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答疑 > 正文

字体答疑

哥的古代字怎么写(对兄弟姐妹的尊称)

爱字体JH2023-02-23字体答疑0
本文目录哥的古代字怎么写,对兄弟姐妹的尊称?这个四弟或四千岁是从什么时候流传开的?称王建国为何称汉?形容古代男子帅气的词语?古代人怎么称伯伯?哥的古代字怎么写,对兄弟姐妹的尊称?在外人面前:兄称妹为舍
本文目录

哥的古代字怎么写,对兄弟姐妹的尊称?

在外人面前:兄称妹为舍妹,妹称兄为家兄。当面:兄称妹为小妹或直呼其名,妹称兄为兄长或父兄。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

哥的古代字怎么写(对兄弟姐妹的尊称)

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这个四弟或四千岁是从什么时候流传开的?

赵云的这个四弟或者四千岁的称呼,是从明清时期,说书或称评书艺人口中流传下来的。

赵云这个人,在正史《三国志》书中,作者陈寿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与他合在一起做的传。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正史中的赵云介绍并不多,主要事迹就是身抱幼主,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后迁为牙门将军。

说白了,这时的赵云也不过是刘备手下的一个警备队长而已。

赵云在民间火的时候,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之后,三国演义不但渲染了桃源三结义的故事,而且也把赵云描写的神勇无敌,比如,长坂坡杀的七进七出,血染战袍,怀抱幼主,安然无恙。

正史《三国志》里,桃园三结义实际不存在,当然更没有赵老四或者四千岁之说了。

正史里只提到,刘、关、张感情好,情同兄弟。

〖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引自三国志)〗

而赵云,无论是地位还是称呼,都没拔高到过兄弟之情的地步。

赵云地位的提高,还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书,《三国演义》里,有了桃园三结义,而且大大强化了赵云和刘备的关系。但仍然没有达到四弟或者四千岁的地步。最多也就是关羽承认一句:“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

所以,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没有承认过赵云是老四或者四千岁。

真正把赵云列进老四的,是戏曲和评书艺人故意而为的。比如有些评书里,就有这样的句子:

〖张飞见赵云的心里难过,便劝道:“人死了不能复生,还是先料理后事要紧。巨鹿郡也呆不下去了,料理完司马太守的后事你与我一块儿回去;我大哥久仰子龙大名,咱们跟大哥一起干,你就是四弟了!” (引自评书赵云传)〗

赵云久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非常敬慕这三位英雄,因此,当下就答应了:“就依翼德将军.”之后,像《收姜维》这样的戏曲里,就会半真不假,念赵云是”四千岁“。

关羽关二哥排行老二,当然称呼两千岁了,张飞张三哥则称呼三千岁。赵云排在最后,自然是老四或者四千岁了。然后就一传十,十传百了。这个称呼就广泛就流传了下来。

评书人和戏曲这么编,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明清之后的一些评书,很喜欢乱封王。比如《杨家将》里有所谓十大王爷,还有许多评书里,喜欢把皇帝和臣子们称兄道弟,可能这样显得比较亲近吧!李世民就会称呼秦琼”秦王兄“,称呼尉迟敬德”尉迟王兄“。

造成这种原因的是,评书和戏曲的受众群,文化水平比较低,大多不懂古代朝廷里的规矩,所以把赵云编成四千岁。这样即能朗朗上口,也突出了君臣关系的融洽。

说到底,就是民间艺人要捧赵云、所以不惜抛弃历史真实的记载。只保留了一些听着热闹,看的解气的片段,也就是博人一笑罢了。

(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留言和点赞,喜欢就加关注吧。)

称王建国为何称汉?

一般国号的建立跟帝王是哪里人关系不大。刘邦是沛县人,也算是楚地人,由于后来项羽分封诸侯王时,给他的封地为汉中,封为汉王,立国之后就沿用封爵“汉”为国号,汉朝的“汉”就是这么来的。

中国历史上国号有很多,像刘邦汉朝就属于爵位,国号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发迹地

发迹地主要是由于一直居住或迁居至此地,而以此地名为国号的情况,如夏朝来源于夏启迁居至“大夏(今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商朝来源于商汤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后来盘庚迁居之“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所以又称为“殷商”;周朝来源于周部落古公亶父迁居至“周原(今陕西西安西南)”;秦朝来源于非子被周孝王赐地“秦地”;孙吴来源于春秋时期吴国地域;宋朝来源于赵匡胤发源地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辽来源于“契丹”的发源地“辽河”;西夏来源于拓跋思建国时的“夏州(今山西横县)”,称“大夏”,由于地处西方所以史称“西夏”。

二、爵位

爵位主要是被统治者赐予的爵位,立国后沿用爵位号为国号的情况,如汉朝的来源于刘邦“汉王”的爵位封号;新朝来源于王莽的爵位封号“新都侯”;曹魏来源于曹操的爵位封号“魏公”、“魏王”;晋朝来源于司马昭的爵位封号“晋公”、“晋王”;隋朝来源于杨坚的爵位封号“随国公”,后来改为“隋”;唐朝来源于李渊及祖上的爵位封号“唐国公”。

三、寓意

寓意就是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国号的情况,如元朝来源于《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寓意为“大、首”之意;金来源于女真族寓意不会变坏的黄金的“金”;明朝来源于白莲教的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到来”,寓意为“光明”。至于那些东周、武周、北周是或认为是周朝姬姓后裔,所以以“周”称国号;其他的重复使用的国号来源于与之对应前朝后裔或自认为是其后裔而来,或是建国地与前朝重叠。

形容古代男子帅气的词语?

风度翩翩、雅人深致、气宇不凡、

品貌非凡、翩翩少年、才貌双绝、

淑人君子、高大威猛、仪表不凡、

逸群之才、昂藏七尺、旷夫怨女、

断雁孤鸿、投梭之拒、彪形大汉、

轩然霞举、怜香惜玉、玉质金相、

弟男子侄、噙齿戴发、孤鸾寡鹄、

惜玉怜香、莺俦燕侣、忘恩负义、

色衰爱弛、巾帼须眉、寡鹄孤鸾、

华封三祝、沈腰潘鬓、面如傅粉

古代人怎么称伯伯?

伯伯,就是父亲的哥哥,又称伯父。古时候也有叫世伯、从伯的,也有叫伯的。古先人把父亲的亲兄弟按大小长幼来排序,分别是伯仲叔季,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后来,随着人类历史发展,以及习俗文化的不断提高和进步,还有语言的表述精准度,对血缘关系的称呼有了新的认可,除了父亲的哥哥称之为伯父,剩下的仲叔季都是叔父。也就是今天伯伯和叔叔。

据说,在中国最早的妇隶社会或者封建设会,什么伯呀仲呀,都是些皇门权贵,名候王族,按功劳大小,亲疏远近来晋升的,伯仲叔季也代表着他们的地位。好像与血缘关糸没多大关糸。伯伯有两种用法:有血缘关系,一般只是叫父亲的哥哥, 伯伯是一个亲属称谓,指父亲的哥哥,也叫伯父或阿伯,或简称伯。古称从父。不过,伯(bǎi)也可以指大伯子,即丈夫的哥哥。伯父妻子称“伯姆”或“伯娘”或“伯母。无血缘关系的,伯父、伯伯、阿伯也可以称比自己父亲年纪大的男性长辈,或对朋友父亲的尊称,如世伯。伯伯、阿伯亦是对一般中老年男性的称呼。其实也没有那么严格,不是说比自己父亲大的就必须叫伯伯;比自己父亲大一两岁、三四岁的人,叫他叔叔,也是能接受的;而且叔叔听起来年轻,称伯伯显得老。我们如今在外面称呼年纪大的人为叔叔,叔叔已经成了一种敬称,而不再仔细考究他与自己的父亲谁大谁小。

这里有个故事可以分享一下,就是伯夷和叔齐,不食周栗的传说。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不知为什么,若干年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大概是长兄为父,大者为尊的道理吧。哥俩先后前往周国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夷齐兄弟让国,扣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仁哲大义,是历代中华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明的典范。这个故事课本里有,也有民间杜撰,直到如今还耳熟能详,因为故事里的首阳山,就是千年帝都洛阳的北邙山,首阳山只是其中的一段,山的脚下就是中卅名镇,首阳山镇,也是我的故乡,欢迎诸君到此观光考证,分享中国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