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致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字体 > 字体答疑 > 正文

字体答疑

成字隶书怎么写(飞白书是书法中最富意韵的书体)

爱字体JH2023-02-06字体答疑0
本文目录成字隶书怎么写,飞白书是书法中最富意韵的书体?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练书法抄什么好?为什么所有的毛笔艺术里的笔画都是粗细不断变化的?那么颜体楷书该如何起步呢?成字隶书怎么写,飞白书是书法中最富意
本文目录

成字隶书怎么写,飞白书是书法中最富意韵的书体?

飞白常见于行草篆等字体的书写笔画中(明清时隶书中也常有),飞白的多少和形态与笔的软硬、粗细、笔毫长短,用纸的厚薄、吸水性、生熟、粗糙度,用绢帛或绵缎的织法,墨的浓、淡、干、湿,及作者的行笔习惯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得心应手。浓墨硬毫干笔出飞白是最容易的人人都能做到但糙是其硬伤,而用墨浓淡适中墨色黑润使用长锋羊毫书写出飞白并掌控好笔画形态则很难,要充分利用行笔过程中的按提、重轻、慢快的变化书写出飞白(提、轻、快时就会间歇性出飞白),并在起收、转折、连带过程中调锋理毫到位,才能书写出形质优美的飞白书作。。。

成字隶书怎么写(飞白书是书法中最富意韵的书体)

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楷书、行书和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这些书法有什么意义?”你的问题看似没道理,其实也有一些道理。

这就是说,我们真的需要既要学习楷书,也要学习行书,还要学习草书吗?

如果你不是想学书法。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起码草书不需要学的。

我们现在的楷书、行书、草书可以说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书法体系。

楷书从起源上来说,是汉代末年就有一些萌芽了,但是,楷书到魏晋时代才比较成熟了,曹魏时期的书法家钟繇的《宣示表》标志着楷书的草书,被称为楷书的鼻祖。

但是,真正达到全国统一使用楷书写字,还是以唐朝为准。从曹魏钟繇到东晋王羲之的300年中,隶书仍然是主流书法。

楷书横平竖直,写起来比隶书要快,看起来比隶书更有方块字的整齐儒雅之美。

由于楷书点画清楚,笔笔分明,所以,南北朝以后到唐代,就逐渐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了。

我们今天所有的出版物,都采用的“宋体”印刷字,就是从手写的楷书体雕刻为雕版字而形成的。所以,我们读书看报的字体,也是现代化的楷书字体。

书法的楷书,是我们写字学文化的基础。

我们从识字的第一天起,就给你看的是楷书。因为这种字笔画分明,横平竖直,没有含糊的地方。

学汉字我们一开始就学会了做事要做明明白白的事,写字要写清清楚楚的字。说话要说有条有理的话。

楷书还有历史的内涵,因为楷书是从历史的发展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中国最早的字是甲骨文,但是,甲骨文只是特定的人群在使用,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甲骨文到底使用了多少年?是从什么时代使用的。所以,甲骨文尽管是中国最早的汉字,却还谈不上是“楷书”。

不过,后来的金文与甲骨文的继承关系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楷书,就是书法标准和汉字标准的意思。楷就是楷模,是样板,是大家都要学习的字。

西周的金文,是中国最早的“楷书”。虽然金文中有一些商朝文字,但是主流是西周文字。这是因为周朝使用文字,推行文字普及发展的力度是商朝之后非常空前的一个朝代。

汉字真正成为成熟的社会化文字,也是从西周开始的。所以,西周文字为主体的金鼎文字,从西周到战国,流行了大约800年。

但是,在这8000年中,春秋战国的后400年,由于诸侯国互相争霸,周朝王室的统治衰微,各诸侯国的文字,各自为政,互相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文字比较乱,没有西周那样统一。但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主流,仍然大体保持了“金文”的特色。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出于强化国家集权的需要,颁布了书同文的政令,整理了金文,按照秦国使用的字体样式,统一规范了汉字标准。

历史上把金文叫大篆,把秦始皇统一后的文字叫“小篆”。因为大篆和小篆都是篆书体系,只是有前后的不同,并没有巨大字体的演变。

小篆是中国文字史上真正的“楷书”。也是祖母级的“楷书”。

因为,中国的小篆这种字体,是汉字历史上的第一个字典,是第一个书法史上的“字祖”字体,是中国汉字“字典的字典”。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事还真是有一点历史故事的。

汉字事实上在战国晚期,已经在流行一种“行书”,这就是隶书。

为什么说隶书是“行书”?因为隶书是篆书的快速写法,也是篆书的解体写法。

如果战国时代还是一个金文的时代,汉字的“楷书”,当然就是金文这种篆书了。

但是,篆书写起来有点慢,也不太好写,所以,下级文职官员,写文书就比较潦草,如果快速写出篆书,就是隶书的那个样子了。所以,我们可以把隶书看作是篆书时代的行书了。

而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时候,其实民间已经非常流行隶书了。

但是,隶书在秦朝当然还不属于官方认可的规范字,所以,没有禁止隶书,也没有提倡写隶书。隶书为什么叫“隶书”?历史上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说隶书是“佐书”,就是辅助书法的意思。我个人认为,这个书法太精确了。因为,隶书早期并没有官方规范文字的地位,它只是篆书的快速写法,是对篆书的补充。

可是,秦朝只有短短二十多年就灭亡了。取代秦朝的是汉朝。

汉朝的官方楷书仍然是秦始皇统一以后的“小篆”字体。这样,小篆的楷书地位就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但是,在汉代,隶书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发达,以至于官方也用隶书写官方文件了。

到东汉时代隶书已经完全与小篆一样,成为一种“楷书”了。

因为大家都在用隶书写文章,而不是用小篆写文章。

例如东汉末年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雕刻的《熹平石经》,就是东汉德高望重的大书法家蔡邕用隶书写的一个儒家经典。

根据汉灵帝的意见,他把儒家学生当时必学的七部经典著作《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刻成石书,立在太学供学子们学习。

蔡邕不但是文学家,也是书法家,所以,蔡邕的书法也成为一种楷书,成为东汉末年的书法样板。

这其中就有蔡邕的女儿蔡琰和钟繇,也是学习蔡邕书法的学者,他们都是著名书法家。这就是隶书是楷书的证据之一。

在东汉以后,中国的“楷书”,实际上已经有两个:一个是小篆,一个是隶书。中国的书法,也除了篆书,还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所以,汉代开始小篆永远就定位在“楷书”,而隶书被后来的“唐楷”,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楷书”给代替了。

所以,我们今天的楷书就是从唐楷中来的书法。

那么小篆呢?它的“楷书”地位仍然没有任何变化,而且还是“字典的字典”!不过,今天,一般我们是不会学习小篆的,所以,这个“楷书”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但不认识,更是很难写出来的。

但是,古代小篆是必须要学的书法。因为,汉字有一个经典《说文解字》是我们研究汉字的每一个字的来源和原始原理的字典,也是学习儒家经典文献的,依据,所以,《说文解字》必须学。正因为如此,小篆才具有“字典的字典”的地位。

因为不论我们今天的《新华字典》还是古代的《玉篇》、《康熙字典》的依据,都是从《说文解字》中发展而来的。

假如没有《说文解字》这部字典的字典存在,可能我们发现甲骨文之后,能不能认识这些字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可见小篆流传下来的重大意义。

由于从唐代以来就我们已经习惯于唐楷、行书、草书这样一个书法体系了。

所以,楷书是我们今天的标准字,我们必须学会写堂堂正正的楷书。

那么,行书和草书是怎么回事?其实,按照文字学的观点来说,行书和草书,只能算是“辅助文字”,就像隶书是“佐书”一样,根本不是“标准字”。所以,理论上说,我们真的可以不学行书、草书。

但是,实践上这是行不通的。例如,我们写楷书就比较慢,写行书、草书就比较快。这就会提高我们的书写效率。所以,最好我们也能写行书和草书。

如果我们写文章,像写楷书那样慢条斯理的,那是写不出文章的,也是不够有效率的。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大脑的反映速度,是很快的,写文章就要跟上大脑的速度,才能把文章写出来。慢了,就会浪费时间,甚至耽误事情。那么行书和草书就可以帮助我们写字的速度和效率,能够赶上大脑的反映速度。

从实践来看,我们最常用的书法不是楷书,而是行书和草书,尤其是行书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

这是因为行书比较接近楷书,也容易辨认,书写速度中速,比较符合一般状态下写文章都速度要求,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是最受欢迎的书法。

如果我们学习楷书是为了正确认识汉字,那么,我们学会楷书是为了正确书写汉字。而学习行书是为了提高汉字的工作效率。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最好把楷书和行书都学好。

草书是比行书更潦草的书法。从汉字书写来说,也是最有效率的书写方法。

但是,草书的书写速度太快,并不适合写长篇文章,一般草书的字数都不太多。这是因为,我们大脑的反射也要受到神经反射弧的限制,不可能一个小时都高速运转。但是,草书确实可以把转瞬即逝的思想记录下来。所以,书写速度就会比行书要快很多。

中国的书法,有人说草书比行书楷书都要早,这是没有道理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要说那么多“楷书”的原因。

首先,只有楷书才是真正的文字。其它的书法,都是围绕着楷书的书法,也就是一种“辅助”文字,是楷书的衍生。

我们完全可以说,在西周以前是没有行书和草书的。但是,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行书和草书。

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代,文字得到了很大的普及,文字不再是极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社会化应用程度较高的社会工具了。

所以,只有楷书一种写法,是无法适应社会化程度发展应用的。

比如,我们要快速传递一个文字信息,按照“楷书”的写法,肯定要慢慢写,但是,如果不允许慢慢写呢?这就要有快速的写法。因此,写字速度就会提高。这就会产生“行书”和“草书”。

而写得快,不可能超越“楷书”的范围。例如,篆书时代的“行书”、“草书”,只能是隶书系统的书法。

而隶书时代的行书和草书,只能是隶书系统的“行书”和“草书”。所以,隶书时代的草书,只能是“章草”。隶书时代的“行书”,只能是“草隶”。

行书和草书都是“楷书”的快速写法,只是书写速度不同,对笔画和结构的调整也不一样。为了快速书写,草书的笔画更节省和简化,这是行书和草书共同的规律。

而楷书始终是行书和草书的依据。所以,楷书脱离了隶书体系以后,行书和草书也就脱离了隶书体系,而要围绕着“钟王”体系。

草书中的“今草”就是以楷书为基础的草书,而“章草”是围绕隶书的草书。

行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楷书、行书、草书,到底先有什么字体?我的看法是,依次先有楷书,人后行书,再然后是草书。

这是书法以楷书和书写为依据的规律性原理,并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因为任何时代真正的文字是“楷书”,而不是行书、草书,所以,首先要确立楷书。

如果楷书确立了,那么把楷书写的快一点,也是首先有稍微快一点的可能,这就是行书,再更快一点,这就是草书可能。而且。没有行书就没有草书。没有楷书也就没有行书。

书法的逻辑就是没有楷书就没有行书,没有行书就没有草书。而不可能颠倒这个逻辑。

但是,我们要学会的历史观是:楷书是一个发展过程。楷书经历了金文、大篆、隶书和唐楷。而行书和草书,也经历了隶书、章草、草隶和今草的发展过程。

今天,我们大家公知的楷书是唐楷,公知的行书是王羲之的“草隶”,公职的草书是“今草”。所以,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发展的一个过程

练书法抄什么好?

练书法抄什么好?这个还真的有,千字文是很经典的一篇书法作品,其涵盖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五大字体。且历代书家以及集字成篇的作品很多,在选择上有很大的便利,且有很大的概率可以找到自己先期所学习的书家所书作品。

一、赵佶瘦金书小楷千字文

二、(唐)孙过庭草书千字文

三、怀素小草《千字文》

四、欧阳询楷书千字文

五、褚遂良楷书千字文

六、李阳冰小篆千字文

七、颜真卿楷书千字文

八、王福庵隶书千字文

九、康默如 大篆千字文

十、田蕴章楷书《千字文》

总之,

书法发展至今,古人所留理论及碑帖作品可谓浩如烟海,只有坚持自己审美所学,坚持一家风格为主,其他旁涉诸家,融会贯通,方有成就。

为什么所有的毛笔艺术里的笔画都是粗细不断变化的?

一、生动的中国画线条形式美

什么样的线条称之美呢?什么样的线条称之不美呢?晋・卫夫人在书法用笔时早就指出:“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在书法用笔中如此,那么在中国画线描中,对于干、扁、平、浮的线同样是缺乏美感的;同样,以线的感情内涵而言,缺乏激情和涵养,机械、麻木和死板的线也是缺乏美感的。线的自身形态讲究气敛内充,圆润厚重,变化波动而不僵直板滞。每条线要形成一种“一波三折”的流动性,要有“劲弩筋节”的力量,从而体现出一种力与美的完美结合的生命动感。

在国画线条中要避免出现板、刻、结等用笔上的毛病,这就是郭若虚早就提醒人们注意的用笔“三病”。可见中国画重视用笔,重视线条美,画中若无线条美,谓之无“笔”。

“线条”的描绘和应用,是每位艺术家一生为之探求和塑造物象的最根本课题。罗丹说:“一条规定的线贯穿着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作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的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古人创造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线条,其构思、运转、变换、组合,具有动势美而绝妙。线条的美,谱写着整个中国画史,成为永恒的、有生命的实体。每位画家的意境构思、情感描绘不同,在线的运用上就会有不同的韵味。有的庄重、典雅、崇高,有的活泼、轻松、流畅,有的刚健、挺拔、豪放,有的古朴、飘逸、洒脱,有的浑厚苍劲、抑扬顿挫、自然流露,而这一切又属于线的奇妙变幻组合,动、静对比中感受、深究、扩展、延伸而产生的。从古代中国画大师的作品就可以看出,顾闳中用线粗细,疏密变化适度,优美潇洒;陈洪绶用线疏密变化极大,喜用近似平行曲线,奇趣怪拙。这些不同的线条特点都构成了他们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在美术史上确立了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艺术遗产的瑰宝。因此,对线条的总结提炼与追求往往成为一个艺术家风格面貌的体现,也是判定其作品的一个重要依据。

中国画的线条美不仅给人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而且包含一切美的意象。对于线条本身的形式美,自古就有许多充满诗意的辞藻加以注解。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我国人物画的形式美之一主要表现在人物衣褶、衣纹的处理上。自东晋?顾恺之到唐?阎立本、吴道子到宋代诸家,都各有其衣褶的笔法。这些古代画家之所以采用种种艺术形式,就在于他们一方面是忠实的描绘衣服的不同质感或要求符合一个客观的现象(即在人体运动时而形成的和不同材料制成的衣纹),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士大夫们所崇尚的神采和风格,从而创造了和他们各自相适应的线的各种不同技法。

中国画的表现手段以线为主,它不但有非凡的表现力,而且因中国画线条的各种具有情感性的内在本质而体现出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的线条美。

多样统一的线条美。中国画的线条绝非单一、死气的线条,它具有强烈、丰富、多样的生命力。中国画的线条与所描绘的形体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依附关系,因而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使画家可以更多的追求形体之外的东西,并赋予它更多多样的内涵,使线条本身具有某种意义,有了脱离形体单独存在的美学价值。

对比与和谐的线条美。线条需要艺术的组合,使之协调和谐,然而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因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和谐因素的协调。中国画的线条则把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间对立的因素和谐协调,呈现强烈的艺术之美。如果一副中国画里的线条少了方圆粗细、曲直动静的对比与和谐,那么这张画就少了许多冲击力与艺术魅力。

节奏与韵律的线条美。节奏是线条强弱有规律的重视,韵律是作者用线时在情感是起伏运动的轨迹,线条在平均有力的基础上,提按、行顿、转折、轻重、急缓等多产生的变化,形成了线条节奏美和韵律美。线条的长短、粗细、简繁、疏密、浓淡、虚实、交错、顾盼、呼应等,形成了整幅画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中国画线条的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构成了中国画线条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二、书法对中国绘画线条的影响

书法艺术具有用线的美感和力度,是最容易发挥其个性的艺术形式。这和凝练的笔墨线条,这种用笔的方法同样可以为绘画艺术所运用。可以说中国书法影响了绘画艺术,使画家们从线条的运动组合中找到了新的灵感。中国绘画对线条的使用与理解,无疑受到了书法的影响。中国画的作画之法,也同样非常讲究用笔,其方法在很多方面同于写字,所以说中国画强调以“写”法作画。“书法是表现一个灵的空间”而这种永恒的灵的空间,是中国画的意境;而这空间的构成是依赖于书法的;国画空间是书法空间的衍生和发展。我国书画家历来强调“书画用笔同源”“书法融于画法”行成了中国画的很多特点。人们常说“书画同源”这不仅说明中国书、画的产生有相同的根源,更重要的还在于二者的美学思想形成有相同根源,在发展过程中,基于相同的美学根源,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汲取。

由于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同宗同源,并且用同一工具材料,书法的线条意识便在相当的程度上融入到了绘画之中。在石涛的题画中,常见以书论画的诗句,如在《大风堂名迹》所收一页渴笔山水中题曰:“必定画沙,然后成字。”他甚至沿用董其昌的论述,称“作画当以草书隶书之法为之”从某种意义是讲绘画的线条就是书写出来的,不少中国画家特别强调线条的书写性,由于线条的力度、速度对于表达画家的气质,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画家们不但注意画家的绘画效果,而且十分注意线条的运行过程,通过对笔的轻重、缓急、顿挫、提按、刚柔、方圆、粗细、浓淡、干湿等不同的处理,用各种节奏和旋律来细腻的表达情感。国画中的写意画则更得益于书法,如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在他的深徒手稿中,用干湿浓淡、轻重流畅、沉着痛快的书写形式,表达出线条的金柔与泼辣、飞舞与凝重。再如著名画家齐白石,他追求画面线条的凝练、深沉与博大古朴,并将隶书的古朴雅拙趣味,石鼓文的圆转浑厚的运笔特点,狂草的豪放、自如,甲骨文和金文的遒劲、细辣的线条灵活运用于画面,构成画的节奏、韵律之美,并运用线条的交错、疏密、虚实、清浑等关系使画面达到了丰富、含蓄、气韵生动、意境深澳的艺术效果。

落笔成点,运笔成线。中国书法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仅锤炼、纯化了笔墨线条,而且赋予了线条生命力的象征意义。骨、筋、肉、气、血都是其形象化的体现,可以说有功力的书画家,在运笔挥毫中能将其功力与修养尽情展示;反之,暴露出来的就是病笔、败笔。所以在书法中常常以“力”来概括的就是笔力,就是骨力,更是表现了人的生命力。

正因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才更拓宽可绘画线条的表现力与审美领域。书法用笔入画是绘画表现性能的需要。擅长书法的画家,将他们积累的书法功力运用于绘画之中,拓宽了中国绘画的表现空间,这无疑是发现一块绘画的新大陆。

那么颜体楷书该如何起步呢?

有人问我——

学过赵孟頫楷书和《曹全碑》,现在想好好学习颜体,那么颜体楷书该如何起步呢?有哪些技巧?

可以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书体,是两种风格各异的书体。我认为赵孟頫和曹全碑是属于一类的,即他们都表现了书法华美的一面、秀妍的一面。因此,如果你不是特别想要学习颜体书法的话,我建议你可以在秀妍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更深入一些。

比如,在学习了赵孟頫的书法以及《曹全碑》之后,你可以写写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归根结底,王羲之所创立的二王书法,其风格依归就是秀美的,因此,你把这一风格最至高无上的代表、书法写的最美的人的书法给学习到手了,那么基本上,这一脉风格你就能自如表现了。

如果你真的是特别想要学习颜体书法,那么也不是不行,只是颜体书法和你之前学习的书法风格差别过大,所以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变化的只有书法家的风格,他们的内在品质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王羲之、赵孟頫、颜真卿虽然他们是三个风格迥异的书法家,但是他们内在遵从的法则、规范,都是一致的。

正如儒家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这里,他们都是“君子”,他们都有其内在一致性,他们都是书法法度忠实的捍卫者。只不过他们外在表现有不一致性。

比如赵孟頫其实书法特别秀媚,筋骨少有外露,行笔流畅圆滑。在学习的时候,切不可以为赵体书法无骨力,一定要把赵体筋骨给表现出来,否则你写的赵体书法就是油滑浮躁,没有生气。

而在这个特点上,颜真卿和赵孟頫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风格虽然天差地别,但是基本上的表现形式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颜筋柳骨”,意思是说颜真卿的书法,虽然看起来肥肠臃肿,不筋道,显得非常粗鲁,但是其“筋”是一种内在表现,只不过是隐藏的比较深罢了。

因此,和赵孟頫的书法学习一样,一定不要被他们外在特点蒙蔽了,一定要表现他们的“筋骨”。

这就好像人一样,人血肉稍微少一点是无大碍的,基本上有个“骨架”就还算有人样子,但是一旦缺少骨架,这个人基本上站立就成问题了,更别说有“精气神”了。

书法也是这样,不管她看起来多么没有“筋骨”,也一定要写出筋骨来。

另外颜体楷书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学帖上,初学者尽量选择颜真卿年轻的楷书作品,因为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个性少、共性多、规律性的内容多,易于掌握。而颜真卿的晚年书法作品,虽然楷书艺术成就非常高,但是初学者很难消化。里面往往隐藏了一个耄耋之年的颜真卿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必须要等到一定书法基础建立之后,才可涉猎。

就好像让小学生看《红楼梦》不合适一样,不管是情节还是艺术深度上,都不适合小孩看的。学习书法也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