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姓郑的历史名人_万历皇帝执政期间出现哪些名人

爱字体2023-08-22字体百科5
本文目录姓郑的历史名人,万历皇帝执政期间出现哪些名人?荥阳县志名人录?郑州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对洛阳贡献最大的历史名人是谁?还是小说家虚构?姓郑的历史名人,万历皇帝执政期间出现哪些名人?万历皇帝9岁
本文目录

姓郑的历史名人,万历皇帝执政期间出现哪些名人?

万历皇帝9岁登基,20年不上朝,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却未出过什么大事,靠的就是一群能臣良将。

姓郑的历史名人_万历皇帝执政期间出现哪些名人

‬张居正

张居正是个忠于帝国忠于皇上的改革家,他主掌大权时,少年万历刚刚登基,大明王朝百病缠身。

官吏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皇亲国戚、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土地、逃避赋税,导致税收锐减。

张居正是首辅,又是万历的师父和太后最器重的人,出于历史责任感,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公元1573年,他提出“考成法”,对于六部和都察院官员的奖惩升降,都做出了严格的考核细则。

“考成法”立竿见影,张居正又推出“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清丈田亩,若土地所有者上报的数量与事实不符,土地将被朝廷没收。

“考成法”和“一条鞭法”都是力在改革积弊,前者动的是个别官员的蛋糕,而“一条鞭法”触动的却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他们不甘心坐以待毙,弹劾张居正的奏折不断送到皇上跟前,张居正迫于压力,决定向万历请辞。

万历离不开张老师,李太后更是不肯放走张首辅。结果张居正又被留在朝廷继续推行他的改革。

一年后,吏治清明,国库转亏为盈,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逐渐恢复了元气。

但人无完人,张居正是一个能臣,他对大明也没二心,但他不是一个道德君子,他刚愎自用,且贪腐无度,以致在死后被清算。

无论如何,张居正在历史上、特别是万历年间的功绩是不容抹杀的。明史专家黄仁宇说过一句话:

张居正的离世,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了重心,从此一步步走向深渊……

申时行

与张居正不同,申时行超级能“混”。高拱和张居正斗,高拱与徐阶斗,徐阶与严嵩斗……大家都选边站队,而他依然保持中立。

万历继位后,张居正把申时行拉到麾下。有张首辅罩着,申时行一路高升,六年后进入内阁,成了东阁大学士。

张居正权倾朝野,能力超强,但他唯我独尊,跋扈蛮横,是个很难相处的角色。

申时行审时度势,做出明智选择:乖乖地听张首辅的指挥,宁可不作为也不多事。

张居正也没亏待他,三年之内,就把他提拔为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从一品)。

万历十年,张居正离世,次辅张四维成了首辅,他列举了张居正的二十四条罪状,要对张居正进行彻底清算。

张居正被剥夺封号,张家被抄,其长子自杀,十几口家人被饿死。申时行上书严惩凶手,还为张家争取到一套房子和十顷土地。

这惹恼了张四维,他要收拾申时行,可还没有行动,他的父亲离世,他必须回家丁忧三年!

就这样,张居正没了,张四维走了,而且第二年就死掉了,阴差阳错,申时行就成了万历内阁的首辅!

为了缓和各方矛盾,他废除了“考成法”,在进行了二十年的“国本之争”中,始终是万历和文臣们之间的“和事佬”。

在“国本之争”最激烈的时候,内阁大臣联名上疏,请皇上立朱常洛为太子,在没有征求申时行意见的情况下,第一个署上了他的名字。

申时行知道后密奏皇帝,为自己洗白,结果此密奏被次辅许国得到,申时行便被文官们骂回了家,从此他享受了二十多年的清闲,直到八十岁寿终正寝。

大家习惯把申时行和张居正比较,说“张居正刚愎自用,但毕竟还有成绩,而以中庸之道为处世原则的申时行,却是一张白纸。”这话还是很中肯的。

海瑞

海瑞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要给他一个合适的评价,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清正廉洁,不贪不沾。家里的青菜是亲手所种,母亲过寿时才买两斤肉,吏部多给了六钱烤火银,他让下人送回去,进京述职路上吃的是自带的大饼,临死只有白银二十两,还不够“殓葬之资”。

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嘉靖不作为,他指责皇上虚伪、自私、愚蠢;总督胡宗宪的公子胡作非为,他照样严惩不贷;徐阶的儿子多占土地,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海瑞在当时就是一面旗帜,一个道德榜样,但声望极高的他,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他性格古怪,喜欢吹毛求疵,为人处世不懂变通。他严于律己,也苛求别人,他生活简朴,也不准民间制造奢侈品;他厉行节约,也不允许下属随便浪费半张纸。

所以,尽管大家肯定海瑞是清官、是君子,但没有人愿意成为他的支持者,更没有人愿意成为他的下属。

因为如此,他的职位安排都成了令皇上和吏部头疼的难题。后来他们采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只让他升官但不给他实权。于是,年富力强的海瑞,先后做了几个高居四品的闲官。

海瑞做官的宗旨是为国效力为民服务,在被高高挂起两年后,他向皇帝递上了辞呈:如果我不称职,就罢我的官;不罢我的官,就分给我实际的职务。

吏部慌了,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忠臣,怎么可以随便辞官呢?于是,海瑞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但他还没上任,就有人断言,以他的个性,不会有好结果的。

果不出所料,海瑞只在任上干了八个月,就遭到弹劾而被迫退休。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被清算,海瑞才被启用。但直到五年后去世,他也没有做出什么政绩。

黄仁宇说海瑞是个“古怪的模范官僚”,而同时代的李贽却说他“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戚继光

戚继光是战功赫赫的将领,他的主要战绩,在于荡平东南倭寇和扫清北方俺答 。

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中国人民的抗倭自卫斗争也从未间断。

为了取得抗倭的彻底胜利,嘉靖二十七年,戚继光得到张居正的信任,从浙江义乌募集“戚家军”,并亲自训练。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训练有素的戚家军大破倭寇,九战九捷。四年后戚家军又与俞大猷会师,全歼盘踞广东的倭寇,从此,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

在整个抗倭战役中,戚家军曾参加过多次战斗,没有一次被倭寇击退的记录,除了部队的素质之外,主帅戚继光的指挥才能是决定胜利的唯一因素。

东南平定后,戚继光被调到蓟州任最高军事将领,准备抗击俺答的骚扰。此时张居正刚刚出任内阁大学士。

张居早在入阁之初就有整顿军务的雄心,蓟州是最能引起他注意的一个军区。

戚继光也有心改革蓟州军务,他和张居正一拍即合,凡是故意与戚继光为难的文官,都被张居正不动声色地迁调。

戚继光对张居正感恩戴德,1578年张居正返乡葬父,他竟然派出一连的士兵作为护卫。

戚继光出任蓟州总兵不到三年,俺答就放弃了骚扰政策,并且发誓不再入犯,以作为接受津贴和互市的条件。

边境战争平息,戚继光提议派遣北兵修筑长城,用于防御。因为建筑材料要北兵自制,各种费用大多需要自募,提案遭到了北方军官的强烈反对,在张居正大力的支持下才得以实施。

戚继光功成名就,建立了匡危扶倾的不世功勋,得到了武官所能得到的所有荣誉,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却坠入了凄凉和寂寞的深渊。

张居正死后七个月,戚继光被调任广东总兵。一年后,他作为张居正的党羽被弹劾,被革职。

1588年1月17日,一代名将戚继光,在贫病交加、孤独无助之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戚继光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成功离不开张居正的支持。也正是与张居正的关系过于密切,戚继光被当成张居正的同党被万历所嫉恨。

总结:

明神宗朱翊钧不是一个尽职的好皇帝,为了赢得心爱的郑贵妃的欢心,欲越过长子朱常洛立郑氏的儿子朱常洵为储君,结果遭到了文臣们的坚决反对。

因为双方互不让步,立太子问题上一再拖延,使“国本之争”进行了二十多年,最后以文官集团的胜利告终。

朱常洛做了太子,郑贵妃没有达到目的,皇帝朱翊钧也有了情绪,他发泄的方式,就是不再上朝理政。

从万历十五年一直到朱翊钧离世,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大明王朝岌岌可危,而皇帝又消极怠工,多亏了有这么多的能臣名将,才使大明没有跌入灭亡的深渊。

可以说,万历年间是名臣辈出的时期,除了改革家张居正、道德模范海瑞、名将戚继光,还有高拱、冯保、张四维、王锡爵、李成梁、方从哲、俞大遒……

这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幸运,也是大明帝国的幸运!

荥阳县志名人录?

李揆 (711~784)

李揆,[唐](711 ― 784)字端卿,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开元末进士。封姑臧县伯,官至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卒年七十四,谥曰恭。美风仪,善奏对。肃宗叹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故时称三绝。善文章,尤工书。《唐书本传》、《书史会要》。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人,而家……

郑畋 (825~883)

郑畋(tián)(825年-883年),字台文,荥阳人,唐朝宰相、诗人,桂管观察使郑亚之子。郑畋出身于荥阳郑氏,考中进士后在藩镇幕府为官。咸通五年(864年),郑畋进入朝廷,累官至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后因错被贬为梧州刺史。唐僖宗即位后,郑畋被召回朝中担任兵部侍郎。乾符四年(8……

郑颢

郑颢,字奉正,唐朝的荥阳(今河南郑州境内)人。后落籍河清(今河南孟津)生年不详,卒于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郑颢在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考中状元。郑颢为唐宪宗宰相郑絪之孙。登第后任右拾遗,诏授银青光禄大夫。宣宗三年(公元849年)充翰林学士。……

郑延昌

郑延昌,字光远,中国唐朝-,出身荥阳郑氏北祖房,官至尚书左仆射。郑延昌生年不详,出自郑氏北祖房。近亲有唐僖宗年间拜为宰相的三重堂兄弟郑从谠。郑从谠的祖父郑余庆在唐德宗年间也为宰相。但郑延昌自己的祖辈却并不特别显赫,曾祖郑申官至金华尉,祖父郑则之官至骁卫兵曹参军,父郑猗官至抚州刺史……

郑州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

郑州上迄始祖黄帝、中至诸子百家、下至唐宋明名人名相众多。

1、郑州是我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重要诞生地。

a.郑国贵族邓析第一个把国家规定的法律写在竹片上,写成的书叫做《竹刑》,这是中国第一本法律读物,向平民传授法律知识。

b.郑国宰相子产把郑国法律用金属浇铸出来,史称铸刑鼎。

郑国宰相子产,制定并执行了中国第一部保护商业利益的法典——《质誓》。

c.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人(今郑州新郑),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门师兄。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子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2、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子(列御寇),郑州圃田人,上承老子,下启庄子,今有列子故里。

3、纵横家代表——苏秦,今郑州巩义鲁庄人,鬼谷子学生,兼配六国相印。醉心合纵连横之说,组织东方六国抗秦,使秦十余年不敢出函谷关。为历史上著名外交家。

4、建筑学家代表——李诫(1035年—1110年),字明仲,郑州管城县人(今河南新郑),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曾主持修建了开封府廨、太庙及钦慈太后佛寺等大规模建筑,编写了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著作《营造法式》。除主要从事建筑工作外,还一度任职虢州知州,在地方甚有政绩。1110年(大观四年二月)逝世,终年76岁,葬于新郑梅山。

5、郑州历史上文学家众多,诗词歌赋历史文化深厚。

a.诗经中最浪漫的部分诞生于郑州——《诗经·郑风》。“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等名句都是出自郑风。

b.西晋文坛领袖潘安,是郑州人,他的《西征赋》《闲居赋》《籍田赋》《沧海赋》《秋兴赋》《芙蓉赋》《射雉赋》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

c.唐代3大诗人,居然有2个出生成长于郑州。

“诗圣”杜甫出生成长于郑州巩义。郑州巩义市站街镇南瑶湾村,背依笔架山,是诗圣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诗魔”白居易出生成长于郑州新郑东郭寺。白居易在晚年自撰的《醉吟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大历六年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 东郭宅,即今新郑东郭寺,后人建有白居易故里纪念馆。

白诗《宿荥阳》: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溱洧水就是指代新郑。

d.大诗人李商隐出生成长于郑州荥阳,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关于郑州的作品有《登郑州夕阳楼》《郑州献从叔舍人袖》。

大诗人刘禹锡是郑州荥阳人,刘禹锡自言“籍占洛阳(洛阳户口),家本荥上(老家在荥阳)”,长期寓居荥阳,死后埋葬在郑州荥阳的家族墓地,现已辟为刘禹锡公园。刘禹锡被尊称为“诗豪”,关于郑州的作品有散文《管城新驿记》、诗歌《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其他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e.一代文宗欧阳修,埋葬在郑州新郑欧阳寺,已辟为欧阳修陵园景区。

f.部分关于郑州的诗词:

《宿郑州》唐 王维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唐 刘禹锡

《送崔中丞赴郑州》唐 姚合

《登郑州夕阳楼》唐 李商隐

《郑州献从叔舍人袖》唐 李商隐

《送郑州严员外》唐 罗隐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北宋 苏轼

《张子野赴官郑州》北宋 梅尧臣

《郑州浮波亭》宋 王随

《总咏郑州怀古》明 曹琏

《郑州怀古》明 林厚

6、中国有名的美男子,公孙子都、潘安都是郑州人。

公孙子都,春秋第一美男子,春秋时期郑国国都新郑(今郑州新郑市)人,郑国贵族。

《诗经》中有一首《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亚圣孟子也曾盛赞子都的美貌: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意思是全天下没有不知道子都的英俊美丽,不知道子都美貌的人是不长眼睛的人(瞎子)。

潘安,郑州中牟人,公认的古代第一美男子。掷果盈车、貌赛潘安等成语,尽人皆知。

7.压轴的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

出生建都于今郑州新郑,历代史书都有记载,与其相关的名山具茨山也在郑州境内,郑州发现的具茨山岩画、裴李岗文化遗址、古城寨遗址、西山古城遗址、唐户遗址,都有深深的黄帝文化烙印。

8、明代中兴宰相——高拱是郑州新郑人,出生成长埋葬在新郑。

对洛阳贡献最大的历史名人是谁?

谢谢邀请,很高兴为你解答。【盘点对洛阳贡献最大的七位历史名人】:

1.周公旦(陕西宝鸡人)

周公营建洛邑,并将其作为辅助周人管理东方殷商顽民的副都(陪都)。洛邑城的营建,使洛阳成为当时仅次于首都镐京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2.周平王姬宜臼(陕西宝鸡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拉开了洛阳作为东周515年国都史的帷幕。

3.隋炀帝杨广(陕西华阴人)

杨广在位期间,大规模修建洛阳行宫,并将洛阳升格为东都,地位与京师长安旗鼓相当。

4.唐高宗李治(陕西西安人)

公元657年,唐高宗下诏重修洛阳行宫,将其升为东都(陪都性质),并经常往返京师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

5.武则天(山西文水人),唐高宗之妻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建立武周,正式定都洛阳,这也是洛阳在唐朝地位首次超过长安。

6.汉光武帝刘秀(湖北枣阳人)

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这标志洛阳第一次成为大一统朝代国都。

7.宋太祖赵匡胤(河北涿郡人)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后来将洛阳升为西京(副都),使洛阳成为全国仅次于东京(开封)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当然了,对洛阳做出贡献的历史名人不在少数,以上七位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

还是小说家虚构?

关於郑恩,有许多的话本小说及诸多戏剧作品流传于世。如《飞龙转》、《三打陶三春》、《斩黄袍》等等,《说岳全传》中的郑怀,也被附会为郑恩的后代。

大体故事是:郑恩在青少年时期与柴荣、赵匡胤等三人结为异姓兄弟。柴荣行大、赵匡胤行二、郑恩行三。后来柴荣发迹,继承了其姑丈兼义父郭威的帝位(柴荣属於过继给郭威,在当时应称郭荣),成了大周的皇帝。柴荣具有雄才大略,其即位后,致力于平定天下的乱世。是南征北战、东讨西伐。而赵匡胤与郑恩作为柴荣的结义兄弟,受到柴荣的特别器重,被委以高官,授以王爵。同时其二人作为柴荣的左膀右臂、得力干将,也为大周的开疆辟土、平定祸乱立下汗马功劳 。

却不料,柴荣英年早逝。而后不久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替代了大周,建立了宋朝。郑恩继续追随赵匡胤,为宋朝屡立战功。然而郑恩虽武艺超群、英雄了得,却为人鲁莽、性格直率,对赵匡胤也仍像过去那样称呼“二哥”。柴荣为帝时,郑恩也仍称呼柴荣为大哥,但柴荣为人豁达,并不以为意。赵匡胤却对郑恩的无“君臣之礼”并屡屡冲撞自己而心生厌恶。终於有一次,赵匡胤借着“酒醉”,将冲撞自己的结义兄弟-郑恩,给下令斩了,赵匡胤“酒醒”之后,痛恨不已。

在《斩黄袍》剧本中,陶三春(郑恩之妻,勇将,无人能敌)听闻郑恩被其结义兄弟赵匡胤所杀,愤而引兵围宫,高怀德(赵匡胤的大将、妹夫,与郑恩、陶三春夫妇都有深厚交情)闯宫,赵匡胤酒醒痛悔,高怀德斩杀韩龙(剧中构陷郑恩的奸臣),登城调解。最终赵匡胤向陶三春认错,并脱下黄袍,以袍代身,让陶三春斩黄袍以泄忿。

然而,在正史上却没有郑恩的记载,而有一人的经历却与郑恩颇为相似。这人是北宋初年的骁将--张琼,张琼极其骁勇,曾在战场上冒死救过赵匡胤的性命,因此甚受赵匡胤的赏识。其最终的下场也戏剧小说中的郑恩一样,因被奸臣构陷而遭赵匡胤错杀。

那为何要虚构郑恩这个人物以及《斩黄袍》剧目以埋汰赵匡胤呢?其实玄妙之处在郑恩的名字里。郑恩乃赵匡胤的结义兄弟,而遭赵匡胤的错杀。实乃赵匡胤有负兄弟、有负郑(朕)恩。这郑恩其实是喻指周世宗柴荣,柴荣对赵匡胤如兄弟般看待,并托孤於赵匡胤。可是,赵匡胤却欺凌柴氏孤儿寡母,篡夺了柴氏的江山。赵匡胤有负於兄弟(柴荣)、有负於郑恩(朕恩),是借郑恩以讽刺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