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答疑 > 正文

字体答疑

古代的周字怎么写(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

爱字体JH2023-02-11字体答疑0
本文目录古代的周字怎么写,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周字的起源和意义50字?请你谈谈周慧珺的书法得失有哪些?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周易?谁能讲解一下道德经中道生一?古代的周字怎么写,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子曰
本文目录

古代的周字怎么写,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是孔子他老人家说的,也许是在他给自己的三千弟子讲课或者聊天时随口说出的一句话,却被他的弟子整理辑录在《论语》这本书中,流传千年。

古代的周字怎么写(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

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公元前551年,两千五百年的时间,改变了很多事情,尤其改变了我们说话的方式。在今天能够读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他老人家说的话,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更奇妙的是,古人说话都这么言简意赅吗?

所谓“微言大义”,短短的十六个字,孔子竟然讲清楚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别。在他老人家看来,君子和小人之间,就是“周”和“比”的不同。要理解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我们必须搞清楚“周”和“比”这两个字的意思。

君子周的“周”如何理解?

“周”最初出土于殷墟甲骨文的占卜辞中,甲骨文中的“周”字,没有“口”字。由“田”字演化而来,在四个空格中各加一点,表示 “封田分地”。所以周王朝的建立,其实就是分封制度的建立,也就是封建制度的雏形。

但是出现了“口”字后,“周”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表示田地里的庄稼茂密,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周密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

如果用“周”来组词,我们会说——圆周,周密,周长,都有一种环绕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周,就像一个圆圈一样,从圆心到各边界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孔子把“周”用来形容君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君子平等地对待任何人,不偏不倚,不远不近,不亲不疏。君子就像是一个圆圈的圆心一样,他们对待人没有任何的偏袒,和所有人都保持相同的距离。

小人比的“比”什么意思?

“比”同样是甲骨文,象形文字,表达的是两个人,步调一致,比肩而立的意思。和“从”字是一样的字形,但是方向相反而已。《说文解字》中说: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象形字典》中对“比”的解释:

“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

所以“比”字,同样能够用来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但是更多了一层意思,表示两个关系亲密的人,连言行姿势都非常相似。

比,在《周易》六十四卦中排在第八卦,主要讲内外交往和相互团结。因此“比”,其实最初并非一个贬义词,和“周”一样,都是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高下之别。但是到了孔子的这句话里面,“小人比而不周”,比字就成了贬义词,和小人的关系划上了等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 为政》。多数人翻译成:“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孔子其实想表达的是,君子能够和所有人搞好关系,不刻意疏远一个人,也不刻意亲近一个人;小人呢?往往和一两个人走得很近,步调一致,因为这一两个人而疏远其他人。

为什么呢?君子和所有人搞好关系,是因为君子和光同尘,对别人没有所求,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小人则不同,贪财好色,见利忘义,他们和一两个人亲密,是因为他们交往的人,都是为了能够给自己带来某种好处。

END.

声明:本文由博书团队原创首发,禁止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联删。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周字的起源和意义50字?

周字起源于井字,井田制。周代将土地分为九份,中间一块为公田,其余八份由八家耕作,并管好公田,这是井田制。它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体现,耕者有其田。一直影响到辛亥革命。近代革命也是打土豪,分田地开始。今天,农业仍是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的大问题!

请你谈谈周慧珺的书法得失有哪些?

周慧珺先生的书法之得,是当代沈尹默、白蕉之后少有的得笔者。书法之失,是晚年书法结体略有程式化之感,但无伤大雅。

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周易?

感谢今日头条,感谢悟空问答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让我有机会来回答这个问题。一问百答,各抒己见,不喜勿喷。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解释一下题中的内涵。首先,题中主要语: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周易。总共三要素。他问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得先知道,世上都有什么样的人。我把世上人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智慧型,相信神学,相信有超世界,力求解脱,或在世成仙得道之人。二种,情欲型,不信神鬼,不信有超世界,极端认为自然物质,人死如灯灭。三种,愚昧型,痴苶呆傻植物型,只知吃睡玩,无所事事。学习,通过文书或别人的行为,从中得到自己所要追求的知识或方法的过程。周易,故名思意,是周朝的易经,简称周易,也称《易经》,以下称周易为《易经》。我们看一下《易经》主要是讲述什么的,都由哪几部分组成。《易经》是一本神学书箱,由周文王把对自然的感悟融入伏羲的先天八卦太极图的八种代表自然事物的符号之中,互相组合变化出六十四卦画,又附注了卦辞。后又经其子周公注了爻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成。《易经》图文并茂,经中用凝炼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严紧的逻辑,清楚的阐述了上天初始大道内在的属性,以及大道和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上天大道的关系,乃至人要从无常的死亡现象中回到永恒长生天的方法。是中华文化史上阐述宇宙真理的一部宝典,被称为万经之首。由于历史久远,有些人把《易经》当成问卜吉凶、算命的工具,这纯属无稽之谈,是对我中华智人伏羲、文王和周公的极大污辱,是对我中华文化的抹黑。根据以上对世人的分类和对《易经》内容的阐述,我判断,相信有神灵,探究宇宙真理,不图名利,力求解脱,欲得长生之术者,适合学习周易,有其它目的的就是学,也学个乱七八糟,不得其义,反而事得其反,害人害己。例如孔子,不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跟着老子学习,未得大道精髓,就远离无上师,对大道一知半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灵魂不是那个宇宙的核心“仁”,还自立所谓的无根儒教,在没开大悟,不解《易经》中精髓“三”的情况下,还给《易经》乱作内容空洞的象辞,害了我们中华民族中,问道求知的仁人志士几千年。还好,孔子临死前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向后人做了忏悔。说自己不是仁,还没有读懂《易经》,苇编三绝。告诉他的弟子,若想见性成道,别学我这套,我这套是愚民维统的。因此所造业障,自己做梦,死后灵魂下了地狱,生爱大周,死入殷商,孔子寿终前自言:我即入冥府。就现在儒释道一家的说法,我不知说者何意,若是都在道中的意思,还讲的过去,因为万物都是一家。若是说儒释道对道的理解等级一样的话,我看有点过高抬举儒学了。当然,这也不是后人的错,是孔子自创儒教,又给《易经》填象辞,本来不是无上师,却干了无上师干的活造成的。要说儒释道一家,不如说心释道一家恰当。话又说回来,啥人也在大道本体之中,也是上天大人大身上的一部分,也是上天至高无上大力量的运复,也存在他们的价值,不可极端否定。

大王原作:

易经本是经中王,

阐述真理万古芳。

后人不解其中义,

拿它给人算卦讲。

装神弄鬼骗钱财,

害人害己丧天良。

若要知道其中义,

道德经里大义藏。

如今易经又诠释,

易经大诠放光芒。

注:《易经大诠》是我手写对《易经》的翻译。

谁能讲解一下道德经中道生一?

要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句,至少得跟后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结合到一起去理解。

而目前本题干下已经有200+的回答,以此为标志,这些回答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断章取义型的,完全不曾提及上下文。这里的断章取义,并非就是说这类回答就一定不靠谱,但不联系上下文而完全自以为是的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一本书里面的核心语句,我觉得多少有点耍流氓。另一类自然就是联系上下文了。当然,·第一种还有不少属于抖机灵一类的。

·

展开全部答案,以「负阴而抱阳」关键字进行内容搜索,目前只有17个结果,而有些回答不止一次提到了“负阴而抱阳”,换言之,只有十分之一不到,接近二十分之一的回答能够联系上下文。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该题对真正基于《道德经》本身进行回答的答主而言,算得上一个不小的坑。不过,如果使用刚才提及的搜索办法,可将所有不联系上下文的答案排除,这对于真正想触摸原著真意的读者来说,是个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虽明知是坑,但奈何心有所感,不吐不快。

首先,《易经》的两仪四象八卦之递进,最多只是一生二的重复,即使被不少答主认为是「三」的八卦,也不过是以之象万物,而非生万物。

我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句跟后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实是互为解释的关系。

不过,即使是联系了上下文,由于原著行文简洁,几乎是一字一句的典范,所以仍然需要向上(古代)溯源或者向下(外延)拓张进行解释。而向上(古代)溯源最佳方向不是指向《易经》,而是指向每个文字本身。

《道德经》那两句中,「冲」字与「和」字是理解的关键:

「冲」字,其古今变化,主要在于其构件“中”,其甲金文的构件“中”都有上下飘带(旗帜),我认为该构形的「中」字,本义不表示中间,而应该表交汇。「冲」本表示水流交汇,引申水流与物体交汇。

「和」最初是“和味”,亦即食用药膳以调理身体(平衡阴阳、清热驱寒一类)的意思:

摘自国学大师网·字形演变

关于「和」字,国学大师网如此解释:

其云“金文或從口從木,從木之意不明,殆為禾之形訛”。然而,从时间先后看,「和」字从木的构形比从禾的构形还早,何来“從木者殆為禾之形訛”。

「和」是中医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而中医主要典籍《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正是被认为成书于战国年代。是以「和」字的构形演变,很可能与中医理论的发展相关。

《说文》认为「和」为相应之义。然而《黄帝内经》中“和五味、胃中不和、和调于五脏、和其逆顺”等句中的「和」字,皆不适宜解释为“相应”。

以中医发展看「和」字构形变化,春秋战国之交,小诸侯国还很多,而医者还比较少,所以这个阶段有能力延医用药的,都是“食肉者”。这些人最容易患上的病,恐怕是便秘。这类病人,最佳的处理是煎药调理,而且用药几乎全是植物药,甚至多数为木本植物的根类(多用根类的原因,草本植物并非一年四季都有)。

因此,此时的「和」字从“木”,其构形之意为吃木本植物汤药(2019.4.7补充:此处描述被知友质疑,目前本人能找到的主要实热便秘用植物药确实是大黄,而大黄却是多年本草。知友以此质疑。但大黄的成药如下:

对于当年的造字者(基本不可能懂医理)来说,将其看成木本植物恐怕也是大概率事件——2019.4.7补充)。

而到战国中后期,诸侯兼并,而医者随着《黄帝内经》等的中医典籍的传播而增多,其时的病患主体,已经从上层贵族,演变为一般殷实家庭。这种情况下,对于多数还完全没有基本中医常识的普通人家来说,因为饮食失节导致的病患恐怕也是比例最高的。而对于这些人来说,调理的最佳办法,莫过于食疗,普及基本的中医常识。而《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调养的原则。禾本科的五谷为主食,是食疗调理的最大前提。因此,后来的「和」字演变成从“禾”。

因此,「和」字的最初含义,即使调理身体以平衡阴阳。亦即调和的含义。而从平衡阴阳,能引申出相应(应和)的含义。

因此,“冲气以为和”一句中的「和」字,就是阴阳两气呈现(动态)平衡。

综上,《道德经》的两句原文的最贴切的白话翻译如下:

道的体现为一个独立的系统(道生一),这种独立系统内部必然都含有两种对立性质的存在(一生二),但这两种独立存在却并非相互分离的,而是以不同程度的调和状态存在于该独立系统下的每个个体(二生三)。而这些不同的对立调和的关系,体现在表象上,就形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反过来说,世间的万事万物,内部都有两种对立性质的存在,这两种存在在个体内部是以动态平衡的调和状态存在的。

说句题外话:引申而言,每个个体(人)不同时间的内部平衡也是动态的,而身体生病就是某种程度的失衡。而要保持身体健康,就需要保持某种相对稳定的内部阴阳平衡。甚至对于工作事业来说,要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也需要保持某种稳定的(思想认识乃至工作状态)平衡。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坚持与毅力。

否则,若是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那么就算身处同一副皮囊,但昨天、今天、明天的你,都将是不同的一个人。当每天微小的成功不能朝特定的方向累积,那么怎么成就大成功?以上,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