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不避斧钺_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反义词的成语有哪些

爱字体2023-05-08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不避斧钺,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反义词的成语有哪些?这个字念什么?日夜笼中鸟?许褚曾大战马超不分胜负?如果曹彰从乌丸率数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不避斧钺,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反义词的成语有哪些?第
本文目录

不避斧钺,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反义词的成语有哪些?

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反义词的成语:出生入死、贪生怕死、顶天立地、承上启下、七上八下。

不避斧钺_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反义词的成语有哪些

一、出生入死

【解释】: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自】:他们是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不至于还闹气。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用于赞扬人英勇无畏

【近义词】历尽艰险、杀身致命、奋不顾身、身经百战、出入生死、冲锋陷阵、粉身碎骨、万死不辞、南征北战、舍生忘死、入死出生、肝脑涂地、赴汤蹈火

【反义词】贪生怕死

二、贪生怕死

【解释】: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出自】:他们没有一个贪生怕死而逃跑的,他们知道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 曲波《林海雪原》二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贪生畏死、怕死贪生、舍生忘死、视死如归、欣生恶死、贪图享受、爱生恶死、临阵脱逃

【反义词】奋不顾身、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前仆后继、骁勇善战、宁死不屈、以身许国、舍死忘生、不避斧钺、殉身不恤、舍生取义、死不旋踵、骁勇善斗、万死不辞、不知死活、从容就义、誓死不屈、齿剑如归、临危不惧、殒身不恤、同归于尽

三、顶天立地

【解释】: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出自】: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示例】: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 郭沫若《屈原》第三幕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补语;用于人

【近义词】威风凛凛、巍然屹立、傲然挺立、柱天踏地、顶天踵地、气概不凡、英姿勃勃、顶天而立

【反义词】低头折节、瞻前顾后、低头哈腰、特立独行、卑躬屈膝

四、承上启下

【解释】: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出自】:宋·张炎《词源·制曲》:“想一下头如何起,尾如何结,须要承上启下。”

【示例】:这两段文字中应有几句承上启下的话。

【语法】:连动式;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彻上彻下、起承转合、承先启后、束上起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五、七上八下

【解释】: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示例】:他就感觉得七上八下,心里老不自在。 沙汀《烦恼》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近义词】忐忑不安、忐忑不定、心神不定、犹豫不安、惴惴不安

【反义词】心安理得、若无其事、从容不迫

这个字念什么?

扵 =於=于

I

1. 鸟名。参见“於鹊”。

2.叹词。

《书‧尧典》:“佥曰:‘於!鲧哉!’”

《诗‧周颂‧赉》:“时周之命,於绎思。”

朱熹集传:“於,叹词。”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隶拾遗》:“於,音乌,叹词也。”

唐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於,古风,襮顺而裏方。”

II

2. 1.在。

《论语‧里仁》:“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丽靡烂漫於前,靡曼美色於後。”

汉刘向《说苑‧立节》:“义者轩冕在前,非义弗乘;斧钺於後,义死不避。”

北周庾信《周上柱国宿国公普屯威神道碑》:“公之桑梓,本於此地。”

2.往。

《史记‧齐太公世家》:“晋使郤克於齐,齐使夫人帷中而观之。”

《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不听,使子胥於齐。”

汉刘向《列女传‧宋恭伯姬》:“伯姬以恭公不亲迎,故不肯听命。

宋人告鲁。

鲁使大夫季文子於宋。”

3.为(wéi)。

《老子》:“大道氾兮……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韩诗外传》卷二:“吾闻君子见人之困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困则幸之。吾望见吾子似於君子,是以情也。”

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匠石回顾,朽材变於雕梁;孙阳一言,奔踶成於骏马。”

唐柳宗元《送萧炼登第後南归序》:“君子志正而气一,诚纯而分定,未尝标出处为二道,判屈伸於异门也。”

4.跟从;亲近。

《墨子‧非儒》:“孔某为鲁司寇,舍公家而於季孙。”

《史记‧周本纪》:“为王计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一:“按‘於’训‘从’,犹‘与’训‘从’也。”

5.依靠。

三国魏曹植《当来日大难》诗:“广情故,心相於。”

唐刘得仁《赠敬晊助教》诗之一:“便欲去随为弟子,片云孤鹤可相於。”

明徐渭《刘雪湖梅花大幅》诗:“花梅篠竹两相於,直榦横梢銕不如。”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蜀冈录》:“画楼真觉逊,茆屋偶相於。”

6.居。

《诗‧鄘风‧载驰序》:“露於漕邑。”

马瑞辰通释:“《广雅》:‘於,居也。’《左传》引《书》‘居安思危’,《吕览‧贵直篇》高注引《书》‘於安思危’。於即居也。

《序》‘露於’即‘露居’,与《定之方中序》‘野处漕邑’字异而义同。”

7.厚待;款待。

《吕氏春秋‧不侵》:“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於己也为念。”

高诱注:“於,犹厚也。”

唐韩愈《示儿》诗:“前荣馔宾亲,冠婚之所於。”

钱仲联集释:“於,唐人习用语,谓款待也。”

8.泛谓对待。

9.介词。从;自。

《吕氏春秋‧知接》:“﹝桓公﹞蒙衣袂而绝乎寿宫,虫流出於户。”

《老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0.介词。在。

《论语‧述而》:“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晋水》:“晋荀吴帅师败狄於大卤。”

唐韩愈《送孟秀才序》:“今年秋,见孟氏子琯於郴。”

宋蘇轼《送淡公》诗之一:“常於冷竹坐,相语道意冲。”

11.介词。至,到。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范伯》:“今孤之怨吴王,深於骨髓;而孤之事吴王,如子之畏父,弟之敬兄,此孤之外言也。”

《西游记》第四九回:“那妖邪乃九年前海啸波翻,他赶潮头,来於此处,仗逞凶顽,与我争斗。”

12.介词。向。

《论语‧学而》:“子禽问於子贡。”

《史记‧赵世家》:“赵氏求救於齐。”

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一》:“上帝建白玉殿,遣臣於陛下索紫金梁一枝,长二丈,某月日来取。”

13.介词。犹以。

《墨子‧非攻中》:“杀人多必数於万,寡必数於千。”

《韩非子‧解老》:“慈,於战则胜,以守则固。”

《汉书‧晁错传》:“居则习民於射法,出则教民於应敌。”

清叶廷琯《吹网录‧龙城柳石刻》:“铸自何匠,铭自何年,俱莫可考,而玩其文义,於铭剑为合。”

14.介词。对,对於。

《孙子‧虚实》:“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颜俊道:‘……洞庭西山高家这头亲事,於家下甚是相宜,求老兄作成小子则个。’”清俞樾《春在堂随笔》附卷:“极言其以武臣掌机密而得军情,於国家不便。”

15.介词。与;跟;同。

《论语‧子路》:“吾党之直者异於是。”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范伯》:“且夫上骄则犯,臣骄则争。是君上於主有郤,下与大臣交争也。”

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一:“崔圆相公在家时,於姊妹戏於後园。”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与人无患,於世无争。”

16.介词。比。表示比较。

《礼记‧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

五代齐己《海棠花》诗:“繁於桃花盛於梅,寒食旬前社後开。”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後罢中元、下元二节,而初元游观之盛,冠於前代。”

17.介词。被。表示被动。

《论语‧公冶长》:“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後汉书‧郑太传》:“燕、赵、齐、梁,非不盛也,终灭於秦。”

唐韩愈《曹成王碑》:“江东新刳於兵,郡旱,饥民交走死无吊。”

18.介词。给。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使狐偃将上军,让於狐毛而佐之。”

《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管仲属孝公於宋襄公,以为太子。”

19.介词。如。

《荀子‧哀公》:“总要万物於风雨。”

杨倞注:“总要,犹统领也。风以动之,雨以润之,言统领万物如风雨之生成也。”

唐张九龄《开元纪功德颂》序:“昔我睿祖,即句骊於拾遗;今兹圣谋,易林胡於反掌。”

宋陈师道《代贺安西川表》:“伏惟皇帝陛下勤於尧禹,英类祖宗。”

20.介词。依。表示行为的依据。

《史记‧淮阴侯列传》:“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汉书‧吴王刘濞传》:“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於法当诛。”

21.连词。犹而。

《老子》:“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

《韩诗外传》卷四:“汝淮以为险,江汉以为池,缘之以方城,限之以邓林,然秦师至於鄢郢举,若振槁然。”

22.连词。与,和。

《战国策‧齐策一》:“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於鲁也。”

《汉书‧杜钦传》:“况将军之於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丰相之於舒信道,邹志完於吕望之,其为人似不类,然相与皆厚甚,不以乡里及同僚故也。”

23.助词。语助词,无实义。

《广韵‧平鱼》:“於,语辞也。”

《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

《论语‧学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宋蘇轼《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问小儿队》:“镐京广燕,方云集於缙绅。”

24.助词。结构助词。犹之。

《左传‧昭公四年》:“恃此三者而不脩政德,亡於不暇,又何能济?”宋欧阳修《永州万石亭》诗:“天於生子厚,禀予独艰哉!”

25.助词。表示语气。

《春秋‧定公五年》:“於越入吴。”

杜预注:“於,发声也。”

唐卢肇《汉堤》诗:“於惟馀甿,饥伤喘呼。”

26.古代地名。

《史记‧商君列传》:“卫鞅既破魏还。

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司马贞索隐:“於商,二县名,在弘农。”

27.姓。

汉时有於单。见《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III

3. 见“於微闾”。

於微闾

神话中的山名。

《楚辞‧远游》:“朝发轫於太仪兮,夕始临乎於微闾。”

王逸注:“暮至东方之玉山也。

《尔雅》曰:‘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玕琪焉。’”陆德明释文:“於,於其切。”

洪兴祖补注引颜师古曰:“即所谓医巫闾。”

日夜笼中鸟?

日月(也不过)(是)笼中之鸟,乾坤(也就像)水上浮萍一样

引深为: 在更阔大的宇宙中,它们也不过如此,更何况你我这样的人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这两句是诗人说自己多年来,年年如笼中之鸟,身不由己;处处如水上之萍,飘泊无定。两句诗概括了诗人多半生的遭际,悲惋动情,发人泣下。

出自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勉赴广州》

斧钺下青冥,楼船过洞庭。

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

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

许褚曾大战马超不分胜负?

许褚曾经大战马超不分胜负,为啥一见赵云就跑?

这真是无中生有,莫名其妙!那里来的这话啊?许褚赵云有几次照面,其中穰山之战有两次 : 第一次是刘备安排关羽、张飞分别于东南、西南埋伏,赵云正面迎敌,曹军出战的就是许褚。赵云、许褚战过三十合,胜负不分。正相持间,关羽、张飞分头杀来,曹军远道而来,疲惫力竭,立脚未稳,一下被打得大败亏输,退三十里才暂时安顿下来。

但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对曹操来说,实在小菜一碟、稀松平常,不算啥事情。稍作调整、安排,分派几路袭击、骚扰刘备汝南、运粮通道,刘备就慌了神,因为没将可派啊!只能先后派关羽、张飞分头去救援。这下刘备自己就成了孤军,心里顿时没了底,空落落的。于是虚张灯火、空挂旗帜,作出架势,实际准备开溜。这事能瞒过曹操?

到了夜里,赵云在前,刘备随后,悄无声息地溜出营寨,但走不多远,就见许褚、于禁、李典从三面迎接赵云。刘备在后一看,赶紧扭头拐进一条山沟,摸黑瞎晃荡,碰到自己的残部刘辟一行,正高兴着,却被张郃堵住,再转身出围,又被高览截住,前进不得,后退无路,刘备正想自杀,刘辟急忙拉住,自己硬着头皮,上前应战高览,结果被高览一刀砍死。刘备眼看没救了,正在这时,只见一将冲阵而来,枪出如巨蟒翻身,马冲似蛟龙腾飞,高览反应不及,被一枪刺落马下。这是许褚、赵云第二次碰面。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许褚也就这两场遭遇,后来长坂坡、赤壁之战设卡、战汉中,这些赵云的成名之战,都没有再遇许褚,何来一见就跑?

说起来,倒是在穰山那一晚,赵云刚离开营寨,碰上许褚、于禁、李典等以后,赵云没有缠战,很快摆脱三将,但也不能说赵云一见许褚就跑,而是赵云根据核心任务,赶快脱离纠缠,抓紧时间去寻找刘备,这是最正确的选择,而不是见谁就无原则瞎跑。

跑是运动战的一种常见形式,在需要跑的时候,不是看谁武打厉害,而是看谁跑的快,跑到了目标位置。当然,这是指两支部队,不单单指许褚、赵云个人。如果是许褚、赵云本身,那排除体力因素,还有坐骑、骑术、两人的驾驭能力等等。

在生死一瞬间,情势多变,背景、目的都不同情况下,赵云灵活机动,不死搬硬套,不冒险追求武力、不滥用兵法,根据实际情况,以完成战术任务,作为最高目的,这才是最值得称道、最应该给予肯定的。在这其中,即使有跑路,也不应认为丢人、不光彩,而是一种上上策略,因为可以取得更高层面的胜利,个人一时的血气之勇,或者受点贬损,实在不足挂齿。

如果曹彰从乌丸率数十万兵马与曹丕争王位?

《三国志》记载:曹彰,字子文,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曹彰是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陈王曹植二哥。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皆文采过人,是东汉末“建安学派”的开创者与领军人物,唯独曹彰是个“异类”,不喜读书,不善文章,自幼喜欢练习骑射,弓马娴熟,膂力过人,习得一身好武艺。长大后,曹彰性格剽悍,勇猛过人,不惧艰险,能徒手与猛兽搏斗,是曹氏父子中唯一一位能亲自上阵杀敌的“赳赳武夫”。

曹操曾经问诸子今后的志向,唯独曹彰答“好为将”,并说“(做将军)披坚甲,握利器,面临危难奋不顾身,身先士卒,赏罚严明”,曹操听后大为激赏。曹彰随曹操东征西讨,冲锋陷阵,不避斧钺,勇冠三军,志向慷慨激昂,大有古之名将风采。因他长有淡黄色胡须,被曹操亲昵地称为“吾家黄须儿”。

曹操见他重武轻文,日夜打熬力气,曾批评他道:“你不读书学习,怎谙圣贤之道?你嗜好骑马击剑,却能对付几人?不值得沉溺其中”!督促他攻读《尚书》、《诗经》等经史典籍。

曹彰志不在此,读之味同嚼蜡。曹彰对左右亲随说:“大丈夫应当像卫青、霍去病那样,提十万雄兵驰骋大漠,驱逐狂胡(指狨、狄等游牧部落),建功立业,哪能坐在书斋里当博士呢”?曹操见他实在无心读书,也就随他去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两年后,又被晋封为北中郎将,骁骑将军,率大军攻伐辽东乌桓(东胡一支),大破之,接着又征服了辽东鲜卑轲比能部,立下大功。曹丕篡汉称帝后,曹彰以诸侯的身份就藩鄢陵侯国(今河南鄢陵县)。

黄初二年(221 ),曹彰晋爵为公,鄢陵封国被废。次年又被封为任城王。黄初四年(223),曹彰赴洛阳觐见魏文帝曹丕,不久因病暴亡(有史料说是曹丕下毒)于官邸,年仅34岁。死后被追谥“威王”,故史称“任城威王”。

在正史记载里,曹彰并未和哥哥曹丕争位。按《三国志》、《魏略》记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去世时,已经指定由曹丕做接班人,曹彰确实曾率十万大军开至洛阳郊外,但他却不是来造反夺权的,他是来为父王吊孝的。抵达洛阳后,他命大军驻扎城外,自己和拥戴曹丕的大臣贾逵徒手进城,随后交出了手中的所有军权。

但在演义小说以及野史传闻中,哥俩关系就没有那么“和谐” 了。话说曹操临终前,已经明确指定传位给长子曹丕了。经长期观察与斟酌,曹操觉得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生性散漫,且酗酒成性,似乎胸无大志,难堪大任;曹彰则骁勇寡谋,也不是帝王那块料;曹熊身体羸弱,是个“病秧子”,三人均非合格的接班人,自然都被一一排除了。而曹丕虽文不如曹植,武不如曹彰,但他劲气内敛、老成持重、宽厚仁慈,且长期跟随自己南征北战,得自己亲传,长于行政、精于权谋,也会骑射,而且对诸子百家、经传典籍也有较深的研究。因此,曹操就将曹丕指定为接班人。

曹丕上位后,先把曹植贬为安乡侯。但对于手握重兵且能征善战的二弟曹彰,他还是有些忌惮的。

曹操临死前,将曹丕托付给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等重臣,嘱咐他们尽心辅佐曹丕,帮助他顺利接班,协助他处理军国大事。因此,曹丕得到了绝大多数文武大臣的支持与拥戴,称得上众望所归。

曹操刚死,曹丕在邺城还没赶回,鄢陵侯、骁骑将军曹彰就已率领十万大军从长安赶往洛阳,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和其兄曹丕争夺王位。曹彰命大军屯扎在洛阳郊外,自己进城找到大臣贾逵,单刀直入厉声问道:“先王的玺绶在哪里”?贾逵倒也不惧,很严肃地答道:“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的玺绶不是君侯您该问的”!贾逵义正辞严,曹彰无言以对,不敢再争。他按捺住觊觎之心,怏怏告退。之后,在贾逵等人的主持下,曹丕顺利地继为魏王、丞相,兼领冀州牧。

假如曹操死后,曹彰从乌桓(亦称乌丸)率数十万大军到洛阳与曹丕争位,我看胜算也不大。如果曹彰率军谋反,就是忤逆父王曹操的本意,必被世人视为不忠不孝之人,必然得不到曹魏宗室、世家大族以及文武百官的支持,司马懿、夏侯惇、张郃、徐晃、曹真、曹休、张辽等宿将一定会竭力帮助曹丕讨伐曹彰的。曹彰素称彪悍,勇猛善战,乌丸杂胡骑也堪称精锐,但面对为数众多的当世名将和身经百战的青州军,已成众矢之的的曹彰绝非对手。

只有一种可能:曹彰在曹丕还没赶回洛阳前督军迅速攻城并一举攻克之,然后篡夺王位,给他来个既成事实。但洛阳有重兵把守,且城池高耸,将星闪耀,在短时间内拿下绝非易事。即便他可以攻取洛阳,但面对曹丕召集的各路讨伐大军,也很快也会被击败。

由于曹丕是名正言顺的曹魏继承人,假如曹彰率大军铤而走险、谋夺王位,一定得不到众人支持,加上他有勇无谋,麾下又缺少能人辅佐,连足智多谋的贾诩都审时度势投靠了曹丕,十余万军队又各怀鬼胎,失败是一定的。

两汉三国包括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世家大族把持了所有的政治资源,豪门士族几乎垄断了所有的领域,没有他们的支持,什么都干不成。不要说曹彰,就是雄才大略的曹操,若无世家大族的支持,也无法成就一番功业,更无法坐稳江山。而彼时士族仍心向汉室,曹操因此不敢篡汉称帝,他死后世家巨族又几乎一边倒的拥戴曹丕,曹彰怎敢轻易谋反,触犯众怒呢?况且,假如曹彰利令智昏,起兵谋反,也给了西蜀刘备、东吴孙权以可乘之机,同时这两位枭雄也有了匡复汉室的口实,定会率军大举伐魏,直捣中原......因此,曹操死后,曹彰若率大军进攻洛阳,与曹丕争位,不仅毫无胜算,而且必会众叛亲离,死无葬身之地。幸好,这一切都没发生。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