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刘细君_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

爱字体2023-06-05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刘细君,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汉朝哪位妃子来例假被后世创造了一个成语还延续了近二百年国祚?谁有大汉天子3的全部演员表吗?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本文目录

刘细君,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

“太叔无兄何有嫂?襄王爱弟不妨妻。一朝射猎成私会,始悔中宫女是夷。”

刘细君_古代和亲为什么通常不让皇帝皇子娶大汗的女儿呢

古代中原天子可不敢娶番邦的公主,因为风险太大了,轻则家道不严“自己青青草原”,重则丢失江山沦为笑柄。

所以无论自汉朝刘邦开始与匈奴和亲,只有汉朝的“公主”远嫁番邦大汗,绝少中原天子会娶番邦公主,因为周襄王亲身经历,给后世帝王活生生的样本,娶了番邦公主教训有多深刻了。和亲这事古以有之,远古的部落时期,部落增强实力相互联姻,联姻就是和亲的一种,当初大禹治水娶了涂山氏,就是一个强大的部落的公主,后来他们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

而到了东周初年,周襄王遇上了一件头痛事,就是有春秋小霸王之称的郑国,一点面子都不给他,让他心里非常不爽,当时东周天子的威严还在,不过实力上和郑国相比,又有点差距,

打不赢怎么办,请帮手啊。周襄王脑回路很新奇,他竟然没联合秦,晋,宋这些大的诸侯国,反而去和狄国合作,狄国王也不傻啊,不能平白无故的帮你,得罪了郑国啊,就给出了一个条件,狄王将女儿隗氏嫁给了周襄王做王后,注意身份是非常高的,算是两国和亲了。

这回事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番邦公主嫁给中原天子的事情,周襄王本来小算盘打的叮当响,自己得到了一个王后以外,还找到一个外援,看谁还敢不给面子我,郑国不服是吧,你给我等着。可他心理乐开花的时候,现实却给开了一个大笑话。

其实本来周襄王借狄师伐郑,当时周朝很多大臣看不下去,进谏说:周王和郑国不过是家里,兄弟之间的争吵,现在找来一个外人帮忙,你可以会因此后悔的。”

可周襄王但是油盐不进,啥也听不进去,还真的答应了对方的条件,废了自己的王后,立狄人的隗氏为周朝王后。这样一来狄国人也很给力,和周朝一起伐郑,还捞到了郑国的一个城池。

周襄王一看,见自己胜利了,威严也树立了,郑国也老实了,就非常开心,在看这个隗氏确实长得几分与众不同的姿色,心里就更开心了,不过该来的终归是要来的。

这狄国人男女都喜欢驰马射箭,当然隗氏自小就是和将士们驰逐原野长得,性格比较全无拘束。可是嫁给了周王以后,天天呆在深宫,感觉非常无聊。后来,她干脆就经常找借口出去狩猎,周襄王没时间陪她,让自己的弟弟王子带经常照顾嫂子。

这王子带也个狩猎高手,很快隗氏和他性情相投,暗暗的好在了一起,后来竟然路人皆知。

当然周襄王知道弟弟和王后隗氏这事,就很愤怒啊,要休了隗氏。此时大臣就劝诫道:冷静冷静,我们当初和狄国联手,才娶了隗氏,现在你这样做,必然出事的。”

不过王子带此时也怕了,逃到狄国打了小报告,搞的狄君知道女儿被废,就非常的愤怒。就派兵教训周襄王,周襄王根本抵不住,只有逃到了郑国,这时郑国反而接纳了他。狄国的人就推举了王子带做了周王,王子带和隗氏建立了一座宫殿,天天不理事,就是到处寻开心的玩。导致周朝的人民很气愤,这太不像话了。

这时周襄王知道了王王子带这事,天天哭的泪人一样,不过此时晋文公重耳看到了机会,高举起了勤周王的大旗,聚集了诸侯来勤王的义军,将天天只会开心,啥都不管的王子带给揪了出来,迎回了周襄王,平定了周王室的一个小风波,史称“子带之乱”。

而此事以后,晋国在重耳的带领下,开始走向了称霸之路,而周朝却因为周襄王的骚操作一蹶不振,再次颜面扫地不算,更是完全被诸侯们彻底的忽视了。

后来到了明朝,就有诗人做了一首诗,讽刺周襄王:“太叔无兄何有嫂?襄王爱弟不妨妻。一朝射猎成私会,始悔中宫女是夷。”

因为周襄王这个事情当时全天下都知道了,更被各国的史官记载入史书,纷纷写了自己的评价和心得,一致认为娶番邦的公主非常的高风险,所以到了后世,基本上娶番邦公主的帝王非常少,因周襄王的教训太深刻了。

帝王都是男人,男人最担忧的两件是,周襄王都发生了,谁还敢乱娶啊。

其实周襄王这事,主要还是两族文化的不同导致的,华夏族为主的中原文化和四周的兄弟民族有差异,特别是在婚嫁的观念中有很大的差别,才会有这样事情发生,比如中原很早就在黄帝时期定下了婚俗文化,到了周朝的六礼聘娶等等,对于婚姻中的女子都要求从一而终,

可即便是到了蒙古时期的元朝,漠北草原上的民族,还是保留着由来已久的收继婚制,这和中原的观点是完全违背的,到了汉朝独尊儒术以后,更是要求女子要三从四德,而大漠和各族的女子,倒是没有这样的一个约束,还是可以非常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和谁相爱。

而这在中原皇室看来确实是不可思议,也是大不敬的,所以文化习俗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后来中原王朝对各族的大汗和亲,但是不通婚。

但是也有例外的汉朝以后,还有几个中原的天子因为各种原因和草原民族的公主联姻的事,比如南北朝时期,北周和北齐都争着做可汗的女婿为荣,并没有觉得非常尴尬的,北齐的高欢就迎娶了柔然的公主做妻子,而他的镇妻非常懂的进退,自愿降级不做王后,让位置给柔然的公主,而北周的宇文邕,想方设法的去和突厥拉好关系,好几次申请成为突厥的女婿,最后突厥可汗被他打动了,就让女儿嫁给了他。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当时的突厥可汗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唐的王子,武则天不愿意,想找个武家的公子哥给他做女婿,可是这可汗就认李家唐朝,导致双方最后谈不拢,突厥可汗还找这个借口来讨伐武则天。

当然到了清朝时期,蒙古部落和后金的联姻,那种倒是特殊看待,因为两族之间的文化和习俗上是差不多的,所以他们的相互联姻,皇太极娶了海兰珠和大玉儿都用担忧,因为他本身觉得就没啥问题,后来大玉儿和多尔衮好上,后金也没有人说三到四的,和辽国萧太后与韩德让一样,感觉这不就是很正常的事吗。但是在中原王朝看来,这哪里行啊,作为天子的王后,本身都要母仪天下,成为道德楷模,

如果出现周襄王这事,作为天子不但颜面不存,更重要的就是没有了尊严,当然是能避免则避免。

可是反过来,送女子出去和亲有不同了。

和亲这事,最早应该算是刘邦开始的,当时因为汉朝刚刚建立,刘邦征伐匈奴不成功,靠着三千的后宫女子,才得以逃出生天,所以他已经面对匈奴,有了恐惧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刘邦自己打仗可是非常一般的人,汉朝建立以后,很多名将功臣也都收拾的七七八八,

幸好此时有个大臣提出了和亲这个建议,刘邦当时就采纳了,因为和亲这个做法,对于汉朝来说是本小利大,不但能和匈奴做亲戚得以修养声息,更重要的是汉朝能有个喘息的机会,这样对于当时还是不稳定的汉朝来说,非常的实用,

而匈奴可汗也觉得这样主意好,毕竟他是得益的一方,不用征伐对方每年进贡点什么,还有汉王室的公主做妻子,多有面子啊,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和亲可以说是弱时的汉朝一个权宜之计,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依然实行和亲政策,

到了汉武帝时期,攻守双方才转换了过来,汉朝和匈奴停止了和亲,不过在后来有恢复了和亲的做法,所以才有了著名的昭君出赛,而在汉朝和匈奴的和亲中,双方的文化也不断的融合,不断的吸收和创新,后来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基础和贡献。

唐朝以后和亲对象,由原来北方的突厥,变成了西南的吐蕃,这样就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来源,当时也是因为唐朝和吐蕃在西南方的势力此起彼伏,双方进行了数次的和亲,以希望大家可以借此和解和修养声息。

其实所谓的和亲对于天子来说,利多于弊,因为天子派出的不一定都是自己王室的女子,反而是一些名义上的公主,大部分是在宫中挑选出一些愿意出嫁的异域的女子,封了一个公主的称号,让她带着厚重的嫁妆,过去给匈奴可汗或者赞布做妻子,当然带过去有时候还有工匠,

所以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的和亲,到了在现在历史上还是浓重的一笔,因为她们才传播中原文化上确实做出了贡献,也为当地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

特别是在当时的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经过宫中培养过的公主,其品德和思维比起可汗的公主,要有闺德得多,至少当时的天子和士大夫是怎么认为的,嫁过去了也不会给皇室丢脸,可是如果去了一个可汗的女儿回来,那倒是不好说了

毕竟可汗的女儿可要是供着,但是如果她的思维和隗氏一样,加上遇上王子带,那么做天子的就左右为难了,休了会被可汗找借口找自己麻烦,不休让他们胡闹,这天下的人怎么看自己呢。

所以,在周襄王这一折腾后,后来的帝王,除了部分是兄弟民族担当天子的,中原的天子大家都很有默契的,拒绝娶她们。这就完全说的通了,

中原天子和少数民族和亲,还有联姻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公主嫁过去的和亲利大于弊,可是娶可汗女儿的联姻是弊大于利。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些都成为了过往的历史,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友爱,互相了解,互相热爱,聚在一起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汉朝哪位妃子来例假被后世创造了一个成语还延续了近二百年国祚?

在汉朝有一名妃子来了一次“大姨妈”,结果却出现了一次意外怀孕的事件,谁也不会想到这一次意外居然会又延续了大汉江山近二百年的国祚。

汉朝这名来女人月事的妃嫔叫程姬,她是汉景帝刘启的宠妃,早在汉景帝还是太子时期她就已经成为侍妾,她曾为汉景帝生育过鲁王刘余、江都王刘非、胶西王刘端,在古代看一个妃嫔的受宠程度就得从她生育子女来看,就从程姬为汉景帝生了三个儿子就足以看出她有多么受汉景帝宠爱。

根据司马迁编著的《史记》记载:景帝召程姬 ,程姬有所辟,不愿进,而饰侍者唐儿使夜进。

在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编著的《前汉书》中都记载了这则程姬来“大姨妈”的事,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得知,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某次宴会喝醉了,晚上就召程姬侍寝,恰好当时正值程姬来“大姨妈”,因此她不想去侍奉汉景帝。

其实《史记》中所记载的“有所辟”其实就是古人委婉地在说女人每个月来“大姨妈”的事,既然程姬不能侍寝,那怎么办啊。

别看汉景帝当时虽然还是太子,但他的后宫竞争也非常激烈,多位美女共同争夺他这一个资源,如果这一次程姬敢拒绝侍寝,那汉景帝万一生气了,以后就不再召她侍寝,那她恐怕就得失宠了。因此程姬也害怕失宠,所以她就想到派自己的贴身侍女唐儿去给汉景帝侍寝。

就这样汉景帝醉得稀里糊涂,晚上唐儿冒充程姬爬到了汉景帝床上,汉景帝也就不管谁是谁了在唐儿身上耕耘起来。

结果后来出身低微的唐儿却因为汉景帝这一夜的耕耘有了身孕,之后更是生下了一个儿子,汉景帝虽然十分不喜欢出身低微的唐儿,还是将其纳为妃嫔,唐儿也由此成为唐姬,她所生的儿子被汉景帝起名为刘发。

而程姬万没想到她这一次“大姨妈”还为后世皇宫妃嫔开创了一个专属成语名词“程姬之疾”,自这件事被记录在史书中之后,历朝历代妃嫔都以“程姬之疾”委婉的来向皇帝表达自己来“大姨妈”了,不能侍寝了,以免皇帝误会。后世文学作品中也都以“程姬之疾”来委婉形容女性来“大姨妈”。

看看这程姬还真是一次“大姨妈”就让自己名垂青史了,其实往深了想,这一次的误会也未必是真实的,这很可能是程姬一次有预谋的宫斗剧情。

分析一下当时汉景帝的后宫就明白了,汉景帝的第一任皇后薄皇后也是当时的太子妃是他的表妹,是汉景帝祖母薄太后的远房族孙女,他们俩的婚姻是一场政治联姻,汉景帝对薄皇后并没有太多感情,因此嫡妻不受宠爱,那其他妃嫔自然都想获得汉景帝钟爱。

而当时汉景帝最宠爱的妃嫔是栗姬,在后来汉景帝继位后,还曾册封栗姬的长子刘荣为太子,而后来的汉武帝刘彻的老妈也就是后来的王皇后王娡才刚怀有汉武帝,并不是十分得汉景帝喜爱。

因此程姬很可能是想从栗姬那夺取汉景帝的宠爱,但是她当时争不过栗姬,于是就想到在后宫中拉帮结伙来争取汉景帝这个资源,通过其他女人分散汉景帝对栗姬的宠爱。

而拉帮结伙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一个自己的心腹婢女去侍寝汉景帝,所以程姬就故意装作是来了“大姨妈”,让出身低微的唐儿去侍寝汉景帝,由于唐儿出身低微,她这一来就等于从婢女摇身一变成了皇妃,那自然会对程姬感恩戴德,两人也就会形成坚不可摧的后宫联盟。

其实程姬的这个招数和后来汉武帝老妈王娡的招数是相似的,王娡当时为了获取汉景帝宠爱,打击栗姬,王娡特意推荐妹妹王儿姁侍寝汉景帝,很快王儿姁就获得汉景帝喜爱,而栗姬在汉景帝姐姐馆陶公主和王娡的联合打击下,加之自身心胸狭窄,很快失宠于汉景帝,他的儿子刘荣也被汉景帝废除了太子之位,改封为临江王,而王娡的儿子刘彻也最终成为太子,后来更成为了汉武大帝。

虽然程姬这招后宫联盟在前,不过却并没有起到效果,因为唐儿出身低微,再加上性格可能不太讨人喜欢,所以她并没有获得汉景帝的宠爱,在那次意外怀孕而生下刘发之后,唐儿也再无所出。因此程姬和唐儿主仆二人的后宫联盟对栗姬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不过程姬和唐儿主仆二人的情谊却一直都在,程姬对待唐儿生育的儿子刘发也是视为己出,对其关爱有加。

由于刘发生母唐儿出身低微,并且还是意外被汉景帝宠幸生下的儿子,加之汉景帝本身就有16个儿子,儿子数量众多,因此汉景帝并不喜爱这个意外生下的儿子刘发。所以刘发后来被汉景帝封到当时还比较贫穷且气候潮湿的长沙当长沙王。

不过这个刘发非常机智,且为人极为孝顺,他不仅孝顺生母唐儿,连自幼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庶母程姬也极为孝顺。

刘发的封国贫瘠而狭小,公元前142年汉景帝过47岁大寿,刘发从长沙来到长安像父亲贺寿,在贺寿喜宴上,刘发故意做的行动不方便,举手都举不直,他在喜宴上如此之举引起了朝臣们哄堂大笑,汉景帝就问儿子刘发怎么回事。

刘发答道:“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他这意思就是他的封国十分窄小,他已经伸不开腿张不开腰了。

刘发这就是摆明了借机向汉武帝索取封地,当时满堂朝臣都嘲笑刘发行举失当,而刘发说出原因却是抱怨父亲汉景帝给自己封地太小,这一下就让汉景帝惭愧,他也明白自己确实是太对不起这个意外生的儿子了,于是下旨将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三郡并入到刘发的长沙封国中。

刘发从长安离开时特意运回长安的沙土,回到长沙后面向长安方向修筑成了望母台,由于刘发死后被弟弟汉武帝刘彻追谥为长沙定王,故此又名定王台,这也就是现今长沙著名的定王台。

后来汉景帝去世,唐儿被刘发接到了长沙封国供养,程姬则被汉武帝封为鲁国王太后,由长子鲁王刘余接到了鲁国供养,不过刘余有口吃,为人还比较放荡,对程姬并不孝顺,因此程姬在长子身边过的很不愉快。

程姬的次子是江都王刘非,为人非常骁勇善战,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当时的刘非年仅15岁,主动向父亲汉景帝请缨出战,以军功被汉景帝封为江都王。后来刘非到扬州出任江都王治理封国,史书评论他在封国内能招募四方贤能之人治理封国,董仲舒就曾受到刘非的礼敬。

汉武帝继位初期,匈奴入边,刘非在扬州听闻匈奴入边,主动给弟弟汉武帝上书,自己愿意统兵平定匈奴,但是由于刘非骁勇善战,还非常贤能,汉武帝对这位比自己大12岁的哥哥是十分忌惮,因此他拒绝了刘非请战的上书。

此后刘非就安心治理封国,直到41岁去世。他是西汉比较贤能的藩王,也是为数不多能得以善终的藩王。

但是刘非的儿子刘建却给他惹出了灭门大祸,刘建自幼娇生惯养,放荡不羁,后来更是联络对汉武帝不满的藩王企图谋反,最终刘建满门被汉武帝诛杀。

由于刘非早逝,程姬对孙子刘建也是极为关注,得知他在封国胡作非为,曾多次写信劝告刘建要改正自身,后来刘建谋反事发后,汉武帝在得知程姬劝说孙子之后对庶母程姬赞许有加,程姬也趁机向汉武帝求情,请求宽恕刘建幼女刘细君,因此年幼的刘细君就被曾祖母程姬所收养。

程姬的第三子胶西王刘端也是西汉有名的荒唐藩王,刘端是个不能行房事的男人,所以一生无子,还有断袖之癖,而且为人举止都十分荒唐,程姬十分不喜欢这个儿子,虽然刘端活的寿命够长,但是母亲程姬却十分不喜欢他,由于一生无子,刘端死后封国被废除。

所以在长子刘余不孝,次子刘非早逝,三子刘端放浪荒唐不受喜爱的情况下,程姬晚年过得并不好,后来远在长沙的刘发得知庶母程姬晚年不如意,于是他派人把程姬从刘余的鲁国接到了长沙,把程姬和母亲唐儿一同奉养。

到了刘发这,程姬才算是开心起来,守着与自己情同姐妹的唐儿,还有孝顺的养子刘发,程姬才算是有了幸福安稳的晚年,后来程姬与唐儿先后去世,刘发将两位母亲葬到了一起,现今长沙还存有双姬陵,民间俗称“双女冢”。

程姬去世后汉武帝为了与西域乌孙国联姻攻打匈奴,于是派遣张骞出使乌孙国谈和亲事宜,汉武帝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远嫁异域他邦,就想到了当初诛杀侄子刘建满门,后来被庶母程姬求情宽恕的刘建幼女刘细君。于是汉武帝找来了侄孙女刘细君,将其封为公主,就让刘细君去与乌孙国和亲,就这样程姬的曾孙女就远嫁到了西域。

这也是程姬和她后人的结局,程姬和唐儿的姐妹情深也一直被后世所称颂,但其实她们俩当初绝对没想到那次唐儿意外怀孕生下的长沙王刘发居然能给大汉王朝又续了二百多年寿命。

其实这主要还是长沙王刘发的功劳,因为长沙王刘发的五世孙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后来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也引发了赤眉绿林起义,之后绿林拥护的更始帝刘玄攻入长安诛杀了王莽,刘玄也是刘发的五世孙,是刘秀的堂兄。

最后刘玄被赤眉军所杀,刘秀最终统一了天下,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又给汉朝续了一百九十五年的寿命。

可以说没有程姬那次来“大姨妈”,汉景帝没有醉酒后宠幸唐儿,并让她怀孕生下刘发,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刘秀,很可能大汉在王莽篡权后就灭亡了,所以程姬这一次“大姨妈”真的是太绝了,拯救了大汉王朝,又给汉朝续了一百九十五年国祚。

其实汉景帝真的堪称是给汉朝续命的老祖宗,他和贾夫人生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刘备建立了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在东汉灭亡后又给汉朝续了四十三年寿命,程姬的儿子刘余的后人刘璋和刘表那也都是东汉末年的军阀,都是有机会建立政权替即将灭亡的东汉续命的人。

当然汉景帝的后人这么能给汉朝续命,主要还在于他生的儿子比较多,毕竟汉景帝一生成年的儿子就有十四人,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仅他的儿子刘胜这一支就有子孙一百二十余人,如此繁盛的子孙后人,成材率当然也比较高,所以能给汉朝续命的人都出自汉景帝的血脉之后。

所以说程姬的一次“大姨妈”不仅给后世创造出了一个成语“程姬之疾”,还给大汉王朝续命一百九十五年,而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也有着必然性,总得来说程姬这一次“大姨妈”真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了。

谁有大汉天子3的全部演员表吗?

黄晓明饰汉武帝 茹 萍饰卫子夫 孙海英饰江 充 李 菲饰秋 婵 高 昊饰李 汉 邬倩倩饰王太后 赵熠洋饰刘 据 柏妍安饰赵妮子(钩弋夫人) 安以轩饰霍祁连 熊乃瑾饰卫长公主 刘冠麟饰季擒虎 董 勇饰卫 青 周 颖饰刘细君 陈丽丽饰紫 薇 徐少强饰夜郎王

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谁在吐蕃的地位更高?

文成公主和亲后,才发现地位尴尬,松赞干布的王妃,是抢来的“洋女人”尺尊。在尺尊的授意下,新房没有,佣人没有,夫君竟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她受欺负。在吐蕃,文成公主真的不如尺尊公主?

吐蕃,是公元7-9世纪,中国藏族的政权名,他们养牦牛、马、猪、独峰骆驼,种青稞荞麦。

而松赞干布,是公元7世纪,吐蕃之王(也称赞普)。他的即位,充满了悲壮。

13岁那年,他的父亲被仇人毒害,吐蕃内部分裂严重。一个半大的孩子,在无数双虎视眈眈的眼睛下,缉拿凶手、训练军队,并披挂上阵,制服了多弥、白兰、羊同等许多部落。

吐蕃安定后,他又开始定税律、任贤臣,使吐蕃经济飞速发展。在百姓的心中,松赞干布就是吐蕃的神!

不过,“神”到了年龄,也要娶媳妇,并且,要求还挺高。

下面,我们来对比下,松赞干布的2位王妃,究竟谁受宠,谁的地位高。

一,求亲的难度

他娶的第一位王妃,是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这一年,松赞干布16岁,已有3个藏族贵妾。

关于尺尊公主的求亲,有3种说法:

1,威逼强娶

在《西藏王统计》中,记载尺尊公主的娘家,是尼泊尔的塔库里王朝,父亲是光胄王。

在南征北战中,松赞干布听人说,塔库里的尺尊公主,长得十分美丽,便派臣子去提亲,结果,光胄王嫌他们条件差,不愿女儿吃苦。

16岁,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松赞干布一听被拒,立刻派大兵压境,光胄王为了求和,只得满载嫁妆,送女儿上路。

这种说法认为,尺尊公主出嫁,是被胁迫的,心不甘、情不愿。

2,投怀送抱

《旧唐书》中记载,光胄王去世后,亲弟弟阴谋篡位,逼得王子那陵提婆出逃,结果,被吐蕃仗义收留。

公元641年,王子借助吐蕃势力,重新夺回王位,为了回报,将妹妹(或姐姐)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妃,并臣服吐蕃,成为其藩属。

这种说法认为,尺尊公主成婚,是为了报恩。

3,查无此人

在敦煌吐蕃文献、金石铭刻中,剔除神话、荒谬情节,对尺尊公主只字未提,因此有学者怀疑,尺尊公主是虚构的。

但我认为,尺尊公主带来8岁佛陀等身像、尼泊尔工匠,这些都留下历史记录,这个说法并不靠谱。

我更相信第一种,尺尊公主是被抢来的。她的婚姻,是尼泊尔屈辱求和的见证。

而文成公主,却是吐蕃憧憬大唐,苦求3次,击败诸多对手才如愿的。

第一次求亲,被唐太宗嫌弃

公元633年,吐蕃与大唐建立外交,互遣使者。一次闲聊,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和大唐和亲了,再一打听,大唐的女子温婉贤淑,一点也不野蛮。于公于私,松赞干布都不能掉队!

于是,635年,他派遣使者,带着大批珠宝到长安求亲。双方相谈甚欢,唐太宗痛快答应,还赏赐了许多礼物。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不干好事。

吐谷浑的使者也去求亲了,他偷偷对唐太宗说,“松赞干布野蛮粗鲁,头一个王妃,就是抢亲抢来的!”

这招很阴损,唐太宗当即翻脸,“聘礼太少,取消婚约。”

其实,吐谷浑这么干,也是有原因的,他们的部落,正在和吐蕃闹摩擦,敌人相见,分外眼红,说两句坏话也正常,只是,他们只图嘴上痛快,到头来,差点亡国。

松赞干布年轻气盛,最恨别人嚼舌根,一怒之下,出兵20万进攻吐谷浑,直打得他们退至环海。

可对于大唐,松赞干布仍不死心,这一次,他决定来硬的。

第二次求亲,野蛮抢亲

击败吐谷浑后,吐蕃没急着收兵,而是乘胜打到了松州。

松州,属于唐朝地界,松赞干布此举,一方面是示威,另一方面,想开疆拓土,占点便宜。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挺直腰杆,向大唐求亲。

他再次派使者,对唐太宗说,“不嫁公主,我就打到长安!”

可唐太宗也不是好欺负的,他下诏发兵,派侯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兰领兵5万,讨伐20万吐蕃军。

大唐不愧是大唐,战法得当,上下一心,很快就以少胜多,赢得漂亮!松赞干布的求亲梦,又一次黄了。

第三次求亲,以智取胜

吐蕃战败后,只好俯首称臣,派大伦(宰相)噶耳东赞去谢罪,在松赞干布的授意下,他厚着脸皮,再次求亲。

说出来,实在是不好听,赢了你要娶,输了还要娶,怎么开得了口?可偏偏,唐太宗被吐蕃的诚意打动,开了个后门,让他公平竞争。

当时,求婚者众多,有印度、波斯、格萨、鞑靼(dádá)等各国使者。噶尔东赞虽然聪明,但也没有十足把握。

好在,唐太宗不考文化,考的是智力。

第一题,用丝线穿九曲珍珠。噶尔东赞抓了只蚂蚁,腰间缠绕丝线,放在孔口,对蚂蚁吹了口气,没多久,珍珠就穿好了。

第二题,御苑左边有100匹母马,右边有100匹马驹,如何分清那个是一对?有人答,“杀马驹,母马会嘶鸣。”噶尔东赞答,“小马驹饿一天,放开后,立刻会找母马吃奶。”唐太宗满意点头。

第三题,面前30位美女,一刻钟内,找出文成公主。噶尔东赞答,“身后有彩蝶。”众人齐望向一处,女子也回头看,不用说,她便是文成公主。

唐太宗哈哈大笑,应下了这门亲事。

老话说,不容易得到的,才会珍惜。就凭屡次受挫,又侥幸胜出,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一定会高看一眼。

因此,还没见面,文成公主的地位,就高出一成。

二,迎亲的规格

文献记载,迎娶尺尊公主时,规格并不高。

尺尊公主嫁妆丰厚,有各种珠宝、尼泊尔工匠、弥勒铜像、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其中,属8岁等身像最珍贵。(所谓等身像,是释迦牟尼得道后,应徒众要求,建造的自己四个年龄阶段的等身佛像,仅存4座。)

然而,松赞干布只是步行至芒城,坐等新娘。等会合后,他才派牦牛群、骡子队,护送公主到拉萨。也就是说,他只是象征性地迎亲。

在尼泊尔小国面前,他王者风范十足。然而,到了文成公主,他却化身贴心好女婿,谦卑得不像个国王。

文成公主携壮大的送亲队,辛苦跋涉1个月,终于到达黄河的发源地——河源。而吐蕃之王,也率领迎亲队,赶到了此地。

也就是说,松赞干布没有坐等,而是一路跋涉,期盼早日见到文成公主。毕竟,这段姻缘来之不易。

为了表示尊重,他特意派使者,从长安买来新郎官的帽子、礼服,并向送亲使李道宗,行跪拜岳父的大礼。

李道宗受宠若惊,忙与松赞干布一起,护送公主入罗些城,在那里,吐蕃臣民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典礼。

此后,公主被安排休整,过了好些日子,才在李道宗的主持下,完成了汉族风俗的婚庆大典。

可以说,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满怀柔情,恨不得捧在手心里。

因此,从迎亲规格讲,文成公主地位更高。

三,君王心中的分量

文成公主虽尊贵,可吐蕃的王妃,确确实实是尺尊公主。而且,这位正宫不好惹。

尺尊公主出嫁前,吐蕃有名分的妻妾,就有3人,更别提没名分的美人,毕竟,英雄难过美人关嘛。

可是,松赞干布迟迟不肯册立王妃,为的,就是给尺尊公主一份尊荣。而尺尊公主也脾气温和,柔情似水。

从这点来看,松赞干布对尺尊公主,是十分看重的。

然而,随着与大唐的联姻,尺尊公主的醋坛子打翻了,她百般阻挠婚礼筹备,直到国王回来,才发现新房没布置。

松赞干布虽然生气,但没舍得责备半句,只是撤换了大臣,重新筹备。

此后,尺尊公主请建大昭寺,可城墙不断塌方,文成公主建议,建在沼泽里,尺尊死活不答应,大动肝火,夫君却默不作声,抛了枚戒指,正好落进沼泽里,“瞧,这是天意。”

不得不说,松赞干布这条硬汉,哄老婆还蛮在行。而这些恰恰说明,他是个长情的君王,不会冷落原配。

而他对文成公主的爱,也藏在每一个细节里。

吐蕃没有委屈迟来的公主。新婚之际,松赞干布颁令,封文成公主为王妃。(与尺尊公主地位相同)

《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此后,他学汉语、穿唐装,与文成公主互敬互爱。

贞观22年,大唐派使者探望文成公主,没想到,使者王玄策,浑身破烂,手下三五个仆人,也都脏兮兮。他们空着手,跪在地上大哭,“可恶的天竺国,把人马财物都抢走了!”

松赞干布登时大怒,派遣大军,直捣天竺都城,活捉天竺王子,还截获了大批牲畜,当然,也救回了大唐使节。

为一个女人,灭一个国,文成公主之受宠,可见一斑。而君王的宠爱,还不止于此。

文成公主有件事,一直不敢启齿,那就是她的身份。

众所周知,大唐和亲的18位公主,都是“假的”。唐太宗有21个女儿,除了夭折的,都嫁给了本朝臣子。而文成公主,不过是代嫁的“唐宗室女”。

也就是说,她和唐太宗,血缘关系很淡,不过是为了和亲,强加了“公主”的头衔。

她担心,若身份被戳穿,一定会遭丈夫嫌弃,可没想到,松赞干布对她的爱,一如既往,没有丝毫改变。

都说夫妻间,最容不下的就是欺骗。可身为君王,松赞干布将他的包容、温柔,一次又一次给了文成公主。

在这场婚姻里,两位公主,都幸福美满,也无所谓输赢。

四,对吐蕃的影响

尺尊公主笃信佛教,她带着佛经、佛像出嫁,成为佛教输入藏族的开端。

同时,她带来大批尼泊尔工匠,参与设计、修筑布达拉宫,她对吐蕃,也算功不可没。

而文成公主的贡献,已深入吐蕃的方方面面。

第一,出嫁之路

文成公主的送亲队,只走了一个月,可途径之地,留下了无数故事。

文成公主西行,唐太宗怕她想家,就赐给她一块宝镜,无论到哪里,都能显出长安的景象。在唐蕃分界,公主为了断绝思念,将宝镜扔进山谷,自此,就有了美丽的青海湖。

公主入藏时,曾身披兽皮,路过门巴时,将用过的兽皮,赐给了门巴侍女。而门巴族以羊皮为饰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文成公主走到青海省湟中县,大多侍女都产生高原反应,无法前进。公主不忍心,便让侍女就地下嫁。

这些侍女,都是全国各地挑来的,一个赛一个美,因此,湟中多美女的传说,也流传了下来。

此外,还有“倒淌河”、“日月山”等许多故事,这些历史烙印,将文成公主的大爱、善良,清晰刻画出来。

第二,吐蕃百姓

文成公主进藏,首先做的,就是帮吐蕃改掉陋习。

吐蕃人有个传统,每天用赭色制土敷面。身为君王,松赞干布也常常如此,看起来怪吓人的。

她晓之以理,说服君王,并亲自开导守旧的老人,很快,吐蕃百姓不再敷面,露出了真颜。

吐蕃以游牧为主,种植的青稞、荞麦,也是只种不管,没啥收成。文成公主将小麦、花生、大豆的种子,分发给百姓,并请陪嫁的农技人员,传授农业技术。很快,吐蕃人也迎来了收获季。

此外,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蚕宝宝、歌舞艺人、文化人,协助百姓制造农具、陶器,教他们酿酒、造纸、制墨,并帮助大臣,创造了藏文。

自此,吐蕃国内,在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每次重大决策,君臣都要听听文成公主的意见。

与此同时,大唐与吐蕃,也进入蜜月期,相亲相爱。

可见,文成公主对吐蕃的影响,除却佛教,更多侧重于国家发展、百姓安居,这些好处,是实实在在,历久弥新的。.

因此,在吐蕃人心中,视文成公主为神明。而尺尊公主的影响力,则十分有限。

五,身后名

公元649年,尺尊公主因瘟疫,匆匆离世,不久,松赞干布也一病不起,据说也是因为此病。

对于她的葬礼、身后事,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大概率,是规格普通,匆匆下葬。因为那时,松赞干布唯一的儿子,也因骑马摔死,举国沉浸在悲痛中。(芒妃所生)

而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吐蕃到处为她建寺庙,一些随她来的文人、工匠,也受到礼遇,去世后,也陪葬在公主墓的两侧。

要知道,那时的吐蕃,除了国君,只有少数几个赞普,才有资格土葬,而文成公主的随从,轻松就能获得此殊荣。

此后,唐高宗曾派使者,要接她回国,文成公主却恋恋不舍,她没了丈夫,也没有孩子,可这片土地,已牢牢牵绊住她的心。

她凭瘦弱之身,坚定地守护吐蕃百姓,维系与大唐的和睦安定。她的贡献,堪称不世之功!

六,总结

作为妻子,她们都得到了松赞干布的爱。尺尊公主娘家差,年龄大,心胸小,但新妻进门,并未被丈夫冷落。

文成公主是“假”公主,可她聪慧、善良、坚韧,凭自己的才干,赢得丈夫尊重,百姓敬爱。

她们的婚姻,都令人艳羡。

作为王妃,尺尊公主发扬佛教,让佛文化在西藏落地生根,功不可没。

文成公主出谋划策,协助修建大昭寺,还在农耕、文学、歌舞、医疗等各方面,帮助吐蕃脱离原始生活。

对百姓而言,佛教的影响力,两位公主旗鼓相当,但生活、文化、军事方面,文成公主的影响力,不可撼动。

至今,八大藏戏的头一出,就是《文成公主》。而她,也当之无愧!

而文成公主的成就,依仗的,是我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这,才是王道!

汉武盛世与贞观之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我是阳高快乐,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汉武盛世与贞观之治

1、汉武盛世: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前141 年~前 87 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汉朝到达极盛时期,史称汉武盛世,这是中国封建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公元649 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年间,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开创了唐代繁荣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誉为“贞观之治”,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人乐道的一个繁盛时期。

二、两个盛世的共同点

两次盛世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其共同特征。

1、消除了内忧外患,军力国势强盛,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周边没有相抗衡的力量。汉朝开国之初,异姓诸侯王心怀叵测,匈奴部族频频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据,边塞突厥犯境。但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都分别平定了内乱,击溃或逼退了外敌,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并在此过程中,开疆拓土,军力国势日益强盛,疆域之辽阔,为中国历史上除元朝外所仅见,也为世界历史上所罕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仅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对手能够对其构成真正的威胁和挑战,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2、社会总体上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国力领先于世界。这两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乱之后,人口丧亡,经济凋敝。统治者能够汲取前车之鉴,励精图治,兴利除弊,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总体上保持了较长久的稳定,经济逐步有了恢复和发展,国力蒸蒸日上,百姓越来越殷实富足。西汉武帝时,大兴水利,农业更趋发展;盐铁官营,财政愈益加强。唐代贞观年间,经济由恢复而发展,到玄宗开元全盛之时,诗称“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历史上汉、唐并举,无疑都证明汉、唐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3、文化繁荣,对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影响力。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设太学,置乐府,诞生了大气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记》。唐人吐纳百川,镕铸古今,在科学、文学、艺术上都有卓越的创造。贞观之时,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来朝,“国学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绚丽的唐诗,终在盛唐时臻于大成。这些文化成果,均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往往被奉为样板,竞相学习仿效。

4、兴盛的局面持续时间较长。汉武盛世从武帝继位(公元前179年)到宣帝去世(公元前49年),持续100多年。唐代的盛世从太宗登基(公元627年)到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5年),持续128年。

5、军事实力强大,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汉武帝时期的中国人大都全面发展,文武德孝兼备,下面列举的这些人都是文武兼备的,文臣有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赵绾、王臧、公孙弘、汲黯、董仲舒、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桑弘羊、张汤、赵禹、周阳由、王温舒、杜周、郭咸阳、孔仅、杨可;武将有卫青、霍去病、李广、李敢、李陵、程不识、张骞、公孙贺、公孙敖、苏建、李息、张次公、赵食其、郭昌、荀彘、路博德、赵破奴等。

唐太宗也是历史少有的文治武功的皇帝,被并列为千古一帝之人。他知人善用,把当时的人才都集中到了自己身边。有文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萧瑀、刘宏基、温彦博、戴胄、于志宁、张玄素,如武将李靖、李绩、侯君集、尉迟恭、秦叔宝、程知节、李道宗、李孝恭、苏烈、段志玄、屈突通、张亮、殷开山、长孙顺德、张公瑾、唐俭 契、何力、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以及唐太宗执政晚期在征讨高句丽时大放异彩的薛仁贵等。

汉武盛世与贞观之治不同之处就是规模的不同,以及后世史料记载详略不一。但两者都在推动历史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