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答疑 > 正文

字体答疑

我字的草书怎么写(练行书练了很长时间)

爱字体JH2023-02-24字体答疑0
本文目录我字的草书怎么写,练行书练了很长时间?怎样写好七绝?郭字怎么写才好看?我是×××用日文怎么写?万字草书怎么写?我字的草书怎么写,练行书练了很长时间?行书练了一段时间,再突然练楷书。我个人觉得,
本文目录

我字的草书怎么写,练行书练了很长时间?

行书练了一段时间,再突然练楷书。

我字的草书怎么写(练行书练了很长时间)

我个人觉得,这样做,问题不大,未尝不可。

这有一比。

白面馒头(假定您是北方人吧。若是南方人,换成白米饭也行)你一直吃一直吃,吃厌烦了,某一顿忽然换成杂粮馒头或者烧饼,你可能就吃得津津有味、别提有多香了!

文意示图 :北方人钟爱的主食馒头

但吃饭之前要弄清楚两点:

其一,白面馒头,作为主食,作为饮食习惯的自然选择,为我们提供日常必需的营养,即使有时吃厌烦了,但“主食”地位不可动摇,你毕竟不能一直抛弃它不吃。

所以说,常吃的主食不能经常换,不能随意换。

但偶尔换换口味就完全可以。这一点儿都不过分。——“喜新厌旧”毕竟是人的天性之一嘛!

再说,新的主食,可能会给你新鲜感,补充新的营养素,会让你身心受益。

不过,这仅限于偶尔换换,不能习以为常。

因为,饮食要大体上有规律,才会对身体有益。

这是其二。

言归正传。

你行书练了很长时间,突然又想练楷书。

如果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换换口味尝尝鲜,“浅尝辄止”即可,可不要“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了——尝过后,还是要“迷途”知返,走回“正途”行书的。

文意示图:误入藕花深处

如果是全面思考衡量后的理性选择,决定放弃行书。所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决定要在楷书上研磨功夫、长期坚持、有所心得,那就要稳定确定下来,不能再朝秦暮楚了。

如果是对行书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把握,还想再修楷书这种书体,甚至要打通两种书体联系,那就要处理好在某一阶段内,以谁为主、以谁为辅的问题。

纸上说来终觉浅,还是结合实例谈。

我这两年也在学习书法,主要是学习篆书。

这些天,一直临摹邓石如,像《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千字文》。

本人正在练习的邓石如《心经》(节录)图

本人正在练习的邓石如《千字文》(节录)图

有时候,真会临摹得厌烦,严重时会有想吐的感觉。虽然也知道应该克服这种情绪,虽然也知道自己离入门还有十万八千里,但就是厌烦。此时,我就会临一临隶书,像《曹全碑》呀,《白石神君碑》 等等什么的。

本人正在练习的《曹全碑》(节录)图

只当是一种调适调节就好了,也没有感觉有多大的不妥。相反,这样处理了几回后,还有一些小小的心得,那就是:篆法、隶法虽有圆转、方折的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比如,它们都特别强调中锋运笔,它们都最好能写出如远古碑刻般的古朴朴拙之气。

而这种收获的前提是,我两种书体都已涉猎练习,我对转换的这两种书体都有一定的感悟和理解。

至于您想转换的行书和楷书,其实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练习了行书,就不可以练习楷书了,更不是必先练习了楷书,楷书有了基础才能练习行书的。

也就是说,行书和楷书,它们二者的差别,或许并没有我们平时想的那样大。它们的很多笔法,其实是相通的。只不过,行书是快捷化书写的楷书,楷书是更端正化的行书罢了。

这样,不知道我说清楚没有?

如不清楚也不要紧,下面给出我的具体建议,也是对上文内容的进一步回顾回应:

一、学习书体要专注。

示意图:专注于积极一面

我们现代人面临的一个困境是:琐事多、任务重、身心疲劳、精力分散。

那怎样才能更容易脱颖而出啊?

专注啊!除此,还有什么法门?

针尖,只有力量聚集在一处,才会刺穿硬物;太阳,只有光线聚集在一处,才会燃起火焰;目光,只有注意聚集在一处,才会造就巨星。可以说,现在,专注就是生产力。

对您来说,就是要想清楚,到底是发展行书呢,还是聚焦楷书。弄明白以后,最好专注其中的一种。

二、选择书体看基础。

深挖地基才能建起万丈高楼

既然你的行书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就说明你应该有一定的行书基础了。

趋利避害是我们人类的天性。有基础的行书,操作起来应该会比没有基础的楷书容易吧。

何况,任何一种书体,学好学精都不是太容易的。与其心血来潮、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走一程。

这方面,建议您下去可以了解下吴昌硕先生,看下他是如何学习临摹石鼓文的(他大概是从三四十岁的时候,开始临摹学习石鼓文。到八十三岁,一直学习研究石鼓文。在人生的晚年,吴昌硕“人书俱老”,石鼓笔法老辣精道,成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吴昌硕七十九岁所作石鼓联:花角树旙出深秀,鱼中写帛道平安

三、选择书体重兴趣

到底该不该换成楷书?还要看您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安徽某地 学生兴趣盎然学书法

假定您虽然有了一定的行书基础,但恍然大悟,知道了原来楷书才是能让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钟爱书体。

这个时候,虽然可能楷书基础不太好,但以兴趣为导师,相信您定能克服诸多困难,长期坚持,最终有所成就的。

说明:图片原创或来自于《今日头条》“免费正版图片”

怎样写好七绝?

因为题主问的是如何写好七绝,我们默认大家对七绝的平仄格式是没有问题,所以这里主要讨论七绝的行文手法和意境抒发,不讲平仄格式。七绝的平仄格式在前面有一篇文章讲过,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看。

意境为先

我们以诗做例子来说明。

看李白的七绝送别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要走了,汪伦唱着歌来了。这水这么深,没你汪大爷感情深。浅显直白吧?汪伦这个人是李白的粉丝,李白到他那里,好吃好喝招待着。李白虽然也当他朋友,但是和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的关系还是有区别的。吃好喝好,还拿了,要走了。汪伦还是舍不得,李白觉得实在不好意思了,写首诗应付下。

然后我们再来看另外一首送别七绝。还是用李白的啊,同一个人的好对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的意境又完全不一样了。和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烟花三月里孟夫子要去明媚的扬州了。水面上孤单一页帆终于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到长江之水滚滚东去。意味无穷啊,这说明李白一直站在黄鹤楼上,目送孟浩然。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孟浩然大李白十二岁,一生不仕,田园诗领袖,是李白最钦佩的人。望仕而羡散,是中国文人逃不开的性格底色。李白的《赠孟浩然》,开口就是“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李白是杜甫的偶像,而汪伦先生就……所以,同样的送别诗,完全不一样的味道。

意在笔先,意在诗先。

我们读古诗,不能只看句子,要了解一些背后的东西,找到同感,也就是感觉到他写诗时候的心境。我们写七绝,要想真正写好,不单讲究平仄格律、押韵、文采,最重要的还是意境拿捏。

七绝构思

七绝四七二十八个字,自然不能像古风、律诗、排律那样娓娓道来。但是写文的章法总归一样,只不过把律诗的联变成句。律诗四联,绝句四句。同样的起承转合,不同的构思。

因为七绝不能像律诗一样排兵布阵,那么在前两句起承之后,第三四句就非常重要了。一首好的绝句,绝对是靠后两句出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前两句绝句和律诗的不同。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大家看两诗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比较下,区别在哪?“渭城朝雨浥轻尘”,地点,时间,下雨,湿润,轻轻的飞尘。一句话囊括了这么多要表达的东西,甚至灌入了意象,让人有了自己的感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地点,水面,云脚低。两句才写这么点东西。这就是绝句起句的不同,虽然也是平起,但是起点要高于七律。为什么?字数不够啊。

第二句,承。“客舍青青柳色新”,相当于七律的颔联。然后第三句开始转,“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意,七绝的转合,也就是三四句不像七律的尾联,合得那么明显。这就是构思的区别。

七绝的三四句必须出新,必须要构思出另外一种奇特的意思。三四句重心有可能在三,也有可能在四,不一定要像七律一样合回首联。写绝句一定要爆发一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劝你再喝一杯,为什么呢?因为你要去的地方,没有我的陪伴。这种写法,其实用词普通,但是构思别致,名句成矣。

前段时间写过一篇关于高适诗的文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的爆炸点就在第四句。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面两句也就是写景,重心都在三四句。第三句一般不会平写,肯定要制造波折。如何制造波折?首先是平仄上不能出错,要抑扬顿挫,然后就是使用否定,假设,限定,疑问这几种方法。我们看例子。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假设,“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是假设。假设能制造出一种与现实不同的情景,形成感情上的跌宕。“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否定。“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还是否定。“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也是否定,不过放在第四句上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疑问。“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里的“唯见”,限定。基本上好的七绝,都会在第三或第四句制造波澜,这诗才有意思。这是七绝的构思方法。

七绝行文

再大致讲一下七绝的行文方法。还是举例子说明,大家一看就懂。

第一种,顺叙法。这就多了,刚刚我们讲的起承转合的,基本上都是。找个最明显的例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就是顺流直下,起承转合。

第二种,大小法。这个也多。先写大的景色事情,再在三四句写小景,小物件,小事情。来看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前面写大景色,后两句呢,详细写景,还有船来了。

第三种,四扇屏。这种行文相对较少。就是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最有名的就是这首《绝句》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句一个景色,四个景色几乎没有什么关联。没有起承转合,没有大中写小,就是用力均匀的四幅画。这样写,其实很不好。就好像一个人站那儿,东张西望,实际上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这种写法写出来的也可以归入古绝,不算在律诗里面。但是为什么这首诗这么出名呢?

第一,他是杜甫写的。第二,写景确实漂亮,每一句都是单独的一副画儿。第三,乾隆皇帝特别喜欢。这位爷的审美观大家心里有底吧,但是没办法,他喜欢,天下人就都得喜欢了,一直传下来,就这样了。实际上,后来用这种写法写的诗基本上都不能看。

大概就这几种七绝的几种写法和具体制造精彩构思的方法。还补充一点知识:我们把七律中二联拿掉,剩下的首联尾联经常就是一首意思完整的七绝,格律也是合的,大家可以自己去试验一下。

但是绝句不是律诗拿句,拿字之后的产物。绝句早就有了,只是在平仄格律出来之前,是遵守四声韵。这个时期的绝句称为“古绝”,一般划入古风范畴。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郭字怎么写才好看?

真草篆隶都有很多好看的“郭”字,我们日常书写一般以行书、草书为宜,下面我收集整理历代写得我认为比较好看的10个“郭”字,供大家参考和欣赏:

1、怀素草书

2、王慈草书

3、祝允明草书

4、敬世江草书

5、王铎草书

6、王宠草书

7、毛泽东草书

8、启功草书

9、启功草书

10、启功行书

以上10种写法,朋友们觉得哪一种最好看呢?欢迎留言讨论!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漫漫书法路,加我不孤独!

欢迎书法同道关注“麓风轩”,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我是×××用日文怎么写?

我は われは仆は ぼくは私は わたしは俺は おれは自分は じぶんは都是“我是”的意思“是”千篇一律“我”有不同的写法

万字草书怎么写?

对于“万”字,很多人以为是“萬”字的现代简化字,其实“万”很早就出现了,甚至早于“萬”。

“万”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形状像一只蝎子,但字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并不清楚。

在书圣王羲之的《普觉国师碑》《得万书帖》等碑帖中,均有“万”字出现。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认为“万”是“萬”的现代简化字。

知道了“万”的来历,那么我们应该清楚,“万”的草书就有两种写法,即“万”与“萬”。

上图是王羲之的“萬”字草书。而下图《出师颂》中的章草“萬”,则保留了较多的隶书笔意。

下图怀素《自叙帖》中的“萬”,则可见其对中锋的掌控高妙无比。

米芾的“萬”,很好地体现了其八面出锋的风格:

黄庭坚的“萬”,则长枪大戟,气势开张:

元代的鲜于枢,绝对是不容小觑的人物,你看他的“萬”,气势绝不输于其他书家:

明清的王铎,既然能被日本人称为“后王胜前王”,自有其过人之处,你看他的“萬”,不走寻常路,写法与他人不同: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