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胡适经典语录_现代人还有必要研读四书五经吗

爱字体2023-07-27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胡适经典语录,现代人还有必要研读四书五经吗?聊一聊你心中什么样的文章?到底怎么评价胡适这个人?两人笔下为何如此不同?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胡适经典语录,现代人还有必要研读四书五经吗?想要知道研
本文目录

胡适经典语录,现代人还有必要研读四书五经吗?

想要知道研读这些经典还有没有必要,我们首先得知道这些书都是写什么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大家了解的比较多一些。咱们就先从“五经”说一说吧。

胡适经典语录_现代人还有必要研读四书五经吗

“五经”里面的第一部是《诗经》。

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俗称“诗三百”。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了周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宫廷音乐”,分《小雅》和《大雅》共31篇。《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有40篇。

孔子曾经说过“不知诗,无以言。”可见学习《诗经》能曾加我们的文学修养,谈吐变的文雅、得体。不过孔子同时也说过这样一段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学习《诗经》未必能够提高具体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它只是一部诗歌总集,现代人如果想要研究诗歌、文学的话,应该说很有“必要”学一学。其他人唐诗、宋词就够你学的,《诗经》就没什么必要了吧?

第二部是《书经》,也就是《尚书》。

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古文尚书》25篇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研究成果发布,证实其中《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不管真与伪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为一部上古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朋友很有“必要”学一学,其他人不学也罢!

第三部是《礼记》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它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⑴记礼节条文。⑵阐述周礼的意义。⑶解释《仪礼》之专篇。⑷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可见,它是古代的一部“行为规范准则和礼仪准则”。孔子虽然说过:“不知礼,无以立。”但考虑到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礼仪规范,除了专门研究古代礼仪及古代规章制度的学者外,其他人研读它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

第四部是《易经》

它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中华文明的源头。它以“卜筮”的形式,对自然规律与人事法则,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以“阴阳、刚柔”的理念,对天地万物进行了辨证的思维。司马迁说它“本隐之以显”,就是说它将隐藏的万事万物中的规律、道理提炼了出来,让人们能够看到。这种“提炼”、“抽象”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形而上学”。所以说它本质上是一部古典的哲学理论书籍。考虑到“哲学”在指导任何人事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它的理念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理念,所以这本书我们很有“必要”读一读。

第五部是《春秋》

《春秋》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传说由孔子修订而成。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春秋》虽然是一部“史书”,但它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而且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正因如此,这部“史书”就蕴含了太多的政治理念与价值导向,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思想政治”方面的书籍。司马迁说它“推显至隐”,就是说它把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都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对思想政治、历史经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研读它一下,普通人没有这个必要,学好课本上的政治学就行了。

最后我们再谈一谈《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四部经典是对儒家思想一个完整、系统的阐述。由南宋的学者朱熹首先把它们编撰到了一起。朱熹的本意是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可见这四书有一个循序渐进阐释儒家思想的过程。介于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对中国人思维模式、生活习惯、行为理念的影响,每个中国人的头脑中都或多或少有儒家思想的影子,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这四书认真读一读。最重要的是,这“四书”的篇幅都不长(除了《孟子》略厚之外),里头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它不像佛经一样空洞、抽象,是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学了这“四书”可以让你“脱俗而不超凡”,是真正的“中国式贵族修养”。非常有“必要”学一学。

聊一聊你心中什么样的文章?

感谢邀请。能称之为美文的文章,一定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文字。因为每位读者的爱好和品味各不相同,因此美文呈现出来的也是姿态万千的模样: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斟低唱;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高歌;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寸断肝肠;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视死如归……

文如其人。或清新脱俗,或质朴无华,或含蓄深沉。一个人不管他长得如何俊俏漂亮,穿得如何华丽时尚,如果没有思想没有品位,充其量就是一个花瓶而已,不会给人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文章也是如此,能称之为美文的文章,语言上一定有鲜明的个性,思想上一定有深刻的内涵,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人情不自禁地一唱三叹,拍案叫绝。或感动于作者精彩纷呈的状物,酣畅淋漓的叙述,或感动于作者气势磅礴的说理,恣意汪洋的抒情。

后人评价南唐后主李煜的文字是“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所以只要是能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的文章都是美文。

到底怎么评价胡适这个人?

“我的朋友胡适之”!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人,君子,朋友,教育家,文学家,心理学家,教授,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士,院长!

我看《胡适日记》,很佩服他,那是一个年轻人的努力,在海外求学的样子。

他一生为学术、为祖国的教育、想为祖国建立一流大学和教育在努力,争自由与民主,与政治家智慧周旋,也赢得尊敬。

胡适先生的二十九段经典名言!!

1、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2、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3、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4、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5、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6、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7、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8、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9、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0、少说点空话,多做点实事。

11、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他们来了,无面包,无自由。

12、You can not beat something withnothing.

13、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14、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15、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16、为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17、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18、从前禅宗和尚曾说,“菩提达摩东来,只要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是要教人一个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牵着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自己决不想牵着谁的鼻子走。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19、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20、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21、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22、现在有人告诉你“牺牲你个人的自由去争取国家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你“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

23、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把自己铸造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意现状,敢说老实话。

24、保险的意义,只是今天作明天的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幼时作儿女长大时的准备;如此而已。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能做到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现代人。

25、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26、其实朋友是人造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人伦”,弟兄是天然的关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天伦”。

27、墮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条是容易拋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条是容易拋弃学生時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

28、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29、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空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反之,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两人笔下为何如此不同?

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大文豪鲁迅(1881年——1936年)对文学的认识相当透彻,他说过这样的话,大意为:文学不仅要揭示苦难,更要从文学中体现出解决苦难的方法。

从鲁迅这句话,完全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职能和作用有着清醒认识,他的所有创作也是围绕着这两大艺术目的而展开的。

鲁迅

鲁迅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非常具有说明性,此小说奠定了鲁迅今后,或者说一生的文学基调。那就是,文学是武器,是一种批判和打击敌人的武器。在鲁迅眼里,封建主,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同胞都有可能是敌人,都是鲁迅批判的对象。

《狂人日记》4700余字,在宏观文学理念上,遵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在具体写作手法上,则采用第一人称的日记体展开叙述,同时,把心理描写、象征、隐喻、对比、虚实相生的技巧融入其中,让整篇小说爆发出一种饱满的语言张力。

更重要的是,鲁迅在小说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是悲悯而激愤的,悲悯是因为同情那些被封建礼教愚弄的受迫害者,激愤是因为对封建社会权贵阶层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及封建礼教的腐朽思想大为不满。

沈从文

鲁迅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逼迫着他必须从思想和精神上对民众对症下药。

在鲁迅生活的时代,三座大山压在老百姓头上,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都处在一种病态环境里,社会上开满了许多“恶之花”。作为一位有使命感的作家,鲁迅把这些全看在眼里,因此,他注定要“呐喊”,注定要写尽人性之恶,企图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来拯救和改变民众思想,希望他们做正常人。

而同时代大作家沈从文(1902年——1988年)跟鲁迅完全不一样。在性格上,沈从文不像鲁迅那样偏激和张扬,他的性格宛如秀气、绵长、温厚的湘江,这也注定了他的文学基调是朴实而温顺的。只有世间的真善美才符合他的审美标准。

鲁迅的文学语言如烈酒,味道苦涩霸道,叫人尝一口便无法忘记。而沈从文的文学语言象红茶,滋味甘醇细腻,叫人越品越舒服,逐渐会忘记杂念,只留下心平气和的状态。

如果说鲁迅是以社会医生角色,抱着救死扶伤的态度,以批判方式鞭策民众追逐自由精神和觉悟思想的话,那么,沈从文则是用人本主义的情怀,以慈悲、宽厚、温情、善意的信念,用理想主义的感化方式,来鼓励和引导民众追求光明,挥洒人性光辉。

在本质上,鲁迅和沈从文都是为了体现作家的良知和担当,一个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以强硬的打骂方式教育受害者。一个是在传统文化视野下,高举“人之初性本善”的智慧,以柔软的感化教育为主。

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老子》一书只有五千多言,但解释多是鸿篇巨著。《老子》开篇这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虽然简单,可是全书的关键所在,理解这句话,等于我们找到一把钥匙,领着我们打开这流传两千多年玄妙红彤彤的大门。

道可道,非常道,怎么解释呢?我个人理解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规律。这世界万物都有规律可循。一年分了四季,四季分了十二个月,一天分了十二时辰,这是天时的规律。地有方圆,有高低,有平洼,有山水,这是地道的规律。人有高矮胖瘦,有好坏善恶,有生老病死,有人做官就有抬轿,这是人道的规律。这个天,地,人三道亘古不变,万千年运转,这就是非常有规律的道。第二层,是玄远。这条道非常地玄远,不是一下就能看清的,他恍恍惚惚,若隐若现,仿佛密林中的小路一样,人置身其中,找不出路,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要去哪里,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大声呼唤,没有人回答,只有这条玄远的道在我们面前,仿佛有远古的密码,让我们猜解答案,这条道是神秘的,也是非常玄远的。第三层,是理想。这个道,是圣人先师的理想,也是追求。他希望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邻国之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个道像天一样宏大,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生命都要效法自然,与自然共命运,同呼吸,然后无为,无欲,无知,无思,这就是最理想的道,也是非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