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明代三才子_明朝三大才子的下场为什么一个比一个惨

爱字体2023-04-09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明代三才子,明朝三大才子的下场为什么一个比一个惨?桃花坞是明朝哪位才子的园林作品?江南三大才子都是哪里?为何会被明朝皇帝嫉恨一辈子?解缙雪埋3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明代三才子,明朝三大才子的下场
本文目录

明代三才子,明朝三大才子的下场为什么一个比一个惨?

明朝三大才子是谁?解缙、杨慎及徐渭。纵观整个明代,以博学多才而论,三人最强。其中解缙最有才华,杨慎最为博学,徐渭涉猎最广。

明代三才子_明朝三大才子的下场为什么一个比一个惨

解缙在雪地中被活活冻死

解缙是朱元璋时期的人物,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的官场。朱元璋对他十分器重,曾说过“我和你从道义上是君臣,而从恩情上如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

混过官场或者国企的人应该都明白,领导这么说也就真的只是说说而已,不料解缙当了真,第二天就呈上万言书,对朝廷政策进行了一番评论。朱元璋看后,称赞解缙很有才华,“大明第一才子”的称号由此而来。

这下解缙更来劲了,不久再次呈上《太平十策》进言。这次,朱元璋就有些不高兴了,合着上次我说话的弦外之音你没听出来啊?说你有才华,并不是说你提的意见就是对的,你老是批评朝廷政策,是不是觉得我这个皇帝干得不咋样啊?

然而,解缙不仅得罪了皇帝,还得罪了同僚。他自恃才华,对他的同僚们都有些看不起,搞得大家都不喜欢他,经常有人在朱元璋面前说他的坏话。

这还不算完,解缙昏了头,竟然代笔上书为李善长鸣冤。李善长是大明建国第一功臣,被朱元璋以谋反罪满门抄斩了,这其中当然主要是政治斗争的原因,内情非常复杂,咱们这里不细说,但这个案子可是朱元璋亲自定下来的,你解缙居然敢替李善长鸣冤,岂不是当面指责朱元璋错了?

不过,朱元璋还算是有涵养的,他觉得解缙这个人虽然有才华,但是脑子有点不清楚,所以就把解缙的父亲叫到了京城,让他把儿子领回去,等十年之后再来为朝廷效力。

哪知道没到十年,七年后朱元璋就病逝了,解缙赶紧进京奔丧,和解缙有嫌隙的袁泰乘机攻击解缙,谁让你来的,你母亲死了还没埋葬,父亲都九十岁了,你不在家来这干啥?于是,当时的建文帝朱允炆把解缙贬到现在甘肃那片当了闲职。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当了皇帝,这才把解缙召回了京师,担任翰林侍读。不久后,朱棣组建内阁,解缙成为第一任内阁首辅,期间还主编了《永乐大典》。

解缙东山再起之后,仍旧改不了脑子不清楚的毛病,掺和进了朱棣儿子争储的斗争之中。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是朱元璋亲自定下来的燕王世子,本来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人选。但朱棣瞧不上这个肥胖、懦弱的儿子,反而喜欢武艺高强、能征善战的二儿子朱高煦,因此一直犹豫不决。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解缙旗帜鲜明地支持朱高炽,说了很多理由,但朱棣其实心里是偏向朱高煦的,所以一直不表态。最终,解缙说了三个字,“好圣孙!”一锤定音,朱棣当即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为啥这三个字这么管用呢?原来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非常优秀,朱棣也十分喜欢这个孙子,如果传位给朱高炽,将来必定是朱瞻基继位,那么至少可以保三代无忧。这和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传位给白痴儿子司马衷的理由一样,也是为了将来能传位给优秀的孙子。

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被朱高煦知道了。你想解缙坏了他的好事,他能不恨解缙吗?于是就找机会报仇。恰好有一次解缙入京奏事,朱棣到草原上打仗不在家,解缙就向太子朱高炽汇报了。这事被朱高煦抓住,诬陷解缙私见太子,无人臣之礼。朱棣大怒,下旨将其治罪,下了诏狱。

其实,朱棣也不见得对解缙有多恨,因为他把解缙关起来之后,就把这事给忘了,解缙在牢里一住就是五年。直到有一次,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向朱棣汇报工作,其中提到了解缙的名字,朱棣很奇怪地问了一句,“这个人还活着呢?”

纪纲揣摩上意,这是不想让解缙活着啊。于是,当晚便进入狱中,将解缙灌醉,然后拖到外面雪地里埋了起来,很快解缙就被活活冻死了,死时年仅47岁。

杨慎后半生被流放充军

《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杨慎写的。

杨慎是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人物。杨慎有多厉害,举个例子。杨慎21岁的时候参加科考,卷子被评定为第一名,但不料蜡烛烛花掉在卷子上,被烧了,因此名落孙山。过了三年,杨慎再去参加科考,仍旧是第一名,高中状元。

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当时的内阁首辅,老子当大官,儿子中状元,怎么看都像是有暗箱操作的嫌疑,所以历朝历代,重臣的儿子极少有中状元的,就是为了避嫌。但杨慎这个状元,却没有任何御史弹劾,因为大家都觉得,杨慎的才华是真的高,中状元是实至名归。

杨慎高中状元后,翰林院修撰。在正德年间的表现,没什么可说的,中间曾因不满武宗的荒唐,愤而辞官,但世宗即位后就又回来了。

世宗就是著名的嘉靖皇帝。武宗死的时候年仅31岁,没有留下子嗣,也没有亲兄弟,只好按照“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规定,从堂兄弟里选,最终首辅杨廷和和张太后确定了下一任皇帝的人员,就是兴献王之子朱厚熜。

嘉靖号称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继位之后和大臣们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几年的大礼议之争,这个事件同样很复杂,简单说的话,就是按照规定,嘉靖要想继位,就得认武宗的父亲孝宗为亲爹,改叫自己已死的亲爹为叔叔,但嘉庆不同意,非要封自己的亲爹为皇帝,并且还要进入太庙。

这事放到现在来说,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古代这是头等大事,为此嘉靖和大臣们进行了激烈交锋,首辅杨廷和为此不得不辞官回归故里,杨慎也想跟着父亲回老家,一再上书要求辞职,可嘉靖不同意。

嘉靖三年(1524)七月,嘉靖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杨慎义愤填膺,振臂高呼,“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接着就带着包括九卿、翰林、给事中、御使等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哭声震天。

这就相当于挑战皇帝权威啊!嘉靖震怒,派了锦衣卫去抓人,四品以上的夺俸,五品及以下的官员全部抓入诏狱,后来还打了板子,有七人被当场打死。杨慎作为领头人也被施以廷杖,并且还被打了两次,差点被打死,然后杨慎被削职为民,充戍边疆,史称“左顺门案”。

杨慎被发配到了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但他并未因环境恶劣、生活困苦而消沉,而是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由于地处偏远,没有资料可以查阅,所以杨慎的著作,大多是完全凭借他的记忆写成的。现代人在评价杨慎的著作时,经常指责其中有错误,可你想想,在当时的条件下,杨慎能够仅凭记忆就写出了著作四百余种,已经可以算得上一个奇迹了。

嘉靖是一个很记仇的人,他在位期间六次大赦,杨慎本来都在被赦免之列,但嘉靖都将其排除在外。到了杨慎满六十岁的时候,本来按照规定是可以回到家乡的,但是却没有官员敢为杨慎办理手续。因此,除了嘉靖八年杨慎为父亲杨廷和奔丧之外,再也没回到过家乡。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杨慎在昆明病逝,时年七十二岁,死后终于归葬故乡,《明史》本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徐渭自杀九次,下狱论死,却活到了七十三岁

徐渭也是嘉靖年间人,年龄比杨慎小33岁,嘉靖当皇帝的时候,徐渭才刚刚出生。

徐渭是明朝三大才子中涉猎最广的人,不仅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家,而且还是一个军事家。

他的童年十分不幸,出生百日父亲便去世了,生母是个小妾,被父亲的正妻赶出了家门,所以徐渭在家中的地位低下,也可以说是寄人篱下。

不过徐渭聪颖异常,文思敏捷,六岁读书,九岁能文,当地的绅士们都称之为神童。但是和杨慎相比,徐渭的科考之路却很不顺,20岁才考中秀才,此后竟然连举人也没考上过。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进犯浙闽沿海,徐渭这时候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幕后积极出谋划策,很快便引起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注意。我们今天说起抗倭名将来,大概只记得一个戚继光,实际上抗倭功劳最大的是胡宗宪,戚继光还是胡宗宪的手下。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冬,升任浙闽总督的胡宗宪,经过多次相邀,终于将徐渭招入幕府,充当幕僚。

当时的倭寇本身人数并不多,但是却勾结了内地的海盗,危害极大,最主要的两股力量就是徐海和汪直。胡宗宪先后用计擒获了徐海,招抚了汪直,背后为其出谋划策的就是徐渭。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胡宗宪被逮入狱,并死于狱中,临死前留下了“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绝命诗。关于胡宗宪被诬陷致死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我们这里也不展开说了,但徐渭受此刺激,更担忧自己受到迫害,于是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发狂,简单说就是疯了。

疯了后的徐渭先后九次自杀,比如他曾拔下壁柱上的铁钉击入耳窍,流血如迸,医治数月才痊愈。后又用椎击肾囊,但也没死,不得不说真的是命大。

在一次狂病发作中,徐渭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其杀死,因此被关入监牢,按罪论死。但经友人说情,暗中操作,始终没有执行。七年后,明穆宗朱载坖继位大赦,徐渭才得以出狱。

坐了七年监狱,徐渭的疯病倒是好了大半,出狱后开始到处旅游。但到了晚年,贫病交加,所蓄书籍数千卷变卖殆尽,甚至有时候连饭也吃不上。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在穷困潦倒中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去世时,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

综上所述,明朝三大才子的下场都不好,其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却都是因为参与了政治斗争,并且最终失败而导致了惨死或者穷困潦倒的后半生,这也是古往今来所有才子共同的悲哀,一身才华,想要报效国家,就必然要入朝为官,做官必然就要参与官场的争斗,而才子们恰恰不擅长的就是官场争斗。仔细回想一下,凡是参与了政治的才子,有哪一个是得到好下场的?

桃花坞是明朝哪位才子的园林作品?

桃花坞是明代著名才子唐伯虎的园林作品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摘得桃花换酒钱

江南三大才子都是哪里?

明代江南三大风流才子 都是江苏苏州人

为何会被明朝皇帝嫉恨一辈子?

定场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说到杨慎,我们想到的首先就是这首《临江仙》。这首词本来跟《三国》没啥关系,但是毛宗岗在评三国时,锦上添花的把这首词添在了第一回开头,使其成为《三国》一书的点睛之笔。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慎的才华绝对是无可争议的。那么这样一个大才子,为啥会遭到皇帝打压呢?事情还要从嘉靖皇帝说起,那一年他十五岁(虚岁),那一年他成了真正的王者……故事还要从明武宗皇帝朱厚照说起。

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等他快凉了满朝文武大臣才想起一个事儿,正德没有儿子………

比起老爸,正德在某些方面绝对突出,但是他竟然没留下一丝皇家火种……

满朝大臣终于急了。赶紧翻开朱元璋留下的《明皇祖训》找对策。英明的老朱早有对策——兄终弟及。

可是先皇只有一个儿子,哪儿找大行皇帝的兄弟去?

这时候张皇后站出来了“先皇的弟弟兴献王不是有个儿子么?”首辅杨廷和一拍脑门“对呀!皇上最近的堂弟也就他了!”

于是一番折腾,终于把这位小爷找到了,他就是明世宗——朱厚熜。

这时候他还是兴王世子,在为父亲兴献王守孝。朝廷为了继位名正言顺,在这时发了一道文件,让朱厚熜火线继位,成为兴王。五天后,兴王收到御旨:“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嗣皇帝位,奉祀宗庙。”

就这样,十五岁的小兴王朱厚熜,不费吹灰之力,幸运的成了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这样的好事儿,搁在普通人身上估计都要乐晕了,可是朱厚熜没有,他清楚的认识到一点:自己的位子来的太容易,要想日后有威信,必须搞点事情。

按照计划,朱厚照是入嗣朱祐樘,名义上是朱祐樘的继子,朱厚照的弟弟。但是朱厚熜不认。并以此为开端,和文官集团进行了一场政治斗争。

当时的文官集团头头是杨廷和,杨廷和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的方案(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基。但是东华门是太子走的门,文化殿是太子寝殿。朱厚熜不干了,我是你们请来当皇帝的,不是给人当儿子的!我要走正门!

杨廷和意识到朱厚熜不是善茬,但是作为首辅和文官领袖,他自然不能这么就范:你当了儿子才能当皇帝,爱干不干!

朱厚熜更犟:不干就不干!我回去当王爷了,你们找别人吧!

这下满朝文物懵了……这咋办?最近的继承人撂挑子了,找别人也名不正言不顺啊!但是要是认了怂,这以后还不得让小皇帝欺负死……

于是朱厚熜就和文官集团僵持起来了,朱厚熜死不进北京城,文官们集体沉默……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武宗驾崩后,紫禁城一直处于真空状态,这期间国家大事都是杨廷和主持,大明帝国已经三十七天没有皇帝了。

僵局终于被打破了,张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文官集团也就坡下驴,写了劝进文书。

朱厚熜见此情景,在郊外受笺,当天中午,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享受了真正的皇帝待遇。并颁布诏书曰:“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以第二年年为嘉靖元年。

斗争才刚刚开始………

杨廷和仗着自己的身份,开始作死模式。嘉靖一继位,杨廷和便提出一个要求:皇上继承大统,名义上就是孝宗和张皇后的儿子,武宗的弟弟了,至于兴献王和王妃,以后只能叫皇叔了。

朱厚熜一听就不干了,当初叫我来是嗣皇帝位,不是嗣孝宗子,我这当个皇帝,亲爹亲妈都不能认了!?老爹尸骨未寒,我确认别人当爹,我这不是不孝么!?

杨廷和不干了,他为朱厚熜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至于兴献王继承人,找了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王之祀。

对朱厚熜而言,这绝对是不可接受的,双方产生僵持。少年天子明试图优抚杨廷和,并向毛澄厚赠黄金,欲使其改变主意,但两人都不为所动,几次下诏尊加其父徽号也被杨廷和等大臣封还。但毛澄亦修改意见,认为将来朱厚熜有子时,可以第二子取代朱厚炫成为兴王,继承其父亲的王统。正德十六年七月初三,新科进士张璁上疏支持明世宗,认为明世宗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张璁建议明世宗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明世宗见此奏章后大喜说:“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

张璁这话一说,朱厚熜就像打了鸡血,终于有人支持我了!于是朱厚熜准备采纳张璁意见,给兴献王建庙。

作死的杨廷和又出来了:这不行啊!你这亲爹来了,孝宗皇帝不就没人管了么?这成何体统!?于是杨廷和驳回皇帝旨意,并找机会把张璁贬到南京,远离皇帝。朱厚熜唯一的队友就这样没了……

但是张璁并不死心,作为职场新人,这立功机会怎么能放过?于是张璁与同僚桂萼等又上疏重提旧事。明世宗下旨诏两人入京,在“继嗣派”策划暗杀张璁与桂萼之时,明世宗封两人为翰林学士,全是保住了这两个队友。

嘉靖三年正月,明世宗召集群臣集议,杨廷和见明世宗有意变更前议,上疏请求退休。

此时,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早已厌恶杨廷和跋扈难制,就顺水推舟,同意杨廷和致仕归里。

杨廷和一走,文官集团就没有硬骨头了,但是文官集团作死的大旗不倒!经过一轮轮较量,朱厚熜的爸爸问题也勉强的解决了:嘉靖三年三月,朱厚熜无奈之下,勉强同意称父亲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尊封祖母邵氏(明宪宗贵妃)为寿安皇太后,孝宗皇后为“圣母昭圣慈寿皇太后”,明武宗皇后为庄肃皇后(孝静毅皇后)。

“本生”二字实际上只是承认了嘉靖皇帝的生物学父母,但宗法上他还是需要称孝宗为“皇考”,称张太后为“母后”,事实上还是被过继到了孝宗名下。

这事儿到这儿就该完了,但是文官集团还是死咬着不放。

当朱厚熜准备进行亲生父母改号仪式的时候,又杀出个硬骨头——杨慎。

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亦称:“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随后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在金水桥南拦阻挽留群臣,何孟春、金献民、徐文华等又号召群臣。随后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世宗改变旨意。

明世宗在文华殿听闻门外哭声震天,命太监传谕大臣们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图迫使明世宗屈服。杨慎等人撼门大哭,“声震阙庭”。

朱厚熜震怒,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朱厚熜再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

七月十六日,明世宗为母亲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

七月二十日,锦衣卫请示如何处理逮捕的大臣,明世宗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因廷杖而死的共十六人。

左顺门廷杖后,反对议礼的官员纷纷缄口,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朱厚熜获胜告终。

经过这一事件后,朱厚熜彻底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并且掌握了大明帝国的核心权力。

以后的他,并没有忘记最初针对他的杨廷和和他的好儿子杨慎,于是将杨慎放逐云南。一代才子杨慎也老死于云南,终生郁郁不得志。

尾声:

后续:

嘉靖三年七月,献皇帝神主奉安于奉先殿东室观德殿,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明世宗生母改称“圣母章圣皇太后”,九月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

嘉靖五年九月“奉安恭穆献皇帝神主于世庙”

嘉靖十七年九月则追尊庙号为“睿宗”

十二月,蒋太后(嘉靖生母)卒,谥号为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慈孝献皇后)

嘉靖二十七年献皇帝神主供入太庙,“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 “奉睿宗于太庙之左第四,序跻武宗上”。

原有兴献王墓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即后来的明显陵。各位看官老爷,求赞求关注!!

解缙雪埋3个成语的典故是什么?

三个成语典故。

比干剖心。比干是商代以死谏君的忠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敢于进谏、又不惜以死抗争的忠臣。他和箕子、微子尽心尽力辅佐纣王更是有口皆碑,彪炳青史,三人并称为商末三贤,孔子则尊其为“殷三仁”。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曾把他和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征同列为敢言直谏的爱国者。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但同时也是纣王王位的积极争取者。《尚书·微子篇》载:帝乙在位时间很短,病重期间,曾宣比干、箕子等进宫商议继承王位之事。箕子劝帝乙立长子微子为王位继承人,比干却力荐次子帝辛(即后来的纣王)。因微子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所以比干不同意箕子的建议。最后,帝乙采纳比干的建议立辛为王位继承人。帝乙病重期间,比干曾向鬼神祈祷,保佑哥哥身体健康,并许愿只要哥哥能够恢复健康,自己情愿代之以死。

帝乙死后,纣王即位,比干全力辅佐纣王治理国家。比干看到纣王荒于政事,就坦言直谏,并带纣王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创业之艰辛。纣王虽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更加荒淫暴虐。“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比干冒着丧生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向纣王进谏,抨击、指责纣王杀皇后、杀大臣、谪太子的过错,斥责他的暴政。纣王无言以对,恼羞成怒质问比干:“你为什么这样固执?”比干答道:“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决定要拔掉比干这颗眼中钉,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开比干的肚子、取出心肝,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公元前1029年夏四月初四,比干被纣王杀害于朝歌摘星台。

李斯腰斩

二世二年七月(公元前208年7月),大秦帝国左丞相李斯被腰斩于首都咸阳。

李斯相秦,厥功甚巨。灭诸侯,成霸业,一统天下,始皇帝的千古功绩,有一半得算到李斯的头上。但位极人臣又怎样?功烁古今又怎样?他堂堂大秦丞相率领百官向赵高小心赔笑,仍在进谏后逃不开被指鹿为马的小人诬陷,身被五刑(黥、劓、斩左右趾、断舌、腰斩),腰斩于市,夷灭三族!

李斯,这位《大秦律》的制订者和执行者,掌管刑狱多年。如今,轮到他领教自己厘定的酷刑,在自己培养出来的刽子手的刀下,俯首就刑。

在腰斩前,李斯对着一起奔赴黄泉的儿子,追忆起当年领着孩子们,牵着咻咻嘶叫的猎狗,出上蔡东门,在秋日衰草丛中,追逐成群狡兔的无忧岁月。“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一句痛悔交加的呼喊,是这位河南汉子对其追逐权力的一生的彻底否定和决绝。

解缙雪埋

解缙这个人一共辅佐过三位帝王,分别是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他在洪武21年中的进士,而因为他文采很不错,所以他所写文章非常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曾对他说:“我和你名义上是君臣,但实际上关系就像父子,你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解缙这个人虽然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却低的吓人,朱元璋对他说了这句话以后经常没事就跑去给朱元璋献计献策,而且自视甚高,动不动就参别人一本,弄得满朝文武皆对其感到愤恨,直到最后惹怒了朱元璋,将其贬回了家并令其再读十年书。

但是在他读了8年书的时候,朱元璋却因病去世了,朱允炆继承其位,然后解缙又跑去向朱允炆献忠,重返官场,但是他当年得罪的朝廷官员大都还在,所以文武官员齐力将其贬到广西去当官,而在这时也不知他是受人指点还是脑子灵光一闪,他写信给自己的好友董伦诉苦,最后在其好友帮助下朱允炆让其调回京师,出任翰林待诏。

按理说这个职位非常符合他,但是朱棣靖难之时,他却第一个叛变依附了朱棣,而朱棣知道他文采了得,所以让解缙写《太祖实录》,借谢缙的文采来粉饰自己,而解缙这件事办的非常不错,所以深的朱棣赏识,但是他的情商依然很低,朱棣有一次跟他说:希望他有话就说,让他尽情进言,于是他又开始评论满朝文武,自然又得罪了一大批人,之后甚至还得罪了朱棣特别喜欢的汉王(汉王之所以为汉王也是解缙劝朱棣做的),于是汉王开始诬陷解缙私自见太子,于是朱棣大怒,毕竟他还没死解缙便去讨好太子,这真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换谁都会生气,于是解缙被关进监狱,而锦衣卫帅纪纲看到解缙在监狱之中本来并无杀他之意,但是又一次朱棣审查囚籍,看到解缙的名字说了句:“缙犹在耶?”纪纲害怕解缙出来举报他的犯罪违纪的事情便将其埋入雪中活活冻死了。

以上三个成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不但要智商高,而且一定要情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