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答疑 > 正文

字体答疑

字字的甲骨文怎么写(甲骨文中字上四条柔美的飘带代表什么)

爱字体JH2023-02-24字体答疑0
本文目录字字的甲骨文怎么写,甲骨文中字上四条柔美的飘带代表什么?为什么是上面一个十?甲骨文的来历和起源是什么?甲骨文的无字怎样写?甲骨文中玉字怎么写?字字的甲骨文怎么写,甲骨文中字上四条柔美的飘带代表
本文目录

字字的甲骨文怎么写,甲骨文中字上四条柔美的飘带代表什么?

其他人认为是吹毛求疵,我倒认为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甲骨文的「中」字有三种字形。

字字的甲骨文怎么写(甲骨文中字上四条柔美的飘带代表什么)

有一种是没有「口」形笔画的,有一种是没有飘带笔的的,

有的学者如于省吾、罗振玉,认为没有飘带的的「中」和有「飘带」的「中」不是一个字。

一般没有飘带的「中」在甲骨文、金文中多表示「伯中(仲)」意义。郭沫若认为这个「中」像「箭矢中靶」之形。

这个说法对不对,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暂且不论。

甲、金文中表示「中心、中间、中央」多用「有飘带的『中』 」,所以,这里讨论的是第1、2种字形,不讨论第三种字形。

----------------------------------------------

「中」字上四条弯曲的横划,肯定是表示飘带或旗帜,这一点可以比较肯定,是多方都承认的前提。

但是,「飘带」是做什么用的,却有不同意见,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罗振玉说这是军队旗帜。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说法。

唐兰认为是上古氏族社会的徽旗,图腾制度的遗留,旗帜用来召集民众。

姜亮夫认为是上古时代的「立旗为表,以度日晷」:用来测日影和时间一类的简单仪器,「口」形表示影子长度,最短的时候就是中午,故有「中间、中心」之意。温少锋亦持此说。

黄德宽和裘锡圭认为是殷人的测风仪,「飘带」为「綄」。黄德宽认为中间的「口」形指四方来凤。

田树生和胡念耕认为是古代的建鼓,上有飘带旗帜。

以上诸说引自:古文字诂林,册1,页322甲骨文字詁林,册4,页2932我个人比较倾向田树生的【建鼓说】和黄德宽的【测风仪说】,同时对黄德宽先生的说法做一点小修正,下面就谈一谈我的理由。

--------------------------------------------------------------

先说黄德宽先生的【测风仪说】为什么「中」字是测风工具呢?第一,因为甲骨卜辞中有记载,殷人很多时候「立中」,都与「风」有关。

「立中」在卜辞中是比较常见的词汇,如:

《甲骨文合集7369》意思是:「丙子日这一天,立起『中』 ,无风」

那个是贞辞,这个卜辞可能是验辞:翌日丙子立中,无风。果然无风,易日

还有《合集7373》也有「立中」:

《合集7368》占卜「王勿立中」,「勿」是「不要从事某事」,意思是「王不要立中测风」

这几片编号相邻的甲骨文原来是一块,属于一期卜辞,是商人测风占卜。

第二,殷商时代有所谓的风神崇拜,商人对风的方向和大小是非常敏感的,肯定有测风工具。

比如「四方风」记事甲骨就是反应商人的风神崇拜:

释文: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役

正如《商代史》的论述:殷人视「风」是上帝的使者:

商人对风的方向、大小非常注重:

有时候刮大风,殷人非常害怕,要举行「宁风之祭」:

引自,《商代史》,卷8,页69-72综上之所述,商人尚鬼神,对崇拜风神的殷人来说,测定风的方向和大小是很重要的事情,「中」很有可能是商人用来测风向和大小的测风仪,用来度量鬼神的旨意。那么,从卜辞「中」的用法,和商人的「风神信仰」来看,「中」全字极有可能是殷人的一种测风工具之象形:「飘带」是用来测风向的,中间的「圆形」是测量风大小的「风袋」,如下图所示:

一直木杆,中间的「口」是「风袋」,木杆上下有几条飘带,如果你注意观察,「飘带」全部朝一个方向飘扬。

「中」是高频字,在卜辞中起码有几千上万例,但没有一个字的飘带不是朝一个方向的。我所见到反例:只有一个金文的「中」字。

这说明强调飘带在风中,只有在风中吹,才朝一个方向飘。

甲骨文是刀刻文字,很难写弧线,所以在甲骨文中圆形的风袋写成方形,黄德宽理解成「四方」肯定有问题,因为在金文中,都是圆形或椭圆形:

金文:甲骨文:

测风以测点为中心,当然能表示「中心」之义,所以,引申表示「中心、中间、中正」等意义。

-------------------------------------------------------

再来谈田树生【建鼓说】

此说有两个理由:

第一,【建鼓】外形与「中」字象形吻合,而且「建鼓」是古代君主召集士兵、打仗、发号施令的乐器。

河南省汲且山彪镇战国墓地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和《宴乐狩猎水陆攻战纹壶》上面战争场面中用的的【建鼓】跟「中」字很像:

《水陆攻战纹鉴》中的建鼓:

放大跟「中」字做比较:

《宴乐狩猎水陆攻战纹壶》中的【建鼓】:

曾侯乙墓其实出土过【建鼓】的一个底座,鼓都烂了,只有底座,青铜底座像古罗马的美杜莎塑像,由很多条小龙构成,这就是比较艺术化了,肯定不是实用器,而 彰显曾侯乙大哥拥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权力。

---------------------------------------

所以,甲骨文上「中」字的飘带到底是什么,目前也是多说并存。

台湾学者季旭申甚至认为「中」字是多用途的东西:「建鼓、测风、测影、旗帜」等等,把所有学者的解释融合到了一起:

引自: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页59

我个人比较倾向【测风仪说】,因为有卜辞这样的一手文献可以支持这种说法。

为什么是上面一个十?

这个是甲骨文的【告】字八?

甲骨文的来历和起源是什么?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也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具有明显的图画文字的特征,出现在商朝晚期。之所以叫甲骨文,是因为镌刻在龟壳和兽骨上而得名。

从文字造型来看,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具备了书法的三大要素,即笔法、结字和章法。

从笔法上来说,甲骨文的笔画线条是按照一定的用笔要求写出来的,不是胡写乱画。从结字上来讲,甲骨文的字体结构趋于稳定和对称,符合方块汉字的基本特征。从章法上来看,甲骨文的笔画与笔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遵循一定的间距和法度。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体线条瘦劲,粗细均匀,笔画里边直线的使用居多,整体上呈瘦高型,形态挺拔,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刻刀不易掌控的影响。在结字上方圆结合,圆笔的笔画是由多个较短的直线笔画组合而成。每个字体都有中线,中线把字体分成左右结构或者上下结构,大部分字呈现出对称之美。文字排列错落有致,对一些笔画复杂的字,通过笔法上的刻意变化,使其体现出疏密有致,上下、左右呼应的局面,从而得到生动活泼的艺术趣味。

总体来看,甲骨文跟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在字体造型上已经区别不大,只不过甲骨文的笔画稍显繁琐了一些,线条稍显稚嫩了一些。

甲骨文上的文字内容主要以记事为主,记载了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占卜、祭祀、作战、狩猎、采集、生老病死等活动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对现代人来说,是研究原始社会时期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从商朝晚期以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甲骨文逐渐发生演变,总体来说,是向着规范化和艺术化来演变的,直接催生了文字学和书法的发展。

甲骨文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5个时期,分别是,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第一期被称作“雄伟期”,是因为这时期的甲骨文在风格上雄伟豪放,在起笔时以圆笔居多,收笔时以尖笔居多,笔画线条曲直相生,变化丰富,线条力道雄健刚强,具有阳刚之美,流露出鲜明的艺术趣味。

第二期和第三期时,甲骨文在风格上没有什么创新,沿袭了第一时期的风格,到后期甚至有衰退的迹象。这两个时期是甲骨文的“守旧期”和“衰退期”。

从第四期武乙、文丁两个帝王开始,他们锐意进取,倡导人们在吸收第一期甲骨文雄伟豪放的基础上,进一步给甲骨文融入峻峭、纤细的风格,让甲骨文的艺术性大大提高。

到第五期时,人们在甲骨文的书写上进一步吸收前几期的优秀经验,顺便拉长了字体,让字体在视觉上变得更加挺拔,还规范了圆笔和方笔的使用方法,简省了一些具有图画特质的笔画,自此,甲骨文的风格趋于严谨和成熟,变成了比较标准的字体,为以后大篆和小篆的成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根本上讲,甲骨文的演变,是把比较复杂的图画文字向着比较简洁的符号文字进行演变的过程,既减轻了人们在书写(镌刻)上的难度,也促进了文字的规范发展,对书法艺术和文字学的成熟,具有重大意义。

甲骨文的无字怎样写?

甲骨文没有“无”,这是一个奇字,是“元”的撇画向上贯通而产生的奇字,意为天屈西北。“元”字甲骨文为,代表混沌初开,万物之始;或,表示上苍、宇宙。“无”字最早篆文。

如果解释为没有的意思,简化之前“无”应为“无”,“无”通“舞”,甲骨文像一个人挥舞两手,后来的甲骨文像一个人挥舞两束花枝。有的甲骨文在挥舞花枝的人的头上加“口”,表示且舞且唱,表示以歌舞祭奠亡灵。

甲骨文中玉字怎么写?

甲骨文的“玉”字,是用绳子穿起来的三片玉的象形;发展到金文、小篆,字形就像现在的“王”字了。

而“王”字在甲骨文中,真的如你所说像”一个人站在地上”,不过,语言文字学家的解释是像斧钺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