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答疑 > 正文

字体答疑

继字的篆体怎么写(和氏璧是怎么来的)

爱字体JH2023-02-22字体答疑0
本文目录继字的篆体怎么写,和氏璧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秦汉封泥历经千年不碎?绩近义词?继署的意思?三字经木石金全文?继字的篆体怎么写,和氏璧是怎么来的?和氏璧,一块价值连城的绝世美玉,一方英雄豪杰垂涎三尺
本文目录

继字的篆体怎么写,和氏璧是怎么来的?

和氏璧,一块价值连城的绝世美玉,一方英雄豪杰垂涎三尺的无价之宝,一段流芳百世的不朽传说。它虽然只是一方小小的玉石,但它却和腥风血雨的历史连在一起,甚至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它还能左右历史的发展。

继字的篆体怎么写(和氏璧是怎么来的)

一个个动人的传说在人们中流传,历史的几度沉浮,使之时而出现时而隐匿,神秘的行踪让人们惊讶不已。从古至今,很多关于它的故事与传说层出不穷,到了今天,人们依然不能揭开这个谜底。关于和氏璧的诞生,有一段凄惨动人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一天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了一块大青石,当时正有一只凤凰栖息在上面。凤凰不栖无宝之地,所以他认定这是一个宝物,便把石头弄回来,献给当时的国君楚厉王。昏庸暴虐的楚厉王认定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说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便砍掉了他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承王位,卞和又带着大青石去见楚武王,但不识货的楚武王又以同样的理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待楚文王即位后,失去双足的卞和,抱着青石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到双眼流血。楚文王知道这件事情后大为惊奇,派人接他入宫,问清他痛哭的原因,深为感动,便命人将这块石头剖开,果然发现一块晶莹无比的宝玉。于是楚文王命工匠将这块美玉雕成一块玉璧,同时为了纪念卞和献玉有功,将这块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因其曲折动人的传说增添了一番神秘的色彩,这预示了在人类的历史上,和氏璧有着神秘莫测的命运和独一无二的价值。楚咸王当政时,正是它诞生400年之际,它被赠予了为楚国立了大功的相国昭阳,但是,由于昭阳在宴会上展示和氏璧,所以不幸遗失。50年后和氏璧才在赵国太监缪贤手中出现,但没多久就落到了赵惠王手中。在那个诸侯纷争的年代,和氏璧成了各国垂涎三尺的无价之宝,名垂青史的“完璧归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大智大勇的蔺相如,运用自己无比的智慧和勇气与和氏璧一起青史留名,也为和氏璧的传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到了秦国人手里,从此它的价值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它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便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宰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写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让巧匠把这八个字刻在和氏璧上。从此,和氏璧就成了皇帝专用的玉玺,秦始皇称之为“国玺”,梦想让这块玉玺代代相传,可事实并未如他所愿。秦末楚汉之争时,刘邦率先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把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称帝后,出于和秦始皇同样的想法,把和氏璧称为“汉传玉玺”,企图代代相传,但这一切也成为梦想。

公元8年,西汉的政权被王莽觊觎,他向姑妈孝元皇太后索要玉玺。太后盛怒,一气之下将玉玺摔到了地上,摔掉了玉玺的一角。后来,所缺之一角被王莽命巧匠补上。当然,瑕不掩瑜,举世无双的和氏璧依然被世人仰,后来,汉光武帝刘秀手中又掌握了和氏璧,不过,东汉末年,战乱中的汉献又把和氏璧遗失了。

公元192年,长河太守孙坚讨伐祸乱朝廷的董卓,攻入了阳城,发现城南一水井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便派人打捞,结果打捞出脖子上挂一朱红小盒的女尸。打开小盒一看,里面所装的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传国之宝——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为孙坚所有。后来孙坚岘山战死,和氏璧落入军阀袁术手中。袁术死后,和氏璧被广陵太守徐所得,为了讨好曹操,便把它献给了曹操。

后来司马氏统一天下,和氏璧理所当然到了晋朝宫中。西晋末年,由于战乱频繁,和氏璧不断易主,几经朝代变更,和氏璧又传到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手中。李渊把和氏璧改称为“宝”,想作为他们李氏家族的传家宝代代流传,但同样这也只是一个梦想。到了五代十国,和氏璧彻底失踪了。

和氏璧后来又出现了几次,不过其真实性有待考证。有人在宋哲宗绍圣年间得到过一块玉石,他当成了和氏璧献给皇上,几十名学士与大臣考证该玉石的确是传国之玉玺和氏璧。不过,人们还是不相信这是真的。又有人在明朝的弘治年间发现了一块玉璧,当做和氏璧再度献给皇上,但是,孝宗皇帝觉得是假的,并未采用。清初,当时的故宫博物院存有三十九块御印,其中一块被认为是和氏璧,但经乾隆皇帝钦定,证明是假的。到清朝灭亡,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皇宫时,当时的警察总监还在追查玉玺的下落。直到今天,和氏璧的下落还是一个谜,也许它已在不断的易主时丢失,也许在频繁的战乱中被毁灭,也许静静地躺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你是怎么看呢?

为什么秦汉封泥历经千年不碎?

它,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是秦人用泥土铸就的一部美学史诗。它,是一幅幅“袖珍式”的书法作品,带人穿越回2000多年前,感受秦小篆的无穷魅力。它,是继秦兵马俑、秦简牍之后,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中国历史的佐证与补充引得世人关注,是秦汉历史、地理研究及中国古代职官研究的一次重大发现。它就是现藏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秦封泥。

一枚枚小小封泥,见证了那个辉煌强大的秦王朝的风风雨雨,直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向世人诉说着大秦的故事。

秦文化研究会秦封泥专业委员会理事何全喜这样解释:“在文件启封后,封泥的使命就完成了,大量封泥会被当作办公垃圾处理掉。在焚烧办公垃圾的过程中,火的热量把封泥陶化了,因此这些‘带文字的泥坨坨’才得以留存至今。”

绩近义词?

没有相对应的近义词。

“绩”,普通话读音为jì,“绩”的基本含义为把麻搓捻成线或绳,如纺绩、绩麻;绩的引申含义为继,如“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

在现代汉语中,“绩”还有成果,功业的含义,如成绩、功绩。

“绩”,初见于金文中,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说文中发现,“绩”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继署的意思?

指的是继续签署或布署的意思。

“继”,初见于商朝甲骨文中,形声字。《说文》:“继,续也。”金文的字形像两束丝似断又连的样子。小篆以后加“糸”旁。《论语》:“兴灭国,继绝世。”引申为“继承”、“随后”、“接济”、“增益”等义。后来陆续在金文、说文中发现,“继”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三字经木石金全文?

三字经

宋朝 · 王应麟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

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

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

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

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

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

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

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

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

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

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

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

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

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

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

晏虽幼,身已仕。

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

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