上的

爱字体2023-06-05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碑文字体,古人书法作品是怎样被刻在石碑上的?社坛碑文范本?可以从倪宽赞练起吗?苏东坡大江东去碑文?圣教序字帖哪个版本好?碑文字体,古人书法作品是怎样被刻在石碑上的?您这问题实际是在想了解古人刻
本文目录

碑文字体,古人书法作品是怎样被刻在石碑上的?

您这问题实际是在想了解古人刻碑工艺的问题。

碑文字体_古人书法作品是怎样被刻在石碑上的

聊这话题之前,先说说“一笔一画都那么真实”这问题吧。在碑刻里,工匠的“误解”和锤凿刻制的因素是一定存在的,所以无论多么优秀的刻制工匠,多么真实地反映了书写原貌,都会和纸上墨迹有所差异。看下面的王羲之寒切帖的帖和碑,原帖的一些墨色、飞白等还是没法全部反映出来。书法家启功先生有过“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说法,说明碑和帖之间的差异,所以迄今,碑学、帖学也是书法学习的两大类别,笔法、字法、章法都有不同之处。

“怎样被刻在石碑上的”?首先是把要刻的字上石,然后由工匠凿刻制成。上石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书写者直接在要刻碑面上书写,一般用红色朱砂,所以称为“书丹”,下图就是书丹之后没有刻的碑;另一种是摹勒上石,是将文字写在纸上,再在纸背以颜料依样勾勒字的轮廓,然后覆于备刻的碑面上,以纸数层叠放于摹纸上,以石均匀砑磨,使双勾颜料粘于面上,据此刻制。摹勒上石的好处是可以把书家的墨迹保留下来,但摹勒誊写的过程因为制作者的水平不同,存在一定的影响。

古代刻制碑的石工,是和画工、泥瓦匠等一样,是具有传技学艺的工匠。有很多是家族祖辈以此为生,所以,技艺精湛,可以很好地再现书写者的字迹甚至神韵。

但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社会阶层的碑刻制作,是有差异的。在官宦文人士大夫阶层,不仅聚集了当时社会优秀的书写者,也一样聚集了优秀的石匠,所以,这些碑刻一般是“制作精良”。碑刻内容里不仅有书写者,也有镌刻者落名。我们学习临摹的碑刻,很多出于此。如我们学习《集字圣教序》,怀仁集字,由“诸葛神力勒石”。历史有过类似的记录,为求精良,大书法家书丹之后和石匠一起刻制,甚至自己动手镌刻。

一些民间刻碑,差异就很大了。黄惇先生针对北魏墓志碑刻这样说道:“拙劣的刻工,由于工艺不佳,用刀不稳,乃至目不识丁,所以所刻作品往往完全出于熟练工匠达不到的'奇怪’……”。从现在的碑拓片上也见过这样的现象:书丹者写错字后,在原字上更改,没有抹去错误的朱迹,不想镌刻者把正确的、错误的一并全刻了出来。下图是北魏墓志,其中的“金、䧡”中间的竖画都被截短,这些都说明了碑刻之间的差异。

社坛碑文范本?

一、 碑文一般由时间、正文、落款和字数限定四部分组成。

1、时间

即建墓时间,写在墓碑右侧,不写在最上面,总是在全碑三分之二的地方开始写,字体应该写得很小。

2、正文

墓主的名字要写两个人, 现代墓碑上排列着夫妇,男性住在右边,女性住在左边。 “慈父某公某德配某氏某寿域(或之墓)”12个字排成两行,“寿域”字必须是其他字的两倍大,并且位于左右两列的中间。 正文主体的字数不能双重,要单数。

3、落款

特别是出资建造该墓穴的人,即使出资人是墓室的主人,也应写上自己孩子或孙子辈的名字。 常见的情况是,“孝男、某、某、某、某、孙子、某、某、敬立”儿子只有女儿时,写“孝女、某、某、某、孙、某、敬立、敬立”

4、字数限定

《碑文》的总字数包括时间应加倍正文落款。 即,16个字、21个字、31个字、36个字、41个字……不能增加一个字。 另外,不能少一个字。 必须用“生老病死”或“金木水土火”各五个字来应对。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是“生”或“金”字,因此,当总字数不是五倍加一时,在时间、正文、落款上就要适当加字或减字了,达到上面规定的字数为止。

可以从倪宽赞练起吗?

“唐初四杰”之一的褚遂良,其书法成就和独具个人面目方面,完全可以作为单独的书法体系来研习,丝毫不逊于欧、颜、柳、赵楷书四家。

对于喜爱褚书的朋友,学习其楷书并想得其精髓的,不建议从《倪宽赞》墨迹本入手。原因是经考证褚遂良至今并未发现其一件墨迹本传世,包括《大字阴符经》、《枯树赋》、《褚摹兰亭》等墨迹均是后人伪托。

历史上有许多无名书家,因地位低下或迫于生机,往往假托名人之笔,时间一久便使人难辨真伪。《倪宽赞》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事例,但却成就了书法史上不朽的名篇。

《倪宽赞》,墨迹纸本,款题“臣褚遂良书”,全文345字,刮去5字,避宋讳。明书画大家董其昌临终前还一口咬定为褚书,近经徐邦达先生考证,认为是伪托。但不可否认其的确是件十分精妙的杰作。

从书风上看,此作品介于欧、褚之间。欧的成份更多一些,这从钩法、内擫结体等方面可看出。此作品不属于铭石之书(上石后效果不佳,颇单薄)。笔势往来,极注重笔墨的感觉和效果,这是在唐楷中所难见到的,似润还涩,似涩还润,类似倪云林墨法的感觉。同时也能看出,书者对笔墨技巧已达到炉火纯清地步。这种感觉,似乎只有到了文人写意画出现之后才有可能。这一点最值得我们重视和领悟。

用笔上,很有特色。主横往往侧法入笔,厚重有弹性,与钟繇相似。短横或重或轻、或末带隶意。撇法纤细,用锋极中,虽细亦圆。捺法重而含蓄,处处藏隶趣。钩法除浮鹅钩带隶法外,其他则似钩非钩,锋芒半藏,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斜钩较长,近虞非虞,极为含蓄。结体内密外疏,因带隶意,飘飖之姿见于笔下。章法清雅,气韵相续。等等如此,但此帖亦有白璧微瑕之处,横法中截轻提露怯,加上撇法较细,与褚书铁线老藤之意尚差之里许,如不加注意,易得轻滑单薄之病。

学习褚书,正宗途径还要从其碑铭之书入手。

《伊阙佛龛碑》是现存褚书最早作品。此碑写得最为端整庄严,横平竖直,刚严实在,朴质宽博,清虚高简。如将此作为学褚遂良的入门教材,是很有收益的。

《孟法师碑》,与上碑虽相差一年,然气息境界大有所异。此碑温婉闲雅,平和丰润,宽舒安祥,如得道之士,谈笑间自有超尘出俗之姿。结体平中见奇,和中见智,参与虞世南圆润虚和风韵。一洗前碑中板滞之弊,集陈隋碑志和欧、虞书法之大成,并深得魏晋神韵。学习此碑可弥补学欧者易犯的印板习气。

《房玄龄碑》又称《房梁公碑》。为褚遂良最晚作品,今仅存三百余字。此碑与《孟法师碑》相离10年,不论从结体、用笔还是书风上,大相经庭,仿佛完全出于两人之手。

此碑一改早年“铭石之书”样子,是褚遂良忠实于自己书法理想,重视书法风韵情性的典范。宋拓残本虽仅存八百多字,但明显枯笔迹象的竟达四十余处,这在正书碑文中是绝无仅有的。他最终把羲之神髓,强烈的笔情墨趣、左右映带的书简之风,按照自己的艺术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石刻上,给人以全新的艺术风采,这是此碑的最大特点,并具有开后世行书入碑铭之先河的划时意义。笔画虽如游丝,曲尽其妙;又如春蚕吐丝,文章俱备,纵横牵制,八面生势。其线条挺健又非直来直往,而是笔笔三过,呈曲线之美,尤其横、竖、折、钩,时时有温婉玉润,美丽多方的灵秀之气,如美人婢娟,铅华绰约之态。在一切符合笔性的前提下,使所有的毫端变化予以明朗化,这是褚书对后人影响最深、最有启发的地方。褚遂良也因此同欧、虞体分道扬镳,自此成一大流派。

学习褚书从此早、中、晚不同面目的三碑依次入手最为得宜!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苏东坡大江东去碑文?

此《大江东去》原碑立于山东嘉祥武梁祠内,为黄庭坚碑帖之精品。字体苍劲有力、开合有度,气势神韵如龙飞凤舞,完美诠释了行云流水之意,厚处不溢,立雄浑稳健,细处不折,如钢筋铁骨,与东坡词意的豪迈之风契合如一,实不负“苏黄”之名。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圣教序字帖哪个版本好?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个问题是几乎所有学圣教序书友们的共同心声,话不多说,先放几部目前都是最好的法帖本子,后面一个个突破简析!(请准备好耐心,否则就此退出为上。。。)

集王羲之圣教序墨皇本北宋拓全卷

集王羲之圣教序墨皇本北宋拓全卷

集王羲之圣教序董其昌跋本宋拓

集王羲之圣教序董其昌跋本宋拓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珍本宋拓

集王羲之圣教序朱卧庵本

集王羲之圣教序朱卧庵本

集王圣教序故宫藏朱翼盦本宋拓

集王圣教序故宫藏朱翼盦本宋拓

集王羲之圣教序刘铁云本宋拓

集王羲之圣教序刘铁云本宋拓

还有诸如子昂临本,查升临本,李鸿章临本,就不一一上图解析。学书法首要在选帖,两千年来《集王圣教序》已经是学习行书的标准选择,这是时光淘洗过后最真切的结论,深具实践意义!

选帖首要在选本。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实假古物远比真品要多的多的多。明清期间书商更是专业组团成群结伙伪造古帖,有的拿到早期刻本来做翻刻,胆儿肥点的干脆自己写了画了落古人款识,更有甚者裁切别的古卷上的真题跋连缀在假货后面,再经过相当认真的做旧,就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去找冤大头卖高价。

其实,近五年各大拍卖场上的频频天价,赝品的占比相当之大!《集王圣教序》的存世拓本,号称宋拓的不少,但其实通过对纸张年代、装池风格、题跋统一性、金锭痕和单字人工挖刻痕迹的研究,基本可以断定早于元朝初年或介于宋元之交的原石拓本,不会超过三本。

一者墨皇本。这个本子已经不是拓本珍贵那么简单了(其实陈旧痕迹过重,字迹识别比拓本稍困难些),后面站着一大排如同等着打新冠疫苗的书法巨匠们的题跋,加上流传有序,就算现在有集王圣教序的唐拓本存世,价值也未必能超过墨皇本了。不过这种历史价值、研究价值与学书者选帖并没什么大的关系!

董其昌题跋本的集王圣教序(也被称为绢本)的宋拓性质也是无疑问的。这个拓本是董其昌亲藏并且浸淫很久的本子,存世的《董其昌临集王圣教序》就是以这个拓本为临本。董其昌作为有明以来最大的收藏家、鉴定家,对这个本子的重视可想而知。事实上,这也是现在发现的唯一的北宋拓本。董其昌的“缺5字”鉴别法也被《集王圣教序》的拓本鉴别以为圭臬。 是明代宫廷的收藏本,明代晚期国库收入入不敷出的,就拿了很多宫廷里面收藏的一些宝贝,用它冲抵给大臣的俸禄。

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名为《绢本圣教序》就流入到民间了,经过几百年辗转回到了清代的宫廷。美国的安思远的藏本、敦煌残拓本的精致细腻、字口保存完好都没有办法去跟这个本子比。这个本子的捶拓相当精致而细腻,但可能对于初学者而言,这倒是一个学习的障碍,后面再叙!

刘铁云本毫无疑问是个不错的本子,流转过程也很清晰。不要以为刘鹗是个小说家,其实他是个相当具有分量的考古、考据、古文字学家。有证据证明罗振玉先生的甲骨文研究就是被他引导进入的。这个本子被日本三井收去,实在让人恨恨!有机会咱开100艘055去接回来,家祭无忘告乃翁。

看帖、读帖的本事多少,是书法初学者与老鸟最大的区别。长期侵淫在古帖里,对于石花的理解、对古人笔法习惯的感知,一点点灰灰的色点与真迹点画的关系,非十年以上临池功力的人很难有切身体会。书法老鸟对拓本细节的敏感性直接促成他可以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古人笔法,如转锋方式、圆锥毛笔的当时笔态,甚至可以根据点画粗细结合转笔角度复原出古人书写真迹时的笔头墨量还有多少……

所以董其昌题跋本的集王圣教序那样的墨色层次丰富、细节保留特别多的拓本到了老鸟的手里,能够提供相当多的信息,供后学者抓住王羲之真实的笔法。(现代出版社出帖,唯恐不够黑白分明,在PS里面拼命加对比度,甚至于干脆就是黑白翻拍,古本的信息被丢掉90%,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在坑害学书者。这个问题暂且不表)。

而初学者的任务是先在明确的点画中掌握大致正确的笔法方式并通过反复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所以反而希望字帖层次稍简约一些,以使得临帖过程目标明确无干扰。而刘铁云本就属于这种相对捶拓更重(反复擦拓层次最多、信息最全。重墨重拓出本快,字口更清晰,但可能刻工的微妙信息会被掩盖一部分)的拓本,相对也更有利于没有明师日常指导的书法初学者的学习。

所以,认为刘铁云本最好,从书法初学者角度需求说,合理!从有一点唐楷基础的行书初学者的角度说,合理!但如果是从书法高阶者的鉴赏和读帖体会、高层次学习、深度钻研的需要角度,不合理!从多版本搜集,把收藏和玩赏鉴定作为工作或者深度爱好的角度,不合理!

话已至此,对于圣教序到底选哪个本子一头扎进去临习,没有确切答案,一看您相中哪家,接下来就是真正用心钻进去临习,临习,还是临习罢了。专修圣教序,墨皇本,董其昌跋本,都是跳不过去的可参考研究的宝贝!!!

有兴趣的书友可自行去某宝,搜索“大成国学堂”,店内搜索“圣教序”,一饱专业原汁原味的拓本风采,参赏加购总相宜!

用心研学,诚挚交流! 敬请关注收藏“木衍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