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不避斧钺_斧头和太阳成语

爱字体2023-06-25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不避斧钺,斧头和太阳成语?孙权同意归还荆州并交出凶手?可以上战场杀敌带劲的成语?成语不字打头的成语?为什么能夹缝中生存?不避斧钺,斧头和太阳成语?鬼斧神工,班门弄斧,疑人盗斧,大刀阔斧,不露斤
本文目录

不避斧钺,斧头和太阳成语?

鬼斧神工,班门弄斧,疑人盗斧,大刀阔斧,不露斤斧,横刀揭斧,运斧般门,绣斧之诛,郢人运斧,破斧缺斨,操斧伐柯,不避斧钺,斧钺汤镬,刀锯斧钺

不避斧钺_斧头和太阳成语

阴差阳错,阳春白雪,骄阳似火,阳奉阴违,夕阳西下,阴阳怪气,阳关大道,渭阳之情,凤鸣朝阳,三羊开泰,虎落平阳,冬日之阳

孙权同意归还荆州并交出凶手?

《三国演义》中写的是这样的,刘备讨伐东吴,一开始势如破竹,打得东吴人人胆战心惊,;冯习和吴班一直打到了秭归,孙权也觉得必败无疑,就提出了求和。孙权当时提出愿意归还荆州是孙夫人,并严惩杀死关羽的有关人等。刘备不同意。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

先主问曰:“子瑜原来,有何事故?”瑾曰:“臣弟久事陛下,臣故不避斧钺,特来奏荆州之事。前者,关公在荆州时,吴侯数次求亲,关公不允。后关公取襄阳,曹操屡次致书吴侯,使袭荆州。吴侯本不肯许,因吕蒙与关公不睦,故擅自兴兵,误成大事。今吴侯悔之不及。此乃吕蒙之罪,非吴侯之过也。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孙夫人一向思归。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刘备当即予以否决。刘备发了一番牢骚,然后怒气冲冲地表示要与孙权不共戴天。

应该说,诸葛瑾首先解释了东吴取荆州,是吕蒙的擅自决定;然后又提出了交还夫人、荆州、和参与杀害关羽的有关人等。这些条件也算是优厚的了,事已至此,孙权也无法再做什么让步了,刘备也算是操奇计赢、完美收官了。

可是刘备却不假思索地否决了,这是真的吗?刘备有这么鲁莽灭裂吗?应该说,孙权求和符合事实,刘备拒绝和谈也是真的。正史也是这么记载的,我们看《三国志》:

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求和,先主盛怒不许。

我们再看《资治通鉴》的记载:

消息传到孙权那里,朝廷上下一片震动。孙权一再派人向刘备讲和,都遭到了拒绝。

由此可见:无论正史和《三国演义》所记载的孙权求和,遭到刘备拒绝是一致的。只是,正史当中没有说明刘备拒绝和谈的原因。这就有一些诡异之处了,按说孙权既然求和,不应该什么条件也不承诺。仅凭一张嘴,就让刘备退兵,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孙权也不至于如此的幼稚。

但是,刘备既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和谈,那就足以证明孙权所答应的条件,没有达到刘备的心理预期。

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中记载的那些优厚的条件,都是罗贯中提的,而不是孙权提的。否则,刘备的情商和智商都太低了。因为,诸葛瑾开出的那些条件已经是东吴所能达到了最好的程度了。这一点,是个明白人都看得出来的。刘备收回了所有的损失,也对迫害关羽的人进行了追责;“罪魁祸首”吕蒙也已经死了,刘备应该也算是为关羽报了仇,也可以对蜀汉集团的兄弟们有个交代了。

刘备之所以没答应,肯定是孙权并没有实质性地给予刘备什么补偿。

所以,刘备就像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地要继续攻打东吴。此时的刘备被没有诚意的孙权气得失去了理智,因此决定要和孙权拼个鱼死网破了。

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节外生枝,加上诸葛瑾提出来的那么多的优厚条件呢?原因就是:

第一、为了突出刘备的义气深重,不为利益所诱惑,一心只想为关羽报仇。

但是,这样的写法显然大大降低了刘备的情商和智商。试想,要为关羽报仇,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当然是消灭东吴。可是以刘备当时的实力,要消灭东吴几乎就是痴人说梦。要消灭东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就要跟东吴周旋;要逐步削弱东吴的势力,壮大蜀汉自身实力。这一点,身经百战的刘备会看不出来?

毫不客气地说,这一段描写美化了孙权,矮化了刘备。把孙权描写成了能屈能伸、顾全大局的大英雄,把刘备矮化成了意气用事、目光如豆的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就是把刘备写成了一个一心要表现自己讲兄弟情义,而不顾一切的鲁莽之徒。

第二、剑走偏锋,借此美化诸葛亮。

借夷陵之战,来表现刘备是蜀汉的“败家子”,一战把蜀汉的家底败光了;诸葛亮则要收拾一个“乱摊子”,体现诸葛亮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强国富民的艰难,侧面刻画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老罗忘了对刘备的人格的尊重和形象的维护了,写着写着就把刘备给写成了暴跳如雷、失去理智的“糊涂蛋”了。

第三、也可能是刘备真的发生了误判,失去了理智。

刘备早期的胜利加上孙权突然变得卑躬屈膝,可能使得刘备对蜀汉集团的实力、对孙吴集团的实力发生了误判。刘备可能错误地认为,孙吴的军队不堪一击,自己可以乘机拿下东吴,取得一劳永逸的战略效果。

东吴的出尔反尔,将会使得蜀汉无法集中精力去北伐。

其实这是刘备的错觉。东吴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和以后姜维北伐期间,一直都是信守盟约的;有好几次还配合蜀汉的北伐,还有几次是主动出兵伐魏的。

所以说,不是东吴不能联合,而是刘备和关羽联合的方法不对;不是东吴不守盟约,而是刘备首先占着荆州不还。荆州一旦归于孙权,蜀汉和东吴的盟约就牢不可破了。因为,孙权也知道:不联合蜀汉,就很快被曹魏吃掉。蜀吴结盟才是延长两家国祚的唯一途径。

可以上战场杀敌带劲的成语?

【安行疾斗】:行动从容,战斗英勇。

【百战无前】:所向无敌,形容人英勇善战。【不避斧钺】:斧钺:古代的兵器。

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不辟斧钺】: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

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才气无双】: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驰骋疆场】:驰骋:奔驰。疆场:战场。

骑着马奔驰在战场上,形容英勇作战,无可阻挡。【驰骋沙场】:驰骋:奔驰;沙场:战场。

骑着马奔驰在战场上,形容英勇作战,无可阻挡。【摧坚获丑】:摧坚:击溃敌精锐部队。

丑:众,指敌人。挫败敌方精锐的军队,俘获敌寇。

形容作战十分英勇。【摧紧获丑】:摧坚:击溃敌精锐部队;丑:众,指敌人。

成语不字打头的成语?

不懂装懂不耻下问不打自招不辨真伪不白之冤不拔之志不瞅不睬不安其室不安于室不安于位不卑不亢不避斧钺

不茶不饭不痴不聋不辞而别

不差毫发不差毫厘不存芥蒂不辞劳苦不差累黍

不揣冒昧不成器不出所料不成三瓦不成体统

不啻天渊不耻下问不齿于人不吃烟火食不耻最后

不次之迁不逞之徒不臣之心不打不成相识

不登大雅之堂不得而知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得其所

不得人心不当人子不待蓍龟不动声色不得善终

不得要领不敢旁骛不改其乐不甘示弱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关痛痒不敢问津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苟言笑不根之论

不攻自破不轨之徒不哼不哈不寒而栗不欢而散

不得已而为之不打自招

不恶而严不二法门不分彼此不悱不发不愤不启

不丰不杀不法常可不费吹灰之力不合时宜不讳之门

不惑之年不矜不伐不今不古不即不离

为什么能夹缝中生存?

简单来说,四周围的强国都没空理它。

越是混乱的时代,越是会发生惊世骇俗、闻所未闻之事,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便是如此。

五代十国短短的几十年,不仅涌现出了形形色色的奇葩人物以及他们所作出的事,还出现了不少奇葩的国家,有宦官之国南汉,也有无赖之国——南平国。

南平国又称荆南、北楚,与南汉同属于十国之一,势力却远远不如南汉,是五代十国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的国家,同时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国家。

南平国主既没有称帝,也没有称王,始终以藩镇形象出现,但其割据数十年,实质上与王国无异,寿命也比桀燕等政权长得多,因此南平被归入十国之中,桀燕则没有。

南平国的建立者是高季兴,他原名高季昌,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之讳,改名高季兴。

高季兴出身卑微,早年是汴州富豪李让的家奴。身为家奴,他却有一颗名门之后的心,自称是东魏司徒高敖曹的后人,不管有没有人信,反正他是信了。

高季兴想干出一番事业,没想到老天还真给了他机会。

唐末五代盛行收养子,各大节度使手下那是一堆养子,后梁太祖朱温更是其中佼佼者,在他还是唐朝节度使的时候,就已经大收养子了。

彼时朱温的根据地在汴州(今开封),李让为了巴结朱温,送上大把票子。朱温一高兴,收李让为养子,改名朱友让。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温见到了高季兴,觉得他很不寻常,就让朱友让收高季兴为养子,也改姓朱。高季兴从此成为朱温的亲信牙将,开始练习骑射,之后以军功升任颍州防御使,朱温又让他恢复高姓。

唐末的藩镇割据已经积重难返,各藩镇势力就跟独立王国差不多,最强的那一列一面扩充地盘,一面争抢皇帝,以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朱温就是抢的最狠的那一个。

当时荆南地区频繁易主,朱温觉得这块地不能让别人占了去,干脆自己也入场。天佑三年(906年),朱温军攻取了荆州,朱温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留后,也就是代理荆南节度使。

这个荆南节度留后很虚,原本荆南节度使统辖十州之地,但朱温只夺下治地荆州,其余九州早已被相邻势力瓜分,高季兴就是个光杆司令。

907年四月,朱温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定都汴州。次月,高季兴就被正式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可见朱温还是很器重高季兴的,但乱世之所以乱,就是因为太多人有异心了。

高季兴坐镇荆州,尽管只有一州之地,心思却活泛得很。朱温在世时,他不敢有所异动,可朱温死后一帮儿子争位,后梁陷入内乱,国势日益衰弱,高季兴觉得给自己打天下的时机到了。

后梁内乱结束后,晋王李存勖(xù)又趁机南下,跟后梁死掐,后梁无暇南顾,给了高季兴扩张的机会。

机会很难得,结果却不太美好,高季兴先是出兵攻归州、峡州,被蜀军击败;随后袭击襄州,又被山南东道节度使击败。

两次出手失败,高季兴很是窝火,索性断绝了对后梁的贡赋。后梁忙于应付李存勖,只能对他采取优容政策,封他为渤海王。

高季兴也明白自己实力弱小,脱离后梁这棵大树是要玩完的,浪了几年后,在917年,他主动恢复了与后梁间的臣属关系。不过他这几年的所作所为,已经表明荆南地区正在迅速脱离后梁,快速向独立王国进化。

李存勖最终灭了后梁,建立后唐,高季兴身为后梁旧臣,毫不犹豫地选择臣服,他主动避讳改名,随后又亲至洛阳朝见李存勖,结果险遭囚禁,费尽力气才跑回江陵(即荆州)。

不久,李存勖封高季兴为南平王,这就是南平国的由来。此后, 高氏在南平国努力经营,对辖境内的政治、军事、外交均有自主权,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非藩镇。

南平国一共历经五主,很少见的,五位国主都秉承着一样的国策,那就是奉事中原王朝为主,同时对其他国家同样称臣,以求在夹缝中自保。

南平国这么憋屈自然是有原因的,南平国最初仅有一州之地,高季兴虽然心比天高,四处扩张,一度达到七州之地,但往往前脚拿下,后脚就丢了,七州之地仅仅维持一年,就迅速萎缩,最后稳定在荆、归、峡三州之地,这还是在后唐灭前蜀之时分到一杯羹的结果。

如此狭小的地域,人口就是硬伤,不论高季兴怎么发展经济,实力还是很弱,甚至比不过后唐这些中原王朝的藩镇。受国力所限,高季兴也只好向中原低头称臣。

不过高季兴可不是只低头不捞好处的人,他不称帝,是不想引起其他国家的敌对,低调行事,从而保持苟延残喘。他对当时所有称帝的国家都采取称臣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赏赐和维持商贸往来,保持南平的经济发展。

高季兴可是一个为了钱连面子都可以不顾的人,南平国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对中原王朝称臣的南汉、闽、楚等国,每年上贡时都要从南平经过,高季兴每次都很客气地邀留使者,顺便连贡品也一起搬进南平的仓库。

由于高季兴这种丝毫不讲面子的行为,他荣获各国联合颁发的称号——“高赖子”或者“高无赖”,此称号还可世袭,高季兴的继任者高从诲一样享有。

高从诲去世后,继任的高保融、高保勖和高继冲一代不如一代,南平迅速衰落。由于列国掣肘,南平还能苟延残喘,但当中原王朝日渐强大时,一家独大的统一趋势愈发明显,后周和北宋对其他割据势力造成巨大压力,南平国此前屡试不爽的夹缝里求生存战略,失去了效果。

962年十月,趁湖南内乱之机,宋太祖命大军南下。而要想到达湖南,南平是必经之路,宋军于是以借道为名进入南平,南平不敢反抗,也没觉得有什么,毕竟之前后唐等中原王朝也借过路。

但北宋可不是后唐,借道借道,最后就把道借到自己家里去了,宋军包围了江陵城,高继冲无奈归降,奇葩南平国就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