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答疑 > 正文

字体答疑

实字的繁体行书怎么写(行书是什么形状)

爱字体JH2023-06-12字体答疑1
本文目录实字的繁体行书怎么写,行书是什么形状?草书之长卷册页中堂怎样创作为好?谁能系统的讲讲米芾书法的结构?整篇字怎么写美观?文征明行书有分大字行书与小字行书两种?实字的繁体行书怎么写,行书是什么形状
本文目录

实字的繁体行书怎么写,行书是什么形状?

一、 大小相兼。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

实字的繁体行书怎么写(行书是什么形状)

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

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二、 收放结合。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

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

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

上放下收。

三、 疏密得体。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

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

画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

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四、 浓淡相融。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

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

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

草书之长卷册页中堂怎样创作为好?

书法创作的幅式与书写要求:长卷与册页 书法创作中,作者的情感意识、审美追求和心态最终都是以笔法、墨法、字法和章法等方面呈示出来的,就单纯的章法来看,不同的幅式都有不同的章法要求。笔者研习中国书法数年,于章法幅式多有留心,今试行诸文字,述其大概,求教于各同道方家。

一、长 卷

从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创作看,章法幅式大抵分为两类,即“卷”和“轴”。“卷”是放在案上展开赏玩的,而“轴”主要是悬挂在墙上以供欣赏。“卷”和“轴”中又有不同的幅式。长卷在古代书论中又称为手卷,其最大的特点是长度比宽度大许多,有时甚至是几十倍。长卷的幅式是所有书法创作幅式中最具有艺术美感的一种,从源流上看,长卷似从简册发展而来,是对古代书写幅式最直接的传承和发扬。最初,其功用在于置于案头阅读其中的内容,像我们今天看书一样。后来逐渐被转化为作为艺术品欣赏,我们可以想见,在书斋中,独自一个人或几同道一起共同鉴赏长卷作品,讨书论画,修养身性,该是何等惬意。从欣赏过程而论,欣赏时随手而展,边展边收,展收自如。优秀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连贯的感觉。因此,手卷的创作要本于其独特的展览形式而作具体的展开。

在历代书法作品中,以长卷为展示形式的作品非常多,最典型最具影响的名作有敦煌写经卷、唐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叙帖》、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帖》和《诸上座帖》、赵孟頫《洛神赋》、祝允明《草书秋兴八首》等等。这些作品虽然从风格上论,风格各异,但从幅式与展开形式上讲,却能体现出长卷创作的特点。

首先,在长卷创作中,字体的大小安排一般来讲,不宜太大,亦不能太小,因是近距离的案头观赏,所以笔墨要精妙,字体的大小控制从某种程度上就能影响笔墨的表达。其次,长卷有一泻千里的绵延之势,故其笔势气韵要连贯,笔势的连贯不仅表现在一字一行之内,更要注意整段的一气呵成,应着重体会一泻千里的感受,例如黄庭坚《诸上座帖》,笔势就极富动感和连贯。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即一种是以静态书体为主的连贯,如楷书敦煌写经长卷,各种经卷长卷,尽管笔势少飞动,但气脉当畅通,不使滞涩;另一种是以动态书体为主的连贯,如各种草书行书长卷,尤其是草书,若以草书为例,我们还要强调创作中的节奏与韵律变化,例如怀素《自叙帖》前面几行较为平和,以静制动,而自中部至后段,逐渐开张怒放,洒脱自如,速度上的快与慢、节奏上 的强与弱,表现得非常充分,我们如果能对其余几件长卷草书名作如《书谱》等作此具体观照的话,那么我们会发现,其间非常强烈的音乐性格,这是草书长卷中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一般前面几行较慢,往后延伸则是几行或几十行为一个节奏层次,而每一个节奏层次中又有不同的起伏变化,这种变化是以作者的情感心律变化为依托的,所以好的作品和创作应该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成功体验与表达,是作者灵性的最好抒发。

由于长卷是在展收交替中流动欣赏的,所以在创作中最好能整体的去表现,一行一字之变化和连贯固然重要,但行与行之间、段与段之间、各节奏层次之间应该更为关键,尤其是要使欣赏者在鉴赏时能在徐徐展开中,逐渐体会作品的无穷变化,把握作者的心律与情感抒发。至于其间的字法、墨法与笔法的渗透与体现,则应以作者的审美追求为定,因为只有它们与章法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书法风格的作品。

二、册 页

册页与长卷似有相似之处,一般而言,册页的创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单页上写好以后再装裱成册的;另一种则是由长卷形式写好后装裱成册的。册页的装裱也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所以在册页创作的要求上,可与长卷相参照。当然,册页也有一些不同于长卷创作的方面。从用途和赏玩方式上看,册页与长卷相同,而不同的是,册页创作有了书写面积的规定,前面讲过,长卷是不受横长限制的。从理论上讲,只要作者需要,条件允许,可以无限绵延。在视觉上,如果我们把长卷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册页则可以说是小品组曲,一页作一次停止,但也有时是一页写不完作几页书写,这又与长卷同的。对于册页创作中的节奏层次的把握,应该主要控制在一页中的字与字、行与行上,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是作单页的欣赏。从笔墨技法的要求上讲,册页应与手卷同,因为它们都是近距离欣赏,都要有精品意识,所以优秀的笔墨表达对于这种形式来讲尤为重要。需要说明的是,册页在创作上要合理协调好单页的独立完整与整册各页之间的和谐统一,所以无论是从形式要求,还是从技法要求,抑或书家的专业创作要求上,都要体现出一个“精”字。

什么叫章法,章法就是布局和谋篇。给你一篇文字,给你一张纸,请你把它写出来,要想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你就必须要好好构思一番。有的人只知道写字,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谋篇,这是很不够的。

书法中的章法,应该是一个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广的,如作品的款式、笔法的运用、字群的排列、线条和墨色、行间留白、上下款文措辞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虑到。艺术给人以美感,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也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此众多的内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难以做到。事实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样,不同的战役有不同的打法。不同款式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们大不可以偏盖全。我们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这个全局性的大概念。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作品款式出发,并举以实例来作一些具体的探索。

一、 关于“对联”的章法技巧

据传,在古代《诗经》中就有无数语句相对、平仄和韵的对联。在唐宋以前的律诗中,第二句与第三句都是两两相对的。然而,对联用于书法则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后,对联才得以盛行。对联强调对称美,开始的时候很工整,以楷书和行书为主,清代以后才发展到诸体都能入对联。对联的内容一般有“山水情怀、寄写心志、讽喻社稷及生活读书”等。对联的字数不等,常见的有“四言对、五言对、七言对”等,后来还出现了“数十字、上百字”的长联。在款识方面,对联开始只落单款,到后来也落上下款。在用途上,对联也从雅士清玩发展到亭台楼阁、高堂庙宇。现列举若干对联款式如下:

1、上下款一行式。对联的上款,在一般情况下,总是要题上受书人的称谓、姓名和字号的。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没有找到位置。因为他在上联已经题上了“甲子五月端阳前一日”,而且所题的位置比较低,如果再题受书人的姓名的话,自觉不妥。于是,作者把受书人的姓名题在了下联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了下方,以示对受书人的尊敬。这是一种将计就计的办法,虽有差错,而又显出了高招,令人佩服至极。

2、四行题款式。每联题为两行,共四行,位置居中。

3、正文以下多行式。正文作四字,留出一个字的位置用于题多行款,另有一番情趣。

4、龙门双行式。因为款文字数较多,故而采用双行式题款法。

5、少字高题式。文多,题字少,以突现其气势,大有“疑是银河落九 天”之势。

6、双色满框式。采用色彩入书法,款文四行,顶天立地,有特色。

二、 关于“中堂”的章法技巧

中堂是指整张宣纸所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比例是2:1,以竖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等。现存最早的书法中堂为南宋吴琚所书的《七言绝句》。中堂的出现远晚于手卷,手卷是文人手上的把玩物,而中堂则是时时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所以,中堂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但是,中堂形式比较程式化,要注意在章法上有所突破,突出新颖性。

1、界格式。用于书写工整一路的作品,书写前要先打界格,打界格的线条要细而劲挺。但在落款处不要打界格,务使行气贯通。

2、疏朗式。书法作品重虚实相见,全是虚不见实,谓之空洞无物。全是实不见虚,谓之局促郁塞。有虚有实,谓之潇洒空灵。书法创作要怡然自得,要舒适自然,要巧作安排。

3、随款式。所谓随款式,是指正文不够写,把多余的正文当作落款来写,一统到底。这种款式在书写时表现为十分的随意,一看没纸了,便把正文当作落款写,与正文搅和在一起。

4、界格信札式。信札是尺牍,把多个尺牍组合在一起,搞成一幅中堂,有分有合,以小见大,令人神往。

5、文识各半式。款文和正文各占一半,虽说是款文,其实与正文一样,只是写得小了一点,有一种大疏对大密的趣味。

6、团扇对联式。中间作四个团扇,两边配上一幅对联,内圆外方,很有一点创意。

三、 关于“条幅”的章法技巧

条幅以中堂为基础,在一般情况下,条幅是中堂的一半,其款识与中堂也基本一样,只是它的气势比中堂更为奔放、更为修长。条幅象中堂一样,也是用来悬挂的,可以让更多的人来欣赏。所以,条幅也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书法作品款式之一。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条幅章法形式。

1、清代汪士慎的隶书条幅,正文用界格,分作三行;落款不用界格,顶天立地,直落一行,印在款中。

2、沈尹默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竖界格三组册页,合作一幅条幅作品,别有一番滋味。

3、陆维钊的行书条幅,正文采用无界格,仅二行半就写完了。落款起于正文之下,但稍稍拉开一点距离,整个款文时断时续,巧妙无比。

4、清梅清行书条幅,正文无界格,落上下款,上款高于正文,且有序三行。下款落于中偏下,作品的左下角盖了五方印,左下方一印为压角印。

四、关于“横幅”的章法技巧

书法作品通常有横式和竖式两种,而横幅在今天犹为流行,特别横长的作品叫手卷。横幅,又叫横披, 横长于高,悬挂时去取横势。横幅的章法气势与直幅的章法气势不同,很大,横幅的章法气势有类似看宽银幕电影一般,给人的感觉是“波澜壮阔”:而直幅的章法气势,则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由于横幅纵行气短,有时一行仅一个字,换行频律高,前后距离长,所以, 横幅最难的是贯气。此外, 横幅很善于写大字榜书。大字榜书与小字的章法处理不同,它字字独立,但更强调内在的联系和前后的呼应。在款式上处理,横幅比较灵活多变,有在正文前面署款的,有在正文后面署款的,有前后都署款的,还可以在正文的下面署款的。

1、陆俨少所作大字榜书,落单款于正文后面。

2、册页组合式的横幅作品,每六行空一行,给人以透气感,款落于正文之后,书体大小一致,一气呵成,款与文一统到底。

3、上平下不平(齐头不齐脚)的横幅作品。上平以求整齐,下不平以求空灵和随意,为求得空白匀称,分别予以补引。给人以清淡典雅、酣畅伶俐的审美体验。

4、字距密、行距宽的横幅作品,取法于明代书家张瑞图、黄道周。行行清楚明了,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

5、清王铎的作品,落前后款。正文为王铎的自作诗句,前一首有序,后两首有题无序,最后作款。此幅作品既不齐头,又不齐脚,写来笔法精绝、节奏明快;字体左倾右欹、险夷相济、变幻莫测、虚实相生,真是魄力独雄,潇洒无比。

五、关于“扇面”的章法技巧

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明代罗欣《物源》有“舜始造扇”说,沈从文《扇子史话》在阐释扇子作用时说:“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从现已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战国时期扇子是用细竹篾编织而成的。后来,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从制扇材料的多元化(如竹苇、羽毛、绢布、锦司丝、纸等),进入了扇形的多元化(长方形、椭圆形、掌扇形、多角形、曲线形、海棠形等),并且逐步完成了从实用走入艺术的历史进程。不知是谁首创在扇面上题字,现已无从查考,传说应该早在宋徽宗以前。宋徽宗以后,出现了扇面书法,如宋徽宗团扇。

明代以后,扇子得以广泛流传。关于折扇,据说是由日本传入的。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些扇面书法的章法形式。

1、 团扇书法

团扇,因有团圆如明月而得名,相传出自汉代。这幅作品共22行,每行字数不等。少则4-5字,多则40字以上。章法围着圆边走,行间留白与环圆留白匀称,款和题头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真是用心良苦。

团扇变形款式,人称苹果式。系赵之谦所作,以魏入行草,拙中见巧,方中见圆,中间空白为苹果之手柄痕迹,使左右有着一种上下阙的感觉。

吴昌硕先生独具匠心的作品,一楷一行,一短一长,疏密对比明确,潇洒无比,风姿绰约。

团扇变形款式,四边去圆为方,亦系赵之谦所作,正文画界格,用魏碑写出,严谨中现出浪漫气,清逸富贵。上款暑正文出处和赠送对象,下款暑时日和作者名。

团扇变形款式,人称芭蕉扇式。章法围着扇边走,行间留白与环圆留白匀称,款和题头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团扇变形款式,人称方扇式。相传在战国时期就有方扇出现,扇面用细竹篾编制而成。

2、折扇书法

折扇书法创作难于其他书法创作,究其原因:一是体积小,二是表面不平,三是纸面不吸水,四是开头不规则。其中,纸面不吸水的问题好解决,只要用滑石粉擦一擦,不吸水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章法为二行居中式,为清代书法家翟云生所书,他以隶书名世。此幅作品给人以天空地阔、任意翱翔的感觉。

章法为隔行长短式,为明代书法家娄坚所书,长行从扇面的上沿一直写到下沿,而短行则每行只写二字,且平上不平下。

章法为隔行取半式,即一行写满,一行写半,以次类推。整幅章法满而不局促,空间布局合理。

章法为长虹式,每行二字,沿扇面的上沿写,若彩虹一般,且款文的底部也与正文齐平。给人以宽阔无比的想象空间。

章法为疏朗式,系明代陈鸿寿所书。扇面书法太挤则闷,太空则虚,此作不挤不空,恰倒好处。留出的空间,正好用来表现自我。

六、关于“条屏”的章法技巧

条屏,亦称屏条、通屏、海幔、海幕、一堂。它是将四幅、六幅条幅连成一幅,称之为四条屏、六条屏等。相传,条屏起于唐代以前。值得一提的是,条屏可拆可分,即可以合起来一起悬挂,体现出一个大主题。拆开来时又可以单独悬挂。由于条屏有可拆可分的特性,所以,条屏作品在落款时,可以在最后一条落一个款子,也可以每屏都落款。

二条屏,为杨沂孙所书,虽然只落了一个款,但是,为补充正文之不足,把款文中的时日部分,仍当作正文来写,其余款文作两行小字一并写出。

清代吴大徵所作的篆书四条屏,第一屏四行中的首行只写两个字,留出长片空白以见其虚,以后二屏,每屏写满四行以见其实,第四屏写三行半,留出半行作落款用,一虚一实,首尾呼应,克服了条屏章法容易单调的毛病。

7、关于“斗方”的章法技巧

中堂的一半称之为斗方,作品尺寸为正方形。正方形在视角上给人的感觉是太规正、太庄严,是一种借助于绘画形式的章法。斗方起于何时,恐怕难于查考。但是,由于当今建筑物的空间比较低,斗方已经成了人们审美的新趣尚,也激发了广大书法家们的创作热情。然而,斗方不一定是方的,有时常常有点扁方形。

下图是分段式的斗方作品,即是把长段文章,分成一段一段来书写,并把整幅作品分作四个横条,叠加起来成为一幅斗方作品。这种形式的作品,在古代几乎看不见,把单体横式变成了群体方形,体现出一种逆向思维方式。在整幅作品中,每个横条都是齐头不齐脚,有的一行只写1-3个字,有意留出一些空间,以不完整来破完整,章法效果极佳。

以上章法形式,仅供参考。章法只是一种格式,格式是跟着幅式走的,章法的外边处理完全受制于幅式的轮廓。章法之难,难就难在能不能出人意料。生活是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这种现象在书法中也应该有所体现,要时出新意。但是,不管怎么变,都离不开章法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正文和落款。问题是如何去捕捉书法美的形式,把书法艺术美和书法意境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推陈出新章法形式来。从表面上看,款识和章法都是末道小技,但更蕴含着人的综合素养。故而,我们应该在临池之余,多学习一些有关的书论、画论、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功嘛,只有慢慢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书法创作布局注意事项

书法作品由正文、落款及印章三部分构成,将其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总体的安排,即为布局。创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四周留空 行间透气

书写内容不可写满整张面,四周适当留出一定空白,形成白色边框,作品便形成整体。同时字与字之间也应适当留空,其字距小于行距,行距小于边框,以显空灵。书法作品按传统习惯为纵行排列,从上到下,从右至左书写。首行不需空格,首字应顶格写;未行不宜写满,末字下应留有适当空白。作品一般不用标点,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要混合使用。

(2)首尾呼应 字守中线

一幅作品的正文中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即首字与未字,应略大或略重于其他字。首字领篇,末字收收势,极为重要。同时,每个字的中心位置都应在每一格的中心线上,这样才能做到“横成排、竖成行”,作品才能更加整齐。

(3)大小相宜 轻重适度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一定的大小、轻重及形状,不可强求完全相同,但应做到整幅作品中没有“特别突出、极其显眼”(即特大、特小、特轻、特重)的字,尤其是楷书,做到大小相宜,轻重适度,整体协调。

(4)字体一致 格调统一

作品正文中所有的字都应是一种相同的字体。也就是“颜体”作品中都是颜体字,决不可以将“柳、欧、赵”等字体中的字进行拼凑。书写中,其用笔、结构的方法完全一致,达到格调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须做到形态各异,轻重有别,大小相间。尤其一幅作品内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应注竟变化,以避免雷同。

(5)字大款小 字印相映

一幅书法作品,落款的字应小于正文中的字,楷书作品可用楷书或行书字来落款,特别是用行书落款,还可求得变化的效果。印章多用名章及启首章。姓名章与款字大小相适,一般略小于款字,钤盖于落款的下面,若用两方,则两方印章之间空一方印章的位置。启首章形式多样,可大可小,一般钤盖于正文首字的右边。

谁能系统的讲讲米芾书法的结构?

你好,我是一名头条新人,书法本科专业,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谁能系统的讲讲米芾书法的结构?这个问题有点大哦,要想说清楚可以写本书了。不过还是可以简单从几个方面聊一聊,希望带给你些启发和方向吧。

好多人一提到米芾就说“八面出峰”,但这太笼统。除了用笔的丰富性,他的字更多是他的结体与点画的丰富多变才使作品面目险绝奇特,沉着痛快,并且过目难忘。

举几个方面吧简单聊下吧(供参考)

粗细

行书的变化,首推线条粗细的变化,要克服等粗体的美术字。简单举例

1.左粗右细

2.左细右粗

3.上粗下细

4.上细下粗

大小

米芾字形大小的变化也是多种多样,既遵自然形态,又别具匠心。任意取三字,皆有大中小之别。

相背

相背,点画的安排有相向和相背的关系,可以避免用笔的单调和结构的呆板,增加趣味。随便举四点。

1.两横相向

2.两竖相向

3.两横相背

4.两竖相背

疏密

从古至今,优秀的书家都十分注重笔画结构间的疏密关系。

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疏则洞达,密则茂密;疏密得当,风神乃出;若平均使用笔墨,点画平均排列,平均分割空白,当密不密,当疏不疏。则难成佳作。

上密下疏

上疏下密

开合

开合一般是左右结构的字,为了使字生动活泼,必须打破平衡而采取的一种结字方法。上合下开,上窄下宽,似宝塔外形。显得重心稳定;而上开下合,上宽下窄,似倒三角形,显得峭拔险峻。一正一奇,相得益彰,而米芾正是运用开合高手!

1.上合下开

2.上开下合

暂时就这些吧,以上几个方面供参考哦,当然还有错落,收放,布白等方面的特点,篇幅原因不细说了,不懂的多多交流,希望对你有点帮助。

整篇字怎么写美观?

这个题目所涉及的是书法章法方面的问题。章法讲究的是整体的协调,但这种协调又不是简单地一团和气,而是矛盾的统一,在各种对立中形成的协调。章法的创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写一行看三行

一件书法作品就如同一支军队,但又不是国旗护卫队。国旗护卫队的小伙子们都是一般高矮胖瘦,但一支军队中突击队,也有后勤队;有作战部队,也有运输大队;有指挥官,更多的是普通士兵。各种高矮、胖瘦不同的人,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形成战斗力。

书法作品也是如此,不能每个字都突出,都想当“英雄”,要有红花,更要有绿叶,相互之间是彼此衬托,而不是相互竞争。所以书写时要写一个字看三个字,写一行字看三行字,笔画之间要有呼应,字与字之间要有顾盼。

2、要善于制造矛盾

一部好的电影,之所以能有吸引力,就在于它有矛盾、有冲突,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与冲突,才能使剧情进行下去。书法作品同样如此,大小、枯湿、浓淡、轻重、疾徐的变化,就是书法中制造冲突的手段。

只有灵活动用这些方法来制造矛盾,让各种矛盾在作品中和谐地达到统一,这样才能让作品更生动,更打动人。

3、要有字眼

在围棋中也讲究“眼”,两眼棋才能成活,无眼则棋死。书法中的“眼”与此类似,当我们在看一件作品时,首先抓住你眼球的地方,就是书法的“眼”。

这个“眼”,也许是一个长长的笔画,也许是笔墨浓重的一个字,也许是一个连写在一起的字组,也许是一个造型独特的结构,等等,总之,就是第一眼就让你喜欢的地方。

但一件作品中,“眼”不能多,这一点与围棋不同。围棋中,眼多表示效率高,用最少的棋子围出了最大的地盘。但书法中“眼”则散。试想,一件作品中到处都是“眼”,也就意味着到处都没有眼,人的注意力被分散到了各处。

一般来说,一件作品中,在两三处“眼”足矣。

4、蘸墨的次数有讲究

有些初学者写字时,喜欢蘸一次墨写一个字,更有甚者,蘸一次墨写一笔,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

书法要有书写性,什么意思呢?古人在日常书写时,一定是蘸一次墨后,将墨写干净后再蘸墨,这样形成墨色由浓到淡的自然变化过程,这其实也是书法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墨分五色”的一种形式。

但墨太淡又会发涩,到底什么时候蘸墨呢?以创作一件四尺对开的条幅为例,一般来说,正文以蘸墨三四次或四五次为佳。

以上是关于章法方面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文征明行书有分大字行书与小字行书两种?

文征明行书,大字取法于黄庭坚,小行书源自于本体。

什么是本体?就是他从二王,欧、赵书法学习中,形成的自己独立的面目。而他的大字行书,基本保留着黄庭坚长枪大戟的风格,自己的东西不多。

文征明书法,最擅长的是小楷。精巧的笔法,妍秀的体态,使他在小字方面充分的施展其娴熟的用笔。在小行书方面,比赵孟頫的行书还要秀美。但过于骨感,若是喜欢苗条风格的书风,他的小行书是很好的学习范本。

与他小字迥然不同的大字行书,如果不是有标注的话,不熟悉文征明书法的朋友,是不会把他的大字行书和小字行书看成是出自一个人之手的。没有一点相通的地方。

为什么他不用自己的本体写大字而要用别人的字体呢?精细的笔法,在小字中能充分的表现出来。而大字一个是有难度,第二是他本体太瘦,写成大字会有疏松的感觉。。第三是大字用笔以实笔为主。太多的虚笔会让字形浮滑。你要学习他的行书,看你是要写大字还是小字。以你学习的大小来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