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方正风雅宋简体_为何在历朝历代文人们的眼里

爱字体2023-02-25字体百科0
本文目录方正风雅宋简体,为何在历朝历代文人们的眼里?王熙凤占多大责任?赵忠祥作品活着时候几万元一张画?清朝有哪几位欧楷书法家水平远超二田?刘墉说了什么话让乾隆很高兴?方正风雅宋简体,为何在历朝历代文人
本文目录

方正风雅宋简体,为何在历朝历代文人们的眼里?

我是西风悍马,感谢邀请。竹子文化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之一。有人将书简(书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从“罄竹难书”便可略知一二。“罄”:意即用尽,“竹”:则是用来写字的竹简,“书”:这里的“书”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是“书写”之意。“罄竹难书”,意为用尽所有的竹子作竹简也难写完。原指罪恶极多写也写不完,也指事实太多难以尽写。

方正风雅宋简体_为何在历朝历代文人们的眼里

《吕氏春秋·明理》载“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也有载:“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孙中山的《历年政治宣言》亦言:“自满清盗窃中国,于今二百六十有八年,其间虐政罄竹难书。”这都说明,竹子,是我国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竹简,与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竹子也就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象征。“罄竹难书”便成拉广为流传、千古不变的成语。至今脍炙人口的“竹报平安”一语所说的“竹”,也指“家书”,故“竹报平安”,就指“平安家书”。因而,历代文人与竹子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代文人与竹子有着不解之缘。“竹林七贤”是西晋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年间的七位文人名士,指的就是当时著名的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位文人组成的名士集团。他们常宴席于竹林之下,为竹林之游,比喻清廉淡雅、无视名利的君子之交。其中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大。南朝刘宋宗室、曾被袭封临川王的刘义兴的《世说新语》中的《共道“竹林”优劣》载:“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当众人议论“竹林七贤”的高下优劣时,谢遏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前辈们从来不对七位贤人妄加评论)。故笔者也无意妄加评论。

盛唐时期也有“竹溪六逸”之说。据《新唐书·李白传》载:唐代大诗人李白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六人共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称“竹溪六逸”。

历代文人赞誉竹子风格,咏竹、喻竹的诗文是不少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卫风·淇奥》就有这样的名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诗中每段都重复吟咏绿竹,表达了“河湾淇水流来,绿竹一片良材。……河湾淇水叮咚,绿竹一片葱葱。……河湾淇水鸣琴,绿竹一片如林。……”以竹子的优美风格和“圭壁一般温馨”的竹林环境,咏喻“文采风流贤士”,节奏铿锵,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被誉为首创五言诗之一的古诗《冉冉孤生竹》,诗曰:“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仅此几句,言简意赅,道出了男女爱情如绿竹扎根泰山般的根深蒂固,像竹子节节向上,不断增长的深厚感情。这以竹子为题的五言诗,文温以丽,意深而远,真是惊世骇俗,一字千金。

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两位主要代表之一的王维,其山水田园诗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山居秋暝》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一首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的名篇,同样咏及竹子。诗中生动地描绘出秋天傍晚的竹林、松间静谧的自然美,富于浓郁的诗情画意。雨后的山村,清新的空气,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泉流,竹林中洗衣少女的欢笑声,莲丛中晚归的渔舟,这一切组成了一个多么幽静,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啊!在这诗情画意之中,尤其是在竹和松的形象里,寄托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审美理想。

王维还有以竹子为题的五言绝句名篇《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作者在夜晚独坐竹林中弹琴长啸,却没有知音者相随,前来相伴的唯有一轮明月。全诗写出了竹林清雅绝俗的意境。

盛唐诗坛另一位“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孟浩然在他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也有言竹的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谈禅经》篇中有言竹的名句:“苔色连深竹”,在《鱼翁》中也有“吃汲清湘燃楚竹”的佳句。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的名篇中也有言竹的佳句:“缓歌慢舞凝丝竹”,以衬托、赞喻杨(玉环)李(隆基)恋情。唐代诗人钱起在他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有“竹怜新雨后”的名句,盛唐大诗人李白在他的《连理枝》中也有“望水晶帘外,竹枝寒,守羊车未至”的名句。……历代名家描写竹子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李本洁直接描写我们肇庆广宁盛产竹子而驰名中外的名篇《宁阳竹枝词》。共八首,其中第一首这样写道:“山凹几顷种箐篁,抵得东田万亩粮。拣取竹公凭客贩,连排凤尾广州商。”诗中盛赞竹子生产的重要:“抵得东田万亩粮”,是竹子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真实写照。

竹子不但可以制作很多家具和日常用具,而且还可以用来盖房子,甚至还可以造楼房。宋初文学家王禹有《黄冈竹楼记》一文,文章开篇便说:“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刳:剖,挖空),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文章还说,用竹子造楼房,有很多别致之处:“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平时,“宜鼓琴,琴声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文章后半部还用很大篇幅描写在竹楼这个特定环境中生活的清高淡雅和闲情逸致。《黄冈竹楼记》是王禹被贬黄州任知州时所作。他敢于言事、直谏,在政治上屡遭挫折,故愤激不平,鄙视权贵,产生了豁达自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这种思想情绪都反应在文章之中。文章风格潇洒疏淡。特别是写竹楼的雨声、雪声、鼓琴声、咏诗声、下棋声、投壶声,都各具特色。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声音,“皆竹楼所助也”,这就是竹楼特有的别致之处。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声音,又共同烘托出一个清幽宜人的境界,反应了作者潇洒澹泊的生活情趣。

竹子不但有着广泛的用途,竹笋还可以成为筵席上的美味佳肴。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初到黄州》一诗中就有“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名句,说的是诗人看到了满山美好的竹林,就好像闻到了竹笋的芳香。苏轼曾被贬黄州。黄州多竹,当地竹笋芳香迷人,极为可口。这首诗便是描写苏轼对田园风情的沉迷与依恋。喜吃竹笋的人,当他登山郊游,看到满山竹林时,就不由得联想到这种“好竹连山觉笋香”的独特意境。

历代文人不仅在其诗文中盛赞竹,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不能没有竹。南北朝时期的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王子猷令种竹》一文载:“王子猷赏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正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指的就是哪能一天没有竹呢!可见其对竹子的偏爱,足以说明,竹子与文人密不可分的关系。

宋代文学泰斗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诗中拿肉和竹作比较,极言竹子对人尤其是文人的重要:人可以没有肉吃。不吃肉只会使人逐渐变瘦,但若没有竹子可供观赏,却会使人变得庸俗。比喻贴切,令人折服。诗中还说到,人世间那里会有像“扬州鹤”那样十全十美的,完全合符理想的事情呢?(传说古时候有几个人聚在一起,各自诉说自己的愿望:一个希望能作扬州刺史;一个想当十万富翁;另一个但愿能骑仙鹤升天成仙;最后一个既愿“腰缠十万贯”,又想当扬州刺史,还想“骑鹤上扬州”,言下之意这个人但愿同时拥有其他三个人的愿望。后人就以“扬州鹤”来代表十全十美的、理想化的事物,也就是指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奢望。)苏轼在诗中隐喻着:人世间何须“扬州鹤”呢?有竹则足矣!

历史文人对竹子为何如此钟情、偏爱,常以竹子的特性喻为人的高尚品格?其原因:一、竹子颜色青绿,竹林环境清幽,象征其清高淡雅,比喻人品高洁;二、竹子空心,喻其虚怀谦恭,胸怀宽广,能容万物;三、竹子有节,既喻其坚定不变的气节和坚忍不拔的风骨,又喻其节节高升,不断向上的积极上进精神;四、竹子生长正直,从不弯曲,竹之挺拔,如山之昂首,喻其从不曲私阿世,正道直行的品格。故这清风正气傲苍穹的竹子,一直是历代文人咏吟之物品和自喻之偶像。且看清代诗书画家、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奇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题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以竹为题,专门咏竹的诗,赞颂了竹子坚忍不拔的风骨。青山上的竹枝立根在断裂的岩壁中,任凭来自东西南北的无情风雨的吹打,竹子却依然坚挺屹立,永不屈服。作者喜爱竹子,擅画兰竹,诗中以竹子的高风亮节,暗喻本人及其历史文人即便是“乌纱掷去不为官”,也要“写取一枝清秀竹”的操守和气节及历史上正直文人“清者益高,贫者益坚”的高风亮节。

由于作者对竹子独有情钟,不仅其笔下之竹画得炉火纯青,而且其吟咏之诗也确有独到之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一个“咬”字,便把竹子的顽强意志和主动精神及其积极进取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通过一个“咬”字,把竹子与青山互为依傍的生长态势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写出了竹子扎根的坚固,并引出了下一句“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一句,其中又有“原”和“破”二字,用得恰到好处,指出竹子原本生长在峭拔险峻、环境恶劣的破岩缝隙之中,写出了不是对贫困生活和恶劣环境的抱怨和伤感,而是表现出作者对竹子敢于在恶劣环境中扎根的勇气和自豪。“千磨万击还坚劲”,更进一步表现了竹子的坚强无畏,纵然是千种磨难,万般打击,也不但不能使竹子“低头弯腰”,而且使它更加坚忍不拔。“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把全诗推向高潮,体现了一种惊世骇俗的、也是诗人永生追求的人生境界。

这首七绝第一句写根基,第二句写基石,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深入,前后呼应,栩栩如生地描绘出竹子的刚劲坚韧,并寄予诗人及历史文人的气质和风骨。

由于竹子的品格和风骨与文人相通,这就是历史文人对竹子钟情偏爱,乐于咏竹,画竹,以竹子自喻的缘由。

王熙凤占多大责任?

贾瑞是贾家旁支,贾府学堂私塾教授贾代儒的孙子。在宁国府贾敬寿辰时,贾瑞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顶头”遇见了王熙凤。于是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起了淫心,并且得寸进尺,最终落得命落黄泉。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第12回,贾敬寿宴。王熙凤在会芳园正走着,贾瑞突然冒出来说,请嫂子安。凤姐猛然见了贾瑞,还是客气的,问:“这是瑞大爷不是?”凤姐和贾瑞不熟悉,而且还尊称他瑞大爷。

贾瑞回话:“嫂子连我也不认得了?不是我是谁。” 会芳园是宁国府的私花园,贾瑞这个穷本家,怎么会突然在这里出现呢?但是贾瑞不自量力,连说了两句遇到嫂子是我跟你有缘,而且一面说一面拿眼睛不断的觑着凤姐。

“觑”字就有“色”的贱相了。凤姐这么聪明,贾瑞心里想什么,她马上就明白了。她假意含笑说,“怨不得你哥哥时常提你,说你很好……这会子我要到太太们那里去,不得和你说话儿,等闲了咱们再说话儿罢。”凤姐想急于摆脱贾瑞的纠缠,赶快走。

这时贾瑞就一厢情愿地认为凤姐对他有好感,说,我想去给嫂子请安,怕嫂子年轻不方便。

凤姐还是想尽快脱身,说:“你快入席去吧,仔细他们拿住你罚酒。”这句话似乎很平常,但贾瑞听了感觉有点暧昧。贾瑞一边离开一边还回头看凤姐 。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瑞在菊花盛开的时候,想勾搭王熙凤,后来又去荣国府找了好多遍,一直到了冬至,还没有见到。终于在过了冬至之后,再来拜见,王熙凤这次在家了。

贾瑞急忙进来,见了凤姐,满面陪笑,连连问好,凤姐假意殷勤,让茶让坐。贾瑞一看凤姐的打扮,亦发酥倒。“酥倒”,脑补一下:就是一个人看到自己日思夜想的人,灵魂出窍,骨头都软了。

贾瑞“酥倒”了之后,就饧了眼问,二哥哥怎么还不回来?别是路上有人绊住了脚,舍不得回来,也未可知。他显然以言语挑逗凤姐,凤姐将计就计设套。凤姐说,男人家见一个爱一个也是有的。贾瑞就说,嫂子这话说错了,我就不是这样人。凤姐又假意笑说,像你这样的人能有几个呢,十个也挑不出一个来。

贾瑞一听,喜的抓耳搔腮,说嫂子你天天也闷的慌,我倒天天闲着,天天过来替嫂子解解闷,好不好?凤姐又笑了,你哄我呢,你哪里肯往我这里来。

王熙凤是一句话一个陷阱,每一句话听起来都是甜言蜜语,每一句话都叫本来就迷恋王熙凤的贾瑞想入非非。贾瑞就赶快说,我在嫂子跟前若有一句谎话,天打雷劈,我只是平常听说嫂子很厉害,把我吓住了。现在看见嫂子是这么一个有说有笑,疼人的人,我怎么不来,我死了都要来。

凤姐还要把这个鱼钓的更稳一点,笑道果然你是个明白人,比贾蓉两个强远了,我看他那样清秀,只当他们心里明白,谁知道竟是两个糊涂虫,一点儿不知人心。

贾瑞听了以后,就越发的脑袋发昏。他往前凑了凑,觑着眼看凤姐带的荷包,又问她戴什么戒指,他已经想动手动脚了。而王熙凤悄悄的说,放尊重点,别叫丫头们看了笑话。 王熙凤的甜言蜜语,使贾瑞就彻底的掉进了这个插满了利剑的温柔陷阱。

贾瑞自投罗网

第一次王熙凤坑贾瑞,定的约会地点是西边的穿堂。当时的季节是冬至之后,数九寒天,穿堂风又是最冷的。王熙凤告诉贾瑞说,给上夜的小厮放了假,等两边门一关,就没人了,这似乎是一个很稳妥的幽会的地点。

贾瑞来了,当然见不到凤姐。 贾瑞在腊月刺骨的过堂寒风中,冻了一夜,几乎没冻死。好容易盼到早晨,有个老婆子来开门,他就赶快溜出去了。

他回到家,他的祖父贾代儒正在那里等着他。贾瑞从小父母双亡,祖父对他给予很大的期望,教训很严,不许他多走一步,就怕他在外面喝酒赌钱,误了学业。这一次贾瑞一晚上没回来,贾代儒差点给气死。打了他三四十板子,还不叫吃饭,跪在院子里读文章,要补出十天的功课。贾瑞饥寒交迫,种下了病根。

但这贾瑞还不知凤姐坑他,得了空又来看凤姐。凤姐故意先说贾瑞失约。贾瑞就想,可能是阴差阳错,错了地方,就赌咒发誓。王熙凤看贾瑞还不知悔改,就另想计策,这次她点兵派将,设下圈套。

贾瑞又按照凤姐指定的地点来赴约了,地点是王熙凤房后小过道旁边的一间空屋。贾瑞正像饥鼠一样盼着王熙凤来,贾蓉冒充凤姐赴约来了。贾瑞大出洋相,饿虎一般扑了过去......这时贾蔷端着灯走过来,问是谁……。

贾瑞这个时候如晴天霹雳一般,急忙回身想跑。被贾蔷一把揪住。贾瑞只好跪地求饶:好侄儿,你就说我没来,明天我重重的谢你,贾蔷说你谢我什么?口说无凭,写篇文契吧,就写你赌钱输了,欠了我钱。最后说好说歹,贾瑞给贾蔷和贾蓉各写了五十两银子的借契。

写完欠契,贾蔷拉着贾瑞,让他藏到大台矶底下,(这是先设计好了的一个很准确的地方),贾瑞就蹲在那儿,不敢吭声,突然一桶屎粪泼下来,浇了他一头一身。贾瑞一身污秽地回到家,才如梦方醒,知道是凤姐耍他。

贾瑞之死

贾瑞没有约会到凤姐,又添了债务,贾蓉和贾蔷两个人又经常来要银子,白天还得根据爷爷的要求好好念书。他二十岁出头的人,还没娶媳妇,整天想着凤姐,未免有那指头告了消乏等事(现在医学上所说的手淫),慢慢地就得了病,作烧,发倦,遗精,咳血,不到一年,病得越来越重了。一睡下,满口胡话,请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也治不好。

贾代儒看到孙子快要死了,最后只得吃独参汤来保命,但是贾代儒没有这钱财,只能到荣府去寻。王熙凤只找了些渣末,凑了几钱给他了,王熙凤也是见死不救。

后面的描写就有些神话迷信了。一个道士给了贾瑞一面镜子----风月宝鉴,并告诉贾瑞只可照反面,不得照正面。贾瑞照反面看到一个骷髅,吓得扔了镜子;他忍不住照了正面,看到凤姐在里面招手让他进去,他两次约见凤姐都没有见到人,哪能不进去?在镜子中和凤姐云雨一番,身下遗一滩精,发一次昏,还不足,再进去,如此三番两次,终至一命呜呼。

贾瑞之死,谁来负责?

首先,贾瑞自己作死,贾瑞对自己的死亡要负大部分责任:60%的责任。 贾瑞只是荣国府的一个穷苦的本家,往大了说,你只是贾家私塾里一个助教,竟然敢想荣国府管家奶奶的好事。平儿说的不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贾瑞有心调戏凤姐,这就伤害了琏二奶奶的自尊心,所以凤姐才生出教训贾瑞的想法。

其次,王熙凤要负次要责任: 如果王熙凤再发现贾瑞的不良企图之初,立即制止,贾瑞就是长三个脑袋他也不敢想入非非。但是王熙凤不仅没有立即制止,还有纵容、引诱之嫌,设计挖坑,金钩钓鱼:泼辣的王熙凤突然这么甜言蜜语,温柔可爱,让本来就迷恋王熙凤的贾瑞,怎么不会利令智昏?王熙凤要负20%的责任。

再次,贾瑞的祖父贾代儒,要负10%的责任。作为家长和监护人的贾代儒,粗糙、腐儒,不问青红皂白,家长作风严重,对贾瑞没有细致观察,没有在贾瑞得病之初解除其病的根源,使其病情加重,直至无药可救。。

最后的10%的责任应该由纨绔子弟贾蓉和贾蔷负责。 贾蓉和贾蔷本是教训贾瑞的帮手,王熙凤也许并没有想置贾瑞于死地,但贾蓉和贾蔷这两个坏小子自以为拿到了贾瑞的短处,多次威逼还钱,贾瑞也害怕他们把自己的馊事儿传扬开去,终致心力交瘁,最后酿成大病,不治身亡。

赵忠祥作品活着时候几万元一张画?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赵忠祥作品活着的时候几万元一张,为何死后600元都没人要呢?”我不知道你说的是怎么回事儿,消息是从哪里得来的?我也没有搜索到这个消息。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600元没人要?

按照基本的常理来讲,以及现在的市场行情,以赵忠祥的名气,就是写的再差的字,600元一张我认为也值了。因为以现在的任何价值来说,600元真的不是很多。比如说,现在没有600元一个月工资打工仔吧?所以说,就是捡垃圾的人,600元以内的价格绝对能收藏得起赵忠祥的书画作品,如果是真迹的话。

所以,我对这个消息和说法真的有点怀疑其真实性的。

以任何一种理由来说,赵忠祥的书画作品600元没人要?这是非常难以置信的。你要说6000元没人要这个我也凑合着信你吧,最简单的道理来说,就是6000元一个月的打工仔,那是很不错的打工仔,一个县级的公务员也拿不到6000元。但是600元都没人要,不知道那件作品是真还是假,这就是两码事了,如果是假的,不要说600元6元也不能要。因为具体的事我也不太清楚,所以对此不太好做评论。

赵忠祥是一位著名的主持人,他也是很早就喜欢业余画画写字的,而且曾经还跟黄胄、范增这些名家学画。当然,赵忠祥跟黄胄的朋友关系,那是比较早的,而且也是真哥们关系,至于和范增的关系,那就是一种名利关系了,因为范增80年代出名之后,才跟赵忠祥有关系的。范增是因为赵忠祥的名气,出名之后对赵忠祥倍加关照,赵忠祥与范增也是互相往来。随着范增的名气达到顶峰,他更是极力的推荐赵忠祥的书法和绘画。弄得赵忠祥跟一个大画家似的。

不过,赵忠祥真没学过范曾的画,再去画个牛啊,什么《老子出关》添堵,范增的《老子出关》已经够多了,再添个赵忠祥去画《老子出关》,都堵在那儿,你还让老子怎么出关呀?那就恐怕永远出不了关了。

当然,他学黄胄画驴还不错。笔墨造型大体上说得过去的,说实在,他也是真爱画驴,所以,付出了不少的功夫和精力,才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作为票友级学画,赵忠祥能够画到这个水平,真说得过去了。

但是,赵忠祥那个字确实写得太差,连及格都不到。

但是,他是一位著名主持人,他的名气特别大,所以有人喜欢他的字,也花了大价钱收购他的书法,我觉得这也很正常。尽管他的字写的不堪入目,甚至于几万元一张都有人要,几千元一个字也有人要,我觉得,谁要赵忠祥的字那是他个人自己的事,这本来就不太靠谱,也是跟书法艺术收藏不挂钩的事儿。

我们一直在强调说,收藏名人字画和收藏艺术品不是一回事,书法的艺术价值,绘画的艺术价值和买了多少钱也不是一回事儿。

尽管名人字画历来都是一个收藏传统专题,但是名人字画里面也是有高有低的,艺术太低的是不会被收藏的,收藏了也不会流传下去的。

凡是能够流传下去的,它必须要具备基本的艺术价值和艺术要素,这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质量太差的收藏,那就是收藏笑话,不是收藏艺术,所以一般人丢得起钱却惹不起这个笑话。

市场上经常会出现名气、价格和艺术脱离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眼前来看很正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逐渐的露出了真相,那就是收藏必须是艺术品,艺术价值太差的,只能被历史淘汰。

艺术价值本身就是我们收藏的唯一标准和价值,哪怕他是临摹别人的学别人的也没有任何创造,但是基本的功底够,基本的艺术要素够,收藏这样的作品也不会太离谱。

但是,我们现在的收藏比较乱,有些人有钱就乱捧人,所以拿着钱到处乱撒,只要他有名气就拿着钱去玩儿。

我想,这跟艺术收藏根本不是一回事儿,我们老百姓千万要不要上这个当,也千万不要掺和这个事儿。

收藏要谨慎,我们收藏艺术品,一定要收藏有艺术价值的东西,绝对不要收藏那些名人的涂鸦之作,对于票友的习作可以谨慎对待,但是不要追逐。这些东西没有多少价值,不管他的名气有多大。

其实,名气真的要经过历史的淘汰的,今天看名气大,未必10年8年以后仍然名气大,不管你是什么职业,这跟你的职业没有关系,一个人能够出名,除了他的职业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为人一定要德高望重,其次,才是能够创作合格的艺术品这样的才能。

收藏艺术品跟一个人的人品是有很大关系的,人品好艺术又好,那么他的书作品的收藏价值就会越来越高。例如,梅兰芳先生是一位京剧艺术家,他的书法和绘画的艺术性是相当不错的,所以他的书画作品的收藏一直很好,而且收藏价值一直是往上涨的。

赵忠祥先生因为主持《动物世界》他的名声鹊起,后来又主持过春节联欢晚会等中央电视台的很多节目,是一位很露脸,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主持人,这个是没有错的,他也喜欢画画,喜欢画驴,跟黄胄交往多年,私人关系很好,学到了不少黄胄的用笔用墨。

但是,赵忠祥毕竟不是专业学画,他距离专业的艺术水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对业余画家和文人画家来说,第一要紧的是要把书法先要写好,其次才是学画。

赵忠祥恰恰相反,没有书法功底先去学画画的,只能是一个业余绘画爱好者,按照文人画的标准来说,他的这种学画路子是业余之中的业余学画。他的画跟中国画的价值确实距离很大。更谈不上诗书画印之美了。因为专业的画家非常重视作品中的题字和盖印,这是绘画整个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题得好了,绘画作品增辉,题的不好,就会把一幅画给破坏了。

赵忠祥在绘画作品上的题字和盖印,既没有构思,也没有精心,根本都不是一个专业画家的题字和盖印,懂画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

而且,赵忠祥没有把握好自己,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出售他的画驴的作品了。

以前我们说过,黄胄有个非常调侃他的绰号“叫驴贩子”,那是因为黄胄是真正把驴画出了新意,画出了艺术的第一个画家。“驴贩子”是对黄胄的美誉。但是,黄胄也真没出卖过自己的绘画,最起码在改革开放之前,他没有出卖过自己的绘画作品。

其实,赵忠祥先生才真正是一个驴贩子,他画的驴到处销售,而且在90年代到2010年之前,还销售的不错,甚至于还出现了模仿赵忠祥画驴的假画。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了:三流画居然还有人造假!

应该说,赵忠祥靠画驴也是赚了一点钱的。尤其是在后面这几年,他的字又开始推销上路了,弄得在社会上也是沸沸扬扬的。他一路走来,逐渐的因为卖画卖字,把自己的名声给搭进去了。

去年赵忠祥先生去世了,到今天为止传出他的字画原来是几万元,现在600元都没人要,我觉得这个消息不一定很可靠。

但是像赵忠祥这样的书画作品,我觉得可能他画的驴还可以,他写的字,真的不会增值的。至于网友说600元都没人要,如果属于是赵忠祥的真迹,我认为这个话说的确实是有点开玩笑太过分了。

为啥?因为赵忠祥的名气在那摆着,前面我刚才说了,你就是6000块没人要,这个我勉强可以信,600也没人要,真的我都不敢相信我还有没有耳朵了。因为600元对我们喜欢收藏的人来讲,真的不是以多大的一笔开销,就算是白扔了,那也扔在赵忠祥这三个字上了不是很冤的。

我希望大家了在听到一些信息的时候,还是要动脑筋去想一想,到底这个消息对不对,到底这个话从哪里来?我们要分清楚,不要人云亦云,好像觉得是一种凑热闹,幸灾乐祸的机会来了似的,我觉得这都是不可取的心态崩了。

艺术是陶冶情操的,除了我们观看艺术欣赏艺术,整个的这些过程都会是陶冶情操的,我们可以坐看坐看潮起潮落,我们也看艺术市场的繁荣与凋零,兴起又衰落,这很正常,尤其是最近几年以来,艺术市场一直不太很活跃,有不少的名人作品的价格再往下掉,这是不以人各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的来说,艺术的价值始终要围绕艺术本身的价值,不可能因为市场不好,好的艺术作品就一落千丈,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艺术自身的价值是相对稳定的。于那些滥竽充数的作品,说实在的,原来是几百万几千元的,到现在为止一文不值见怪不怪也很正常。

我们在艺术市场的大潮当中,有些是被捧的过于高了,有些真正的好的艺术作品,并没有得到很多收藏家的重视,这是艺术的悲哀,也是收藏的悲哀,我希望大家对收藏应该有所认识。

收藏是一种投资风险,对收藏家来说,应该注意它的风险的指标在哪里。我们建议收藏家在收藏作品的时候,不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最好还是请懂书法和绘画的人参考一下,他再怎么有偏见再怎么有心理有毛病,艺术作品的基本价值是应该会得到肯定的,如果连基本价值都达不到的作品,这些艺术价值就根本是不存在的。

前面我说了,赵忠祥先生喜欢画驴,画的还是可以的,作为一个著名主持人的业余爱好,以及他的名声跟他的这些关系综合起来来看,赵忠祥的画还是可以的,但是他写的那个字是说不过去的,所以,我们收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比较一下,不要把很烂的东西收藏起来,不管它的名声多大,一定要收藏精华的东西,这样,就会防止我们投资的亏损或者流失。

清朝有哪几位欧楷书法家水平远超二田?

关于二田的书法水平,他们本人多次变态,他们学习欧楷书法的水平很低,比不过历史上的大家。应该说历朝历代学习欧楷的人都比较多,特别是清朝,在楷书这一书法名称确定之后,学习欧楷的人更多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逐渐将欧楷工整化,规范化。

对于清朝书法家欧楷水平远超二田,这是他们本人都承认的事实。下面我们就来列举几位:

第一位,姚孟起

姚孟起的欧楷被誉为是写得最像欧阳询的,他的欧楷在很大程度上上保留了欧阳询书体险绝的风貌,笔画更是精致。

第二位,黄自元

学习书法理论,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黄自元,他的书法理论《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是历来研究书法结构的好材料。

除了这本理论著作,黄自元的欧楷水平也十分了得。

黄自元的欧楷已经将原来的险绝逐渐变为平稳,方正,这也应该是后来欧体的一个总体特征。而黄自元的欧楷不仅仅是欧楷,他还有柳公权和颜真卿楷书的特点。

第三位,林则徐

林则徐不仅是一位官员,他的书法造诣同样深厚,他的欧楷书法也是令后人望尘莫及。除了这些书法家,还有诸如潘龄皋,天津的陈义春,王维贤等人,这些都是二田口中的大家,也是他们不能超越的欧体书家!

你还知道哪些欧楷书法家水平超过二田呢?欢迎留言,感谢关注存希斋书法!

刘墉说了什么话让乾隆很高兴?

我们了解刘墉,更多的是通过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通过描写乾隆与刘墉之间的插科打诨,嬉笑怒骂,道尽了是非曲直和人情冷暖,是一部经典无可超越的清朝官场戏,这里面包含的内容民间传说的故事,荒诞喜剧剧情,却意味深长。

经典就是经典,而相比一下,现在这些清宫戏,场面倒是恢弘壮阔,服侍装扮倒也十分考究,但故事情节却枯燥乏味,让人难以忍受,敢情乾隆皇帝天天啥也不干,天天就泡在女人堆里了,受一帮老少娘们叽叽喳喳的聒噪吗?

在剧中,刘墉几分智慧,几分狡黠,真是深谙官场之道,历史上也是如此。但是《宰相刘罗锅》把刘墉搞成罗锅了,背后真耸起个大疙瘩,这点难以苟同。刘墉的家父是名臣刘统勋,家族世代为官,名门望族,他也是进士出生,怎会是罗锅呢?

嘉庆皇帝曾称年迈的刘墉为“刘驼子”,加上他一米九高个子,伏案用功读书,难所弯腰驼背。所以其实刘墉并不是罗锅,只是有点驼背罢了。因为年轻时低头看书较多,加之天天面见皇帝要低头哈腰,不敢抬头目视,时间久了,后背自然就直不起来了。

他是犹如‘罗锅’形象,背弯人不弓。

首先简单介绍下刘墉,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大学士,书法家。

很多关于刘墉的电视剧,总是将他与和珅一起说戏,总是敢和和珅正面刚,因为刘墉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总有很多的奇思妙想的点子,当然这也只是电视剧里为了影视效果后期杜撰的。

所以现在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很好理解了:乾隆说我45岁,属马;刘墉说咱俩同岁,我属驴。

分几个角度:封建等级:

乾隆是皇帝,即使乾隆和刘墉是同一个属相,刘墉也是不可以大胆说出来的,君臣有别,在封建社会中,皇帝不是人,而是真龙,是天子,刘墉当然不敢与乾隆皇帝平起平坐了,肯定要低皇帝一等,皇帝是马,刘墉只能说自己是驴了。

刘墉是一个非常廉洁并且受百姓爱戴的官,处处为百姓着想,也是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人,衣着简陋,粗粮杂饭,就像驴一样,一圈圈的拉着磨,刘墉其实也是想这样认为自己的。皇帝属马,刘墉当然不能像皇帝那样光芒万丈,雄姿勃勃的马。所以只能说自己是一头驴。

皇帝的角度:

乾隆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也许就是想看看刘墉随机应变的能力,或者是和刘墉开个玩笑,乾隆是一个很自负的人,觉得自己是千古一帝,与太阳肩并肩,刘墉很机智的回答了这个问题,贬低自己,并且逗得皇帝非常开心。

刘墉是一个官宦子弟,山东诸城人,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其父亲刘统勋官至军机大臣。而刘墉本人有十分具有才学,且深谙官场之道,因此刘墉深得其父亲刘统勋的真传和遗风,为官刚正清廉,深得百姓的爱戴。

刘墉早年便步入仕途,官宦之家书香门第的家风和先辈留下的政治财富和政治遗产,加上刘墉多年的宦海沉浮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才气,使得刘墉的一生虽起起落落,但是终究还是在官场之中成为了一棵常青树。并且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做了左都御史。后来刘墉升迁为直隶总督、礼部尚书,并且兼具国子监等职务。

刘墉身居高位,他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大事,深受百姓爱戴,乾隆也比较赏识他。乾隆曾六下江南,风流韵事不少,而且在位达60年之久,留下的话柄很多。老百姓茶余饭后闲聊时,或许会将一些奇闻异事张冠李戴,这便有了“属马属驴”的趣闻。

相传,十分懂得帝王之术的乾隆皇帝,对于臣子们十分的宽容,而且十分享受和臣子们之间的乐趣。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在宠臣和珅的建议下,想要给刘墉出个难题,试探一下刘墉的才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乾隆皇帝把刘墉叫到皇宫之中,再聊完了正事之后,跟刘墉聊起来,乾隆忽蹦出一句,说“我45岁,刘爱卿你多少岁?”刘罗锅呆说,“巧了皇上,我也是45岁。”乾隆继续说:“十二生肖我属马。”刘墉思考平片刻回答道:“我属驴。”

乾隆皇帝问道:“既然爱卿和我同岁,为何是属驴?而且十二生肖中有驴这种动物吗?”刘墉一边笑着一边回答:“陛下你不光是马,还是马中的上等骏马,体魄矫健,开拓奋进,创下千古不曾有过的赫赫十全武功,龙马精神,千古一帝。而臣则是驴,似田中常年耕种的牛,指哪儿,耕哪儿,忠心耿耿。驴来自马,马是吾皇,臣受命于君,指哪儿,打哪儿。平时我也有点臭脾气,跟驴一般倔。”

因为古代时期,父母双亲的名字和皇帝的名字都不能直呼,天下的百姓和臣子更不能冒犯天子,包括皇帝的御用之物都是不能轻易亵渎,因此刘墉这样的回答既避免了冒犯天颜,又拍了乾隆皇帝的马屁,可谓是巧妙回答。

实际上乾隆皇帝生于1711年,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属兔。而刘墉也并不与乾隆皇帝同岁,而是刘墉比乾隆皇帝小8岁,刘墉生于1719年。上述这个桥段应该是百姓胡编乱扯的,分明驴头不对马嘴啊!不过,这也情有可原,平头老百姓哪里知道刘墉的生辰呢!

刘墉不仅只是有一些小聪明的,他的刚正不阿同样令人敬佩,就拿处死和珅这件事来说。在乾隆驾崩嘉庆继位之后,大贪官和珅也失去了他的最后一道保护伞。大臣纷纷相继发力,向嘉庆检举,举报和珅的种种贪污行为,嘉庆大怒,准备处死和珅,在这个满朝都在声讨和珅的时候,没想要却是他一生的对头刘墉为他说了一句好话。

刘墉对嘉庆说,乾隆帝刚刚去世,现在就这样凌迟他一生几十年的宠臣,恐怕有对先皇的不敬之意,嘉庆听完之后觉得说得在理。但就此放过和珅也对不起满朝百官,于是差人送去三尺白绫,希望和珅自己上吊谢罪。和珅也知能留个全尸是最好的结局,于是上吊自尽了。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和刘墉都是长寿之人。乾隆皇帝高寿89岁,刘墉也活了85岁,一直到嘉庆九年才去世。乾隆和刘墉、和珅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到如今这个时代,还被拍成各种影视剧,供人观赏。众多他们的故事中,有些是真的,也有些纯粹是民间流传的段子,对于大众来说,最关键的是故事能给我们带来启迪,能够带来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且不论故事的真假,这个故事的背后也只是在向所有人描绘一个形象——乾隆虽然躺在他爷爷和他爹给他铺好的路上弄出了一个所谓的“乾隆盛世”,但是,他也绝不是一个什么“明君”,他只是一个喜欢自吹的掺了水份的“十全老人”。清朝盛于乾隆,也衰于乾隆。

乾隆一朝无名臣,只有圣主,乾隆是极为自大的,志得意满,他需要的是忠心办事而唯他是瞻的奴才。刘墉为汉臣,比不上出生满洲正红旗的和珅,该进该退,生死一线。伴君如伴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