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答疑 > 正文

字体答疑

隶书多字怎么写(为什么楷书不能有方笔)

爱字体JH2023-02-10字体答疑0
本文目录隶书多字怎么写,为什么楷书不能有方笔?练习隶书两个月?有多少人在练习硬笔隶书呢?书法中草书一个字多种写法?曹全碑每个字的尺寸?隶书多字怎么写,为什么楷书不能有方笔?楷书不能有方笔?四十年的书法
本文目录

隶书多字怎么写,为什么楷书不能有方笔?

楷书不能有方笔?四十年的书法,今天算是白学了!我的楷书努力追求的,就是方圆兼具。这位兄台却说楷书不能用方笔。不知道这个不用方笔写出来的楷书,是什么形态!是普遍的不用?还是个别人不用,是能力有限写不出方笔,还是刻意避免用方笔。

隶书多字怎么写(为什么楷书不能有方笔)

谁见过没有方笔的楷书?方笔是字的骨力所在。衄、折、挫等笔法,都是写方笔的笔法。中国汉字造字之法源于象形,取自自然。方代表的是地,圆象征的是天。笔圆体方,内圆外方,是楷书结构和笔法的规则。

以颜真卿、苏轼为代表的筋书,他们的笔法融入的篆籀笔法,采用了很多圆笔,仍然离不开方笔的应用。如果都是圆笔,筋肉虽然丰富,却无骨来依附,便成了松弛的“墨猪”。

学习的第一步,便是先立骨干。有了骨架,再让筋肉依附上去,遒润强健的体魄便跃然纸上。

到是遇到过这种情况,把方笔理解成了毛笔的形状。以为毛笔有方的和圆的。这是错误的。通常的毛笔是圆锥形的。方的是油画笔。不过也有特制笔尖部分是方的毛笔。这种笔没有特殊的训练,一般人使用不了。方笔不是指毛笔。是笔法。这一点大家要搞清楚。

练习隶书两个月?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看了题主的练习之作,练习了两个月,可能没有人指导,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还处于尚未入门阶段。下一阶段该找到正确的学书道路,争取早日入门。就具体习作来谈:从这幅练习之作隶书《陋室铭》来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现在这样还不叫写字,有点“画字”的感觉,要练习基本隶书笔画,如蚕头燕尾;像“西蜀子云亭”中"蜀"、“子”等字笔画毫无依据;练习笔画同时注意学习隶书的基本结字方法;这些需要从帖上去学,一般的入门字帖都会有指导。

2、其次,题主练习的这个范本不知来源何处,字形比较杂乱,从一些字形来看,分别来自不同的碑帖体系,有的像曹全碑,有的像华山碑,这样就缺乏统一风格,也没有固定的取法渊源。建议直接从汉隶当中选取一碑进行练习。

3、最后,从写的这篇《陋室铭》来看,里面还有漏字、错字和很多写法不规范:第二行漏“在”字,“可以”的“以”字基本上写成了错字,“孔子云”的“雲”这是明显错误写法,应该不带雨字头。此外,印章到处乱盖,也是不妥。学书法要有比较认真的态度,也要有严谨的作风,随随便便绝对学不好。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有多少人在练习硬笔隶书呢?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较之魏碑、唐楷,以及行、草书,隶书是相对容易并能快速上手的字体。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隶书,如果用硬笔书写隶书,同样能写出隶书的味道。

下面图片中的“春分”二字就是我用中性笔写的,把毛笔的技法稍微弱化运用到硬笔书写上,其实很容易写出隶书的感觉。

关于如何练习硬笔隶书,我分享两种方法

一、先练毛笔隶书,再练硬笔。

通过学习毛笔书法,你会对笔法、偏旁、间架结构、章法等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和感悟,对字法的掌握也会更准确。这样学习一遍后再来写硬笔隶书,你会觉得只是换了一支笔,但写出来的同样是隶书,而且效果会更好。

二、直接练硬笔隶书

建议购买硬笔隶书字帖进行学习。因为如果使用碑帖字帖的话,有很多字会有残缺,看不清楚,会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很多都是放大本,不适合使用钢笔临摹。

欢迎关注头条号“聪聪墨香屋”,和聪聪老师一起趣玩书法,通过写字成为更好的自己!

书法中草书一个字多种写法?

草书字一种写法是书写,多种写法有变化合笔法才是书法。音乐中声响一个音还有多种响法呢,难道僧人敲木鱼也是艺术?该扫除美盲了。

曹全碑每个字的尺寸?

曹全碑为隶书,单字5平方厘米。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碑石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隶书,碑阳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第一列一行,第二列二十六行。第三列五行,第四列十七行,第五列四行。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立陕西西安博物馆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