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百科 > 正文

字体百科

程姓起源_你的姓氏里都出过哪些名人

爱字体2023-08-25字体百科2
本文目录程姓起源,你的姓氏里都出过哪些名人?领姓起源?司马迁司马光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易经成书于何时?陈姓和程姓是不是本家?程姓起源,你的姓氏里都出过哪些名人?摘阮氏历史名人如下:阮瑀(约165-21
本文目录

程姓起源,你的姓氏里都出过哪些名人?

摘阮氏历史名人如下:

程姓起源_你的姓氏里都出过哪些名人

阮瑀(约165-212):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事,能诗,善作书檄,有《阮元瑜集》。

阮籍(210-263):三国时魏国文学家、名士,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他博览群书,尤好庄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余首《咏怀诗》,颇为有名。

阮姓历史名人——阮籍

阮咸:魏晋间名士,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贤”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弹琵琶,曾为散骑侍郎。

阮孝绪(479-536):字士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写了《七录》,仿照《七略》分类法,将当时所见图书6288种,44520卷,分为经典、纪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已佚。现尚寸《广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类情况。

阮枞江(873--944),又名阮况。今安徽省枞阳县藕山镇阮家享堂人。唐末,奉朝廷之命围剿断腰山(今藕山)一带以郭力武为首的山盗,大获全胜,被封为镇江南大将军。爱藕山镇形胜,遂定居,成为破罡阮氏鼻祖。在唐代,当地山上有江匪。懿宗皇帝派阮况(京都长安人)率兵来剿匪,纵火焚山,匪灭民安。懿宗以阮况镇匪有功,封为镇江南大将军,阮况易名阮枞(镇)江,并旨阮将军就地休憩定居,成为山下阮氏一世祖。

后阮氏修宗谱,认为将军之名,应与山并举,山中之匪已了,在“凵”中加上“了”字,而山之原始名莲花,花下有藕,于是将山名读“藕”山。

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清朝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嘉庆、道光年间,历任户、兵、工部侍郎,浙、闽、赣诸省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传》,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为己任。他在浙设诂经精舍,在粤立学海堂,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纂诂》、汇刻《皇清经解》180余种。

阮匡衡:[清]字瑶琴,江苏扬州人。康熙四十二年(一七o三)武进士,官守备。工十七帖,年七十余,犹日临不倦。《扬州画舫录》

阮丽珍:[公元?年至一六五三年前后]字不详,安徽怀宁人,阮大铖之女。生年不详,约卒于清世祖顺治中。美容色,长于作曲。大铖降清,她为某亲王所得,甚宠爱。后来为福晋所妒,遂被鸩死。大铖所作《燕子笺传奇》,相传乃丽珍所作;此外又作有《梦虎缘》、《鸾帕血》……等剧,《梵天庐丛录》并传于世。

阮年:[清]字遐生,杭(杭州)人。墨竹师诸升。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作兰竹图。《图绘宝鉴续纂、同人画集

阮品:[约公元二六五年前后在世](亦作侃)字德如,尉氏人。生卒年不详,约晋武帝泰始元年前后在世。与嵇康为友。仕晋至河内太守。品著有文集五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近现代名人

阮真(1896.9—1972.12),又名阮乐真,浙江绍兴上虞东关区人,中国第一位语文教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学语文教育研究成果最为丰硕、最具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语文教育家,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研究的开拓者。所著《中学国文教学法》是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的开山之作。他是少年中国学会的首批骨干,“五四运动”的先驱者。

阮玲玉(1910——1935),中国早期影星,原名阮凤根,学名阮玉英。广东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关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因为当工人的父亲早逝,孩童时代就随母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让她上学读书,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中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

阮成发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

阮次山 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兼首席评论员

阮次山

阮崇武原公安部.劳动部部长海南省省长,海南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阮泊生1914年生。直隶(今河北)蔚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蔚县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任中共浑源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处处长、河北省副省长,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委书记,山西省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3]

典籍解释

《诗经》中有一首诗:“密人不恭,取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

《辞海》在“阮”的辞条里,开头如此解释:“阮,古国名,偃姓,在今甘肃泾川,周文王所灭”。《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

《诗·大雅·皇矣》这首诗描写的史实是:周文王晚年做了一系列伐商的战略准备,周围许多封国被他或攻灭或收并,唯有西北边的密须国不服,密须国在今甘肃灵台县。伐密的大意是,密须国人违抗大国的命令,带兵去打阮国(今甘肃泾川东北),打到共(今泾川县城北水泉寺)的地方,周文王立刻大发威力,恼将起来,便带兵去阻住密须国的兵队,不久灭了密须国。

《姓谱》及《通志氏族略》记载:“阮,为商代诸侯小国,在岐山、泾水之间(今甘肃泾川县),子孙以国名“阮”为氏”。

《中国姓氏地图》第六部分以《以国为姓,以阮国为姓》为题说:“ 据史书记载,殷商时有一诸侯国阮,位于泾渭之间,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泾川一带。后来,阮国被邻国周吞并,阮国子孙为缅怀故国,纷纷以国为姓,由此,便产生了阮氏”。

《千家姓查源》上说,“殷商时有一个阮国,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肃省泾川县东南一带,后来被周文王所灭,阮国的子孙就以国为姓。中国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整个中国”。

参考资料

[1] 阮氏起源.大中华族谱网 [引用日期2020-02-14]

[2] 阮氏家乘谱牒和字辈 .百姓源流网.2011-5-23 [引用日期2013-08-08]

[3] 阮姓历史分布.中国陵网.2010-11-17 [引用日期2013-08-08]

领姓起源?

领姓

姓氏:领〔 領 〕拼音:lǐng人口:约 1 千〔 稀有姓氏 〕排名:第 1301 位。位于莱姓之后,彪姓之前。

领姓的姓氏源流

一、领(領)lǐ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湖北之武汉、云南之路南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考略》亦收并注其源:

1、其引《程氏世谱》云:“吴郡有领氏。”

2、其引《边防考》云:“邛部土司亦有领氏。”(按:邛,或指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之国。此“领”,或作“岭”。源於西南少数民族。)元代有领台。

二、领(領)

领姓分布:宋时吴郡有此姓。今安徽淮南、湖北武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领姓起源:

1、领氏出自遂人之族。遂人,《周礼》地官之属,掌管六遂(郊外地区)事务。

2、四川越嶲北邛部县土司有领氏,见《边防考》。

司马迁司马光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官至太史令、中书令;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官至太尉、太傅。

司马迁、司马光、司马懿是三个姓“司马”的著名历史人物,司马迁、司马光是写历史的,代表作品分别为鸿篇巨制《史记》和《资治通鉴》,司马懿是创造历史的,代表作是高平陵之变,奠定155年大晋王朝,他们都是司马氏里面的佼佼者。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活动于西汉时期,司马懿(公元179年-251年)活动于东汉末年到曹魏时期,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活动于北宋时期,他们三人所属时代的时间间隔都比较大,虽然都姓司马,但似乎很难说清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而且司马迁是左冯诩夏阳(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另说今山西河津)人,司马懿是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信阳光山县,三人籍贯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距离相差不远。

不过通过史书记载,他们之间还真有一定关系,而且还非常密切,下面详细介绍。

一、司马姓氏的由来

中国姓氏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母系时代,秦汉以前,姓氏是分开的,“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且“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古代,不同姓的人,即使同氏,也可以通婚,同姓的人,即使不同氏也不可以通婚。

秦汉以后,姓、氏才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

关于姓氏来源,“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则是从帝王所分的封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但没有氏。

司马是比较著名的复姓,关于“司马”这个姓氏的起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官职,最早出自西周掌管军事大权的大臣程伯休父,他官至司马,遂以司马为氏。春秋时期,宋、晋等诸侯国都设置司马一职,各以司马为氏;

第二个是源于陈、田姓,出自春秋时期司马穰苴之后。司马穰苴原为齐国人,田(田、陈同源)氏,其被齐景公封为掌管军事的大司马,后人尊称为司马穰苴,后代遂以司马为氏;

第三个是源于姬姓许氏、郝氏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司马氏源远流长,曾出现过许多名人,并且在西晋、东晋时期成为国姓。由于晋朝存在时间短暂,且长期处于动乱状态,所以司马这个姓氏并没有发展为大姓。宋代时,司马位于《百家姓》第四百一十位,目前司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约2.8万人(比想象中的少)。

二、司马迁、司马懿有共同的祖先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介绍了自己的世系,具体为:颛顼——重黎氏……程伯休父……司马错——司马某——司马靳——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

由此可见,司马迁是司马氏始祖程伯休父之后,更是帝颛顼之后。

关于司马懿的世系,《晋书·宣帝纪》记载比较清楚:“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然后提到程伯休父,不过与司马迁不同的是,司马懿为司马卬之后,司马卬在楚汉之争时被封为殷王,都河内(今河南沁阳),汉朝时废国为郡,司马卬子孙后代都定居于此。

司马卬八世孙为司马钧,司马钧生司马量,司马量生司马俊,司马俊生司马防,司马防生司马懿。司马懿世系为:

颛顼——重黎氏……程伯休父……司马卬……司马钧——司马量——司马俊——司马防——司马懿。

从上可以看出,司马迁和司马懿都是程伯休父的后裔,也同是帝颛顼之后,算是同宗同源。

三、司马光是司马懿的后裔

关于司马光的先祖,史书在其父亲的传记中有明确记载,据《宋史·司马池》记载:“司马池,字和中,自言晋安平献王孚后。”即司马池是司马孚的后裔,而司马孚则是司马懿之弟。

司马光是司马池之子,所以司马光也就是司马孚的后裔,由于时代久远,具体世系已不可考。司马光世系为:

颛顼——重黎氏……程伯休父……司马卬……司马钧——司马量——司马俊——司马防——司马孚……司马阳……司马池——司马光。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司马光是司马懿之弟司马孚的直系后裔,与司马懿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与司马迁的关系更加疏远。

四、史书记载真的可靠吗?

关于司马迁与司马懿的先祖,都提到周宣王时期的程伯休父,在他们认知当中,程伯休父是司马氏的始祖,所以他们都是出自程伯休父之后。不过从司马氏的起源来看,司马氏起源不止程伯休父这一脉,呈现多元化,所以具体他们是不是程伯休父直系后代根本无法考证,只能说可能性大一点。

至于司马光是否是司马孚的直系后裔,史书记载比较奇特,讲明司马池是“自言”,意思是他自己说的,即无法证明为真,也无法反驳为假,史书作者即载明其实又保持一丝怀疑态度。

我们知道,司马孚生活于曹魏和西晋时期,司马池、司马光活动于北宋时期,相差800年左右,时代久远,世系也不可考,所以一切都很难说清。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池为何不讲自己是司马懿的后代呢?毕竟司马懿是晋朝皇帝直系先祖,而司马孚只是旁系。或许司马懿乃至晋武帝司马炎得国不正,受到后世鄙视,而司马孚虽然是司马懿之弟,但并没有帮助和支持司马懿夺取曹魏大权,甚至一度同情魏帝,所以名声较好,在宋朝讲究名望的时代,自然不会找司马懿这样的窃国者作为自己的先祖,所以找到了司马孚。

易经成书于何时?

《易经》是历来被称作卜筮书,卜筮最早在殷周时期的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非常崇高的地位。

具有关文献记载,但是处理国家大事,即使国君和卿大夫都同意,卜筮的结果说不该就要取消。反之,如卜筮的结果说某事该做,即使公卿大夫卜筮结果执行活中的作用,使卜筮者享有崇高的地位。

从事卜筮的神职人后来也往往是公卿宰相之类是从春秋战国时代起,理性思潮兴起,传统的神学一步步破步步降低。秦汉以后,公卿将相就不再从事卜筮,而从事卜筮渐降低,有的甚至流落民间科学的发展,就出现许多用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占卜的专职人影、候钟律,权土炭等等。他们和原来的卜筮职业者争地位。

召来各种占卜专家,以求选个好日子,但众说纷纭,最后还是五行家为准。这件事也说明《易经》占筮,即在占卜领域,也不再下令,占卜职业者的官职,不得超过司膳寺诸署令。

司膳寺不署令更是官低职微,大约最多不过相当于今天一个处长。宋明还都配备一名专职占卜者,但“有职无禄”,事实上,和民间样。上述事实说明,封国家越来越不把占卜当作一回事了殷周时代居于崇高地位的龟卜,汉唐以后就完全失传了。《易经》适应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方向子及其以前,称做学问的有六种,叫做“六艺”。六艺不包括《易经》不是一种学问,无法用它来教人。

《易经》书中透露出来零碎碎的、有关各种知识的只言片语。在《易传》中,讲了一在《易经》中,连这完整世界观也没有。因为它的目的是占识,也不以记载知识为目的的发展,大约从春秋时代起,就提出“《易》不可以占险年)的思想。当时的易学家,主要用《易》来借题发挥,作为的理论依据。战国时代,荀子更进一步提出:“善《易》者不略。

依荀子的说法,用《易》进行占筮的,都是些不善为学家。正是在这样的形势,逐步产生了《易传》,把《易》哲学书一时期大约是《易》由专门的筮书到主要作为哲学书的转变时,才不烧《周易》,认为它是一本卜筮书把《周易》作为讲天人之道的书,并且由于它讲得好,讲得集都援引《周易》的道理,《管子》、《吕氏春秋》,《庄子》、《荀周易》有所介绍或阐述,或者是借用《周易》来讲述他们自己由于《周易》已被先进的思想家们当成讲天人之道的哲学书,且《易传》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学说,这就可以当做知识用以教授学生了。

所以汉初年,《周易》就被国家列入学官,置博士,教授学生用一番道理去解释《易经》,《易传》已经开了一个头。汉代学者虽然把《周易》尊为经,认为《易传》是孔子所作。但在当时,被尊为经的还只是五经或六孔子的作品,如《论语》,虽认为很重要,但还不算经。因此,汉代初年,人约也未把《易传》看做经,所以他们才模仿《易传》,开始注释《易经》。

汉代易学家中,象数派居多数。留传至今的易学著作,有《易纬》七部,有《京房易传》、《焦氏易林》等。魏晋时代,由于义理派兴起,几百年中,汉代的易学著作几乎丧失殆尽。到唐代,李鼎祚汇集了他能见到的汉代易学材料,才使濒于绝的汉代易学得以一脉绵延,清代,汉学家更大规模地搜集汉代的易学材料从他们的著作中;使我们得窥汉代易学的只鳞片爪汉代易学影响较大的思想,是卦气说,以及与之相伴或由它派生的纳甲、爻辰等说法。汉代炼丹术兴起,炼丹方士借用当时的易学理论,去说明丹药的化合过程,这就是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现代不少人说这是一部内丹书,其实只是在唐代以后,当内丹术兴起的时候,道教才把它当作内丹书。

说它一开始就是内丹书,不符合历史事实汉代从刘歆开始,把历法数据和易数相比较,认为历法数据都是从易数推出来的。刘歆和在他之前作卦气说的孟喜,可说是“科学易”的创始人。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继承刘歆的作法,把历数和易数相附会。他们都遭到后来天文学界的严正批评《周易》在汉代就成了五经之首,所以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儒经是《春秋》。

汉代讲天人感应,《春秋·公羊传》是天人感应的经典魏晋玄学兴起,《周易》为“三玄”之一。然而由于王弼以老解易,所以玄学的实质乃是魏晋人所理解的老庄思想唐代在思想上多继承玄学,在易学上无大创造。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们又以理学解易。其中最著名的是《周易程氏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

这些著作后来都被作为标准教材,供士人们阅读、学习,并以此应科举、求官做北宋时代,出现了《河图》,《洛书》,《先天图》等等,作者们说是上天所赐圣人所作,他们只是发现了这长期失传的秘密。从此以后,作图风起,明代以后的易学著作,几乎是无图不成书唐宋以后,《周易》的流传更加广泛,不仅儒家的著作几乎没有不谈《周易》的,《易传》中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成了理家的口头禅,道教、佛教也广泛利用易学理论来阐述他们的教义清朝人编《四库全书》时,对以前易学的发展做了总结,他们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陈姓和程姓是不是本家?

要说姓氏基本上都是一家,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姬姓,可以说五千年前都是一家,

陈姓来源:

陈姓出自姚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被同化的少数民族改姓“陈”。

改姓,也就是古时候的帝王赐姓。

小国“陈国”遗名,也属于国名为氏。

程姓来源:

出自风姓,重和黎的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以地名为姓。

出自商、周之际的伯符之后。(也属于赐地,随地名、封侯名姓)

出自姬姓是荀氏后裔以邑为姓而改。

被同化的少数民族改姓“程”。

其他姓氏改姓“程”。

其中“姬”姓分延出了很多的其他姓氏,所以我说很多姓氏追溯起源都是一个家族的。

有一个“陈国”亡国,一部分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而大面积改 姓“陈”,但是遭到了新生政权的猜忌和恐惧而产生了大范围的屠杀,可谓是“陈者,皆可杀。”后有一部分人为了保全自己的姓名,但是也不愿意忘记国耻,便取了相近的谐音“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