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王羲之的作品_苏东坡推颜鲁公书法为第一

爱字体2023-04-18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王羲之的作品,苏东坡推颜鲁公书法为第一?王羲之有哪些著名字帖?王羲之楷书作品?王羲之创造了什么字体?王羲之的兰亭序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王羲之的作品,苏东坡推颜鲁公书法为第一?这个问题,我的看法
本文目录

王羲之的作品,苏东坡推颜鲁公书法为第一?

这个问题,我的看法,要从行草书发展历史和艺术风格发展这两个方面来看待。

王羲之的作品_苏东坡推颜鲁公书法为第一

历史的看:

王羲之家族,颜真卿家族,正好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显赫的两大家族。

一、王羲之家族及其在书史的地位

王羲之的意义,在于他在书史上所起的承古开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王羲之创立新体(即今草)之前,行草书主体,是章草。

我们今天看到的刻帖章草,程式感很强,笔笔另起,字字独立,不相连属,仍然是隶书的余绪。如传吴皇象《急就章》、晋索靖《月仪帖》等。

到王羲之创立新体,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删繁就简,创立制度,谓之革新”;南齐王僧虔《论书》说:不是王羲之的伟大变革,人们“至今犹法钟王”,即只能承袭章草这种字体。

但王羲之的书名,在其时并不显赫。当时的主流论者,甚至认为他的字为“野鹜”(谢安语)。

在同一时期,王氏家族书家林立,至今仍然知名的,除王羲之、王献子父子在历史上负有盛名外,王氏家族中前后另有王廙、王导、王恬、王洽、王珉、王荟、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允之、王珣、王绥、王慈、王薈、王涣之,王志等善书法,并有书迹留世。从《万岁通天帖》中王荟《疖肿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珣《伯远帖》、王慈《柏酒帖》、《汝比帖》等作品分析,王氏家族书风,各有其长而又一脉相承。

(王徽之《新月帖》)

(王珣《伯远帖》)

(王志《一日无申帖》)

据此推断,王羲之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书家,说王羲之一人创造新体,应该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一种书体,一定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物的共同创新创造。而把帐算到一个人名下,是历史上一些人有目的的,常犯的错误之一。

(王羲之《二谢帖》)

王羲之被推上“书圣”的地位,关键是几位帝王的力挺。首先是梁武萧衍的极力追捧,其后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帝王之尊为王羲之作传,并罔顾事实,贬低别人,鼓之吹之,不遗余力;再后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皇家文化工程,法帖之祖《淳化阁帖》丛帖。《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历代帝王、名臣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作品,其中王羲之一人的作品,就占有三卷之巨。(但吊诡的是,颜真卿书法,就连一个字都没有被录入)。

一方面,王羲之书法美轮美奂,实至名归。王羲之书风遒秀,容易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另一方面,与历代帝王“成教化,助人伦”的意识形态的昭示倡导直接相关。

“书圣”的桂冠,只有帝王,才有资格,有本事戴到谁的头上。

历史的看,王羲之书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一千多年来,他是中国书法的正脉,主流,另一方面,也是形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根源。唐末宋初,元末明初书风靡弱,都与此有关。

举世公认这个词好啊。我们和历代帝王,终于在这个点上,完全并肩齐肘了。但历史上有真正追求的书法家,并不都臣服在王羲之脚下亦步亦趋。其中在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那个人,就是颜真卿了。

二、颜真卿家族

往远追溯,据颜真卿《颜家庙碑》,纪念先祖文中的“子泉,”,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颜回。颜回本字子渊,唐时为避李渊讳,改为子泉。颜真卿家族,真正发迹于曹魏时期的颜盛(尚书郎,青、徐二州刺史),始居琅邪临沂,之后一直到盛唐,是沿袭几个朝代的望族。

颜氏族人善书,是有明文记载的,始自颜含长房五世孙颜腾之(颜真卿九世祖)(颜真卿《颜公大宗碑》)。颜腾之的孙子颜协,史称其善于“草隶飞白”,荆楚碑碣多出其手(《南史·颜协传》)。

颜协的次子,就是在音韵、文字诸领域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颜之推(颜真卿五世祖)。据颜真卿撰《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记载,颜之推之后,一直到唐朝中叶,颜氏族人擅写篆籀、草隶者,不下数十人。因为种种的原因,颜氏家族的书法,不被历代帝王所好,因此遗存不多,在民间的影响,也没有王氏家族彰显。

颜真卿的书法,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从根本上区别于二王书学境界的另一个高峰。

(颜真卿《刘中使帖》)

(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颜真卿《争座位帖》,有许多同一个字反复出现,其写法都不相同。其中“不”字,出现过18次之多。和王羲之《兰亭序》中20个写法不同的“之”字,异曲同工。

把二王和颜真卿作比较,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

王书笔画中段变化不明显,鲜予动作,颜书笔画中段则加以摇摆扭动,画长意更长;王书笔画粗细对比明显,颜书笔画约略等粗;王书笔画见棱见角,起收转折分明,颜书则少见棱角,含蓄内蕴;王书直者正直,颜书直中见曲;王书明快,颜书涩缓;王书挺拔,颜书阔展;王书遒丽机巧,颜书郁勃沉着。颜书笔画造形重稳质厚,筋力弥漫,全以篆籀之法出之,字型多呈鼓形,更加外拓开张。书之开阔重大,气象雄浑,止于此老。颜书之法,影响深远,在书史兀兀特立,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后世蜚声一代的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明王铎,清何绍基,无不沾溉于此老。

如果说王羲之代表书法风格中遒秀一路,为秀美,颜真卿代表书法风格中的雄壮一路,为壮美。两者之间,只有不同,没有高下。

苏轼《东坡题跋》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之,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足矣”。虽然有武断之嫌,但对艺术的革新变化的肯定和推崇之理,是完全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原则的。

三、站在后世的立场上,王羲之,颜真卿两种不同的书法风格,都是优秀的,珍贵的书法遗存。在取法上,本人更推崇颜真卿。我们的时代,书法材料,幅式,都和唐以前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大字是当今书法作品的主流。而大字要学颜体,是宋以来的书家的公论,并从书法实践中予以利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颜真卿,比专学王羲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孔之见,欢迎题主和书道朋友批评指正,评论留言。

王羲之有哪些著名字帖?

书圣传下来的法帖还是很多的,但可惜无一真迹,都是后人摹本。

其作品大致分草书、行书丶楷书三种。

其草书按书风又可分两类:一类是以章草《豹奴帖》和《十七帖》《寒切帖》《远宦帖》等为代表的仍有章草遗韵的书体;

另一类是以《修小园子帖》《伏想清和帖》等为代表的完全成熟的新草体。

而行书作品则有《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奉桔帖》《孔侍中帖》《平安帖》《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初月帖》《行穰帖》等。

其楷书作品有《黄庭经》《乐毅论》《孝女曹娥碑》等。

相传李世民曾收集他的作品1500多件,怀仁的《圣教序》就是从这些作品中集字而成,可惜现在只传下来这些。

不知我们该感谢还是该责怪李世民。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王羲之楷书作品?

王羲之小楷有《黄庭经》、《乐毅论》、《孝女曹娥碑》、《佛遗教经》、《东方朔画像赞碑》,其小楷作品逐渐摆脱汉魏笔风,温和自然,笔势含蓄婉转,刚柔兼济,用笔细致。王羲之小楷书法特殊之处是结字多变,书写流畅自然,字的笔法超脱而无拘束。

王羲之创造了什么字体?

王羲之没有创造字体,行书和楷书都很擅长。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兰亭序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

一、王羲之的《兰亭序》究竟想表达的意思是——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

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

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其四,批评当时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的思想。

二、附原文如下:

兰亭序

东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三、人物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