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姓汪的名人_齐羽是汪家人么

爱字体2023-05-28字体百科1
本文目录姓汪的名人,齐羽是汪家人么?四川有哪些世人皆知的将帅之才?你相信汪小菲还爱着大S吗?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为什么说汪曾琪是中国当代的文体家?姓汪的名人,齐羽是汪家人么?吴邪在录像带里看到的鬼不
本文目录

姓汪的名人,齐羽是汪家人么?

吴邪在录像带里看到的鬼不鬼人不人的那个就是齐羽,也可能是齐羽的复制品,因为齐羽身上有太多不可思议了!

姓汪的名人_齐羽是汪家人么

《盗墓笔记》的主人公是吴邪,但是吴邪却发现了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在录像带里看到的那个人不人鬼不鬼的人,还有在霍仙姑的老宅里看到货架上的照片里的人,都和吴邪长得一模一样的。其实那个人不是吴邪,因为那个时期,吴邪还是孩子,根本不可能是成人,那个长得像吴邪的人是齐羽,是和谢连环吴三省以及陈文锦霍玲等人属于老九门第二代的人,齐羽是齐铁嘴的儿子!为什么长得像吴邪呢?应该说吴邪是长得像齐羽,因为吴邪就是按照齐羽的生长轨迹刻意被爷爷吴老狗培养的!

吴邪在阿宁给他的录像带里看到在格尔木疗养院里有一个披头散发的人,长得和吴邪一模一样,这个人就是齐羽,或者说是齐羽的复制品!因为在张大佛爷统领老九门的时期开始,九门内部已经被两股势力所扰乱了,一股势力是汪家人,一股势力是九门人口中的“它”,尤其是这个“它”,始终操控着九门的几代人,所有九门后代都难逃噩运,包括谢连环吴三省陈文锦霍玲等人都被卷入其中,唯独齐铁嘴的儿子齐羽可以独善其身。

所以九门人开始保护齐羽,就是想通过齐羽摆脱“它”的控制,所以九门人开始复制很多齐羽,要么通过整容,要么通过易容,因此录像带里的其实是齐羽,或者齐羽的复制品!但是这种复制的齐羽到了老年都会露馅。

所以到了吴邪这一代,吴老狗开始刻意培养吴邪成为真正的齐羽,从小就让吴邪沿着齐羽的生活轨迹成长,甚至字体都是效仿齐羽教吴邪。本来吴老狗的初衷并不是像张大佛爷复制齐羽那样是维护九门的整体利益,吴老狗只是想让自己所以吴邪跳出九门的宿命,没想到吴邪还是被卷入到了其中,不过吴老狗有意培养吴邪成为齐羽还是帮助了九门击垮了汪家人,吴邪已经成为了九门新一代领袖人物!

四川有哪些世人皆知的将帅之才?

四川人杰地灵,十大元帅中有四位都是四川籍的:朱德元帅、刘伯承元帅、陈毅元帅、聂荣臻元帅。四川籍世人皆知的将帅还有邓小平同志、罗瑞卿大将、张爱萍上将等。

人民的总司令朱德

朱德(1886—1976年),四川仪陇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位居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被尊为“红军之父”。他不仅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还在革命最黑暗的时候挺身而出,带领起义部队的剩余力量到井冈山和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朱德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军长。

红军长征途中,朱德和张国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朱德一直担任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总司令”和“朱老总”一直是他的代称。

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年),四川省开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

刘伯承参加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后来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129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和邓小平密切配合,指挥刘邓大军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建立了不朽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主要担任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

诗人陈毅

陈毅(1901—1972年),四川乐至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南昌起义失败之后,陈毅作为朱德的助手,为井冈山会师立下了汗马功劳。红军长征时,陈毅在赣粤边区领导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南方的战斗骨干。

皖南事变后,陈毅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代军长,领导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粟裕一起指挥了众多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先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务。

儒帅聂荣臻

聂荣臻(1899—1992年),四川重庆江津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聂荣臻参加了南昌起义,领导了广州起义。

抗战初期,聂荣臻担任八路军115师政治委员;后来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开创了晋察冀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聂荣臻担任华北军区司令员,有力配合了辽沈战役,参与指挥了平津战役。

不是元帅的元帅邓小平

邓小平同志是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和第8军的创建者之一,无论按资历、按贡献、按能力,邓小平都应该被授予元帅军衔,但是他和周总理、刘少奇一样谦辞元帅军衔,吃充分彰显了他们的虚怀若谷和高风亮节。

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大家都了解,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公安部长罗瑞卿

罗瑞卿(1906—1978年),四川南充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结束之后,罗瑞卿在抗日军政大学负实际责任,为我党我军培养干部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0年罗瑞卿担任八路军野站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百团大战和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组织绥东战役,参与指挥大同集宁、张家口、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参与指挥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

新中国成立后,罗瑞卿担任首任公安部长。

四川籍有名的将军还有张爱萍上将、陈伯钧上将、傅钟上将等。

你相信汪小菲还爱着大S吗?

不爱了。但因为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十年的正妻,在心中始终有一席之地。

2010年,俏江南身价26亿,准备上市,汪小菲是京城四少之一,名声在外。大S大龄剩女,急觅金龟婿。在安以轩的生日宴初见汪小菲,快准狠拿下汪小菲,三次见面就高调宣布结婚了。那时陆台关系正好,张兰是干事业的人,眼光已透过话题女王的人声鼎沸中望向宝岛。奢华的海岛婚礼,台北的豪宅,汪家给足了诚意。

后来的10年全网见证张兰对赌协议失败被逼卖掉俏江南(听说卖了十几亿),汪小菲经营事业不顺但也算能维持。他们的婚姻从秀恩爱到结束一直都是熙熙攘攘。

各取所需的婚姻一开始当然是互相成全,后来的性格冲突也是有目共睹。这10年热搜就没停过,小S徐妈张兰都深度介入他们的婚姻里。汪小菲一点就炸,却偏偏心最软。大S温言柔语但心极硬。她是个狠人,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在被驯服的这10年汪小菲早已习惯了一次次服软。

汪小菲为大S花钱确实豪爽,心里也打过算盘,相信了大S不会再婚的表演。(那段时间台媒不断流些大S不会再婚退出娱乐圈专心教子的消息)幻想着可以光明正大地把妹,想孩子了就去台湾,离婚的前妻也是妻嘛,所以头脑发热签下了如此奇葩的天价赡养费,那曾想到大S离婚一个月就开始放恋爱消息两个月后就光速再婚?

回到问题本身,汪小菲还爱大S吗?我想任何一个男人经历了这种离婚后长达一年的前妻和新老公再加上小姨子的无下限表演,都爱不起了吧?更多的是愤怒和被羞辱的感觉。汪还是良善的,为了孩子忍让了许多。这一次,竟然在全网都支持下又偃旗息鼓了。

袁克定后来的结局怎样?

袁克定是袁世凯最为看重的孩子,也被袁世凯看做是能支撑袁家的唯一接班人。

袁世凯虽然一妻九妾,共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但袁克定是他的原配夫人于氏所生,在全家中即是长子,也是嫡子,按照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来说,袁克定天生就是要继承袁世凯的家业的,再加上长大后的袁克定也生得仪表堂堂,这就使得袁世凯对袁克定向来都是十分喜爱的。

多年以来,袁世凯一直都把袁克定当做接班人来培养,早在朝鲜的时候袁世凯就把袁克定带了过去,袁克定也长期陪伴在袁世凯的身边,直接受袁世凯的教诲,积攒了相当多的政治经验。

少年时期的袁克定勤奋好学,洁身自好,一点也没有纨绔子弟的奢靡之风,这就让袁世凯看在眼里,也喜上心头。袁世凯在与家人交流的时候,也曾多次表示要好好教育培养袁克定,为了培养袁克定,不管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所以袁克定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与他老爹袁世凯不爱读书不同,袁克定的书读得非常不错,从小就表现出了相当的潜质。

待到成年后,袁世凯也是有意栽培,开始让他处理家族内外事务,而袁家是个数百人的大家族,要处理好家族事务其实也是不容易的,对此袁克定也是做得有板有眼,他在兄弟姊妹面前道貌岸然,规规矩矩,对他妈之外其他的妈,也非常地恭敬,遵守礼法,袁家这个大家族,在他的管理下也是井井有条。

袁世凯共有三十多个孩子,当时的山东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庆亲王、端王都与袁家有联姻关系,所以在与这些亲戚的走动当中,就为袁克定攒下了不少的政治资本。

在管理家族事务的同时,袁克定作为袁世凯的亲儿子,也自然是袁世凯最为信任的政治助手,经过多年的培养,到了袁克定30岁的时候,他就成为了清廷的三品大员,少年有为,意气风发。

1909年初,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罢免,回了老家河南项城洹上村,暂时隐居了下来。当时的袁世凯尽管已远离京城,远离政治中心,但他一直对时局洞若观火,京城里除了他的旧部,袁克定就是他最为重要的棋子了。

当时袁克定在清廷的农工商部担任右参议,后来又升到了右丞,这个位置略低于副部长,属于清廷中的高级官员。京城内有袁克定坐镇,朝中的一举一动,袁世凯都了如指掌,而且袁克定收集的信息,也必然比别人收集的更能让袁世凯放心。

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的统治也就走向了终点,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退位,清朝灭亡,然后袁世凯就当上了民国大总统。

而在这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大事件的背后,其实处处都有袁克定的身影。比如袁克文曾在《辛丙秘苑》中提到:

冯国璋等迫清廷逊政,大兄(袁克定)与有力焉。

袁克定在社会上结交甚广,甚至连革命党的汪精卫、吴禄贞等人,袁克定与他们都有交情,之所以要结交革命党,也是因为袁克定对载沣罢免他老爹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袁克定非常想推翻满清王朝。武昌起义后,他就辞去了三品京官,回到袁世凯身边,全力帮助袁世凯与革命党建立联系,最终帮助袁世凯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

不过就在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后一个多月,袁克定奉袁世凯之命回到河南项城洹上村,带领全家搬迁到北京,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小心从马上坠了下来,当场昏迷不醒。后来经过奋力抢救,才算勉强保住了性命,在家休养了两年,才算恢复了过来,不过也落下了腿瘸的终生残疾。

对此袁世凯也是非常地痛心,他经常跟人说,我的几个儿子,老大是个残废,老二是个假名士,老三是个土匪,我老袁家还有什么希望呀。

当时的袁世凯已经50多岁了,除了袁克定,老二袁克文才20来岁,即来不及培养,也不是搞政治的料,袁克定的残疾就成了袁世凯无法说出的隐痛了。在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他的子女中没人出来当官,也是因为袁世凯的这些子女中,大的残疾,小的又太小,袁世凯一时间也后继无人了。

为了家族的未来,袁世凯在1914年将袁克定送往德国治疗,又把五子、六子、七子送到英国学习军事。后来到了袁世凯要称帝的时候,曾经找人给他的子女们都照了照片,其中长子袁克定、次子袁克文和五子袁克权的服装与其他的儿子略有不同,这就多少表明,袁世凯将会在这三人中选一个来做他的太子,这个事情就刺激了袁克定。

从德国回来后,袁克定就变了,以前是宽厚仁孝,后来就变了嘴脸,在袁克文的《辛丙秘苑》中曾这样描述过袁克定:

有上级军官请谒,其仆咸以跪拜戒属,谒者既来,多忍辱从之,大兄(袁克定)则坐而受焉,谒者虽无言,而心已怨且愤矣。

也就是说,从德国回来后的袁克定就变得嚣张跋扈了起来,尤其对袁世凯团队中的那些亲信、核心成员,袁克定从来都是仰起了脸,显得高高在上的样子,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就连袁世凯以前的同僚,见了袁克定都要跪地磕头,这就使袁克定在北洋的那群功勋中留下了非常坏的印象。

袁克定在后来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帮老爹称帝,他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私刻太子印章,其对权力的狂热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袁克定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应该与他在德国的经历有关。

当时的德国随处可见工厂和商业大楼,人人精神饱满,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时候的德国经历了俾斯麦时期的治理,在欧洲早已傲视群雄,工业产值比英国和法国的总和还要多。

而在德国期间,袁克定还曾专程拜访过德皇威廉二世,威廉二世就曾建议过袁克定,说中国应该实行君主立宪,你看我们德国搞这一套搞得多好呀,现在可是世界上的顶级强国。在觐见威廉二世的时候,袁克定还见识到了德国皇室的威严,威廉二世可以说是一言九鼎,下面的人在他面前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显得非常牛气。

在德国的所见所闻就给了袁克定很大的刺激,他觉得中国也应该搞君主立宪,这样一来中国不仅能国富民强,他也能当上皇太子,而当太子,当皇帝也确实能让他兴奋起来。所以回国后,他就不停地在袁世凯面前鼓吹君主立宪的好处,竭力劝说袁世凯称帝。

刚开始的时候,袁世凯对搞君主立宪也是不置可否,袁克定就自己搞了个班子,专门运作袁世凯称帝的事情,他这样做,一方面是想登上权力的顶峰,另一方面也是想向袁世凯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让老爹选择自己来当未来的接班人。

为了让他老爹相信称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袁克定还专门办了伪造的《顺天时报》,转让袁世凯一人看,袁世凯在看了袁克定伪造的《顺天时报》后,竟也一度认为自己出来当皇帝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的,是正当的。后来等到袁世凯发现真相后,袁克定也免不了糟了袁世凯一顿暴打,袁世凯气急败坏地说他“欺骗父亲,误导国家”。

不过不管怎么说,袁世凯最终称帝,袁克定起到的作用是不小的。1916年1月1日,袁世凯就真的称帝了,但仅仅过去了才3个月,袁世凯就在全国一片唾骂声中取消了帝制,不久就因尿毒症去世。

袁世凯死后,由于整个袁家有32个子女,如此大的家族也很难维持,所以就分了家,分家之后,袁家的大部分人都来到了天津,由于背负着第一政治家族和窃国大盗的名声,袁家人在天津也过着避人耳目的生活,大多行事低调。

在这种氛围下,袁克定也来到了天津隐居了起来,虽然分家的时候分了不少家产,但袁克定先前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一直未改,到了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就逐渐过得拮据了起来,其实不止袁克定,整个袁氏家族也是如此,甚至很多袁家人都到了卖家具卖房子的地步。

袁克定坐吃山空,最后只能借住在好友张伯驹家。虽然生活很落魄,但袁克定的架子还是有的,以前去过德国,每次吃饭的时候,即便是吃窝窝头,也会用西餐的叉子刀子切着去吃。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抗战期间,日本人看中了袁克定的身份,曾邀请袁克定出任伪政府职务,尽管那个时候袁克定已穷困潦倒,但他并不为日本人所动,在艰难的时刻表现出了很高的民族气节。

晚年的袁克定寄居在好友张伯驹家中,每日以读书自娱自乐,张伯驹交友甚广,家中也常常宾客盈门,但袁克定从不参与聚会,这位在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到了晚年的时候,就仿佛是个隐形人一般,除了张家人偶尔能遇见他之外,外界就很少有人能看到他。

1955年(也有1958年的说法),77岁的袁克定最终在张伯驹家中病逝,死的时候只有二夫人马彩云在他身边,他的后事也全由张伯驹料理,最后也是落了个善终。

为什么说汪曾琪是中国当代的文体家?

汪曾祺的文章,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自有风格,有极高的辨识度。只要你对他的风格熟悉,在一堆文章里,很容易就能看出哪篇是汪的。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少有的文体家,少有的创出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文体家的汪曾祺,其小说富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与浓郁的文人气息.他成功地将传统的绘画艺术、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引入到小说创作中,并皈依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实现了当代文学、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沟通.他追求雅致、精确、平易的小说语言,自由无序的小说结构,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想要学习模仿汪曾祺的风格,也有几个很具体的着手处。

首先就是语言。从语言的外在形态上,我们可以看出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几个特点:

第一,多用短句——“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开就切开。”——少用长句,但并不排斥长句——“语言耍来耍去的奥妙,还不是长句子跟短句子怎么搭配?有人说我的小说都是用的短句子,其实我有时也用长句子。就看这个长句子和短句子怎么安排。”长句短句交错使用,有参差变化之美,语言的节奏韵律变化也就由此而来。

第二,多用散句,少用整句,偶尔会用对仗。汪曾祺一旦用对仗,那对句就给人极深的印象。比如“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汪曾祺对个对句很得意。再比如:“一庭春雨,满架秋风。”语言简淡,韵味却悠长。

第三,少用形容词——这倒不稀奇,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会告诉你形容词是大敌。少用成语,尤其不要用成语来写景。汪曾祺在一文中讲到他和他老师沈从文聊天,谈到一个青年作家,沈老说,他写景喜欢用成语,这怎么行?——有人以为在行文中堆叠成语可显出自己高明,这是外行之见。用成语写景写人,终究是隔了一层,“不够贴”。

第四,在汪曾祺极个别文章中,甚至出现过词语的单列,这是有些诗化的语言。汪曾祺还喜欢用叠词——“陈相公脑袋大大的,眼睛圆圆的,嘴唇厚厚的,说话生气粗粗的。(《异秉》)”也常用拟声词——“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了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这些词的使用都可以让行文口语化,通俗化,也很有表现力。

第五,汪曾祺的语言总体上比较质朴平淡,但有时也会峭拔陡峻,亮人眼目,比如的结尾:“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最后这一组四字句,如奇峰突起,有文言的内在韵律,给全篇大白话的语言增加了别一种感觉——就像在清炒大白菜里撒了几粒虾米——更有味儿了。

汪曾祺一般尽量少用洋化的词,他擅长将俚言俗语和现代白话文,文言与口语,浑然天成地揉合地一起,形成一种又俗又雅,真正“雅俗共赏”的文体风格。

以上只是撮其大要,汪曾祺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语言风格,跟他自幼以来的古典文学修养——特别是文人笔记如上下的功夫,以及建国后他在编民间歌谣的工作经历,在反右期间深入民间学老百姓的语言,和他对北京话的借鉴吸收都有关系。有意学习汪曾祺语言者不妨从这些方面入手。

二叙述模式和情节结构

简单说六个字,“随便,顺其自然。”

小说其实大致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戏剧性故事性的小说,一种是散文化诗化的小说——汪曾祺走到自然是后一条路。这两种类型并没有高下之分,都能写出杰作。汪曾祺的选择跟他的文学追求有关,他希望能打通散文和小说的界限;也跟他的才具有关,他曾坦言:“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

所以,要想写出像汪曾祺这样的小说,你一定要走第二条路。

三 观察表现生活的角度和立场

汪曾祺对他笔下人、事都是平视的,是地地道道的平民视角。他并不有一般作家的居高临下,也不会刻意仰视拔高笔下的人物。他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汪曾祺还说过,他是一个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这就是他观察表现生活的立场角度。

他是人道主义的,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他对自己笔下的人物绝大部分是抱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同时他是抒情的——他笔下的生活并不一定就是最现实的生活——这里面可能有美化,有作者本人美好心灵的投射。所以汪曾祺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的作品所包涵的是什么样的感情?我自己觉得:我的一部分作品的感情是忧伤,比如、;一部分作品则有一种内在的欢乐,比如、;一部分作品则由于对命运的无可奈何转化出一种常有苦味的嘲谑,比如《云致秋行状》、《异秉》。在有些作品里这三者是混合在一起的,比较复杂。但是总起来说,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总体来讲,汪曾祺对生活是抱着一份温爱的——并不是热爱——“热”字太过份了。但对一些丑恶的人和事,他也不是没有激愤和批判——比如《黄油烙饼》《天鹅之死》——但他褪尽了火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