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答疑 > 正文

字体答疑

自字篆书怎么写(自息是什么意思)

爱字体JH2023-06-27字体答疑0
本文目录自字篆书怎么写,自息是什么意思?甲骨文每字看起来下部分像人?自字的由来?有哪些不错的字帖值得推荐?有高手指点一下吗?自字篆书怎么写,自息是什么意思?是指自我满足,懈怠不前的意思。自:基本解释
本文目录

自字篆书怎么写,自息是什么意思?

是指自我满足,懈怠不前的意思。

自字篆书怎么写(自息是什么意思)

自:

基本解释

1、自己 ~动。~卫。~爱。~力更生。~言~语。~告奋勇。~顾不暇。不~量力。

2、自然;当然 ~不待言。公道~在人心。两人久别重逢,~有许多话说。

3、从;由 ~小。~此。~古。~远而近。~北京出发。选~《人民日报》。来~各国的朋友。

“息”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鼻子出气,本义指气息、呼吸。战国之后的篆体加“心”旁。呼吸是有生命的象征,因此又引申为繁殖、滋生,再引申指子女。利钱是由本钱生出来的,于是引申出利息之义。由气息又可引申指消息。息又有停止之义,引申指歇息。又用于使动意义,引申为安宁。

甲骨文每字看起来下部分像人?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给题主点赞。

题主言「每」字「下部分像人」、「中上部像草」,想必是参看了《说文》的解释:

《说文》:「每,艸盛上出也。从屮,母聲」,

许慎《说文》所依据字形是小篆和部分战国文字,他没有看到东周以前更古老的文字,所以,《说文》将「每」解释成「从屮,母聲」的形声字,是不大正确的。

「屮」也就是「一棵草」的象形。

「艹(艸)是「两棵草」的象形。「卉」是「三棵草」的象形,「卉」从「艸」从「屮」。「茻(莽)是「四棵草」的象形。先说一个大结论:其实,「每」本是「母」的异体,假借表示「每一、任一」:指全体中的任何一个或一组。这样鸠占鹊巢,借义夺本义,「母、每」就实现了文字学中所谓的「异体字分工」。

---------------------

上面的解释可能有术语不大好懂,下面我就详细用简单的话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说一说「母、每」的造字意图。

「母」的「甲、金、篆」三体:

很明显,「母」像「女性胸前有双乳」之形,会意「哺乳的母亲」:

图引自;李乐毅先生的《汉字演变五百列》。

但是,「母」还有一种字形,取像自「妇女头上束发插加笄」之形表示成年已婚女性,「笄」也就是古人用的「发簪」。

我们知道,殷周礼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而女子成人礼叫「笄礼」:女子十五而笄,二十而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因此,「每」字像「女性头有高髻插笄」之形,这是古代典型「已婚的妇女」形象。

比如:我们熟知的【司母戊鼎】上面的铭文,严格来说是【司『每』戊鼎】

我们仔细看铭文:「母」那个字,并没有表示「双乳」的笔画,而是有表示「插簪」的笔画,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每」字。

综上所述:「母、每」在殷商时代互为异体字,从造字本义来看:「母」以生理特征取像造字。「每」以人文习俗特征取像造字。有些古文字的「每」字形也将这两种特征兼顾。

如下图是「每」字的古今字形演变,西周金文中的有些「每」就是两种特征兼有。

引自:李学勤,《字源》,页29

在甲骨文中,「每」的用法等同于「母」,如《合集651》:貞:小每(母)畀奚。

也有假借表示「后悔」之「悔」的用法,卜辞中很常见「弗每」,其实也就是「不悔」如:《合集27946》

「弗悔」这个词,在先前经典中也很常见,如《庄子》:「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

在先秦经典《诗经》《论语》中「每」的假借表示「任一、逐个、虽」的跟今天的用法一样:

引自: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2548综上所述:「母、每」的演变过程与「鸦、雅」完全相同,也即上文说过的「异体字分工」:

「母、每」本来互为异体字,本义都是表示「母亲」,后来「每」被借走表示表示一些虚词的意义,本义「母亲」就渐渐隐匿,虚词意义「逐个、虽、任一」成为常用义。

「鸦、雅」本来互为异体字,本义都是表示「雀鸟」,后来「雅」被借走表示一些「高雅」之类的虚词意,本义逐渐隐匿,虚词义成为常用义。

这也就是训诂学中「假借义夺正义」,「鸠占鹊巢」

其实,另外,「母、每、毋」是同源字,「母」同时也假借表示否定词,后来将两点连接贯穿造「毋」字,从「母」中分化出来专职表示否定词。

如同「刀、刁」的演变模式。

汉字的职务和字形演变是非常错综复杂的,除了理解字形的演变,理解这一点搞懂汉字的古音和假借也非常重要。

不理解这一点,就会出现所谓「波为水之皮」这样的谬论。

这也是网络上一些民科经常犯的错误,不管什么都以「形」来解。

比如:这些人一定要说「東」是「日在木中」,「東」就是一个「假借字」,是「橐」的象形初文。

假如一千年后有人看到「沙发」二字,以形去解是不是非常荒唐?

「每、东」就是「沙发」这样的假借字,只能以音来解,追溯其象形本义。

自字的由来?

自(拼音:z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的鼻子,后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自又有开始的意思,又由此虚化为介词,表示由、从等。

自 象形字。甲骨文的“自”字,画的就是鼻子,上面短短的一竖是鼻梁,两边弯弯的曲线,勾勒出鼻子的轮廓,中间是鼻纹,两旁是鼻翼,下面是鼻孔,这是个完整的鼻子。“自”的本义就是鼻子。

金文“自”字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形体略有变化。小篆的“自”讹变更大,表示鼻体的线条拉直了,表示孔的两边弯钩线连在一起变作“自”字底部的弧线,没有鼻孔了。隶变以后不仅把鼻体、鼻孔、鼻纹连在一起变为“目”,而且把表示鼻梁的中间的短竖讹变为“目”上左方的短撇。至此已看不出鼻子的形迹了。

《说文解字》中还收录了一个“白”字,这个“白”不是黑白的白(bái),而是“自”的异体字,它由“自”分化而出。商代甲骨文本有繁、简二体,繁体鼻身上有二横为饰笔,简体以一横为饰笔;繁体的终端是楷书自,简体的终端是楷书白。它们音义并同,作为一个词来使用,甲骨文时代混用,后代几乎只用自,不用白,这与白与白(bái)的形体容易混淆有关。作为原初构件与声首,它们都有很强的构字能量,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构字体系。以白为基础构件,组成了皆、鲁、者、智、百等字,但都来源于口或曰,与“白”没有直接关系。《玉篇》取消这一部首,《康熙字典》与《正字通》不设白字头。

在甲骨卜辞里,“自”虽然有时作“鼻”字用,但绝大多数被借来作第一人称,表示“我”的。“自”之所以被用来表示“自己”,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鼻子是人的面部最突出的部位,表达“自己”这意思时,人们往往用手指点点鼻子来表示,即使是现代,人们(特别是孩子)表示“自己”之意时,也会指着鼻子来说。所以先民便以鼻子的形象来创造了“自”字,以鼻子代称自己。因“自”被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所以人们后来便另创了个以“自”表意以“畀”表音的形声字“鼻”,把“自”“鼻”二字区别开来。

有哪些不错的字帖值得推荐?

首先恭喜你,有兴趣选中了学习篆书这一经典书法。因为几乎历朝历代的大书法家,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后来者,学书法必须从源头篆书学起,“无篆隶不成书法”,才能练出笔力,为以后学正书,行书,草书打下坚实的基础,起点高,只要坚持临帖练字,以后的字要比没有经过篆书训练这一环节的人,写出的字气象,底蕴高许多。

篆书的发展脉络很清晰,就一个大篆,一个小篆,还有清篆,唐朝时期的李阳冰也属于小篆范围。

二 如果想学篆书,首先不建议学大篆,因为年代久远,剥蚀严重,碑口字迹难以辨认,笔画不清。其次不宜学清篆,清篆不够单纯,已经是二手三手的演变了,过多的融入了个人的风格,这样字体纯度不高,打个比方,不是纯粮酿造成了勾兑酒,有句古语,“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就说的是这个道理。而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比如说起清代邓石如,吴昌硕,现代的王福庵,他们的字确实好,而且都各具特色,一说就是创新。开拓了篆书风格,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另一面就是,他们有些书写习惯,已经背离,扬弃了古篆书的精致笔法,变成了邓氏篆书,吴氏篆书,赵氏篆书。如站在欣赏者角度,你大可以多看看,但是从学习角度,你就必须学正宗的,原汁原味的碑帖,而不是二手甚至三手的资料。再一个他们用笔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能把握住分寸,我们初学不行,时间长了容易养成习气。想改也改不了的,

三 建议最好学小篆原碑,有人初学篆字选近代清篆的原因,是觉得现在人写得,亲切,里面用毛笔写,可以学到笔法走势纹路,这点不用担心,现在的许多字帖里,都有名家老师的笔法,结构辅导的图文说明。你在选书帖时,留意选有图文介绍笔法结构的帖就可以了。不用顾虑自己看不出,搞不懂笔法走势。

篆书里不错的字帖有东汉《袁安碑》,唐代李阳冰的《三坟记》,而最好的帖,字口清晰,保存较好的就是《秦峄山碑》。由于篇幅关系,这里把此碑作重点介绍。此碑特点是字迹笔画特别细,但却均匀挺直,这就从一开始就能训练你养成中锋行笔的好习惯,此碑整体风格端庄舒展,修长严谨,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特别是字的竖画一般比较长,看起来就有点挺拔俊秀,帅气又大方典雅,有贵族气息。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长安本”。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拓本重刻于长安,碑阴有郑文宝题记。现存西安碑林。

四 字帖,现在书店常见的较好的版本有中华书局版,中国书店版。另外还有许多名家老师有专门分析笔法,笔法结构的有图有文教材的书,网上孔夫子旧书网各种版本都有,而且里面也有各类书店经营的全新书。

五 学习篆书的方法和注意要点,首先最好用羊毫,这是传承下来写篆书的传统。

其次用墨要浓,才能写出厚重感,起笔墨多行笔快点,墨少,速度可以放缓。不要用枯笔写,

再一个注意笔法上,篆书是逆锋入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要把线条写得流畅优美。起,行,收三个环节的用笔,做到笔头,笔中,笔尾圆润饱满,不出现虚尖之笔,结构上注意对称。篆书特别讲究对称,很多的字都是左右对称。具体见下图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有高手指点一下吗?

冷万里,中国书协会员,北京书协理事。这件《春华秋实》融篆隶法,还是可观的。

屿斋收藏,以近代海派书画为主,篆刻则以当代名家居多,数量合计3000件左右。从手机图册找了几件藏品,分享一下。

收藏既有物质上的获得感,更在于精神富足。欣赏藏品,如晤对老友,拜谒高人名士,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