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夏恭_现代有哪些姓夏的名人

爱字体2023-05-28字体百科1
本文目录夏恭,现代有哪些姓夏的名人?姓夏的起源?二战日本一共在中国建立了四个傀儡政权?夏恭,现代有哪些姓夏的名人?名人:夏黄公,夏圭,夏衍。夏昶、劈皴、夏侯玄、夏原吉、夏恭、夏无且、夏育。夏姓早期主要
本文目录

夏恭,现代有哪些姓夏的名人?

名人:夏黄公,夏圭,夏衍。夏昶、劈皴、夏侯玄、夏原吉、夏恭、夏无且、夏育。夏姓早期主要在河南,山东发展,汉代以后,开始发展到浙江等地,宋代时发展到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西等地,并于明代首次进入广东。一直到近,现代,夏姓才逐渐进入广西,云南,四川和台湾。夏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会稽,重平,为蒙,九江,永兴,德安,龙阳,钱塘,海阳等。

夏恭_现代有哪些姓夏的名人

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

姓夏的起源?

【夏】 XIA一、姓氏源流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

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

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

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

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

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

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

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

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浙江夏姓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

这一时期,北方夏姓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唐时政清民和,夏姓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

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

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有画家夏迪等。

明代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树夏姓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清代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闽、粤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总之,唐宋以后,,夏姓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三、郡望堂号【堂号】“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会稽堂”、“务本堂”、“源远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遗爱堂”、“鹤来堂”等。【郡望】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四、历史名人夏禹(大禹):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亦称为夏后氏。禹是中国人所知的一位治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保持本色,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帝国君主制度下的君主典范。夏 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夏 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夏 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夏黄公: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夏侯玄:三国时魏国大臣。精玄理,为玄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四聪”之一。夏 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夏执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夏 圭: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夏 迪:元代著名画家,善山水竹石,尤精于绘松。夏 言: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夏 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夏 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夏原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夏崇之:湘阴人,明成华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曾向皇上陈述时务五事,解其利弊,具有超前意识。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夏敬渠: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夏 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go-vern-ment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夏丐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夏明翰: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Communistparty人的革命气节。附1:回族中的夏姓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附2:【夏姓宗祠通用对联】〖夏姓宗祠四言通用联〗会稽世泽;大臣家风。——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夏姓的郡望“会稽”,借郡望表述对夏禹的崇拜。下联典指并歌颂了夏姓的远祖夏原吉历事明代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主管财政二十七年,“为政能得大礼,有古大臣风”。名列四皓;望并三宗。——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代隐士夏黄公,字少通,鄞人。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隐居夏里,故号夏黄公。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夏馥,字子治,圉人。桓帝时初举直言,不就。名为中官所惮。名联四皓;望并三宗。——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秦末汉初鄞县人夏黄公,避秦末战乱,与东园公、绮里季、角(Lù 音路)里先生一起隐居在商山,称“商山四皓”。下联典指东汉圉人夏馥,字子治,桓帝初年举直言,他不去。虽然不与当时的官员打交道,但名声却为专权的宦官所惧怕,与范滂、张俭等人同被诬告,不得已逃奔他乡,改变姓名,为人佣工。真宰相器有大臣风——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大臣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少年时聪明好学,通晓经史、诸子、律历及佛老,文章典雅藻丽。历官光禄寺丞、礼部郎中、邓州知州、知制诰、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仁宗时任宰相,封英国公。善于结交。著有《文庄集》等。下联典指明代湖广湘阴人夏原吉,字维喆,洪武年间入太学,太祖用为户部主事,成祖时官尚书。永乐年间,赴苏、松治水,疏浚吴淞江等,卓有成效。后因上谏而下狱,仁宗即位后复官,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二十七年,从没出过差错。有《夏忠靖集》。涂山启瑞;梁国授徒。——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相传禹娶涂山氏,嗣受舜禅,国号夏,后裔遂以夏为氏。下联典指汉·夏恭习韩诗,以《易》学教授生徒千余人。赋传流水;源溯涂山。——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夏姓宗祠“平水堂”联。全联典出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典故。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宋·夏执中撰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宋代节度使夏执中书献孝宗联。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夏姓宗祠五言通用联〗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1388-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崇文陈五事;正夫贵三惜。——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成化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夏寅,字正夫,松江华亭人。正统进士,累官浙江参政。尝言:“君子有三可惜;此身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败坏人格),三可惜。”时以为名言。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唐·夏方庆撰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夏姓宗祠七言通用联〗五经开国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泉流东海千层浪;日照南山万树荣。——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夏日寿庆联,可作夏姓寿庆联。野叟曝言留名远;江山佳胜惠世长。——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节义清廉羡中执;文章台阁爱英风。——佚名撰夏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夏姓宗祠八言通用联〗盘簇五辛,家迎万福;觞称九酝,户纳千祥。——夏承焘撰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1900-1986)教授撰书的春联

二战日本一共在中国建立了四个傀儡政权?

日寇在侵华战争期间,为了加强掠夺占领的中国领土内的资源,在占领区设立了众多的傀儡政权以便自己更好地统治这些地方。在这期间,日本先后扶植了十三个傀儡政权,他们的政府构成,军队编制,军服都不尽相同。这些傀儡政权,甘愿充当日本的走狗,残害国人,掠夺资源,在中国犯下了累累血债。

日寇在中国扶植的第一个傀儡政权是“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其目的是为了策划“满洲国”的建立。1932年2月16日,日本关东军召集奉天省长臧式毅、吉林省长熙洽、黑龙江省长张景惠以及马占山四人在沈阳召开了“建国会议”第一次会议,即“四巨头会议”, 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翌日第二次会议上,任命张景惠为“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的委员长,臧式毅、熙洽、马占山、汤玉麟、齐默特色木丕勒、凌升为委员。1932年2月18日,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东北省区完全独立”。汤玉麟、齐默特色木丕勒、凌升三人并未出席这次会议,马占上也托病回到海伦,他们四人并未在声明中签字。

1932年2月25日,“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决议”成立新的国家,国号为“满洲国”,国家元首称为“执政”,国都设在新京(今长春),国旗为红蓝白黑满地黄五色旗,新的年号为“大同”。1932年3月1日,“满洲国”正式成立,前后存在不足一月的“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随即撤销。

伪满国旗

张景惠,字叙五,生于奉天府八角台(今辽宁省台安县)。早年追随张作霖,先后担任奉军副司令、察哈尔都统兼陆军16师师长、奉军西路总司令等职,后任南京军事参议院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靠日本。伪“满洲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参议府议长、国务总理等职。1950年8月1日,被苏联红军俘获,关押在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张景惠病死于抚顺战犯管理所,终年88岁。

日寇在中国扶植的第二个傀儡政权,就是大家熟悉的伪“满洲国”。其“领土”包括除关东州(今旅顺和大连)以外的东三省全境,以及内蒙古东部和河北省的承德市(热河省)。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溥仪成为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因年号为“康德”,所以又称“康德皇帝”。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这段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不再累述。

日寇在中国扶植的第三个傀儡政权是”察东特别自治区”,是日本于1933年至1936年之间在中华民国察哈尔省东部扶植的傀儡政权。1933年3月,日军攻占了中华民国热河省全境,并将热河省并入“伪满洲国”。随后,日本关东军把目标转向内蒙古。不久,日军进攻察哈尔省。东北军崔兴武旅的李守信投降日军,被日军任命为热河游击司令,作为“关东军的谋略部队”。李守信在关东军的支持下,于1933年8月占领了多伦。之后,日军设立了察东特别自治区,任命李守信为行政长官。随着后来的“蒙古军政府”的成立,“察东特别自治区”这个傀儡政权也随之结束。

李守信是蒙古族人,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青年时期的李守信混迹于热河省,亦兵亦匪,为害一方。日军进犯热河省后,李守信率部投敌。先后任“热河游击司令”、“察东警备军司令”等伪职。伪“蒙古军政府”成立后,又担任“伪蒙古军总司令”,后来又出任“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副主席”。1945年日本投降后,李守信又投靠蒋介石,被任命为“第10路军总司令”、“东北民众自卫军”司令等职。内战爆发后,李守信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招纳旧部,组织武装,配合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1947年,李守信部众被任命解放军全歼后,他又辗转逃往台湾。

1949年,李守信返回内蒙古,在阿拉善参与组织“蒙古自治政府”的活动。阿拉善和平解放后,李守信又逃至蒙古国。1950年,李守信被逮捕并引渡回国受审。1964年,人民政府特赦李守信后,被安置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史研究馆任馆员。1970年5月,李守信在呼和浩特病逝,终年78岁。

日寇在中国扶植的第四个傀儡政权是“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是日本在关内地区最早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日本在侵占我国东北,扶植“伪满”政权后,又立即把侵略矛头指向我国的华北地区,开始积极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1935年10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鼓励华北自治案”,分离华北、分裂中国成为日本侵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最初,日本驻天津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把策动华北自治、分离华北的目标锁定在时任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和晋绥(山西、绥远)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这四人的身上,企图把这四个华北实力派拉拢在一起,组成一个“华北自治政权”,但遭到四人的拒绝。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五色旗

为了尽快实现“华北自治”的目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把特务土肥原贤二派到华北地区。当时掌控着冀东军政大权的河北省蓟密区兼滦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土肥原贤二的策动下,配合日本“华北自治”的阴谋,联合冀东各地批亲日分子,在通县召集会议,通电全国,发表《自治宣言》,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 不久,又改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自任“政务长官”,殷汝耕彻底沦为大汉奸。

冀东伪政权成立后,管辖冀东22县以及延庆、龙门、赤城3县,统治面积约8200平方公里,统辖约六百万人口。财政收入占当时河北省的22%。冀东伪政权全面奉行亲日卖国政策:在军事上,与日本建立攻守同盟;在政治上,大聘日本人作顾问;在经济上,大肆出卖国家经济主权;在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大力推行吸毒、赌博、娼妓“三毒”政策,搞得冀东各地区乌烟瘴气。它尽管打着“自治”的旗号,实际上是日本彻头彻尾的傀儡。1938 年2 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被其吞并。

殷汝耕,浙江平阳人。他在担任“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主席期间,滥发纸币,贩毒走私,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建造“亲善”公寓以专供日本侵略者住宿。在殷汝耕的治理下,华北政局更加动荡不安。通州“伪冀东保安总队”以张庆余、张砚田为首率部起义,杀死日本侵略者数百名,史称“通州事变”,殷汝耕也因此被迫去职。

汪伪政权成立后,殷汝耕又应汪精卫之邀赴南京,先后担任汪伪山西煤矿公司董事长、汪伪“全国经济委员会特派委员”、汪伪“治理运河筹备处主任”、汪伪“治理运河工程局局长”等职。日寇投降后,殷汝耕被收押于北平炮局胡同陆军监狱,之后押往南京,关押于南京老虎桥监狱。自知必死,殷汝耕在狱中手抄《金刚经》留给亲属。1947年,殷汝耕被南京高等法院判处死刑。同年,被执行枪决,一代巨奸殷汝耕就这样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日寇在中国扶植的第五个傀儡政府是“蒙古军政府”,是日本于1936年至1937年在中华民国察哈尔省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日本关东军在攻入中华民国热河省后,立即侵占了中华民国察哈尔省东部的多伦。内蒙古徳穆楚克栋鲁普亲王(人称“德王”)一直想让西蒙古自治,于是联合西蒙古各旗王公向南京国民政府通电请求自治。蒋介石为了防止德王投靠日本,不得不同意成立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简称“蒙政会”)。 由于委员长云端旺楚克(云王)年老多病,副委员长沙克都尔扎布、索诺木喇布坦又未到任,蒙政会的大权从一开始就落入德王手中。

虽然蒙政会在德王的控制之下,但他对现状并不满意。作为成吉思汗三十世子孙,他的野心是成立“蒙古国”。日本关东军看透了这一点,开始策动德王,答应提供枪支弹药支持。为了防止西蒙全境被德王交给日本,南京国民政府将蒙政会分为两部分,分别组织绥远省境内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和德王管辖的察哈尔省境内蒙古各盟旗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

德王

1936年2月10日,德王在苏尼特旗的王府举行“蒙古军总司令部”成立仪式。日本关东军参谋长西尾寿造到会祝贺,并称“日蒙携手,亲密合作”。 1936年4月20日,在日本操纵下,第一次蒙古大会召开,5月1日通过了《蒙古军政府组织大纲》。1936年5月12日,德王在日本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蒙古军政府”,云王(云端旺楚克)为主席,德王任总裁。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傅作义的进攻下,德王逃回苏尼特旗的王府,并再次挂出了察哈尔省境内蒙古各盟旗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的招牌,作为缓兵之计,“蒙古军政府”由此名存实亡。

日寇在中国扶植的第六个傀儡政权是“察南自治政府”,1937年9月在张家口成立,是日寇在中华民国察哈尔省南部设立的傀儡政权,辖现河北张家口、万金、宣化、怀安、阳原、涿鹿、蔚、怀来、赤城等市县。“察南自治政府”主席是于品卿,日本人在“察南自治政府”的各级官署均派有顾问,总揽行政大权,最高顾问是日本人金井章二。“察南自治政府”所标榜之施政纲领为“日察如一,铲除共党,民族协和,民生向上”,是日军对沦陷区人民进行奴役和掠夺的罪恶工具。1939年9月,“察南自治政府”并入“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其被改组为察南政厅。

于品卿,直隶冀州南宫县人。1937年8月27日,日本关东军攻占了张家口。以于品卿为首的十几个所谓的“商界头目”因欢迎日军入城有功,于品卿被日本人任命为张家口治安维持会会长。日寇设立“察南自治政府”,于品卿被任命为自治政府主席。“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成立后,于品卿又成为了“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副主席。日本战败投降后,于品卿被解放张家口的八路军逮捕。经过公审之后,于品卿被判处死刑,枪决于张家口汉卿桥下。

日寇在中国扶植的第七个傀儡政权是“晋北自治政府”,是日寇在山西北部扶植的伪政权。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山西省大同,之后成立“晋北自治政府”,夏恭担任主席,日本人前岛升担任最高顾问,总揽一切政事,为“晋北自治政府”的太上皇。“晋北自治政府”驻大同县,管辖雁北13县,辖区人口150万。日军在设立“晋北自治政府”的同时,又召集辖区13个县维持会会长,组成了13个县政府。自治政府所标榜之施政纲领为“感谢皇军,铲除红匪,发扬道义,建筑乐土”。 虽区区十六字,其卖国反共性质,已非常明显。1939年9月,“晋北自治政府”并入“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其被改组为晋北政厅。

夏恭,山西大同人,清末举人。日军占领大同后,赋闲在家的夏恭被日本人看中,聘其在大同组织晋北治安维持会。“晋北自治政府”成立后,夏恭成为该政府的最高委员。后来,夏恭出任“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副主席,之后他辞去副主席职务,任大同炭矿株式会社理事长。1941年,夏恭病死。

夏恭

日寇在中国扶植的第八个傀儡政权是“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是1937年至1939年间日本在内蒙古扶植的伪政权。日军在攻占内蒙古归绥后,进而占领了包头。1937年10月27日,内蒙古王公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在日本特务机关策划下,在归绥市召开“第二次蒙古大会”,宣布蒙古“自治”,成立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按照日本特务机关的安排,云王(云端旺楚克)任自治政府主席,德王任副主席。由于云王称病,德王总揽了该政权的一切事务。该伪政府规定:以蒙古固有之疆土为领域,暂以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盟、巴彦塔拉盟、伊克昭盟及厚和市、包头市为统治区域;以“防止共产、协和民族为基本方针”;以“生、聚、教、兴、养、卫六事”为施政纲领;以成吉思汗纪元为年号,定都于归绥市。该伪政府下设政务院,德王兼任院长。1937年11月22日,该伪政权并入“蒙疆联合委员会”。

云端旺楚克,人称云王,蒙古族,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喀尔喀右翼达尔罕贝勒旗(今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人。云王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王爷,他一方面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不满,期待蒙古族自兴,一方面对日本侵略势力的入侵也深感忧虑。正是在这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下,他无论是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还是后来担任由日本扶植的“蒙古军政府”和“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主席期间,仅仅只是挂个名头,不理政事,一心向佛,军政大权全由德王把控。1938年3月23日(农历),云王病逝。终年68岁。

云王

日寇在中国扶植的第九个傀儡政权是“上海市大道政府”,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以后,日军将原上海特别市地区分为浦东区、南市区、沪西区、闸北区、市中心区和吴淞区,毗邻地区分为北桥、嘉定、宝山、奉贤、南汇、川沙和崇明区,由伪“上海市大道政府”管辖。政府驻地在上海浦东东昌路,市长苏锡文。1938年3月28日,“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南京成立。“上海市大道政府”又隶属于维新政府,改为督办上海市政公署,由苏锡文任督办,改挂五色旗。

上海市大道政府旗

苏锡文,福建厦门人,早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先后担任福建省财政局长、广东大元帅府财政署长兼民政司长等职务。后离开中国国民党,在上海的大学任教。抗战期间,担任日本扶植的傀儡政府“上海市大道政府市长”。之后担任伪上海市政公署督办、伪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长等职。1940年,伪上海特别市政府市长傅筱庵被刺身亡后,苏锡文曾短暂代理市长一职。1945年,苏锡文病死。

苏锡文

日寇在中国扶植的第十个傀儡政权是“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抗战初期,日本在华北占领区建立的汉奸傀儡政权,又称“华北临时政府”、“北平临时政府”。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的第二天,日本侵略者在北平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以五色旗为“国旗”, 以卿云歌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辖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个省公署和北平、天津两个市政府。王克敏任“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的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北平的“临时政府”改称“华北政务委员会”。 王克敏又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名义上王克敏归汪精卫管辖,事实上自成体系。

王克敏,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年以清朝留学生监督的名义到日本,并担任清国驻日大使馆的参赞。回国后也于外交部任职。民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总裁、三度出任财政部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要职,其本人是对日妥协派的一员。抗战爆发后,立即投靠日本,成为大汉奸。后来王克敏又出任汪伪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务总署督办、汪伪中央政治委员等要职。日本投降之后,王克敏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45年12月25日于狱中自杀身亡。王克敏死后,其小妾及其女婿前往监狱收尸,在北平近郊的百林寺停灵三天,随后找了个无人知晓的地方,将他草草埋葬。一代汉奸王克敏终究未能逃脱历史的惩罚,可谓是死有余辜。

日寇在中国扶植的第十一个傀儡政权是“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由梁鸿志等人于1938年3月28日成立于南京。“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的主要支持力量是日本华中派遣军,1938年1月初,日军占领华中大部地区后,决定在华中建立亲日政权。一开始,华中日军特务机关长原田熊吉心中的最佳人选是唐绍仪,多次前往上海游说让其出面“组阁”,但不久后唐绍仪遇刺身亡,原田熊吉只能重新寻觅合适的人选。最终,曾在北洋政府担任职务的梁鸿志进入日被人的视线。

1938年3月28日,“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在南京成立。下辖江苏、浙江、安徽3个“省政府”和南京、上海2个“特别市政府”, 梁鸿志任“行政院长”。 根据日本政府决定的《调整华北及华中政权关系要领》的规定,华中新政权是一个地方政权;原则上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尽快使其合并统一。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该伪政权被并入汪伪政府。

维新政府旗

梁鸿志,于1882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城里,祖籍福建长乐,清末著名楹联大师梁章巨的孙子。梁鸿志自幼饱读诗书,喜好搜集古籍。擅长诗文,为人狂傲,以东坡自许。抗战期间,梁鸿志投靠日本,沦为汉奸,出任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长。在他担任行政院长的两年里,以“维新政府”的名义组建汉奸军队,订立卖国条约,出卖华中资源,劫掠人民财产,发行伪钞,控制金融,犯下了累累罪行。日本投降后,梁鸿志躲在苏州。之后被抓捕押往上海,最终以汉奸罪判处死刑,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执行枪决,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日寇在中国扶植的第十二个傀儡政权是“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是日本扶植内蒙古上层反动分子成立的伪政权。1937年11月22日,在日寇的精心操纵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和“晋北自治政府”三个日寇的傀儡政权合并组成“蒙疆联合委员会”。 1939年9月1日,经过日本军部和金井章二等的策划,“蒙疆联合委员会”改组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德王任主席,于品卿、夏恭任副主席。张家口为“首都”,用成吉思汗纪元年号。

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成立后,德王会同侵华日军,采取严格的经济统制政策,开发产业、垄断金融、控制交通,对“蒙疆”经济资源和人民财产进行了野蛮劫掠。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苏蒙联军迅即占领德王府。德王等人逃遁,由日本人一手扶植的伪蒙小王朝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德穆楚克栋鲁普亲王,即德王。中华民国察哈尔地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人,内蒙古的王公,主张内蒙古独立。德王是个颇有政治野心的“泛蒙古主义者”, 他和溥仪犹如政治上的“孪生兄弟”,为追求复辟“帝制”,不惜出卖民族利益投靠日本。在日本人的扶植下,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皇帝,德王当上了伪“蒙疆”(“蒙古自治邦”)主席,他们还积极充当日本侵华“满蒙政策”的帮凶,德王还勾结日寇,进行所谓“日蒙合作”阴谋活动,妄图实现其做“蒙古大帝国”皇帝的迷梦。

德王

日本战败后,伪“满洲国”和伪“蒙疆”随之彻底垮台。在八路军包围张家口时,德王随同缴械的日军由张家口逃往北平。之后,他又跑去重庆,向蒋介石要求重建“内蒙古高度自治”政权,被言辞拒绝。国民政府对德王的处理是不咎既往,从宽对待,并且每月还提供15万元生活费,令其返回北平做“隐居”的寓公。

德王府

1949年1月1日,德王在北平和平解放之际逃往南京,后来又窜到内蒙古西部,越界进入蒙古国的乌兰巴托,寻求“政治避难”。 1950年春,中苏、中蒙友好条约相继签订,同时公布德王、李守信等为伪“蒙疆”战犯魁首,这些人随即被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逮捕入狱。同年9月18日德王等被引渡回国,走上历史审判台。1963年春,德王获准特赦出狱,被聘为内蒙古文史馆馆员。1966年5月23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过世。

日本在中国扶植的第十三个傀儡政权是“汪伪国民政府”,于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于南京,汪精卫担任该政权的“国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长。为和以蒋介石为首的重庆国民政府分庭抗礼,汪精卫政权自称是合法的国民政府,并沿用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标志和中华民国国歌作为国旗、国徽和国歌,另加三角布片,上书:“和平反共建国”字样,1943年后则完全采用未经修改的中华民国国旗作为旗帜。1944年汪精卫病死日本后,陈公博作为继任者,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汪精卫政权作为日本在中国建立的傀儡政权之一,也随之灰飞烟灭。这段历史大家耳熟能详,不再详述。

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建立的这些傀儡政权,只是为了更好的统治掠夺中国。这些政权甘愿充当日本的走狗,对我国人民造成巨大的伤害,他们最终也没逃过历史的审判,最终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