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答疑 > 正文

字体答疑

卢字的行书怎么写(为什么简化字弄到后来不了了之)

爱字体JH2023-02-22字体答疑0
本文目录卢字的行书怎么写,为什么简化字弄到后来不了了之?为何李白被称为诗仙?歌行体的歌和行是什么意思?有人说卢中南的小楷是当今第一?李白的武功到底有多高?卢字的行书怎么写,为什么简化字弄到后来不了了之
本文目录

卢字的行书怎么写,为什么简化字弄到后来不了了之?

“二简字”就是汉字的二次简化,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试行了十来年就无疾而终了,这个是77年年底的人民日报,注意看它头条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加快文字改革工作的步伐”,还有一篇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

卢字的行书怎么写(为什么简化字弄到后来不了了之)

77年人民日报,二简从这时候开始

我读书时对二简字的体验

当时这个方案的主导思想就是逐步的简化慢慢废除汉字,以实现汉字拼音化。我是60年代生人,80年读初一,小学时学习的都是第一次简化后的汉字,初中时这个“二简汉字”对我们的影响就很大,当时的老师有一部分是拥护二简汉字的,但大部分是反对的,首先,语文老师是绝对反对二简字的,很多数学,物理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二简字,我们跟着学,结果受到语文老师的批评,这事闹了很多次,最后每门课老师怎么要求就用什么字!

汉字简化的历史

实际上历朝历代,汉字都有简化的现象,近代第一次规模化的汉字简化是在上世纪30年代,第一次简化就受到了当时很多学者的反对,简化工作推广得比较缓慢,解放后人民政府也极力推广简化字,汉字简化对提高书写效率,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我们现在要是还使用没有简化的汉字,识字书写交流都会受影响。

当年的出版物,邮戳上的二简字。

二次简化的主导思想有问题,简化力度过头了

二次简化在思想上是在慢慢弱化中华文化的影响,是受当时全盘西化的教唆,把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精华都丢掉了,专家年年有,那时特别多。在二简的方案中,明显是简化力度太大,很多字看着都不像汉字,写起来也不好看,丢掉了汉字的魂,这也是当年二简受到大面积反对的原因,现在回头再看这些二简字,是不是有些滑稽的感觉?

文字改革核心的要考虑方便人民群众和保留发扬中华文化传统这两个方向,不然就是和历史的发展背道而驰了。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为何李白被称为诗仙?

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什么”的称号,有的人未必符合,慢慢也就没人叫了,而有的非常形象贴切,千百年来约定俗成,变成了诗人除名字外最重要的标识,甚至比字、官称还广为人知,比如你说“子美”、“杜工部”,可能让人一头雾水,但你一提“诗圣”,立刻会有人肃然起敬。

李白,之所以人称“诗仙”,很重要的一点是跟他的性格习惯、言行举止有关,他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豪放、飘逸、超凡脱俗,潇洒放浪,飘飘欲仙,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在长安时,他遇见了高干贺知章,老贺头被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震撼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于是,老贺头为他“金龟换酒”,给李白起个绰号叫“谪仙人”,此话正挠到痒处,李白大为受用,于是得意洋洋地四处宣传、广而告之:“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李白,像在云中漫步的神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嗜酒如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皇帝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他吃喝讲究排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他不愿委屈自已,“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豪放不羁、自命不凡,高呼着“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爱背把破宝剑,做着行侠仗义的武侠梦,牛皮吹的乌泱乌泱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是云中仙鹤,“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他处江湖之远仍不忘瞄一眼庄严的庙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人称“谪仙人”,身上自带仙气霞光,他的灵魂是漂泊的、不安的,好动不好静,神游八荒,潇洒之极,总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需仰视的距离感。“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的诗作汪洋恣肆、吞吐日月,同时又瑰丽险绝、雄阔高远、睥睨天下,“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等胸襟气魄、视野格局大概只有神仙才有,诗仙称号名至实归,绝非浪得虚名。

真是不怕神仙爱打架,就怕神仙有文化!李白不当“诗仙”,谁敢?

歌行体的歌和行是什么意思?

问题:“歌行体”的“歌”和“行”是什么意思?

....

前言

阅读古诗词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不少歌、行体裁的作品,例如杜甫有《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那么歌、行有什么区别呢?

一、古人的解释

1、宋《白石道人诗说》

关于歌、行古人有过解释,南宋的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解释:

守法度曰诗,载始末曰引,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悲如蛩螀曰吟,通乎俚俗曰谣,委曲尽情曰曲。

2、明朝

明胡震亨 《唐音癸签·体凡》:"

﹝乐府﹞题或名歌,亦或名行,或兼名歌行。歌,曲之总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与歌行皆始 汉 , 唐 人因之。"

乐府古题有不少这样的作品,例如魏晋时曹操的《短歌行》、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汉朝时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铙歌十八曲》等。刘邦也有大风歌传世;梁武帝萧衍用七言,写成了《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候。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不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提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明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乐府》中对于歌与行做了区别:"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 二、歌行体的特点

1、篇幅可长可短

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只有四句。

2、古乐府的叙事风格

歌行体大多保留了乐府的叙事风格,兼以描写,议论。

3、押韵自由

a、有句句押韵的如曹丕《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b、可以不换韵如曹丕《燕歌行》,也可以换韵,例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换韵)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七言多一些的杂言诗

歌行体是古体诗中的杂言诗,不过有很多七言的七言诗,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都是七言诗。杂言诗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

5、歌行体的题目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汉乐府《东门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以"吟"命名的:韦庄的《秦妇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以"谣"命名的: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还有很多以乐府古体为名字的歌行体作品,例如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等。

三、七古与歌行体的区别

胡应麟《诗薮》论七古时说到云:"

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

明代的胡应麟认为, 七古、七律之外,七言歌行别为一体。主要是风格的差异表现,方东树《昭昧詹言》说"

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总归于一字曰"老",又说"凡歌行,要曼不要警"。

"曼"即“情辞摇曳、流动不居;"警"即义理端庄、文辞老练。 七言古诗与歌行在美感风格方面的不同。可以理解为,七言古诗与七言律诗更倾向于言志,还脱离不了士大夫的端庄恭敬的架子,而歌行体一叙事抒情为主,更加自由一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歌行体是古体诗中的一种,可换韵、篇幅不限、叙事为主、 七言较多。发源于汉魏古乐府,成熟于唐朝。相对于七言律诗和七言古诗,更偏向于抒情叙事,象李白这首浪漫主义的风格,多从其歌行体作品中表现出来。

@老街味道

有人说卢中南的小楷是当今第一?

卢中南的小楷当不了第一,吴玉生的行楷也拿不了第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种评价毫无价值。

卢中南的小楷好不好?确实很好,我曾经买来当硬笔书法的字帖学习过。但若说卢中南的小楷是当今第一,我不知道这是来夸卢老师的还是来毁人的。卢中南的小楷清秀俊美,有晋唐风韵,雅俗共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是卢中南老师的小楷离真正的顶级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个差距就是他太过于精致,精致有余而率真不足。

当代书家,小楷字我只服启功先生,启功先生的小字现代人真的难以出其左右。小楷于古人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一种手写体一种,而当今因为书展的缘故,很多小楷作品都给人过于精致、巧妙,同时也给人一种做作、刻意的成份,缺少一种率意、自然的书写韵律。

启功先生的日常书写几乎不用硬笔,都是毛笔小楷,所以他的小楷书都是日常的一种自然书写状态下完成的。因此个人以生动、自然的感觉,真的是“书初无意于佳乃佳”。

吴玉生的行楷当今第一,这更是太夸张了。在毛笔书法圈里,吴玉生很难进入一级书家行列,而硬笔书法圈里,吴玉生的硬笔书法却有几分成就,影响力也比较大,我当初也跟着吴玉生老师的钢笔字帖学过一段。但如果就此说他的行楷是第一,那说明说这个话的人,一定是见识太少了。

硬笔书圈里的高手也是很多的,而且各有特色,但本人比较喜欢和推崇的一位硬笔书法高手是曹宝麟先生,也是当初85届硬笔书法大赛特等奖十人中的一个。可惜的是后来曹宝麟先生写了两本钢笔字帖之后就不再在硬笔书法圈里露面了,而是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毛笔书法领域。

曹宝麟是当今学米芾行书学的很投入的一个人,他的硬笔书法也是米芾的风格。他的硬笔书法有很强烈的传统书法的烙印,而且有一种书卷气在里面,可惜网上能找到的他的硬笔书法作品太少了。

拿吴玉生的硬笔行书和曹宝麟的硬笔书法一比,高下立判。不知道各位书友您心目中最喜欢谁的小楷,谁的行书,不妨说说看吧。

李白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还有中亚碎叶 一说)人。李白在中国可谓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他是唐代诗坛的领军人物,亦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人称“诗仙”。

李白的诗作名篇迭出,代表作有《蜀道难》、《横江词》、《鸟栖曲》、《子夜吴歌》、《长干行》、《行路难》、 《把酒问月》、《将进酒》......李白的文学成就不用多说,是个中国人都能背诵几首他的诗,但他还是一位任侠好义、武功高强的剑客,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李白曾经写过“儒生不及游侠人”的诗句,由此可见,他非常欣赏仗剑行走江湖、急公好义的游侠。他也曾在《与韩荆州书》一诗中说他自己 “十五好剑术”,也就是说他十五岁时开始痴迷并练习剑术,还有友人说他“少以侠自任”。

在他的诗作中,描写并赞美游侠的不胜枚举,譬如《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结袜子》:“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然诺,泰山一掷轻鸿毛”。

《少年行》:“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李白的游侠思想表现出一种现实主义,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蔑视。他生性倜傥绝伦且狂放不羁, 喜欢钱,喜欢酒,喜欢美色,儒家说富贵若浮云,而他偏偏只要眼前富贵 ,喜欢结交权贵,“王侯皆为平交人”;一旦遇到不平事,或不爽不如意,他还要杀人,所以“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三杯弄宝刀,杀人如翦草”。这些都是他的平生理想。假若理想无法实现,他亦无遗憾,啥都不想, 就会“纵死侠骨香”了。

由于李白有浓烈的游侠思想,所以他对快意恩仇的江湖儿女颇为赞赏。譬如他在《秦女休行》中说:“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杨刀,清昼杀仇家;罗袖洒赤血,英声凌紫霞”。

李白早年曾求仙学道,期间是否遇到世外高人教授他练习剑术, 史料没有记载 。但他的任侠好义却见诸史册。传说他曾经手刃数人,可见他不仅练过剑术,而且击刺技艺高超,剑法精湛,否则不能一次格杀好几人。

他自己说年轻时曾经携蜀中好友吴指南同游楚地,途中吴指南患了重病,不幸病死于洞庭湖。李白大恸,好比亲兄弟死了一样,路人见之无不感动;他守着好友尸体,后来一只猛虎靠近,他也不退缩,暂且草草敛葬;后来他从金陵游历回转,借钱将好友遗骸正式安葬。李白“存交重义”,也是游侠思想的一种具体实践。

李白结交广泛,他的朋友三教九流,干什么的都有。其中就有书剑飘零的游侠。其中著名的有公孙大娘、武谔等。他在《赠武十七谔诗》的序中说:“门人武谔,深于义者也,质本沈悍,慕要离之风,潜钓川海,不数数于世间事......”。他的门人都有行侠仗义之风,可见他有多 喜欢结交江湖豪杰。

唐朝时的中国人,确实生机勃发,生命力颇为昂扬,雄健义烈的野性还没有丧失殆尽。李白就是盛唐的象征。他身为一介文人,身体与思想却并不羸弱,他赞慕游侠,说明他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充满了朝气、活力、流动着豪放的情感与新鲜的血液。不仅如此,他确实练就了一身惊人的剑术,而且不止一次的使用过,否则也没有“十步杀一人”的说辞了。要问他的武艺水准有多高?肯定不是马保国大师那样的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否则他哪能独自“ 手刃数人”?可见他的剑法不仅中看,而且中用,和他的“诗仙”称号一样,他也是一位武功出众、侠肝义胆的“剑侠”。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