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答疑 > 正文

字体答疑

钟字的连笔字怎么写(请问这字写的怎么样)

爱字体JH2023-02-01字体答疑1
本文目录钟字的连笔字怎么写,请问这字写的怎么样?这个散字是什么境界?老如何七律诗?如何理解书写永字八法?怎样才能使写出的毛笔字笔力充盈?钟字的连笔字怎么写,请问这字写的怎么样?这幅字作者有一定的基础,
本文目录

钟字的连笔字怎么写,请问这字写的怎么样?

这幅字作者有一定的基础,写得也很认真工整,笔画粗细变化明显,入墨很深不油滑,草法基本正确,单字看还有一些字写得不错,这是好的方面。不足之处在以下几点,望作者在以后加以改进:

1、章法布局上,行草书不宜采用楷书的布局方法,布如算子是行草书的忌讳。楷书、隶书是静态美,可以折格子或画格子,一字一格;行草书是动态美,讲究自然书写,讲究字与字的参差错落、大小对比,左右对得太齐就不够生动。(附两幅名家行书供参考,如图)

钟字的连笔字怎么写(请问这字写的怎么样)

2、注意字和字之间的连属呼应关系,有的需要笔画相连,有的需要笔断意连,行草书字字过于独立,则显得散,缺乏凝聚力。(附两幅名家行书供参考,如图)

3、在一幅作品之中,相同的字、偏旁部首、笔画,需要尽量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有变化,不宜过于雷同。图中标记的“蛮、江”的偏旁、“枫、霜”的扭笔,以及“渔、苏、钟”,“城、山”,“到、外”,”寒、客“的一部分笔画都是雷同,缺少变化,略显呆滞。

望作者在以后加以改进,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漫漫书法路,加我不孤独!

这个散字是什么境界?

谢谢悟空邀请!

"书者,散也。″是书法创作心态的描述,有消遥自在、悠闲舒适,舒缓紧张情绪之意。

(赵孟頫行书作品。)

比如心情烦闷时,到大自然中去散散心。在学校考试前老师让学生放松心态。不要紧张。参加体育比赛,让运动员提前到赛场作无拘无束的适应环境氛围的训练。都可以理解为"先散其怀抱。″

(赵孟頫行书作品。)

书法家沃兴华在谈临《石门颂》时,首先强调心态要放松,让线条去散步,散步就是没有目的和方向地岩逸开去,再宕逸开去,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这也是对欲书先散怀抱的心态描述。当然同时也谈了书写技法。

(赵孟頫行书作品。)

孙过庭《书谱》中说的"神怡务闲″、"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也是强调书法创作要精神愉悦,自在悠闲。在内心不激剧猛烈的情况下,才能写出风格高远的作品。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

孙过庭说王羲之晚年的书法,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如草书《上虞帖》。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

《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王羲之草书信札,唐代摹本,上海博物馆藏。

(王羲之草书上虞帖。)

释文: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曰,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老如何七律诗?

整理了123句带老的七言诗句。其中老开头的七言诗句25句,老结尾的七言诗句22句,老在中间的七言诗句76句。为您整理了123句带“老”的五言诗句,其中“老”开头的七言诗句25句,“老”结尾的七言诗句22句,“老”在中间的七言诗句76句,供您参考。

“老”开头的七言诗句

1、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出自唐·杜甫《江村》

2、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出自唐·宋之问《琴曲歌辞·绿竹引》

3、老病残年百有馀,面黄头白好山居。——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4、老尽名花春不管,年年啼鸟怨东风。——出自唐·张继《金谷园》

5、老将何面还吾土,梦有惊魂在楚乡。——出自唐·刘威《旅怀》

6、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出自唐·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7、凉月风光三夜好,老夫怀抱一生休。——出自宋·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8、摩娑故纸叹凋落,老眼昏花犹可认。——出自元·唐珙《题王逸老书饮中八仙歌》

9、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出自宋·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

10、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出自唐·韦庄《与东吴生相遇》

11、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出自唐·杜甫《秋雨叹三首》

12、老夫独坐栖青嶂,少室闲居任白头。——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13、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出自宋·陆游《自嘲》

14、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出自宋·苏轼《送贾讷倅眉》

15、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

16、老翁暂起欲陈辞,却坐支颐仰天哭。——出自唐·韦庄《秦妇吟》

17、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出自唐·白居易《闲居春尽》

18、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出自唐·刘长卿《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19、新知触眼春云过,老辈填胸夜雨沦。——出自清·龚自珍《秋心三首》

20、老大初教学道人,鹿皮冠子澹黄裙。——出自唐·花蕊夫人《宫词》

21、老子道经分付得,少微星许共相攀。——出自唐·吕岩《七言》

22、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出自宋·文天祥《金陵驿二首》

23、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出自唐·杜甫《曲江对酒》

24、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出自唐·杜甫《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

25、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出自唐·杜甫《百忧集行》

“老”结尾的七言诗句

1、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出自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2、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出自清·曹雪芹《葬花吟》

3、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出自唐·罗隐《长安秋夜》

4、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出自唐·岑参《韦员外家花树歌》

5、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出自宋·陆游《书愤五首·其二》

6、树成多是人先老,垂白看他攀折人。——出自唐·于鹄《种树》

7、才微易向风尘老,身贱难酬知己恩。——出自唐·郭震《寄刘校书》

8、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出自明·张煌言《野人饷菊有感》

9、江村日暮寻遗老,江水东流横浩浩。——出自唐·顾况《江村乱后》

10、功能济命长无老,只在人心不是难。——出自唐·吕岩《七言》

11、莺花烂熳君不来,及至君来花已老。——出自唐·卢仝《楼上女儿曲》

12、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出自明·高启《咏梅九首》

13、刺香满地菖蒲草,雨梁燕语悲身老。——出自唐·李贺《新夏歌》

14、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出自唐·窦梁宾《雨中看牡丹》

15、先生去后身须老,乞与贫儒换骨丹。——出自唐·吕岩《七言》

16、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出自唐·刘威《三闾大夫》

17、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出自明·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18、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出自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其三》

19、手栽松树苍苍老,身卧桃园寂寂春。——出自唐·刘长卿《寻龙井杨老》

20、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出自宋·苏轼《陌上花三首》

21、古堑细烟红树老,半岩残雪白猿啼。——出自唐·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22、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出自唐·王建《短歌行》

“老”在中间的七言诗句

1、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出自宋·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2、可怜月好风凉夜,一部清商伴老身。——出自唐·白居易《快活》

3、扶桑老叶蔽不得,辉华直欲凌苍空。——出自唐·僧鸾《苦热行》

4、后宫歌舞今抛掷,每日焚香事老君。——出自唐·花蕊夫人《宫词》

5、疑是老僧休念诵,腕前推下水晶珠。——出自唐·李白《白胡桃》

6、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出自唐·皮日休《石榴歌》

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清·郑燮《新竹》

8、雷劈老松疑虎怒,雨冲阴洞觉龙腥。——出自唐·殷文圭《九华贺雨吟》

9、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出自唐·李隆基《傀儡吟》

10、更得孤卿老书札,人间无此五般高。——出自唐·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

11、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出自唐·卢仝《示添丁》

12、蛇枯老媪啼泪痕,星曹定秤秤王孙。——出自唐·张碧《鸿沟》

13、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出自清·归庄《落花诗》

14、渐觉咏诗犹老丑,岂宜凭酒更粗狂。——出自唐·白居易《赠梦得》

15、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出自唐·岑参《韦员外家花树歌》

16、金液变来成雨露,玉都归去老松杉。——出自唐·吕岩《七言》

17、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出自宋·肖德藻《古梅二首》

18、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出自唐·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19、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出自唐·白居易《闲居春尽》

20、无角铁牛眠少室,生儿石女老黄梅。——出自唐·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21、手折衰杨悲老大,故人零落已无多。——出自唐·刘长卿《七里滩重送》

22、常说老身思斗将,最悲无力制蕃营。——出自唐·项斯《长安退将》

23、不愧人间万户侯,子孙相继老扁舟。——出自唐·胡曾《赠渔者》

24、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出自唐·白居易《岁暮》

25、蚕老麦黄三月天,青山处处有啼鹃。——出自宋·择璘《咏杜鹃花》

26、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出自明·钱福《明日歌》

27、田舍老翁不出门,洛阳少年莫论事。——出自唐·高适《古歌行》

28、如今莫问西禅坞,一炷寒香老病身。——出自唐·罗隐《春晚寄钟尚书》

29、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出自唐·罗隐《水边偶题》

30、四十九年前及第,同年唯有老夫存。——出自唐·崔安潜《报何泽》

31、妾闻此老伤心语,竟日阑干泪如雨。——出自唐·韦庄《秦妇吟》

32、湖上老人坐矶头,湖里桃花水却流。——出自唐·常建《戏题湖上》

33、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出自清·赵翼《论诗五首》

34、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出自宋·苏轼《送贾讷倅眉》

35、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出自唐·杜甫《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36、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出自唐·白居易《醉歌》

37、太平遗老羔羊翁,草书时时发清兴。——出自元·唐珙《题王逸老书饮中八仙歌》

38、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出自清·吴伟业《圆圆曲》

39、愿借老僧双白鹤,碧云深处共翱翔。——出自唐·戴叔伦《夏日登鹤岩偶成》

4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出自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1、玉京殿里朝元始,金阙宫中拜老君。——出自唐·吕岩《七言》

42、少年曾忝汉庭臣,晚岁空馀老病身。——出自唐·刘禹锡《酬淮南牛相公述旧见贻》

43、今日逢师虽已晚,枕中治老有何方。——出自唐·白居易《对镜偶吟,赠张道士抱元》

44、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出自宋·陆游《秋思》

45、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自宋·陆游《病起书怀》

46、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出自清·丘逢甲《山村即目》

47、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出自唐·韩愈《入关咏马》

48、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出自宋·陆游《沈园二首》

49、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出自清·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

50、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出自宋·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

51、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出自明·唐寅《桃花庵歌》

52、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出自唐·杜甫《进艇》

53、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终无却少人。——出自唐·白居易《浔阳春三首·春去》

54、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出自唐·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55、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出自宋·陆游《自咏示客》

56、懒说疆场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出自唐·耿湋《塞上曲》

57、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出自唐·岑参《胡歌》

58、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出自宋·范成大《州桥》

59、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出自清·纳兰性德《送荪友》

60、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出自宋·朱熹《偶成》

61、白头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儿手指天。——出自唐·吕岩《七言》

62、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出自宋·韩琦《九日水阁》

63、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出自宋·苏轼《赵昌寒菊》

64、年年老去欢情少,处处春来感事深。——出自唐·白居易《重到城七绝句·仇家酒》

65、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出自唐·刘长卿《戏题赠二小男》

66、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出自明·魏禧《登雨花台》

67、莫嗟虚老海壖西,天下风光数会稽。——出自唐·元稹《寄乐天》

68、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出自唐·崔橹《临川见新柳》

69、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出自唐·令狐楚《少年行四首》

70、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出自清·曹雪芹《葬花吟》

71、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出自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72、将老已失子孙忧,后来况接才华盛。——出自唐·杜甫《寄裴施州》

73、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出自明·钱福《明日歌》

74、鬓发未斑缘有术,红颜不老为通神。——出自唐·吕岩《七言》

75、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出自元·刘因《秋莲》

76、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出自宋·苏轼《和董传留别》

如何理解书写永字八法?

入门初学书法的人一定会听说过永字八法。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学习书法都提倡从永字八法开始学起。尤其是楷书,更为如此,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潜在的传统规范。

那么,为什么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从“永字八法”入手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道理可言呢?

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书圣王羲之;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永字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书法地位。

第一种说法之所以要和王羲之扯上关系,原因就在于王羲之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中第一个字就是这个“永”字。

因为后世学习王羲之行书的人很多,所以大家都在钻研这个字,因此逐渐形成一门学问。

当然也有传闻说是因为王羲之研究这个字超过了15年,所以这个字里面大有学问。

关于“王羲之研究永字十五年”这一说法,见于《法书苑》:

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但是这个记载并未有任何相关说明和证据,到底是当时编书的人随便乱说的,还是确有其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法书苑》的编撰者是明代的王世贞,非魏晋时期的人物,所以说法可疑。

但是这句话后半部分却点出了“永字八法”的优势所在,即它“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实际上我们从笔画的角度去分析“永”这个字,也能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永字拆开来看,总共是有五个笔画,即:

右点、横折钩、横折撇、短撇、捺。

八法就是在这五个笔画中分解出来的。但是从上面五个笔画的种类上我们可以看到,永字的笔画种种不同,几乎囊括了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几种笔画形态。

这一点,清代冯武在他的《书法正传》中的《书法三昧》里面这样说:

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意思基本上是说,只要学好了这一个字,那么其他字也就差不多了。

但它的代表性还不光在笔画这方面,从结构方位的布局上来看,永字这几个笔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结构上来讲,也是具有学习价值的。

但是,如果我们考察“永”这一个字的字体演变,就会很清楚的知道,“永字八法”所适用的对象仅在于楷书之中。

篆隶书体的“永”字并不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样,笔画法势完备,只有楷书的“永”字是这个样子。

唐张怀瓘在他的《玉堂禁经》中曾经说过:

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需要注意的是,隶书的“永”字和楷书“永”字笔画形态完全不一样。因此,张怀瓘在这里说的“隶字”实际上应该当作楷书来理解。古代关于楷书和隶书的称谓多有变化。

张怀瓘在这段话里认为永字八法在后汉的时候,随着楷书萌芽的出现而出现,而王羲之和钟繇等人也都传授过“永字八法”。

由永字五笔引申而来的“永字八法”分别是:

侧法、勒法、策法、掠法、趯法、努法、磔法、啄法。

每一个法则都有一定隐喻性和一个形象性的说法。比如“勒法”是永字横折钩的“横”这一部分,之所以取名为“勒”,实际上跟驾驶马车的一个动作有关,即“悬崖勒马”的“勒”。

这一个动作即在告诉人们,这一笔不能写的太过,要守得住。从字形上看。永字横折钩的横是取的斜势,就好像一个人在驾驶马车的缰绳一样。

其他的法则和勒法大同小异,啄法讲的是要像鸟一样,尖啄有力;磔法是古代的一种“凌迟”酷刑,用刀片在人身上斜着割肉,要强劲有力;努和趯是竖钩,策、掠都有轻轻一扫的意思,比如“策马扬鞭”的“策”,“浮光掠影”的“掠”。

我们了解这些笔法背后的含义,对于我们写其他字也有帮助。这也是为什么古人这么重视“永字八法”的原因。

怎样才能使写出的毛笔字笔力充盈?

怎样才能使写出的毛笔笔力充盈?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过;“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也就是书圣的老师都说过如何把字写的笔力充盈的方法,总结经验,大概如下几条:

一、多骨之字,应该是笔力充盈,也就是方笔为主笔画的字会更显笔力雄强,当然也要用不是主要笔画做为圆笔来形成对比。

二、笔画线质厚重,这种字的笔画在纸上有一种浑然的厚重感,决不是轻薄浮滑的单片笔画,要以凝练沉着之意写出、意先笔后写出。

三、如果在生宣纸上写出力透纸背的意境,会自然以墨在纸的化渗之中得到线质的厚度,再多以沉稳之意写字,自然会多几分笔力充盈之意,此意须长期训练而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